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高三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714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中高三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附中高三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附中高三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附中高三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附中高三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附中高三语文试题.docx

《附中高三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中高三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附中高三语文试题.docx

附中高三语文试题

附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沏茶栖息欺骗亲戚

*B.愚蠢和煦囹圄龋齿

C.服务果脯辅助讣告

D.围歼悭吝缄默信笺

【愚蠢yú、和煦xù、囹圄yǔ、龋齿qǔ。

(A.都读qī;C.服务fú、果脯fǔ、辅助fǔ、讣告fù;D.悭吝qiān、其余读ji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B.长春亚泰与山东鲁能两支球队能实力相当,半斤八两,难分高低。

*C.那几篇文章写得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篇还算差强人意。

D.他是主犯,如果与从犯判一样的刑,那就罚不当罪了。

【差强人意:

差,稍微,大致;强,振奋。

现在表示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

(A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B半斤八两:

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用于贬义。

此处感情色彩不合适。

D罚不当罪:

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此处意义正好相反。

)】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这个人大大咧咧的,干什么事都似乎不大___。

②这个责任他是无法_____的。

③因台湾当局宣布与圣卢西亚恢复所谓“外交关系”,中国驻圣卢西亚大使宣布___中国与圣卢西亚外交关系。

A.精心推托终止B.精心推脱中止

C.经心推托终止*D.经心推脱中止

【(“经心”指留心,当心,在意;精心是在“经心”的基础上用心程度高。

“推托”指借故拒绝,不愿意接受任务;“推脱”指推卸,推辞,摆脱关系或责任。

“中止”指中途停止;“终止”指结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夏日里,在强烈的阳光下照射过久,人容易发生中暑。

B.我校参加此次辩论赛的两名男辩手和两名女辩手均由优秀学生组成。

*C.鉴宝大会上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万分自豪。

D.要是—篇文章缺乏内涵,那么文笔即使很不错,也无法具有长久生命力。

【A成分多余,去掉“发生”。

B“辩手”“由学生组成”搭配不当。

D语序不当,导致语意不明。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以使主语统一】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①,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伎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②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伎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选自明·张岱《西湖七月半》)

注:

①优傒:

歌舞演员及仆役。

②颒:

huì,洗脸。

【参考译文】

西湖到了七月半,没有一样可看的东西,只能看看那些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成五类来看他们。

一类是,坐着楼船,带着乐师,主人戴着士人的高冠,盛筵摆设在面前,灯火通明,倡优歌妓在表演,奴仆婢女在奔忙,杂乱的声音,晃动的灯扰乱了湖面的宁静,名义上是欣赏月色,却根本不看月。

要看这种人。

一类是,有的坐船,也有的坐楼船,或是有名的歌妓,或是大家闺秀,带着佳貌的少年男子,笑声叫声夹杂在一起,船上的人环坐在平台上,只顾盼自己周围,身在月下却根本不看月。

要看看这种人。

一类是,也坐着船,也带着乐师和歌妓,或是有名的歌妓,或是闲散的僧人,他们慢慢地喝酒,轻轻地唱歌,乐器低声地吹弹,箫笛声、歌声相互配合,这种人也在月下,既看月,又希望别人看他们欣赏月色的姿态。

要看看这种人。

一类是,既不坐船,也不坐车,他们衣衫不整,连头巾也不带,喝醉了酒,吃饱了饭,吆喝着三五成群,挤到人丛中,在昭庆、断桥这些景点上乱呼乱叫,装假醉,哼唱着无腔无调的曲子,这些人,月色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什么也不看。

要看看这种人。

一类是,坐上罩有薄幔的船,带着洁净的茶几,烧茶的火炉,茶水当即煮起,白色的茶具慢慢地传递,船上坐的人是好友,或是志趣相投之人,他们邀请月亮也坐上他们的坐席,有时停船在树影之下,有时驾船进入里西湖躲开嚣杂的喧闹,他们欣赏月色,但人们却看不见他们欣赏月色的姿态,他们也并不注意那些看月的人。

要看看这种人。

杭州人游西湖的习惯,是巳时出城,酉时回城,错开了月色最好的时光,如同避开仇人。

这一晚,常常贪求那欣赏月色的名声,成群结队地争看出城,多给门军赏些酒钱。

轿夫举着火把,排列在湖岸等着。

人一上船,就催促船夫快些赶到断桥去,好赶上那里最热闹的时候。

因此,二更以前,西湖上的人声、奏乐声,如开水沸腾,如房屋撼动,如梦魇时的喊叫,又如喃喃的梦话,如聋人叫喊,又如哑人咿语,大船小船一齐靠岸,什么景致都看不见,只看见船篙击打船篙,船帮碰着船帮,人肩并着肩,脸对着脸而已。

过一会儿,游兴尽了,官府摆的赏月筵席散了,差役吆喝着开道,官轿离开了。

轿夫呼叫船上的人,用城门要关来吓唬那些游人,灯笼火把像一列列星光,人们一群群簇拥着灯笼火把离开了。

原在岸上的人也成群列队地赶在关城门以前进城,湖上人渐渐稀少,不一会儿就走尽了。

这时候我们才拢船靠岸。

断桥上的石级才凉下来,我们在上面铺上席子,招呼客人一同纵情饮酒。

这时候月亮如同刚刚磨好的铜镜,山也重新梳妆,湖也重新洗面。

刚才那些慢慢饮酒、低声唱曲的人出现了,那些在树影下停船的人也出来了。

我们和这些人打招呼,互致问候,拉着他们同坐一起,饮酒说笑。

文雅有趣的朋友来了,有名的歌妓也到了,酒杯碗筷安放好了,乐声、歌声也开始传出来。

月色寒凉皎洁,东方将要发白的时候,客人才各自离开。

我们让船荡到十里荷花之中,在船中酣睡。

荷花香气催我们入睡,做了一个非常愉快的美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肉相发指竹子的内部组织

B.名伎闲僧,浅斟低唱倒酒

C.弱管轻丝,竹肉相发弦乐器

D.速舟子急放断桥催促

【“肉”指歌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一一簇拥而去

B.以故二鼓以前怖以关门

C.向之浅斟低唱者出以五类看之

*D.亦不作意看月者匿影树下者亦出

【代词,…的人(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介词“因为”/介词“用”;C.助词,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7.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最为贬斥的一类人的一组是(3分)

*A.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B.亦船亦声歌,名伎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C.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D.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是否有赏月之真趣,乃作者对看月之人褒贬的依据。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以旁观者的姿态,描绘了七月半赏月的三教九流,将看月之人分成五类。

B.第二段承接第一段,描写俗人们赏月后匆匆回家的场面,讥笑他们看月只是为了凑热闹、图虚名、附庸风雅而已。

*C.末段写作者独自赏月,陶醉于明月之下的自然风光里,与第二段描写的俗人们的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这篇记叙文性散文的主旨不在于描绘西湖的山水,而在于描摹世态风情,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末段并非写作者独自赏月,而是写同与自己相投之人赏月】

9.断句和翻译。

(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3分)

韵友来名伎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3分)

②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3分)

(1)参考标点:

韵友来,名伎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2)①(3分)这一晚,常常贪求那欣赏月色的名声,成群结队地争着出城,多给门军赏些酒钱。

(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

)(“好名”、“逐队”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

)②(3分)这时候月亮如同刚刚磨好的铜镜,山也重新梳妆,湖也重新洗面。

(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

)(“镜新磨”定语后置句、“复”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

)】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6分)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的“凉”字有何妙处?

试作赏析。

(2)“愁听清猿梦里长”是实写还是虚写?

这个诗句有什么意味?

(1)“凉”字写出了身体的感觉(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2分)将景物情感融合在一起。

(1分)

(2)虚写,写的是作者想像的情景。

(1分)想像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因与好友分别而满怀愁绪;(1分)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2)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此去经年,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3)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______,______。

(刘禹锡《石头城》)

(4)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杨柳岸晓风残月/应是良辰美景虚设(3)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4)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共6分。

)】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论文化竞争力

田丰

文化创造力源于实践的创造力。

人的实践是文化的动力和源泉,实践的经验为思想文化发展和变革提供感性基础,实践的需求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

恩格斯说过,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己的环境而发展的。

人的社会实践的创造活动不仅增进人的思维能力,而且打破人的思想桎梏,激发文化创新的勇气和活力,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把巨大的生产力召唤出来的同时也把人的思想文化创造力极大地解放出来。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中世纪思想方式的千年藩篱,同旧日的狭隘的故乡藩篱一起崩溃了。

在人的外界视线和内心视线前面,都展开了无限广大的视野”。

文化创造渗透于人的文化活动的一切方面,集中体现为知识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

知识的创造增进了人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认识,而价值的创造增进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的认识,文化创造力也就是人在创造新观念、新知识、新价值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文化持续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它在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中获得独特性和延续性。

文化创造推动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每一代人都创造着自己的新文化,文化创造力的勃兴标志着民族、群体的兴旺,文化创造力的衰竭必然导致民族、群体的竞争能力的退化。

文化创造力不仅有赖于时代实践的激活,也有赖于历史的积淀,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群体文化的生生灭灭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能延续到今天并且仍然有影响力的文化,都是以较强的持续力为依托并随着现实条件变化不断使之更新丰富的、在文化冲突和整合中以巨大的生命力保持自身个性特色的“活着”的文化。

构成文化的独特性、特殊性从而获得延续性的基本的要素是渗透于人们思想行为之中的文化传统,“它是现在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

传统以广泛的价值认同为文化共同体战胜内忧外患提供思想纽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新文化的生长提供知识资源,以鲜明的个性为文化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抵御外来文化的同质化提供精神支撑。

对一个民族来说,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古迹、文物、典籍、名人等等都属于文化传统的范畴,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形象、公共关系、核心价值、员工风貌以及品牌、信誉、企业家人格魅力等等都是十分宝贵的传统资源。

正由于传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不可舍弃的基础,它与继承与扬弃、批判和选择不可分割纠缠在一起,因而对传统的评价总是充满着矛盾和分歧。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的作用及作用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历史主体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历史主体创造活动的目的和方式。

传统仅仅是潜在的或可能的文化持续力,它向现实的文化持续力的转化在于人的能动的现实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

真正的文化创新是继承传统和创造传统的同一过程。

离开文化创新的实践,任何传统必然失去人的现实关注而式微,在一定的阶段还可能成为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阻力。

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创造了生气勃勃的文化时代,也把人类文化推向一个辉煌的高峰,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到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借助行政权力、宗教权力、宗法权力推行道德化的思想,这些文化活动无非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死人”统治着活人,造成了文化创造力的衰退,导致了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总体落后。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要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多元化两种浪潮双重冲击下生存发展,就要更加自觉地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能否把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培养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现代人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提升与各种外来文化思潮对话的能力的实践结合起来,决定了它不断回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新挑战的能力,决定着它不断返本开新的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文化创造力形成的条件的是(6分)

A.实践的创造力

*B.民族、群体的兴旺

*C.价值的创造

D.时代实践的激活

E.历史的积淀

【选对一个得3分,共6分】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A.文化创造渗透于人的文化活动的任何方面。

B.传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备的基础。

C.文化传统向文化持续力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

*D.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宋明理学造成了文化创造力的衰退。

【百家争鸣创造了生气勃勃的文化时代】

14.统观全文,文化传统和文化创造力的关系如何?

(4分)

【传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不可舍弃的基础;(2分)文化创新是继承传统和创造传统的同一过程。

(2分)(答出传统为新文化的生长提供知识资源得1分;答出传统抵御外来文化的同质化得1分;答出要继承传统得1分;答出在传统基础上要进行文化创新得1分。

)】

15.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民族文化如何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谋求生存和发展。

(需从语言、行为习惯、古迹三者中任选其一分析)(5分)

【此题为开放式试题。

分析过程要围绕“继承与扬弃、批判与选择”;“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把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培养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现代人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提升与各种外来文化思潮对话的能力的实践结合起来”。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5分。

)】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享受

[台湾]张晓风

①我不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但对我而言,我仍坚持:

活着,即是为享受生命。

像“享受”这样至善至美的字眼有时候也会被污染,真是令人气愤。

享受是安息,享受是感谢,像一条自足的小溪满意地沿它曲折多石的河道,于是一路唱着歌蜿蜒前行——这是享受。

我深信,真正的园艺家既非自炫,也不为卖花赚钱,他只为看到一园生命的欣欣向荣,他只为看到小芽初碧时惊动泥土大地的那一个跃姿,他只为看到经霜的松枝可以老得多么迷人,他只为看到每一朵花开代表了一个生命的必然胜利!

他要的是每一朵他所植下的花,享受它自己的花色、花形和花期。

“如果那朵花凋零了呢?

”你问,“难道让他享受自己的萎败吗?

”不是的,那朵花仍有很多可以享受的。

它可以享受自己丰盈的记忆,累累垂垂的记忆;它可以享受“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尊严;它可以享受花朵一旦变成一粒种子的惊讶;它可以享受在泥土下温暖潮湿的黑暗里,怎样把自己舒展,打开,逐渐舞成一株新我的喜悦。

因此,容许我深信,上帝造人,是为了让我们享受。

中世纪的苦修教士,甚至穿着粗毛扎人的内衣以求自虐,我不认为他们得到了上帝的喜悦。

正如我认为“割股养亲”不是真正的孝,没有一个正常的父母能咽得下儿女的肉,那是一种愚蠢的道德。

我也这样解释母亲之缔造生命,不是为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是为证明自己的生育能力,不是为养儿防老。

一个好母亲不为那些理由生孩子。

她要一个孩子,是因为她信仰生命的本身。

她要一个孩子,是因为她欣悦于自己的四肢百体,有如风中的花享受着自己的每一瓣洁白,相信从那里面可以缔造另一个完整。

她要一个孩子,是因为“活着是如此美好”,而她愿意另一个新生命来分享这份美好。

②英文里“share”一词是一个好听得像音乐一样的字眼,它代表的意思是“分享、共享”。

但不管是分、是共,我们自己必须先有饱饫的、满足的心灵。

孙中山先生把林肯的“民享”看做是神来之笔,一字之间,每见胸襟,“民享”真是大政治家的口吻——但不要忘记,在这一切之前,我们先肯定了人世的种种美好,那个“享”字才有其意义。

③上帝造人,是于茫茫大化中唤醒一握沉睡的春泥,赋之以形象,赋之以气息,赋之以与上帝同尊同荣的“天子”的地位。

他给了我们什么?

他给了我们全宇宙,再加上他自己。

④稚小的婴儿怎样表示感谢?

他只要大口地享受乳汁,愉快地将小头贴在温暖的被褥上欣悦地睡着,便能给父母极大的满足。

⑤而当一个成人在晨起的时候,大口呼吸着朝露;深夜赶路的时候,偶然抬眼,虔诚地为每颗星加一个惊叹号,当他坐下沉思——我正在认真地享有这一切——他便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上体天心的境界。

⑥去享有生命的一切吧,并且心存感谢。

⑦去享有生命的一切吧,并且与别人分享。

16.第3段划线句子“他给了我们全宇宙,再加上他自己”意思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可以享受整个宇宙;信仰本身也不是苦行,而应该是享受。

(答成“自然赋予人享受一切的权利和能力”也可以得满分)】

17.从原文的比喻和举例来看,作者所说的“享受”包括了哪几方面内容?

请分点说明。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享受生命过程(享受生活)②享受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③与新的生命、与他人共同享受。

(每点2分。

其中②“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只答一方面也可以;③提及“分享”或“共享”即可)】

18.“享受生命”应该是个性化的行为,有可能与别人“分享”吗?

请结合原文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可以。

(1分)例如,小溪一路唱着歌蜿蜒前行——这是享受,同时,别人看到小溪也可以感到美,感到快乐;园艺家看到一园生命的欣欣向荣是一种享受,别人也可以因园艺家的成果而感到快乐。

(4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当代小说处境如何?

这个话题由王安忆来解读,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

《瞭望东方周刊》:

你认为当下小说面临什么问题?

王安忆:

主要有三个方面吧。

首先,小说在被过量地、过度地消耗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花一周写的小说,我的同事半小时就读完了。

他们经常问我的问题是:

王安忆你最近怎么再没写小说?

我要说的是我一直在写,但创作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不是几天或者一个月就能有一部新的小说问世的,对于读者是在大量地,迅速地,过度地消耗小说。

这样的逼迫会使得作家疲于应对,对资源和思想都有着巨大的冲击。

其次,小说的另一个损伤还来源于电影电视。

相比较画面和声音语言,文字语言在当下则显得缓慢而无力。

但事实上,小说赋予创造力的表现是电影电视无法给予的。

最后,就小说的内容和结构问题,也是我今天一直在说的“生计”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

“生计”指的是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不是小说的状态?

王安忆:

要理解这个,我在这里先点几部小说:

曾获诺贝尔奖的挪威小说《拓荒记》,《鲁滨逊漂流记》,还有《夭折》,这些作品在诠释人物和故事时有一个共同特点——“生计”问题交代得很清楚。

我一直认为小说是现实的代言人。

人类社会经历了四个阶段:

原始,奴隶,资本,以及现代社会。

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就是将“生计”在小说中表现得跃然纸上,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包法利夫人》。

中国也有,尤其是刚去世不久的作家李肇正,他写的《城市生活》,可称为是“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真正意义上的并且无可替代的底层平民生活的叙事者”,不唱高调,没有花招,忠实于自己生活的写作态度。

李肇正的小说,是能够让凡人接近乃至亲近的世界。

他选择的是城市生活世俗化的一面。

一是作品人物的选择上,他倾向于写平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从作家、厂长到工人、家庭妇女、打工妹,都是城市生活中最常见的人物。

在李肇正笔下,这些人物活得都很不容易,各自为生活而奔忙,他们不像有些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清高到不问饮食男女,一味关心国家大事。

但李肇正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说没有为人准则。

只不过这种准则不像某些作品中的人物那样将道德箴言挂在嘴上,贴在脸上。

其人物思想都是从“生计”中提取,是以做人最基本的底线来维持的生存价值为基础的思考。

《瞭望东方周刊》:

你的意思是当下小说的题材和精神选择有一定的偏离?

但不少人认为“现代性”和“全球化”是中国小说包括当代文学的必然趋势。

王安忆:

谈到现代性,或者全球化,每个作家都是那么急切,迫不及待地想要融入进去。

而赶上全球化的浪潮是需要一种创作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