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5398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docx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docx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指南+重点知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全复习资料

 

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

一、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1.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②参战双方:

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

③战役: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最惨烈的战役一战的转折点

④特点:

飞机、坦克等大量新式武器首次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它警示后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把科技用于造福人类上,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上。

⑤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

⑥灾难:

战争历时四年,参战国有30个左右,卷入人口达15亿,死亡3000万人。

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发动者:

德意日法西斯集团

②性质:

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

③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

④结果:

1945年,意、德、日相继投降,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⑤灾难:

战争历时六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了战争。

死亡达6000万。

⑥联合国的成立:

1945年10月24日,在美、英、苏、中等国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二、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生产过剩”的危机—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表现和影响:

这场经济危机从1929年的美国开始。

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这种情况迅速蔓延到全世界。

到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了20年,工业生产下降了40%。

2.特点:

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3.本质:

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所谓“生产过剩”,不是指生产出来的商品真的吃不尽,用不完,而是因为消费者没有那么高的购买能力,使的这些商品销售不出去而显得“过剩”。

4.为摆脱危机,各国走上了不同道路。

----德、意、日法西斯利用人们的不满,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发动战争的策源地;美国则通过罗斯福新政,使传统的资本主义得到改造,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5.课本中的母女对话反映了经济危机期间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是工人失业,没有钱买煤生火取暖;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煤推积如山,造成浪费。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一、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①革命前的俄国处在沙皇统治下,是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2)过程:

(一)二月革命:

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没有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愿望。

②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结果: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了工人、农民的苏维埃政府。

②性质:

社会主义革命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改造俄国。

他们代表了俄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追求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愿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④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施政措施?

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颁布了《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把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由工人监督企业生产;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

⑤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比较集中。

⑥十月革命的意义:

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西亚病夫”的崛起——土耳其的革命和改革

1.“西亚病夫”是指哪个国家?

——土耳其

2.为什么被称为“西亚病夫”?

土耳其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曾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帝国,自认为自己的文明最优越,轻视工业和贸易。

20世纪初,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沦为“半殖民地”,被称为“西亚病夫”

3.“西亚病夫”的崛起是指什么?

①土耳其的革命:

20世纪初,参加一战失败,成为战胜国瓜分的对象。

为挽救民族危机,在凯末尔领导下,成立了新的政府,发表了“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与侵略军展开了武装斗争。

1922年,终于赶走了外国侵略军,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②土耳其改革:

凯末尔认为,要使土耳其富强起来,必须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

他采取了各种措施,破除了落后的习俗,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凯末尔领导的革命和改革,使土耳其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三、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①目的:

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行经济复兴。

②特点:

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③内容:

①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②政府规定了企业必须遵守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工人有权和雇主集体谈判。

(作用:

减轻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局部改变了生产关系,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

它也是政府对雇员集体议价的支持。

③政府以提供工作机会代替赈济的方法,有国家承建许多公共工程,招募大量失业者。

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补助。

④意义:

罗斯福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国人民。

随着新政的实施,美国逐渐从噩梦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新政中采取的措施,后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思考题:

1、罗斯福新政中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农业,关注“三农”问题;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再就业工程。

2、20世纪,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方面,各国呈现出不同的选择,请根据所学内容说出三个事例?

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改革使土耳其迎来了民族振兴的新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改造了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使美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一、中华民族的觉醒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

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举起“科学”“民主”的大旗,号召青年争取自由平等,以科学的方法认识新事物。

(3)代表人物及贡献: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试做白话诗

鲁迅--《狂人日记》李大钊----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4)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②全力批判儒家学说,打倒“孔家店”

③提倡白话文④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意义:

唤醒民众,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促进了中国人们的觉醒。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极大地破除了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过程: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举行示威游行——火烧赵家楼——北洋政府镇压。

——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各地人们纷纷响应。

③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最终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④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因为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⑤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密不可分,都为中华民族的觉醒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二、历史性的转折: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②向俄国学习,走革命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党成立的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第一个陈独秀1920年上海)

3.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

1921年7月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内容:

决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确定党的重点工作是开展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

上海

内容:

①最终奋斗目标:

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②近期奋斗目标:

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把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要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走上了新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新的表现: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过程:

中共三大:

1924年,广州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国民党一大:

1924年,广州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共产党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2)成果:

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创办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北伐的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2.北伐:

①目的:

1926年,为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

②迅猛发展:

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叶挺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③胜利发展的意义:

极大鼓舞了工农大众,推动了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国内军阀,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④结果:

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北伐失败。

3.中国共产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

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③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其中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最大、最巩固的。

(这些革命根据地都分布在各省的交界处,那里敌人力量薄弱,革命基础较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些地区农特产比较丰富,便于筹集粮食,所以有利于革命队伍的存在与发展)。

4.长征:

1934——1935年,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5.遵义会议:

1935年初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影响:

从此,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最终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意义: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表现:

①物质生活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现了新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②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进入中国,看电影、读报纸受到人们喜爱。

③社会习俗的改变:

男子剪辫,女子缠足越来越少。

二.头脑中的变化:

①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

(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

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②自由、平等等民主观念的接受。

不再称呼“老爷大人”,改用“先生”“女士”

争取婚姻自由。

③妇女地位的提高原因:

受民主观念的影响

表现:

夫妻双方男女平等

妇女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思考:

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社会制度的压抑;教育模式的禁锢;经济发展的束缚;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不能给以科技为基础的发明创造良好的土壤。

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一: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日本侵华的原因与过程:

原因:

20世纪30年代,日本卷入了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附近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向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后果: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七七事变:

(又称宛平城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立即向宛平城和宛平城发动进攻,这就是七七事变。

后果:

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

这两次事变的共同点是:

蓄谋已久;寻找借口,嫁祸于人,这是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惯用的伎俩。

2.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死亡人数至少达30万。

(2)731部队:

日军为了进行细菌战,竟用中国人的身体代替动物做实验,731部队就是一支灭绝人性的部队。

(3)轰炸城市:

日军对重庆、兰州、昆明等我国后方城市进行轰炸和封锁,制造了六、五重庆隧道大惨案。

(4)对占领的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

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

二、全民族的抗战

1、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政策对内坚持“剿共”

对外一再退让,实行“不抵抗政策”

后果:

①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②助长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到1941年底,日军侵占了中国的大片,其中包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昌等重要城市。

同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2.全国各阶层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学生:

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反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2)东北人民:

组成东北抗日义勇军,自发起来抗日。

(3)国民党爱国官兵:

发动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之间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当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张学良、杨虎城是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成为国民党转向抗日的关键,使国共两党由分裂对抗走向合作抗日,也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张、杨二人作为西安事变的主角,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以民族大业为重,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说他们是千古功臣。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4.全民族抗战:

①中国军民顽强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一次次沉重打击

②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③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

5.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②国际: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海外华侨和国际主义战士的支持

④人民战争的力量

⑤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

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

一.两种命运的决战:

1.国统区的黑暗与的欣欣向荣对比表

国统区

根据地

政治实行独裁专政,压制民主,

特务密探遍布全国

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经济少数官僚掌握大量财富,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开展大生产运动,党的领导人带头参加。

使共产党“得民心者得天下。

2.重庆谈判:

1945、8,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10月10日,签定了“双十协定”

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

1)经过长期抗战的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所以中共应代表人民利益,努力争取和平;

2)通过谈判,能在和平条件下进行改革,这对人民是有利的;

3)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孤立蒋介石。

4)表明共产党和平谈判的诚意。

3.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战役时间歼敌数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1948、9—1948、11.47万余人东北地区

淮海战役1948、11—1949、1.55万余华东地区

平津战役1948、11—1949、152万余华北地区

4.渡江战役:

1949、4月。

战线:

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结果:

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5.新政治协商会议:

1949、9于北平召开。

内容: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共同纲领》

确定国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

选举出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决定:

国都:

北平(北京)。

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国旗:

五星红旗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6.开国大典:

1949、10、1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战起来了。

 

复习资料二:

教材活动思考题和课后自我测评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

1、对比图5-1与图5-2,讨论作坊与工场的不同。

场地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不同、生产的人数大不相同。

从两幅图潜藏的信息反映出:

①手工作坊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师傅即作坊主;而手工工场的工人是人身独立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

②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

③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

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工人是被雇佣者,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这种关系完全不同于农耕时代的作坊主与学徒、帮工的关系。

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英国呢绒的产量,促使英国海外贸易发展到全球;还促使社会的阶级、阶级结构等发生了变化。

3、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出现了哪些新的阶层?

发生了哪些变化?

商人、贵族和农民发生了变化。

其中①商人的变化:

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经商改变为双重身份,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经济实力超过王公贵族;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担任英国伦敦市长。

②贵族的变化:

开始走向没落;一些贵族开始经营工商业。

③农民的变化:

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

这些变化促进了新的阶层的产生,即早期资产阶级与早期工人阶级。

4、P7-8页的问题答案:

P7这一时期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

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P8○伊丽莎白女王重视工商业的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自我测评]

1.略2.此题正确答案的顺序是:

A、C、B。

3.见作业本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1、P10: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

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2、P12:

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必须通过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新教则认为,人只凭信心即可得救。

天主教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各级神职人员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新教则认为,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等。

○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寻找经典依据。

人文主义者通过“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宣传人文精神,而路德也从基督教的经典中寻找理论支持。

3、P14页对哥白尼的评价:

虽然哥白尼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是,他的观念不是武断的,他不依据权威、不迷信权威,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观察和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直观和想象的基础之上。

哥白尼的假说从客观上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人们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P14页科学的作用:

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

5、P15页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伏尔泰所追求的自由主要是政治自由,要把人们从宗教神权和君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主张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权利。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有条件的,它不能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自我测评]

1.天主教耶稣会的章程规定人对神绝对服从,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反映了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体现了神权的威严。

彼特拉克的话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的需要的肯定,他重视人世俗的生活以及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就扫除了人在神面前的卑微心态,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褒扬。

这两段话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神权的维护,而后者是对人性的肯定。

2.正确答案是C。

3.达·芬奇的设计体现了一种理想,他想利用科学知识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状况,尽管他的设想当时没有实现,但是他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

 

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1、P21页读图:

前者认识的世界范围要小得多,后者认识的世界范围大得多,多了美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前者看地球是扁平的,四周是茫茫大海,后者看地球是圆的,陆地、海洋已经联为一个整体。

○产生不同的原因有: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们发现了新的大陆和大洋,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完善着对世界的认识;此外,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理论的发展等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P22页下活动题: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科技、科学理论的局限性,使他们彼此间缺乏了解,只看到本民族文化,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每种文化的出现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既有优越之处,也会有不足,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应客观地、辩证地对待世界多元文化,不同文化应互相吸收、共同发展。

○接下来,看阅读卡,通过佛郎机和鸟嘴铳的发明与传播,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对科技传播的重要意义。

○最后,可以通过让学生总结的形式,归纳:

“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联系加强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的迁移;物种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文化的交融;科技的传播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