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2828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docx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docx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整体规划

一、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

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8、9的认识和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的一部分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但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读、写8、9这样的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8、9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8、9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难点:

提高学生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

采取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兴趣中逐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及学会计算。

五、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数学乐园,等内容构成。

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8、9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六、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第六单元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

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第六单元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

(3)第六单元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第六单元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

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第六单元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

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

编排结构:

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似。

但认数部分不再一个一个的认,合并为三段。

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关系。

10比较特殊仍单独编排。

 

本单元教材由“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习”等七个小节组成。

下面对“8和9”内容作一简要说明。

具体编排:

(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6、7的认识。

与1~5的认识相同,只是一些层次上的变化。

(1)主题图:

突出两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6添上1是7,这一点从主题图抽取出的实物图也得到了体现:

6个学生加1老师是7个人。

(2)数的顺序:

首次借助直尺教学。

(3)比大小:

借助点子图,比象形统计图抽象些。

将相邻邻三个数排在一起比较(原通用教材只比相邻两个数)。

任意两个数比较。

(4)序数:

基数与序数结合起来,表明数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顺序。

 2.数的组成。

(1)6的组成:

①在涂色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

 ②结合直观图完整填出6的组成。

③涂后的图形象直观、可能有规律,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组成并更好记忆。

(2)7的组成:

 ①通过操作分木块教学。

②没全部给出,只给出3组,根据直观图联想。

(a)对培养思维能力很有帮助,(b)减轻记忆的负担,(c)为加减法教学做准备。

③难度降低了,原通用教材从5的组成就开始联想。

 3.6、7的加减法。

操作、看直观图或想组成计算。

首次通过操作教学一图两式及写算式

(1)分三个层次:

操作、看直观图或看算式计算。

(2)两组算式呈现的东西相同,为一图四式做准备。

4.生活中的数(第46页)。

用所学的数说一句话:

(1)感受生活中充满了数,数就在我们的身边。

(2)体会到数既可表示数量还可表示顺序。

(3)用数表达、交流,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5.解决问题(第47页)。

(1)“金色的秋天”,从中发现、提出问题,用所学的6、7的知识加以解决。

(2)考虑到学生识字量不多,尽量减少文字量,用图示帮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3)画面是一个整体,在完整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兴趣。

(4)第51也安排了类似的解决问题的内容。

 

(二)8和9的认识及加减法。

1.8、9的认识。

(其中认数的编排几乎同6、7完全相同)主题图中数数的资源更加丰富了。

数的组成。

提问启发学生摆出8和9的组成。

8和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联想推出(要求比6、7的组成略高一些)。

2.8、9的加减法。

第一次出现一图四式。

三个层次:

①小组合作引出一图四式。

②摆学具计算相关的四个算式。

③脱离直观计算

一图四式要求与原通用教材有所不同。

原通用教材:

要求能看着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实验教材:

根据个人情况写不同的算式。

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要求,不要试图一刀切,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学习数学知识。

3.生活中的数(第57页)。

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感受到能用学到的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解决问题(第58页)(热闹的大森林)。

与6、7略有不同:

某些已知数量直接告诉,不用数,为过渡到纯文字表示已知条件做准备。

计算方法自己选择。

 (三)10的认识和加减法。

 除主题图换成了和平广场放和平鸽与原通用教材不同外,其它方面基本相同。

练习九第11题,“图中哪些可以用7+3=10表示?

”,第一次出现给出算式找情境的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不同的事物如数量关系相同,可以用同一算式表示;体会一个算式可以表示很多具体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简明。

 (四)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1.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同,但素材选取、呈现方式更形象生动,更具连续性。

如第75页主题图:

原来有4只天鹅,先飞来3只,用4+3计算;后来又飞走2只,再减2,给出4+3-2。

 

(1)赋予算式生动的具体含义。

 

(2)连续的情境图-表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知道这样按照先后顺序发生的问题,可以用加减混合来解决,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2.教学时,可以将整个过程分步动态的展示出来。

(五)8、9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

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在本小节则出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另外,教材在第60页第5题中渗透了统计思想,以及在练习中安排了比多比少的内容。

(六)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七)整理和复习。

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

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平。

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其内容包括“l~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个单元,复习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

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七、教学策略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

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

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

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8和9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

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

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

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恰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

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

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

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为此,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

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

”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

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在本单元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切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l)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八、课时安排(仅授新课)

教学内容

课题

名称

课时

安排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策略

第50~51页的内容

8、9

的认

1

1.使学生学会认、读、数、写数字8、9,知道9以内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

正确熟练地数出数量是8、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8、9。

难点:

8与9的大小顺序与大小比较。

通过观察与实物操作使学生理解8、9的含意

第52页的内容

8、9

的组

1

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8和9的组成。

难点:

使学生能有序地背出8、9的组成。

以分学具入手,理解并掌握8、9的组成,通过“对口令”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能熟背8、9的组成。

第53页的内容

8、9

的加

减法

1

1.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以及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难点:

利用“一图四式”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1.加强实物操作。

2.应尽量引导学生用8、9的组成来计算8、9的加减法。

练习十一

巩固

练习

1

1、亲身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来的加、减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的意义。

2、掌握加、减的计算,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的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掌握加、减算式的计算。

难点:

理解加、减算式的含义。

加强观察与实物操作让学生理解加减的计算.

第56页的内容

用数

1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数学探求知识的兴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题。

2.使学生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计算方法。

重点:

能够用8、9的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难点:

能够看懂图意,并能正确表达图意,进一步巩固大括号,问号的含义的理解。

关键是加强学生对题目的观察训练,让学生理解问题所在,理解总数与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练习十二

加减

混合

1

1、,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出加减混合的含义。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下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难点:

按照图意,学会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加强观察训练使学生理解图意,理解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