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944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34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docx

《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docx

最新冀教版六数上册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73人,其中优生27人,中等生35人,后进生11人这两个班级从总体上看,成绩较差的学生占的比重较大:

体现在优生不够尖,后进生的基础太差,连简单的也不会做,而且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大。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八个单元。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1.数与代数(共3个单元)第2单元—比和比例。

第3单元—百分数。

第5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2.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1单元—圆和扇形。

第4单元—比例尺。

第6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

3.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第7单元—统计。

4.综合应用(共5个活动)。

测量旗杆高度—结合“比和比例”单元设计、卧室设计—结合“比例尺”单元设计,学会理财—结合“百分数的应用”单元设计,学会购物---结合“百分数的应用”单元设计,喜欢数学情况的调查-----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三、方法措施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2)选择真实的数据作为课程资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3)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真实的数据和现实问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1)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2)加强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在“综合应用”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重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1)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自主建构数学。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4.在操作和体会中学习数学

(1)在动手“做”的活动中,理解数学,形成相关技能。

(2)在动手“做”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动手“做”的活动中,自主建构数学,获得数学探索的经验和方法。

5.重视统计观念的培养

统计观念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重要的数学素养。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理、用数据描述信息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在描述信息、表达信息方面的作用,培养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态度,发展统计观念。

6.加强“数”与“形”间的联系

(1)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加强数、形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用图形描述事物的初步经验。

(3)在用几何图形表示数据的过程中,建立数形之间的联系。

三、教改设想

(一)评价创新,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受到表扬和奖励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要让学生看见自己与同学的差距,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本学期我在作业评价方面的做法是:

老师对学生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分为优、良、可、差四类;对学生一周作业情况做总结,对优秀者奖励一颗星,同时学生自己记入作业情况档案。

有进步的学生奖励不同的星。

一周至少有两次作业评语。

对于学生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表现也奖励不同的星。

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还树立起自信心,确定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分层作业。

把书上作业分成三类,取基本的学困生和中等生做,多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稍有变化的题让中等生和优生做,多给中等生机会,鼓励学困生做;难度较大的题让优生做,给优生表现机会,鼓励中等生做。

另外,单给优生留一些作业,号召全班做;适当留一些实践发展性的作业让全体学生尝试。

(三)培优补差。

本学期和三名学困生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努力,指导家长做好辅导工作,让他们三名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在学校,我利用课间时间给他们补课;利用学困生的进步来影响和带动其它学困生,也是对学困生的鼓励。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8.31-9.2

圆和扇形

2

9.7-11

比和比例

3

9.14-18

比和比例     测量旗杆高度

4

9.21-25

百分数

5

9.28-10.2

百分数

6

10.5-9

国庆节

7

1012-16

比例尺

8

10.19-23

比例尺    卧室设计

9

10.26-30

百分数的应用

10

11.2-6

百分数的应用

11

11.9-13

学会理财   学会购物   圆的周长和面积

12

11.16-20

圆的周长和面积

13

11.23-27

圆的周长和面积

14

11.30-12.4

统计

15

12.7-11

统计    喜欢数学情况的调查

16

12.14-18

整理与自评

17

12.21-25

整理与自评

18

12.28-2016.1.1

复习

第一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特征。

(2)会用圆规等工具画圆。

2.过程与方法:

在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特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

圆的模型、圆规、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

1.“观察与思考一”:

出示实物图。

2.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

它们都是圆形。

3.板书课题:

圆的认识

(一)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与思考二”

(1)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

在干什么?

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

(2)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

为什么?

得到:

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

(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

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

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

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2.画一画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

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思考:

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

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

(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3.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

强调:

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4.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

(2)按要求画圆:

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5、讨论:

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

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圆中哪条是半径哪条是直径?

2.任意画一个圆,并在这个圆中画一条半径和直径

四、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

五、作业

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

(提高题)

板书: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r=d/2

 

圆的画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画圆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画圆,按要求用圆规画圆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用圆规按要求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大小和半径的关系。

3.让学生积极参加动手画圆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用圆规按要求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圆规按要求画圆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一把、剪刀一把、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师: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圆,

同学们会不会画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学习

怎么样画圆。

(板书课题:

画圆)

二、自主画圆

(一)讨论:

可以怎样画?

再利用自己准备好的物品画圆。

(二)交流:

交流自己画出的圆,并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三、用圆规画圆

(一)师说:

前面我们借助实物来描摹画圆,画出圆的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

为了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我们可以用画圆的专用工具——圆规来画。

1.下面同学们先用圆规试画一个圆,然后与同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找两名学生说说如何画圆。

3.归纳画圆的步骤。

(画圆的步骤归纳起来,有三步。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作为半径。

(板书:

定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作为圆心。

(板书:

定圆心)

(3)让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板书:

旋转一周)

4.请同学按要求画圆。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三个步骤画出要求的圆。

(1)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用字母O、r、d表示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过渡到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揭示课题。

让学生自主画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巩固学生掌握用圆规按要求画圆的方法。

(2)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4cm的圆。

5.在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有针尖的一只脚不能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

6.刚才我们画出两个位置和大小都不同的圆,想一想:

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

(圆心)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半径)

师总结: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四、试一试

(一)画一画:

自己确定半径的长度,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和半径。

(二)交流:

自己画的方法和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三)比一比:

把自己画的圆剪下来,同桌比一比,看谁画的圆比较大。

五、做一做

(一)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按照第一题的要求画圆。

1.说一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二)在课本上按固定圆心、直径、半径画圆。

2.交流:

如何根据直径画圆。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学会了吗?

 

图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欣赏图案、模仿画图、独立设计图案的过程。

  2.能利用工具设计简单的图案,能清楚地说明设计图案的过程。

  3.积极参与设计图案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图案的美。

  教学准备:

圆规,直尺,剪附页中的圆。

  教学方案:

  一、欣赏图案

  1.师生谈话,并用课件出示书中的四幅图案,学生观察,交流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交流这些图案像什么及欣赏图案的感受。

  二、模仿画图

  1.教师说明设计图案的奥秘。

让学生认真观察第一个图案,说一说这个图案由几部分组成。

教师画出直径,引导学生分析黑色部分的组成。

  2.按照书中的四个步骤师生共同完成第一个图案。

重点讨论第三步怎样画小半圆。

  三、自主尝试

  1.鼓励学生自己画出第2个图案,给学生充分的画图时间。

  2.展示学生画的图案,重点交流画图的过程和方法。

  四、设计图案

  1.教师谈话,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自己设计一个喜欢的图案。

  2.全班交流画的图案,说一说自己的设计过程,并将有创意的图案贴在黑板上展示。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自己画图。

交流时说一说画的过程。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按照书中的步骤独立完成。

 

扇形

教学目标:

  1.理解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

  2.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3.能按要求画扇形。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2.如何按要求画扇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把事先准备的画着三个角的纸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量出这三个角的大小并表示出来.

  二、形成概念,探求新知

  

(一)认识弧。

  

(1)教师直观演示:

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虚线圆,再在圆上任意取两点A和B,然后用实线连接AB两点。

  

(2)设问:

AB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面画出来的?

模仿老师的画法,请你也在一个虚线圆中画一段实线。

  (3)揭示概念,指导读法。

①学生练习后,教师直接指明:

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做弧,读作弧AB。

  (4)练习读法。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认识弧,并读出来。

  

(二)认识扇形。

  

(1)教师用彩笔连接A点和圆心O,B点和圆心O。

并且用彩笔将弧AB也连接起来,再用彩笔将扇形涂色。

  设问:

①涂上彩色的图形同我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什么东西有点相似?

(扇子)

②它是圆的一部分,是由什么和什么围成的图形呢?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揭示:

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弧)围成的。

  指导学生练习。

在刚才认识的圆中画出扇形。

  投影显示练一练第1题,要求学生回答时讲明理由。

  继续认识扇形与三角形的关系。

设问:

想一想,扇形与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三)认识圆心角。

  

(1)在例图中标出圆心角∠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观察并设问:

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顶点必须在哪里?

  (3)教师出示一组相等的圆,复片投影,分别显示圆心角是150°20°90°、40°四个扇形,通过直观比较。

设问:

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归纳:

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反之,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教师出示圆心角相同,但半径不同的一组圆,同样进行直观比较,

  (四)指导画扇形。

  

(1)练习:

画一个半径3分米,圆心角是80°的扇形。

  

(2)讨论作图步骤,边讨论边演示。

  三、巩固练习

  书面作业,完成P9第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第二单元

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比的过程。

2.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个部分名称:

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3.使学生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比的知识充满好奇。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总结比和除法相等的式子,建立比和除法的关系,完成“两数相除”与“两数相比”的整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

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忙碌的场景,画面定格在两名建筑工人的对话情境图上。

师:

建筑用的水泥砂浆是用水泥和沙子搅拌而成的。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两位工人的对话,谁能说一下工人对话内容的意思是什么?

生1:

水泥砂浆是按3千克沙子加l于克水泥用水搅拌面成的。

生2:

还可以说水泥砂浆是按1千克水泥加上3千克沙子搅拌而成的。

生3:

水泥砂浆中沙子和水泥的份数关系是3份和1份的关系。

……

师:

同学们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工人们在搅拌水泥沙时,表示沙子和水泥的关系的式子为3:

1,读作:

3比1;表示水泥和沙子关系的式子为l:

3,读作:

1比3。

总结:

像3:

l、1:

3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

“:

”是比号。

设计意图:

选取现实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搅拌水泥沙的事例,让学生分析水泥砂浆中沙子和水泥的关系,经历认识比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比的知识充满好奇心。

二、引导探究,认识比的意义

课件出示:

“调试涂料”的具体事例。

师,通过此事例,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

环卫工人是用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调制较浅的蓝色涂料的。

生2:

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关系可以表示为6:

3。

生3:

蓝色涂料和白色涂料的质量关系可以表示为3:

6。

生4:

白色涂料的质量是蓝色涂料质量的6÷3=2倍。

生5:

蓝色涂料的质量是白色涂料质量的3÷6=。

(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不当之处)

师:

同学们真棒,在这个事例中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

有的同学在回答中提到:

“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关系可

以表示为6;3”,“白色涂料的质量是蓝色涂料质量的6÷3=2倍”。

我们可以用式子6:

3=6÷3=2来表示上面两种关系,同理,3:

6=3÷6=。

师: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叫做比值。

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

6=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比的后项不能是0。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讨论一下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归纳总结:

比前项比号(:

)后项比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设计意图:

借助典型事例,运用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由浅入深逐步得出新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我校六年级

(2)班有男生31人,女生23人。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比值是(  )。

(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比值是(  )。

(3)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比值是(  )。

(4)全班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比值是(  )。

2.判断。

1)前、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2)5米比7米的比值是5:

7。

()

3)一场球赛的比分是2:

0,因此比的后项可以是0。

()

4)3:

6比值是2。

()

5)明明身高是1米,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明明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

178。

()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2.比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它,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到有关比的知识。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比的知识,课后希望同学们用你充满智慧的双眼去寻找,用你细致的心灵去感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

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

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

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

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

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

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

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

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

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

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

418:

1219:

100.75:

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

10=(15÷5):

(10÷5)=3:

2;

(2)180:

120=(180÷120):

(120÷120)=():

()。

预设:

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

(课件出示)

师:

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0.75:

2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

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

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

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

(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

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2:

1648:

400.15:

0.3

四、巩固练习

1.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

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

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

250万。

2.2:

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3.六

(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l.利用不同规格国旗的典型事例,经历求比值,认识比例的过程。

2.了解比例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我国的国旗。

国旗长15厘米,宽10厘米。

(课件出示国旗图片).

师:

看到此景,同学们说一说面对国旗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

根据条件,请同学们求出国旗长和宽的比。

生:

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

师:

那么宽和长的比呢?

生:

宽和长的比是2:

3。

师:

国旗宽和长的比值是多少呢?

生:

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