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860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docx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docx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课后答案

【篇一:

环境科学概论思考题】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

流动,构成一个环境科学研究的复杂体系

2绿色交通(greentransport)是指:

采用

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般绿色工具(greenmodes)包括徒步、自行车、

3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范围内,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4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指在的情况

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中与有关的各种化学

元素的含量及基本化学成份。

5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_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土壤的净化速度_,从而引起土地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

6对众多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率高,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能获得准确数据,有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经过优选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7环境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涉及面广、地区性、动态性、政策性强等。

8环境污染控制中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相比具有被动消极、原始传

统、投资大,效果差、治标等缺点;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比具有尽可能少的投入、尽可能大的效益。

9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利用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10按时间要素环境评价可分为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拟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削减负面影响对策。

10环境污染特征:

浓度较低、持续时间长,可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

发生转化,可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治理困难。

1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__人类__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刘培桐,1984)

人类,综合体

2环境按环境中心事物可以划分为环境和

环境。

人类,生物

3环境按按环境基质可以划分为环境和

环境。

人类,自然

4环境特性包括多样性、整体性与区域性、、

变化滞后性和。

相对稳定性,脆弱性

5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_环境和谐程度的

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范围内,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

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环境和谐程度,阈值

6自然环境的功能有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7自然环境中信息传递的特点的是、

和信息的性质形态以及内容丰富。

信息量非常庞杂、信息来源广

8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1人工环境

是指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2人工环境特点

ab

a.自然环境;b.城市环境;c.农村环境c

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

人工环境的多样化

人工环境的脆弱性。

人工化程度越高,自然环境比例越低,环境系统月脆弱

环境污染严重

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3城市环境

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较大

城市环境限制因子众多

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

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形成特殊城市景观

4热岛现象的形成原因热岛效应,指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

5城郊过渡带

城郊过渡带环境特点:

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的交错地带

环境污染严重和管理缺乏的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的薄弱地区

6交通环境的特点

有明显的时空特性,环境要素复杂多样

占据大量的土地和空间

消耗大量资源能源,造成各种环境污染

对人类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绿色交通(greentransport)是指:

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

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一般绿色工具(green

modes)包括徒步、自行车、大众运输(轻轨电车)等。

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人口、经济、社会、环境非协调发展引起的问题。

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基本化学成份。

5章

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ods臭氧层损耗物质科学家把这些破坏大气臭氧层、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化学物质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pop

pah

pcb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和,从而引起土地

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

土壤容纳的能力、土壤的净化速度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

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的使用价值

生物性污染包括:

空气生物污染,如细菌、真菌、花粉、病毒有机成分等;污染,如细菌性污染、霉菌性污染

等;污染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食品生物性、水中的生物

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学核心是公平与和谐。

公平是指

公平、公平,和谐是指全球范围人与自然的和谐

代际、代内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最小伤害原则

适度消费原则

分配公平原则

公正补偿原则

比例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解释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中的比例性原则

解释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中的适度消费原则

可持续发展主要战略经济、社会和生态一环境一资源等三方面的目标追求质量和效率

社会公平,人口适度增长

强调为使系统达良性循环,发展要与自身承载力协调

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原则

可持续性

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需求性原则

中国为什么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1人口压力巨大: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重要原因

2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

空气污染:

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酸雨污染严重;烟尘、粉尘、汽车尾气污染及北方四个沙尘暴源区引起沙尘污染

水体污染:

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排放,水污染防治与工业发展矛盾突出,污染治理滞后难以根本解决

其他:

城市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污染、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也比较严重

3高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旅游城市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会有一定改善;中小城市经济实力、基础建设不足,城市膨胀超前形成,引起环境恶化

燃煤量大的城市和工业区大气环境质量会继续恶化

新兴中等城市噪声污染会加重

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将得到改善,但无害化处理率短期难以有大提高

【篇二: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pm10;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

2.tsp;

也称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颗粒

3.bod5;

bod称为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即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好痒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

(mg/l),是衡量有机物污染的指标.bod5表示5天生化需氧量bod(mg/l)的值.

4.cod;

也称化学需氧量,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mg/l)。

5.荒漠化;

指因气候干旱或人为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放牧、滥垦、灌溉不当及其它社会经济建设和开发活动(人为和自然的综合作用),而使地表植被破坏或覆盖度下降,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6.沙漠化;

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7.草原退化;

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草原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劣化,导致生产力下降的现象或过程。

8.岩漠化;

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由于受到人为或自然的影响,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为岩石褐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的现象或过程。

9•石漠化;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10.盐渍化

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使地下潜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增强。

而导致的土壤表层盐化或碱化过程增强,表层盐渍度或碱化度加重的现象。

二、试述空气中不同来源pm2.5所占比例。

1、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海盐、植物花粉、抱子、细菌等。

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2、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

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

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3、二次颗粒物.大气中的气态前体污染物会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二次颗粒物,实现有气体向粒子的相态转换。

三、试述污水中的化学污染物和来源。

1、悬浮物

使水体变浑,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等,形成危害更大的复合污染物沉入水底,日久形成淤积。

2、耗氧有机物

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

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水体变黑发臭。

3、植物性营养物

主要指含有氮、磷的无机、有机化合物,易引起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

4、重金属

重金属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质,从50年代前后日本出现的

水俣病和骨痛病,均已查明是由于汞、镉污染引起的公害病。

5、难降解有机物

指难以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能在水中长期稳定地存留,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最后进入人体。

6、石油类

主要来源于船舶废水、工业废水、海上石油开采及大气石油烃沉降。

它会阻止氧进入水中,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7、酸碱

主要来自矿山排水及许多工业废水。

它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渔业生产,腐蚀船只、桥梁及其他水上建筑。

8、病原体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屠宰、制革、洗毛、生物制品等工业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

四、论水体富营养化与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

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

上风种类的大量水藻。

这些水藻浮在湖水外貌,形成一层绿色浮渣”使水质变得污浊,透明度显着降低,严重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2)富营养化水体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以及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如石房蛤毒素)也会伤害水生动物。

(3)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会中毒致病等等。

(4)向水体开释有毒物质。

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另一个影响是某些藻类能够排泄、开释有毒性的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牲口饮入体内,可引起牲口肠胃道疾病。

(5)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水体中种种生物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但是,一旦水体受到污染而出现富营养状态时,这种正常的生态平衡就会被扰乱,某些种类的生物明显被淘汰,而另外一些生物种类则显着增长,这种生物种类演替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固性和多样性低落,破坏其生态平衡。

(6)影响旅游和航运。

水体一旦发生富营养化,藻类就会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急剧降低,水质污浊,水面藻华聚集,臭味弥漫,严重影

响湖库的旅游业,以致丧失旅游价值。

另外,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的大量浮游生物,还会堵塞航道,影响航运。

五、论城市垃圾的最终处理措施和利用。

处理措施:

1.填埋处理

垃圾填埋是城市垃圾中的有机成分在填埋场的厌氧条件下,经厌氧微

生物分解的过程。

填埋是大量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也是所

有垃圾处理工艺剩余物的最终处理方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处理费用低,方法简单,但容易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二次污染。

为了防止二次污染,采取如下措施:

(1)在底部和周围铺有防渗层;

(2)分层铺放,即堆放一层垃圾,而后盖土压实,有些垃圾堆放层还安装导气和导水管道,并利用产生的沼气。

2.焚烧处理

焚烧法是将垃圾置于高温炉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种方法,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

在该过程中热量能回收,烟气必需经净化才能排放,残渣需消化或填埋。

其优点是处理量大,处理速度快,减容性好,残渣重量减少,无害化较彻底,热量能回收利用。

3•堆肥处理

垃圾堆肥就是利用微生物对垃圾中有机物进行发酵、降解,使之变成

稳定的有机质,并利用发酵过程产生的热量杀死有害微生物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生物化学过程。

其方法主要有好氧堆肥法和厌氧堆肥法等。

堆肥的产物为有机化肥,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的肥效,改善土壤营养结构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很有效。

但堆肥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很难完全,无害化难彻底,堆肥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有机肥的肥效较化肥低,有机肥的推广也较困难。

利用: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目前可以将绝大部分农作物秸秆以生物质可燃气作为他们的生活能源,就会改善其卫生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劳动强度;可将众多粮食、木材、茶叶、果类的谷壳、锯末、木屑、果壳等废弃物产出堆放,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将其转换成可燃气,还有将废塑料进行还原炼轻燃油技术后成无铅汽油和柴油等,生产出优质能源,变废为宝,可谓一举两得;可将禽畜粪便应用厌氧技术处理禽畜粪便能使它更具有能源与环境双重意义。

采用厌氧技术处理有机垃圾,不仅可获得能源,而且达到低费用治理污染的目的;而对于生物质资源丰富,缺电、少电地区,可将生物质气化发电,或供热可自产自用。

六、论土壤污染物主要组成、来源及治理。

组成:

1、化学型:

①无机物(重金属,如汞、镉、砷、铅、铬等,以及盐、酸、碱类,洗涤剂、塑料薄膜)②有机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③有机废弃物(石油类)④污泥、矿渣和粉煤灰

2、放射性污染型:

人类排放的放射性物质。

如核泄漏、核试验、放射性废物的处置等

3、生物污染型:

如外源有害生物的(寄生虫、病原菌及病毒等)种群的迁入,并大量繁殖、施用未经腐熟的粪便、垃圾、城市污水等

1、大气沉降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酸性气体和微量金属破坏了大气系统的微量金属平衡。

大量有害物质沉降到土壤环境,造成土壤污染。

2、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表水,经由污灌而造成的土壤污染。

3、工业固废和城市垃圾固体废物包括工矿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

固体废物的堆积、掩埋、处理不仅直接占用大量耕地,而且通过大气迁移、扩散、沉降、降水、淋溶、地表径流等污染周围地区

的土壤。

4、农药化肥施用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在化肥、农药、垃圾堆肥、污泥长期施用过程中造成的土壤污染。

主要污染物为化学农药,重金属以及n、p富营养物等

治理:

4.1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4.2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4.3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4.4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排土,客土改良(物理改良措施)

4.5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

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

的。

4.6工程治理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

施加抑制剂(化学改良剂)

七、论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和防护措施。

特点:

1、一旦产生和扩散到环境中,就不断对周围发出放射线,永不停止。

2、自然条件的阳光、温度无法改变放射性核同位素的放射性活度,人们也无法用任何化学或物理手段使放射性核同位素失去放射性。

3、放射性污染对人类作用有累积性。

4、放射性污染的辐射,即使强到直接致死水平,人类的感官对它都无任何直接感受,从而采取躲避防范行动,只能继续受害。

防护:

基本

(1)时间防护。

人体受照时间越长,人体接受的照射量越大,这就要求减少受照射时间,达到防护目的;

(2)距离防护。

人距离辐射源越近,受照量越大。

因此应在远距离操作以减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3)屏蔽防护。

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放置一种合适的屏蔽材料,利用屏

蔽材料对射线的吸收降低外照射剂量。

生活中:

1、防止居室的氡气污染

(1)已装修好的用户,如放射性不超标或超标不大严重,通过每天开门窗3h以上,可使室内氡气浓度保持在安全水平。

(2)对于已发现地面或墙体放射性超标较严重,应将超标部分拆除更换低放射性材料,也可通过在墙体或地面直接覆盖放射性水平很低的石材或其它材料。

2、防止意外伤害

医生使用射线装置给病人诊治病症时,要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严格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使患者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3、孕妇特别注意

孕期应禁止接触x射线,即使必需的检查,也应保护非受检部位,使x射线的辐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八、论我国环境噪声标准与吸声及隔声技术。

标准:

噪声允许范围单位:

db

人的活动最高值理想值

体力劳动9070

脑力劳动6040

睡眠5030

gbjllO-88db

学校教室40-50最高55

住宅卧室40—45

起居室45-50

医院病房40—45最高50

医院门诊55最高60

手术室45最高50

旅馆客房40-45最高55

旅馆会议室45-50

市中心、商业区加20,工业区加25。

技术:

吸声用吸声材料装饰在房间内表面或在室内悬挂空间吸声体,房间内的反射声波会被吸掉,房间内的噪声级就会降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就叫吸声。

吸声材料用的是一些多孔,透气材料。

如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吸声砖、木丝板等。

隔声控制噪声的另一个方法是隔声,把发声的物体或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在一个小的控制间中,使它与周围环境隔绝,这种方法叫隔声。

典型的隔声措施有隔声罩,隔声间,隔声屏,隔声墙。

九、论荒漠化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和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从而引起荒漠化。

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土地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①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由降水量的变化引起土壤的含水量和含盐度变化决定着这些地区荒漠化发展的方向②内陆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发展取决于周围山地的水资源的多寡和变化③河流改道促使冲积平原生态环境变迁④不同地区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类型和自我恢复能力。

人为原因

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成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最直接的成因有5种:

①过度开垦使土地衰竭;②过度放牧使植被退化;③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土地荒漠化;④不良灌溉方法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⑤过量用水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污染等。

除此之外,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造成了对丘陵山区陡坡地的开垦,在人口稠密区人为活动增强,垦植率高,植被破坏严重,加速了荒漠化的形成。

十、论室内主要污染物、来源和危害。

(一)甲醛

主要来自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使用人造制板制作的家具,含有甲醛成份并有可能向外界散发的其它各类装饰材料,。

2•甲醛对人体的危害:

甲醛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疑致癌物质,会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都有毒害。

当人吸入后轻者有鼻、咽、喉部不适和烧灼感、流涕、咽痛、咳嗽等,重者有胸部紧感、呼吸困难、头痛、心烦等。

长期过量吸入甲醛可引发鼻咽癌、喉头癌等多种严重疾病;长期接触低计量甲醛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

(二)苯

苯为无色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在油漆、各种装修胶以及各类装修用涂料合各种建筑材料的有机溶剂中大量存在。

【篇三: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

(1)

(1)】

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a)

a.生态系统b.生物圈c.食物链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b.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产者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

(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b)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表示(a)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d)

a.氧b.碳c.氮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

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

(a)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