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2503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免疫学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免疫学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免疫学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免疫学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定稿.docx

《免疫学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定稿.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学定稿.docx

免疫学定稿

三、问答题部分

1.简述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试比较固有性和适应性两种免疫应答的特点。

3.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4.比较BCR与TCRαβ在识别抗原时有何区别?

5.何谓免疫应答,它有什么作用?

6.试述单核吞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7.简述克隆选择学说的内容。

8.试述科学免疫时期的重要发现及其意义。

9.何谓抗体?

何谓Ig?

二者有何区别?

10.简述Ig的基本结构?

11.以IgG为例简述Ig的生物学活性?

12.IgM结合抗原、激活补体的能力与IgG相比哪一个强,为什么?

13.为何说在血中检出高效价的特异性IgM类抗体表示有近期感染?

14.制作破伤风抗毒素时一般要经过胃蛋白酶水解,为什么?

15.试述五类Ig的生物学功能及特点?

16.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17.试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异。

18.简述MAC的效应机制。

19.简述补体激活的自身调控机制。

20.列出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调节因子名称并简述其作用。

21.试述补体调节因子对旁路途经的调节作用。

22.简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3.试述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24.细胞因子有哪些共同特性?

25.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

26.试述细胞因子是如何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

27.试述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分类,每一类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主要生物学活性。

28.试举出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制剂对其有治疗或预防价值的六类疾病。

29.简述抗原决定基分为哪些类别?

30.简述抗原分为哪些种类?

31.试述如何能诱导机体产生强免疫应答。

32.试述普通抗原与超抗原的在诱导免疫应答时的不同。

33.简述未成熟DC和成熟DC的区别。

34.试述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简要过程。

35.试述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简要过程。

36.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是什么?

37.2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是什么?

38.3T细胞活化信号的主要转导过程如何?

39.4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40.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有哪些生物学效应?

41.6比较CTL细胞、ADCC效应和NK细胞杀伤靶的机理有何不同?

42.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包括那两个方面?

各有何特点及医学意义?

43.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44.粘膜免疫应答的特点?

45.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46.B细胞对TD、TI-1及TI-2抗原免疫应答的异同。

47.1Th1/Th2亚群的分化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48.2试举例说明抗体在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及临床意义?

49.3简述独特型网络的免疫调节及临床应用。

50.4何为AICD?

AICD在免疫应答调节中的作用如何?

51.5为什么抑制性受体能在信号转导水平抑制免疫细胞的激活?

52.6试举例说明抑制性受体是如何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53.1免疫耐受的特点及生物学作用?

54.2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

55.3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有哪些不同?

56.4试举例说明人工建立或打破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57.同种异型的直接与间接识别的区别在哪里?

58.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类型和其病理变化。

59.简述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

60.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防治原则。

61.可用哪些方法定量检测血液标本中的抗原?

62.可用哪些方法检测组织中的抗原?

63.比较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异同。

64.T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各有哪些基本方法?

65.HIV感染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可用哪些方法?

为什么?

66.如何评估免疫学检测方法?

67.试述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有哪些?

68.目前认为肿瘤细胞是通过什麽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杀伤?

69.简述巨噬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70.进入临床应用的细胞因子类药物有哪些?

各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

71.以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有哪些?

有何特点?

72.目前肿瘤的免疫治疗方法有哪些?

73.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各包括哪些种类?

74.简述开展计划免疫的意义及我国目前的状况。

75.简述疫苗的基本要求及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76.简述I型超敏反应特点:

77.简述III型超敏反应特点:

78.简述II型超敏反应特点:

79.简述IV型超敏反应特点: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

免疫(immunity):

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immuneresponse):

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immuneresponse):

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defence):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homeostasis):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surveillance):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

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抗体(Antibody):

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Fab(Fragmentantigenbinding):

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9.Fc片段(fragmentcrytallizable):

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10.4.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1.高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HVR):

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12.可变区(V区):

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1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

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14.ADCC(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

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1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6.J链(joiningchain):

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

J链可以连接Ig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

17.分泌片(secretorypiece):

又称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肽链,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

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到黏膜表面的转运。

18.Ig功能区(Igdomain):

是指Ig分子的肽链折叠成的球形结构。

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其氨基酸序列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

19.Ig折叠(Igfolding):

免疫球蛋白功能区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一起形成的两个反向平行的β片层,两个β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一个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形成一个“β-桶状”结构。

具有稳定功能区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肽链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

20.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region):

即抗原互补决定区。

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的表面,故高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21.补体(complement):

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22.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

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23.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

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24.补体MBL激活途径(MBLpathway):

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

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ASP,MASP继而水解C4和C2启动后序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25.MAC(membraneattackcomplex):

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

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26.细胞因子(cytokine,CK):

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

CK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27.干扰素(interferon,IFN):

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命名,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

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统称为I型干扰素,通常由病毒感染诱导产生;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称为II型干扰素,通常由抗原与有丝分裂原诱导产生。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28.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

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

前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

TNF的主要作用包括:

①杀瘤、抑瘤和抗病毒作用;②免疫调节作用;③促进和参与炎症反应;④致热作用;⑤引发恶病质。

29.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

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

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

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剌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30.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是一个蛋白质家族,这些蛋白质氨基端多含有一或两个半胱氨酸。

根据其排列方式,将该类细胞因子分为三个亚类即α亚类(CXC)、β亚类(CC)和γ亚类(C)。

作用是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起趋化作用。

31.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

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

32.自分泌效应(autocrineaction):

某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其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该细胞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自分泌效应。

33.旁分泌效应(paracrineaction):

某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其产生细胞与靶细胞并非同一细胞,而是其产生细胞邻近的细胞,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旁分泌效应。

34.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

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3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

是指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这些基因彼此紧密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

36.HLAI类抗原(HLAclassⅠantigen):

是由轻、重两条多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分子。

重链(即α链)为多态性糖蛋白(分子量4400ODa),是由人第6号染色体HLAI类基因编码的产物;轻链为非多态性β微球蛋白(β2m,分子量12000Da),是由人第15号染色体相应基因编码的产物。

HLAI类抗原分子可分为四个区,即抗原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Ig样区)、跨膜区、胞内区。

HLAI抗原广泛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而在神经细胞、成熟的滋养层细胞表面尚未检出;HLAI类抗原也存在于各种体液中。

37.HLAⅡ类抗原(HLAclassⅡantigen):

是由α、β两条多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两条链均有多态性,分子量分别为3400ODa(α)和2900ODa(β)。

HLAⅡ类抗原是由第6号染色体HLAⅡ类基因编码的产物,HLAⅡ类抗原分子可分为四个区,即抗原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Ig样区)、跨膜区、胞内区。

主要分布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表面,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表面;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精子细胞上也可少量表达。

38.HLA单元型(HLAhaplotype):

是指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HLA诸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组合。

39.多基因性(Polygenic):

指MHC由一组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各自的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40.多态性(Polymorphism):

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41.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

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几率。

42.单元型(Haplotype):

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

43.HLA复合体(HLAgenecomplex):

是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存在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编码产物称为HLA抗原。

44.HLA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

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基因编码,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

45.HLA的基因型(genotype):

即HLA基因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

46.HLA的表型(phenotype):

即某一个体HLA抗原的特异性型别。

47.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

是指血细胞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48.聚类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

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为聚类分化群。

49.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s,CAM):

是指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的统称,大多属于糖蛋白,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及肿瘤的进展与转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50.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IgSF):

是指一系列在氨基酸组成和结构上与免疫球蛋白可变区或(和)恒定区有较高同源性的蛋白分子。

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抗原受体和信号传导分子,如CD3、MHC、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受体FcγR,如:

某些细胞因子受体,如IL-1、M-CSF受体;部分CD分子,如CD4、CD8、CD28、CD54等。

51.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

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游动,包括淋巴干细胞向中枢淋巴器官归巢,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地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52.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ymphocytehomingreceptor,LHR):

是指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某些粘附分子,如:

L-selectin,CLA,LFA-1,VLA-4,CD44,α4β7等。

他们可以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相应的地址素粘附分子相互作用,介导淋巴细胞的归巢。

53.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

又称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

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54.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

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又称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adaptiveoracquiredimmunity)。

55.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

即NK细胞,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CD56和CD16是其具有鉴别意义的表面标志。

NK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可以直接或通过ADCC效应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56.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指能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

57.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phagocytesystem,MPS):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特异性免疫应答各阶段也起重要作用。

58.M细胞(membranouscell/microfoldcell):

是散布于肠道粘膜上皮细胞间的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可以吞饮泡的形式将外来抗原转运至胞质内,在未降解情况下,使外来抗原穿过M细胞,进入粘膜下结缔组织,被巨噬细胞摄取,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59.γδT细胞:

表达TCRγδ-CD3复合物的T细胞称为γδT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和上皮组织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60.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eativeoxygenintermediates,ROIs):

是指在吞噬作用激发下,通过呼吸爆发,激活细胞膜上的还原型反应辅酶Ⅰ(NADH氧化酶)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使分子氧活化,生成超氧阴离子、游离羟基、过氧化氢和单氧态氧产生杀菌作用的系统。

61.反应性氮中间产物(reativenitrogenintermediates,RNIs):

是指巨噬细胞活化后产生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还原型辅酶Ⅱ或四氢生物喋呤存在条件下,催化L-精氨酸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胍氨酸和一氧化氮,产生杀菌作用的系统。

62.T细胞抗原受体(Tcellreceptor,TCR):

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肽-MHC分子的分子结构,通常与CD3分子呈复合物形式存在于T细胞表面。

大多数T细胞的TCR由α和β肽链组成,少数T细胞的TCR由γ和δ肽链组成。

63.Tc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

即杀伤性T细胞,表达CD8分子,识别抗原受MHCI类分子限制。

主要功能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如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发挥细胞免疫效应。

64.NK1.1+T细胞(NK1.1+Tcell):

是指表达NKR.P1C(NK1.1)的TCR-CD3的T细胞,广泛分布于骨髓、肝、脾、胸腺和淋巴结中,通常为CD4-CD8-T细胞,表面的TCR多为TCRαβ型,可识别由CD1分子提呈的脂类核糖脂类抗原。

65.初始T细胞(naiveTcell,Tn):

未受抗原刺激的表达CD45RA的T细胞,其TCR结构表现为高度的异质性。

66.记忆性T细胞(memoryTcell,Tm):

是一群在抗原驱动下发生寡克隆扩增,TCR结构相对均一并具有识别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群体,参与增强的再次免疫应答,表达CD45RO分子。

67.B细胞抗原受体(Bcellreceptor,BCR):

是镶嵌在B细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mIg),可以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相应的抗原分子。

BCR通常与Igα、Igβ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于B细胞表面。

成熟B细胞可以同时表达mIgM和mIgD。

68.B1细胞(B1lymphocyte):

又称CD5+B细胞,其主要特征是:

膜表面只表达mIgM而不表达mIgD;产生抗体不依赖T细胞,无免疫记忆;对TI抗原应答,产生的抗体类别为低亲和性IgM。

69.B2细胞(B2lymphocyte):

为CD5-B细胞,其主要特征是:

膜表面同时表达mIgM和mIgD;产生抗体依赖T细胞,有免疫记忆;对TD抗原应答,产生IgG和IgM等类型抗体。

70.浆细胞(plasmacellorantibodyformingcell):

是B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剌激后,在IL-2、4、5、6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终未细胞,可合成分泌抗体。

71.Ig类别转换(immunoglobulinclassswitch):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激活B细胞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