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3514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x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docx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师:

同学们,我们有七十分钟的时间,但我们要节省时间,争取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学习任务。

因为我这位“小师”与你们上课以后,将会有一位文化大师给老师们讲课。

(出示钱文忠先生照片)知道他是谁吗?

生:

钱文忠!

师:

啊?

你们都知道!

看来你们语文老师是一位视野非常开阔的人,一定带领你们按照温教授刚才说的方式——“连滚带爬”地读了很多书。

优秀的学校、优秀的教师培养出的优秀学生,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有没有信心?

生:

有!

师:

好!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全诗)读!

(生用“诵”的方式读全诗,掌声)

师:

哇!

再来一次!

生:

“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

停!

请告诉我,你们是不是学过吟诵?

生:

没有。

师:

没有?

不可能!

那你们是不是受过专门的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读诗的训练?

生:

是。

师:

果然!

孩子们,你们学过的这个特殊的读诗方式,就是吟诵。

你们一张嘴,我就听出来了。

出口不凡哪!

让你们停止,不是否定你们,而是惊叹!

再来!

“渭城……”读!

生:

“渭城朝雨浥轻尘……”(掌声)

师:

是金子总会发光。

这样读诗,不用我“忽悠”,老师们自然就给你们掌声。

学过吟诵,会省下我很多很多的事儿。

比如说,(出示:

渭城(平)朝雨(仄)浥轻(平)尘……)我不用再讲什么叫“仄平平仄仄平平”了!

下面,直接来点高难度。

请问,这“尘”哪、“新”哪、“人”哪,标成了红色,这三个字,处在特殊的位置,还有特殊的发声,你们知道叫什么字吗?

生:

韵声。

师:

说对了一个字,韵。

这叫韵字或韵脚。

看来你有点紧张,说慌了,放松。

忘了交代一句话:

从现在开始,你们回答问题,答对了,算你们有能耐;答错了,怪赵老师不会问。

可以吗?

生:

可以!

(众笑)

师:

放松了吗?

生:

放松了!

师:

好样的!

“尘”“新”“人”,这是韵字,那些“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你们读的时候,就是……

生:

长短长、短长短、长短长、短长短。

师:

好!

古诗的节奏和韵味,通过你们的绘声绘色的诵读完全表现出来了。

就连整首诗的意境,乃至思想感情,也表现出来了。

好听的声音,总是想多听几遍。

(出示标有吟诵符号的诗句)这些符号你们学过没学过?

生:

学过。

师:

哇!

不用讲了,又省了五分钟的时间。

那我考考你们,这些竖线表示什么意思?

一起说!

生:

仄声!

师:

那横线表示什么?

生:

平声!

师:

叹号表示什么?

不许举手,我要随便请个同学说说。

生:

入声。

师:

好样的!

记得哦,入声归为仄声。

因为你们吟诵的功底比较扎实,所以刚才你们的诵读非常优美,让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下面我们还要诵读,但是不一定会博得老师们的掌声,因为我们要自我陶醉似的按照这种符号读,可以吗?

生:

可以!

师:

“渭城——”,起!

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掌声)(注:

“~”表示拖声,下同)

师:

真好听!

加上题目,再读!

(生诵读全诗)

师:

(出示全诗,题目更改为“渭城曲”)题目变了。

《送元二使安西》又叫做《渭城曲》。

既然是“曲”,它就应该有调,学过吟诵的孩子,应该学过吟唱吧?

生:

学过!

师:

那就唱起来吧!

《渭城曲》,起!

生:

(吟唱)渭城~……无故人~~。

(热烈的掌声)

师:

这么正宗!

继续。

(课件上的题目变成了《阳关曲》)题目又变了,《渭城曲》又叫《阳关曲》。

这一次吟唱,我希望,要有一点情感。

明白我的意思吧?

生:

明白!

师:

《阳关曲》,起!

(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

掌声)

师:

哦,太美了!

最精彩的是“劝君更尽(模仿学生)……”哇,美极了!

“更尽”,那感情就是——喝吧,喝吧!

再喝一杯!

一定要喝!

对吧?

生:

对!

师:

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模仿学生),这个“关”的拖声,拖得太美了!

阳关离渭城远不远?

生:

远!

师:

如果这个“关”读得短短的——“西出阳关”(“关”字短促),能不能把遥远的感觉读出来?

生:

不能。

师:

“西出阳关~~”(吟),远不远?

生:

远!

师:

你们吟诵的“西出阳关”读出了大漠的荒凉,读出了崇山峻岭,读出了荒无人烟,读出了人迹罕至,读出了路途的遥远与艰辛,甚至读出了作者在说送别话的时候,或者在给元二吟诵这首诗的时候,那种无比的担忧。

“阳关~~”,一切尽在不言中。

真好!

现在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作诗的时候为什么有些字安排成平声字了吧?

生:

知道了!

师:

知道为什么平声字就要拖长声了吧?

生:

知道了!

师:

真了不起!

其实,现在我都可以让你们回家了。

回家干嘛?

打开更多的诗词曲赋,用这种方式去读,去“连滚带爬”地读,去如饥似渴地读,去如痴如醉地读!

但是不能走,台下几千位老师希望你们有更多的精彩。

愿意吗?

生:

愿意!

师:

我本来低估了你们,还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地图,要给你们讲元二出使安西的路线,看来没有必要了。

看看地图,最下面的是“珠海”,就咱们这儿。

上面有三个地方都写了两个名,有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

他是从现在的咸阳出发,从咸阳到敦煌,再到库车。

师:

你说了现在的地名,能不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

生:

元二从渭城出发,经过阳关,出使安西。

师:

还得向你们检讨——我本来还给你们“玩”了这个,看看那红色的字,那个“使”是什么意思啊?

那个“浥轻尘”的“浥”是什么意思啊?

(生纷纷举手)把手放下,再问你们等于侮辱你们的智商。

(生大笑)我还做了一个更差劲的事儿,(出示古诗译文)这是翻译的东西,你们要不要读一读啊?

生:

不要!

(众笑)

师:

看来我错了!

(生笑)记住,孩子们,我们会吟诵了,只要把一些关键的难懂的字的意思搞懂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愚昧地把它翻译成现代的句子。

这种翻译,和诗一比,一塌糊涂!

那还有诗的语言吗?

昨天王崧舟先生在这里上课,他的语文课被称为“诗意语文”,他会把现在很多普通文章的课上出诗意来,可见诗意是多么美!

倘若我们再把古人写好的诗,翻译成直白的文字,这是不是糟蹋先贤的智慧呢?

生:

是!

师:

好,孩子!

你们班是我来珠海上课遇到的最有品味的班级。

(掌声)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

这么好听的吟诵,我们再来一遍。

这次要把你们最深刻的感情拿出来,你们吟诵完以后,我会请两位大师和你们PK,看谁吟诵得更好听。

“渭城……”起!

生:

(深情吟诵)“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

真是天籁之音!

我现在向大家推荐两位厉害的人物。

(出示夏青先生、张本义先生的照片)左边的,你们不认识,老师们都认识,他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资深的播音专家,他平时读一般的文章就是朗读,而当他读诗的时候,一张嘴,就是像我们这样的——吟诵。

老人家已经作古,但是,一些有识之士,把他吟诵的《送元二使安西》录下来了,咱们听听。

(播放夏青先生的录音。

掌声)再听听另一位大师的吟诵!

(播放张本义先生的录音)掌声在哪里?

(掌声)张本义老先生是书法家、诗人,非常厉害。

他的吟诵是不是比我们的更有味道?

生:

是!

师:

是的,有一种不可言状的特殊的味道!

知道王维是哪个地方的人吗?

生:

山西。

师:

对,山西人,西北的。

没事的时候我就在琢磨:

西北大汉,都是特别粗犷特别豪放的,即便他是个文人,他要是读起诗来,也应该是充满豪情的。

我想,如果王维真的来到现场,他要读这首诗,应该不是你们这样的柔美调。

生:

是什么调?

师:

我也没听过呀!

(众笑)但是,我可以按我的猜想尝试一下。

想不想听?

(掌声)

师:

(用豪放的调子吟诵。

热烈的掌声)谢谢!

谢谢!

甭管是什么调调,只要是吟诵,都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吟诵了,你再读王维的诗篇,就不会去看译文了,而且越读越崇拜王维,崇拜王维这样的灿若星辰的大诗人们。

以后读诗,全部吟诵,愿意吗?

生:

愿意!

师:

好!

现在,这首诗的学习已经结束了。

生:

啊?

师:

我本来想教你们怎么样像古人一样诵读,没想到,你们都会了,给了我一个冷不防。

(众笑)现在离下课的时间还有半小时。

一,现在回家,因为家中等待你们的是亲人,说不定还有故人;二,跟着我“附庸风雅”,因为下面一个大学者讲的是文化,我们也来一点点文化,给他当个开场。

选择“一”的举手?

(无人举手)选择“二”的举手?

(全部举手,众笑)

师:

好!

咱们开始“玩儿”文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读!

生:

(诵)“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

好听!

再读一首。

(出示《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读!

生:

(诵)“寒雨连江~夜入吴……”

师:

太好听了!

特别是最后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太好听了!

回去以后,请你们黄老师教你们吟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好听极了!

再看一首。

(出示《南浦别》)读!

生:

(诵)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

我最欣赏你们读的两个字,“南浦凄凄别”的“别”(入声),没有读成“别(bié)”;更欣赏的是“一看肠一断”,把那个“看”读成了“kān”,了不起!

没学过吟诵的孩子,很难把握这些。

再来一首诗,还敢不敢读?

生:

敢!

师:

(出示《别董大》)读!

生:

(诵)千里黄云~白日曛……

师:

不错!

其实我还想让你们再读更多的诗词,但时间不允许。

(出示:

王维《送别》《山中送别》;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送灵澈上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门柳》;骆宾王《易水送别》;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李白《赠汪伦》《渡荆门送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送友人》)请大家把这些题目读一读。

(生读)

师:

这些送别诗,看似很多,其实这仅仅是唐朝的送别诗,而且是一小部分,如果再加上从先秦到现在,会有好多好多的送别诗。

这么多的送别诗,“送别诗”,我们把这三个字的顺序倒过来说说。

送别~诗——

生:

诗送别。

师: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古代的什么习惯?

送别或者辞别的时候……

生:

用诗来送别。

师:

言简意赅,非常准确!

古人在用诗送别的时候,是写诗还是吟诗?

生:

吟诗!

师:

对了!

所谓“写诗”,是有的人不懂古诗,才说古人“写”诗。

古人不是“写诗”,而是吟诗,吟诗就是作诗,作诗就是吟诗。

我们暂且把吟诗送别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化现象。

来,把“吟诗送别”写下来。

(师生同写)

师:

请再读一首诗。

(出示《诗经·小雅·采薇》节选)不要告诉我没读过啊。

读!

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

“雨”字读成了“yù”,不简单!

如果把那个“雪”读成“雪”(入声),就更好了!

“雨雪霏霏”,读!

生:

雨雪霏霏。

师:

再读一首。

(出示隋·佚名《送别》)

生:

(诵)“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师:

太好听了!

再读一首。

(出示唐·柳氏《杨柳枝》)

生:

(诵)“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师:

好!

这次入声韵读得非常好!

就是第二句的“离别”,有的同学还是“别”(bié),还是拖了一点儿声,不准拖。

请问,亲人跟你分别了,痛不欲生的时候,你的心情是痛苦还是舒畅?

生:

痛苦!

师:

嗓子眼是憋得慌还是顺溜?

生:

憋得慌!

师:

对,憋得慌就是“赠离别(入声)”,读!

生:

赠离别(入声)。

师:

可恨年年赠离别(入声),读!

生:

可恨年年赠离别(入声)。

师:

真好!

再读一首!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读!

(生诵读)

师:

我们又读了四首送别诗,现在要看谁的反应最快。

请问,这四首诗都牵扯到了一个东西,知道是什么吗?

生:

送别。

(众笑)

师:

(笑)偷换概念,小坏蛋!

(众笑)我说的此“东西”是指自然界中经常见到的。

宝贝儿,你来!

生:

柳。

师:

就是“柳”!

请问,为什么都和“柳”有关系呢?

生:

柳树很柔软,表示送别的感情很柔。

师:

是的,杨柳依依嘛!

轻柔,柔美,有时还柔肠寸断。

生:

柳枝很长,表示感情很长。

师:

好丰富的联想!

是的,亲人间、朋友间情深意长!

生:

我猜想,“柳”和“留”读音很像,以前“柳”代表“留”,留下来的“留”。

因为他要留住要走的那个人。

师:

精彩!

在古代,人们就是借助“柳”和“留”的谐音表达情感。

送别亲人故人,心里边要把他留住,诗词中借什么音呢?

借柳。

正如同学们所说,柳枝,长而柔美,且与“留”谐音,所以,很多的送别诗中,都有“柳”。

我想问问大家,杨柳枝,杨柳枝,知不知道杨和柳是个什么关系?

生:

不知道。

师:

你们终于有不知道的地方了!

此时,方显老师之能耐。

(众笑)不知道,很复杂;知道了,很简单。

简单到什么程度——杨就是柳,柳就是杨。

明白了吗?

生:

明白了!

师:

那杨花和柳絮是什么关系?

生:

杨花就是柳絮,柳絮就是杨花。

(众笑)

师:

说对啦!

杨花就是柳絮,柳絮即为扬花,“烟花三月下扬州”嘛。

现在发现了没有,古人送别除了吟一首诗,还要在送别的途中,甚至提前折一个什么东西相送?

生:

折柳。

师:

对!

折柳。

请你们写下“折柳”二字。

(生书写)

师:

同学们的字写得很漂亮啊!

真的很不错!

就是写字姿势有点歪。

(学生马上端正姿势)。

总结一下:

古人送别有两种习惯,第一种叫做什么?

生:

吟诗。

师:

第二种呢?

生:

折柳!

师:

对。

会不会还有第三种现象呢?

请看大屏幕。

(出示“水边饯别”“长亭饯别”“路上饯别”“酒楼饯别”图片)有许多画家根据《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境画了饯别图,我搜集了很多,这是其中的四幅。

你们应该懂得“饯别”是什么意思吧?

生:

喝酒送别的意思。

师:

同样的一首诗,在画家的笔下,送别的地点却有所不同。

比如说,有的画的是在水边饯别,有的是在长亭饯别,有的是在酒楼饯别,而有的是在路上饯别。

你觉得这几幅图中,哪个地方饯别最不可能?

生:

我觉得路上饯别最不可能。

生:

我觉得应该是那个长亭饯别。

生:

酒楼饯别。

师:

三个了,就剩一个了。

生:

我觉得是水边饯别最不可能。

师:

咱们先看看水边饯别可不可能。

(出示唐·白居易《南浦别》)刚才你们读过了,再读。

(生读)

师:

读诗不要逐字逐句地解释,但是一些关键的字,必须搞懂。

红色的“南浦”二字,有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

南浦就是在,就是在……南浦其实就是一个地方。

师:

什么地方?

生:

应该是在水边。

师:

对啦,“浦”嘛,三点水,就是南边的水边。

“南浦”这两个字,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是送别的一个代名词,只要一提“南浦”,就是送别。

因此,水边送别可能不可能?

生:

可能。

师:

有人还说长亭饯别不可能。

(出示李叔同《送别》)我知道,这首著名的歌儿,你们不但会读,而且会唱。

来,唱两句!

生:

(唱)“长亭外,古道边……”

师:

停。

你们既然会唱这一首歌,难道还不相信古人会到长亭送别吗?

生:

相信!

师:

李白有一首《菩萨蛮》说: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长亭送别是不是成立?

生:

成立!

师:

路边饯别,认为不可能的人最多,读完一首诗就知道了,这首诗就是写路边送别。

如果这首诗你们也读过,我真的非常佩服你们,更佩服你们的老师了。

(出示唐·孟浩然《岘山饯房琯、崔宗之》节选)读过吗?

生:

没有。

师:

敢不敢尝试读一读?

生:

敢!

师:

放开了读啊!

“祖道……”读!

生:

(诵)祖道衣冠~列,分亭~驿骑催~~。

方期~九日聚,还待二星~回~~。

师:

虽初次接触,但是读得不错!

很有韵味!

“祖道”二字,得我来讲了。

古人啊,送亲人送朋友远行的时候,要在路上祭祀路神:

请你保佑我的朋友我的亲人一路平安,顺利到达目的地。

这种祭拜,称之为“祖道”。

有点难,但是你们都能听得懂。

听懂了吗?

生:

听懂了!

师:

所以说这个路边饯别也是……

生:

成立的。

师:

就剩最后一个了,酒楼送别。

(出示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我估计这首你们一定读过。

生:

读过!

师:

肯定读过!

否则你们的语文老师太没料了!

(众笑)时间关系,咱们就不全读了,读后四句。

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师:

孩子们,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它难,而是因为我们读的书少。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谈这“高深”的文化——“吟诗”“折柳”,包括即将出炉的另一个文化现象,都是源自同学们读了这么多诗词。

现在,咱们还是回到刚才的四幅画。

无论是长亭饯别,水边饯别,路上饯别,还是酒楼饯别,都有一个字叫做“饯”,这个“饯”字中,包含着什么呢?

生:

酒。

师:

是的,就是酒!

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古人送别的时候,一吟诗,二折柳,三是……

生:

喝酒。

师:

把喝酒的“喝”换一个字。

生:

饮酒。

师:

对啦!

自己写——“饮酒”。

(生在书上写“饮酒”)

师:

“文化”,到此结束。

重新回到《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谁能说说,他们喝了多少杯?

生:

很多杯。

师:

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

从“更尽”两个字中。

师:

真会读书!

他们喝了不止一杯,先喝一杯,再喝一杯,“一杯一杯又一杯”,为什么要喝这么多杯呢?

生:

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是啊!

古代不像现在交通方便,从渭城到安西,起码得走半年,什么时候回来都不知道,甚至是死是活也不知道。

从此分别后,何日能相见?

与君离别意,杯酒见真情!

我们不禁要问:

这一杯一杯的酒,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情呢?

生:

王维不想元二离开,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了。

师:

对,依依惜别。

那我们就叫这一杯酒为“惜别酒”。

来,我们读出惜别的感觉,“劝君……”读。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惜别之情读出来了!

除了惜别酒,还是一杯什么酒?

生:

就是他们的兄弟之情。

师:

兄弟之情,真挚的友情。

那这应该叫一个什么酒呢?

生:

友情酒。

师:

友情酒,好!

那就读出他们的友情。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友情酒、惜别酒,难道送别的时候仅仅是畅叙友情依依惜别吗?

生:

还有就是一杯祝福酒。

师:

我欣赏这个词儿!

如果你是王维,你会怎么样祝福元二?

生:

希望他一路顺风!

师:

说得好!

你想说什么?

生:

这还是一杯平安酒。

师:

把你的平安和他的祝福结合在一起,祝福平安!

孩子们,读出祝福的味道来。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真好!

惜别酒、友情酒、祝福酒都有了,再来一点点高难度的。

还记得我刚才用西北大汉腔调所做的吟诵吗?

生:

记得。

师:

我的吟诵是豪迈壮烈的。

既然元二是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出使安西,难道仅仅祝福,仅仅是惜别吗?

生:

(插话)壮志酒。

师:

谁说的?

有话就大胆说,不想举手,就使劲大声说,这不叫插嘴,叫智慧的火花!

好孩子,说!

生:

壮志酒!

师:

把壮志的“志”改成另外一个字就好了!

他既然走了,是要行路,叫壮什么酒?

大声说!

生:

壮行酒!

(掌声)

师:

对,壮行酒!

来,读出壮行的感觉,不要太柔美哦!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感觉出来啦!

据有些专家考证,这首诗,不能读得太忧伤。

生:

为什么?

师:

专家们是有理论依据的,其实诗上就有一个字告诉我们,不能太忧伤。

有些送别诗,总是哭呀,恨呀,愁呀,留呀,折柳折得很心痛,王维这里,这个“柳”,是“新”。

至于人家研究得对不对,我不敢说,你们也不用说,因为我们说的都不一定对。

你们可以带着这个疑问,去查资料,读古诗,和别人讨论,好好研究一下,感觉感觉,这个“新”字,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

难道真的能把这首诗的情感,由悲切变成祝福、变成壮行吗?

难道读这首诗的时候,真的不能读得潸然泪下,而要读得慷慨激昂吗?

或许,应该读得忧伤中略含阳光?

孩子们,诗,浩如烟海;诗,广阔无垠。

我们今天读了这么多的诗,也只是在诗的海洋里捡了几枚小小的贝壳而已。

你们学会了吟诵,有这么好的基础,我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在黄老师的带领下,用吟诵的方式读更多的诗,开阔我们的视野。

长此以往,说不定在座的各位,会出现一个个王文忠、赵文忠、张文忠、李文忠等一大批的文化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