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1833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docx

《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docx

药材储存与养护第5章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

第五章 中药及西药各剂型的保管

第一节 中药和中成药的保管

一、中药简介

我国自从有了文字,所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称为“本草”。

记载的药物主要是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占95%,故得名本草。

中药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根据临床用药经验,用来防病、治病、保健的传统药物。

它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的重要武器。

从远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到当今中医药走向世界,数千年来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世界医药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医药工作者,为便于中药的生产、经营、应用及管理,通常将中药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大类,现分别予以介绍。

(一)中药材

中药材一般是指未经精制加工的天然药物,其中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蕴藏了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可供药用的品种达12800多种。

其中主产于四川省的中药材居全国第一,常用的地道药材有500多种;浙江省出产的常用药材有400多种;河南、安徽和湖北出产的常用药材约有300~400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对中药材资源研究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包括了天然植物、动物、矿物资源,还包括人工栽培和饲养的药用动植物及利用细胞组织培养繁殖的生物个体和产生的活性物质。

尤其近年来国内众多的制药集团,按《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建立了企业自己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保证中药质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步伐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常按药用的部位,将中药材分为根茎类、果实类、全草类、花叶类、树皮类、藤木树脂类、菌藻类、动物类、矿物类及其他类等十大类。

经加工炮制后的中药材称为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既可以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直接服用或调敷外用,又可以供中药厂生产中成药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近年来中药材还被用于提取制药的原料或用于开发保健食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香浓化妆品等,为中药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领域。

(二)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特殊加工技术制成的供临床调剂和生产配料使用的一定规格的炮制品。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将中药饮片分为净制饮片、切制饮片和炮炙饮片三大类。

1、净制饮片

净制饮片即净选加工制成的“净药材”。

净制饮片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挑选、水选、筛选、剪、切、刮、削、碾、火燎及泡洗等方法达到质量标准。

实际工作中通过净选加工,去除的杂质主要是:

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或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如砂石、泥块、尘土等无机杂质等。

2、切制饮片

切制饮片有片、段、丝等。

根据厚薄、长短、大小、宽窄,饮片通常分为:

极薄片厚0.5mm以下,薄片厚1~2mm,厚片厚2~4mm;短段长5~10mm,长段长10~15mm;方块(8~12)mm×(8~12)mm;细丝粗2~3mm,粗丝粗5~10mm。

其他不宜切制的药材一般应捣碎使用。

3、炮炙饮片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有炒(清炒、麸炒、土炒)、烫(河砂、蛤粉或滑石粉为辅料)、煅(明煅、煅淬)、制碳、蒸煮、炖、酒制、醋制、盐制、姜汁炙、蜜炙、油炙、制霜、水飞、煨等。

采用上述方法炮炙时,加入的固体辅料、液体辅料一定要清洁卫生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三)中成药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法定的处方、工艺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

中成药剂型就是指制剂的类型,它是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制剂经验。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成药新药剂型的研究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双黄连粉针剂、脉络宁注射液、藿香正气软胶囊等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品种相继问世。

目前《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记载的主要剂型多达26个,常用的有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煎膏剂(膏滋)、胶剂、糖浆剂、口服液、滴丸剂、胶囊剂、酒剂、膏药、注射剂、栓剂等。

二、中药变质现象及原因

(一)中药的成分及性质

1、中药的成分

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在同一种中药中,通常含有多种性质不同的成分,有的化学成分是各种中药普遍存在所共有的,如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油、色素、树脂、纤维素等;有些成分则是各种中药各自独有的成分,如生物碱、强心苷、黄酮、挥发油、皂苷等。

在这些成分中,一部分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有显著的药理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人们把这些特殊物质称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挥发油、氨基酸等。

另一部分不具有生物活性,没有药理作用,不能起治疗作用,称为辅助成分和无效成分。

它们的成分和性质是复杂而各异的。

在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区分中不是绝对的,不能用静止的、孤立的观点去分析,它们是相对的。

中药保管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有效成分不变质失效,辅助成分和无效成分不霉变、虫蛀。

中药的成分、结构、性质决定了它的稳定程度。

由于各自所含的成分不同,有些是比较稳定,而有些则不够稳定。

如水分、糖类、蛋白质、生物碱、苷类、挥发油、色素、淀粉等,这些不稳定成分最容易受自然因素(如温度、湿度、空气、日光等)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发生各种质量变异。

中药本身含水量超过15%则很容易霉变,低于15%也会不断从外界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而超过安全限量,易使含淀粉、蛋白质、糖类较多的药材,受热后霉变而变质,含盐类较多的易吸湿而泛潮;成药丸、散、膏等也易潮解或结块霉变变质;温度低的地方还会使含水分大的新鲜中药和含醇量低于20%的液体成药冻坏。

2、中药的性质和变化

中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所具有的性质也不相同,其变化形式也不相同。

(1)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 中药的物理性质,没有涉及到物质化学组成的改变,只是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外观形态变化,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中药的物理变化,只改变了它的物理性状,而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没生成新的物质,只是在数量、形状、大小、物态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 中药受到外界因素和内因成分的影响,其形态、化学组成都发生了变化。

中药的化学变化,在质量变化过程中,有新的物质形成,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都有所改变,大部分外观也发生了变化。

一般说,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中药的化学变化,已经是质的变化,有的已经失去了其药用价值。

(二)中药变质类型

1、虫蛀 中药的害虫种类很多,有蛀蚀根、茎,有蛀蚀果实、种子,有蛀蚀动物,有蛀蚀藤木,有蛀蚀花、叶的。

这些害虫传播途径很多,在采集加工时也没能杀死,加工时所用工具带有虫卵也可使其被污染而生虫,仓库的门窗、地板、墙壁、运输工具、包装材料都有可能隐藏害虫,也能引起污染。

易生虫的药材很多,从药材的部位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树皮;动物的骨、甲、皮、筋和昆虫的躯体等。

由于这类中药的形状、质地、成分不同,适合很多不同类、不同食性和生活的害虫生活与栖息。

这些中药被害虫侵入组织内就起到破坏作用,对中药的危害最严重,称为虫蛀。

中药被虫蛀后有的形成蛀洞,破坏性状,严重的将中药蛀成粉末状,使中药性质发生了变化,有的被虫体及排泄物污染,使中药疗效降低,甚至失去药用价值。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治。

2、霉变 霉变是指在中药上寄生或污染上霉菌后,当外界温度、湿度适宜时,霉菌在中药的表面或内部滋生、繁殖的现象。

在霉变的药材上,往往能见到许多毛状、线状、网状或斑点,这是各种不同霉菌孢子萌发的菌丝。

霉菌通过分泌酵素,将有效成分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胶质等分解成氨基酸、葡萄糖、有机酸等,而后吸收营养成分并腐蚀中药,使其变色、变味、泛油、泛糖,以致霉烂变质,发生恶味等。

有效成分发生变化,影响治疗效果。

3、走油 走油又称泛油,主要指某些含油质、糖类、挥发油成分的中药,在日光、氧、酶或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所含的油质产生酸败现象。

油脂的熔点较低,温度升高时,融化的油脂比较轻而在中药表面析出的现象称为泛油或走油;有的也把某些含黏性糖质的药材,因受潮发热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变色的现象叫做泛油。

走油包括三种不同的变异现象。

(1)含油脂类中药,受热后油质外溢渗透外表,表面呈现油样光泽,具有油“哈喇”气味。

(2)含黏液质、糖类、挥发油的中药受潮后变色、变质、质地变软,外表发黏,表面出现油样物质。

(3)动物类中药,躯体易残,色泽加深,外表出现油样物质,“哈喇”气味强烈。

4、变色 变色是指中药采收、加工、储存过程中处理不当,使其固有的色泽发生了变化。

变色的原因:

一是有些花、叶、全草及果实种子,由于质地较薄,个体细小,其所含色素、叶绿素、挥发油易受温度、湿度、日光、空气的影响,而失去原来的光泽;二是有些含黄酮苷类、羟基酮类及鞣质类中药,在酶的作用下,经过氧化和聚合作用,形成大分子有颜色的化合物,致使中药色泽加深;三是含蛋白质中药,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与还原糖作用也能引起变质;四是储存较久,经常翻晒,因氧化、日光、温度而变色。

5、气味散失 气味散失又称散气走味,指含挥发油成分的中药,在常温下自行挥发和氧化,使应有的气味减弱或散失。

中药储存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失去越多,气味越淡。

挥发油是中药中起治疗作用的重要成分,由于它的氧化或分解可改变中药原有的成分、结构和性质,使特有的气味变淡或失去气味,使质量降低或失去疗效。

中药气味散失的快慢,与药材本身和空气中的温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是温度、湿度越高,变异也越快。

6、融化与升华 融化主要指含糖胶、树脂、蜡质等成分的固态药物,由于软化点、熔点较低,受热后,容易黏连,发软变形,以致变成浓厚粘稠的融流状态的变异现象,甚至融化流失或使结晶散发。

升华是指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中药由固体不经液体阶段直接变为气体的现象,如樟脑、冰片、薄荷脑等。

7、潮解 含有可溶性糖和无机盐成分的中药,在潮湿的空气中和一定的湿度影响下,都非常容易吸收水分,并常因受温度而逐渐融化,当开始融化时,一般称为返潮或潮解。

潮解不仅使中药数量减少,而且影响质量。

可溶性的糖产生溶解后,易感染上霉菌,造成霉烂变质。

8、风化 风化指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矿物中药,在干燥的空气中其结晶水往往会逐渐失去,而变成非结晶状态的粉状物,这种表面或全部形成粉状物的变异现象称为风化。

在矿物类中有些是结晶固体,其晶体形状各不相同,有正方形、菱形、圆柱形以及针状形等。

其中有些含有水的中药,其水的排列在结晶构造内的为结晶水;而水分子未参与矿物结晶构造的为自由水。

(三)中药变质的因素

虽说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就是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的因素。

外因是指储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微生物、昆虫及储存时间。

内因是指中药本身的成分、结构、性质等。

中药的质量变化也同样是内因起作用,外因提供条件。

如霉变,如果没有一定的温度、湿度这些外因条件,是不会产生霉变的。

1、中药变质的内在因素

中药变质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内在因素,是中药的自然属性,是中药变化的决定因素。

(1)中药本身含水分 中药本身含水量超过15%,则易霉变;低于15%,不易霉变;低于11%,不利于害虫生长。

因此,中药含水量是仓库保证中药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志。

一般中药都含一定的水分,含水量的多少各自有一定的限度,一般是在11%~13%之间。

超过或低于本身应有的水量,质量就会发生变化。

多者霉变、虫蛀、潮解、软化、黏连等;少者风化、碎裂、干枯、变形。

而成药则发生皱皮、脱落、干硬、返沙等质量变异现象。

(2)糖类 糖类也叫碳水化合物,在中药中普遍存在,是害虫、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在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微生物利用糖类提供的活动能量进行生长繁殖。

中药中的糖类,是亲水性或水溶性成分,常能导致中药吸附水气,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异水溶性糖,在一定的温度影响下易溶化,或使外表产生黏连。

(3)油脂类 油脂是脂肪油和脂肪的简称,多存在于植物药的种子、果实和动物药的骨髓、脂肪组织内。

在常温下,呈液态为脂肪油,呈固态为脂肪。

植物药含的油脂为液态油脂,动物药中含的油脂是固态脂肪。

油脂类中药经常与空气中的氧及水分接触,在日光影响下,易氧化。

当氧化不完全时,产生的中间产物,有特殊气味,游离酸增多,称为“酸败”,不可供药用。

(4)蜡类 蜡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所组成的酯,其物理性质较稳定,但熔点低,怕热,易软化。

蜡大多数是固体,只有少数呈半固体或液体状态,如蜂蜡、虫蜡、矿蜡等储存时注意掌握温度。

(5)挥发油 挥发油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

挥发油的醇、脑制品在空气中易升华成气态。

挥发油的升华、挥发、氧化使中药的成分含量减少,品质降低。

(6)色素 中药的色素,分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

色素的性质不稳定,是引起质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当含有色素的中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其固有的色泽发生变异,影响中药的质量。

2、中药变质的外在因素

中药在储存中发生质量变化,除了它的自然属性外,还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些外界因素主要是直接与中药接触发生作用的空气、日光、温度、湿度、微生物、害虫、时间、储存环境和条件。

对中药的影响往往是几种因素同时进行,有时是交叉进行,互相促进加速变质,因此,必须了解掌握中药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1)环境影响

仓库的地理位置、设施设备、周围环境、库房建筑等因素对储存中药影响很大。

能否人为地改善环境,减少影响,适应需要,是检验保管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精通的尺度。

温度:

温度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参数。

对中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增高促进物质分子运动速度,加速中药变质的过程。

如使含挥发油的中药加速挥发;使含结晶水的加快风化。

温度不仅能直接影响中药,而且能促进其他因素对中药的影响。

如18~32℃最适宜害虫繁殖,多数害虫15℃以下,40℃以上就不能适应,20~35℃最适宜霉菌生长,10℃以下霉菌发育延缓,0℃就停止发育,55~60℃霉菌就会死亡。

温度过低,对某些新鲜的含水量较高的中药冻结成冰,使细胞壁及原生质损伤,蛋白质变性,解冻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状态。

湿度:

湿度是指空气的干湿程度,它是空气中最易变动的部分,也是引起中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可改变中药本身的含水率,引起中药霉变、潮解、风化、升华、酸败、挥发、干枯、皱缩、变色、泛油、氧化等。

湿度对霉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关系。

霉菌体含有85%~90%的水分,最适宜它生长的相对湿度为80%~95%,低于70%霉菌不易生长。

(2)自然影响

空气:

它是许多气态物质的混合物,其中氧和臭氧对中药变质影响最大。

氧对中药氧化反应的速度一般比较缓慢,但由于光照、温度、湿度的升高,酶的作用,都可能加速中药氧化。

中药的霉变、腐烂、气味散失、燃烧都是氧的作用。

臭氧可加速中药的有机物质特别是脂肪的变质。

空气干燥易使中药失水、风化、碎裂、干燥等质量变化。

日光:

日光中的紫外光,波长短,能量大,是引起中药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使含有色素的中药失去色泽,使含脂肪油的中药酸败,使药酒浑浊,苷类、生物碱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光化反应。

(3)生物影响

微生物是引起中药质量变化的主要外在因素,它种类繁多,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广泛存在于空气中,很容易混入露置空气的中药内。

中药大部分含有脂肪、蛋白质、糖类和水分等。

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中药易受微生物的侵袭、腐烂。

这些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极少数的酵母菌和细菌。

(4)时间影响

中药储存时间长短是保证质量完好,用药安全的一个重要外在因素。

中药来源复杂,品种繁多,化学成分各异,有的在一定条件下还不稳定,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储存环境适宜,但时间过久,易出现品质下降,成分减少,出现失去疗效,这种现象叫做“陈化变异”。

如含挥发油散发,使中药久储,其挥发油散失,使中药失去油润而干枯。

中药储存过久还会出现组织硬化,失去柔韧性,脆性增加,或质体变软等现象。

三、中药入库验收及质量检查

中药入库验收的目的是保证入库中药数量准确、质量完好,防止假冒伪劣中药入库。

由于中药品种多、来源复杂,给中药入库验收带来许多困难。

因此,入库验收需要验收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需要一定的中药知识并熟悉验收的相关程序,这些都是保证中药储存养护的关键环节。

验收条件、验收依据、取样原则、验收职责、验收内容等参见第三章的有关内容。

四、中药的养护技术

中药养护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保管和养护防患规律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前人储存养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多学科知识和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中药的科学养护技术。

目前,中药常用的养护方法主要有传统保质养护技术、化学药剂熏仓技术及现代养护技术等几大类。

(一)传统保质养护技术

1、除湿养护法

(1)日晒法 也是曝晒晾干,利用太阳的热能及紫外线效能,使中药干燥,将害虫及霉菌杀死。

由于夏季直射阳光的温度可达45~50℃,完全可以杀死霉菌和害虫。

但日晒适用于不怕变色、不怕融化和破碎的中药,适合于根、茎类。

而全草、花、叶类只能采用晾晒。

(2)阴干法 阴干法又称摊晾法,是将中药置于阴凉处借温热空气流动,吹散药材水分而干燥的方法,适合于芳香叶类、花类、果皮类等药材等。

(3)通风法 通风法是利用空气流动规律,使库内外空气发生对流的一种调节库房温湿度的措施,以起到降温防潮作用。

工作实践中要做到通风合理,一般在晴天无雾及室外相对湿度低于库内时,方可开窗、开门通风。

反之,则应关好门窗防止室外潮气进入库内。

有条件的也可在仓库安装通风换气设备,科学正确地搞好通风降潮工作。

(4)吸潮法 吸潮一般采用吸潮剂如生石灰、木炭、硅胶或机械去湿机,使空气中的水分或中药的水分减少,创造不利于虫、霉生长的干燥环境。

(5)烘干法 烘干有很多方法如高温烘干、烤箱烘干、火炕烘干等。

烘干不受自然条件限制,适合于易泛油、晒不透或动物类。

具体方法高温可控制在50~60℃经过半小时至1小时,其他方法在50℃左右,烘干5~6小时即可。

要根据药材性质并不断翻动和控制时间,以防焦化。

2、密封养护法

密封养护法也叫隔离法,使其与外界自然因素隔离,减少或不受其影响,保持其原有的品质,避免发生虫害、霉变等损失。

(1)整体密封 整体密封是将库房密封起来。

密封后如库内湿度和中药的水分大于安全储存要求的,应在库内放置吸潮剂,也可适时使用低药量杀虫剂,以防止在密封时霉变和生虫。

(2)小件密封 一般有按件、架、隔离间、小池子密封。

密封用的容器有箱、桶、缸、坛、罐等。

怕热中药,可用砂、稻糠等埋藏密封。

将体积小、数量少的种子、动物类干燥放入容器,将盖密封,达到不透气的目的。

贵重品可用玻璃盛装,塞好蜡封。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材密封或埋藏前一定要使其自身水分处于安全范围内,否则会出现发热腐烂、霉变、虫蛀等现象。

一般适用于易走油、溢糖、发霉、虫蛀、回潮后不宜曝晒、烘干的品种,如人参、枸杞、鹿茸等。

此外,近年将全蝎、地龙、蜈蚣、金钱白花蛇等动物中药,采用喷洒一定比例的白酒密封养护,在防蛀、防毒方面也取得了确切效果。

3、对抗同储养护法

该法是利用两种可以互相制约或同储药材所散发的特殊气味,通过互相制约作用起到防虫害、不泛油、不变色的一种养护方法。

对抗同储一般适合数量不太多的中药保存,如泽泻、山药与牡丹皮同储,可防泽泻、山药生虫,防牡丹皮变色;藏红花与冬虫夏草同储可防冬虫夏草生虫;大蒜与薏苡仁、土鳖虫分别同储,可防薏苡仁、土鳖虫发生虫蛀、霉变;鹿茸埋藏于花椒中可防生虫、褪色等。

4、低温冷藏养护法

温度保持在5℃左右即可,既能防治虫害,又不影响中药质量。

特别对贵重、性质脆弱、高温发生走油、变色、生虫又不宜曝晒和烘干,防虫不宜熏蒸的中药,用此法可保持药材质量。

但由于冷藏湿度大,对药材本身含水量有一定影响,所以必须采用不透湿气的包装材料密封,以免药材出冷库温差变化大,容易吸潮,应有缓冲时间,使药材不会因温度升高而吸潮影响质量。

(二)化学药剂养护技术

化学药剂养护法又称化学熏蒸法,是指利用化学物质以气态杀死害虫的一种方法。

由于熏蒸剂的渗透力强,杀虫效力高,曾一度成为中药保管的主要养护方法。

采用此法的原则是高效低毒、环保无污染,易推广使用。

常用的药物有硫黄、三氯硝基甲烷(氯化苦)、磷化铝等。

(1)硫黄熏蒸法 熏蒸方法,在硫黄燃烧时,能变成液体,如不注意,极易流出,并将接触物引燃。

在熏蒸时,将一定量的硫黄置于瓦盆或用完整的铁盒来盛装,在盆底还需要垫细灰,盆上用铁丝或带有孔的铁皮盖好,并与易燃物保持一定距离,确保安全。

点燃后封闭门窗3~4天;也可根据害虫情况、库房大小、密闭程度、存量、松紧程度而定,然后选择晴天开启门窗通风。

排除二氧化硫气体需要24~48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硫黄熏中药,虽有漂白、增艳、防虫的效果,但现代研究证明此法会使中药材残留大量的二氧化硅、砷和汞等重金属。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将用硫黄熏蒸的方法删除,说明中药材不建议再使用硫黄熏。

(2)氯化苦熏蒸法 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是一种黄色油状液体,纯品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化学性质稳定,不着火,不爆炸,用药危险性小,使用时不需要特殊设备和工具。

此法简便易行,杀虫效力高,但持久性差,易再度感染、生虫。

熏蒸方法:

药材堆好后,整库密封,小室密封或容器密封,一般根据库存量多少,结合库房条件而定。

工作人员戴上防毒面具,由里向外将氯化苦均匀洒开,然后密封,使其在室内自然挥发。

(3)磷化铝熏蒸法 磷化铝是一种灰绿色晶体或粉末。

不熔化,不升华,遇潮湿或酸放出有毒的磷化氢气体和二氧化碳。

将磷化铝和氨基碳酸铵以1:

2的比列压成药片,重量为3g,将此片露置空气中,会慢慢吸收空气中的水而分解,释放出磷化氢。

分解后的残渣是氢氧化铝,对药材没有多大影响。

(4)磷化铝增效熏蒸法 用磷化铝增效熏蒸法养护中药,应用广泛,其增效原理:

低剂量的磷化铝与适量的醋酸作用,首先加速磷化铝分解速度,在短期内形成一个磷化氢的有效浓度;其次使残渣中磷化铝的含量显著降低,提高磷化铝的利用率,同时碳酸氢铵与醋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既能防止磷化氢气体的自燃,又能刺激害虫呼吸,提高杀虫效果。

(5)化学熏蒸存在的问题

残毒中药对其有很强的吸附力,如氯化苦在潮湿的中药上吸附力更强,化学防治后,在中药上残留化学物质,其毒性往往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环境污染用后除少量残留在中药上,其余都散发到空气中,污染周围环境,给人类的生活与环境带来危险。

抗药性害虫对化学药剂的耐药程度,在熏蒸时用常用量已不能杀灭害虫,必须加大用量,但又会造成残毒和公害。

对人健康有危害磷化氢在空气中允许的浓度为0.3mg/m3,超过这个浓度就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三)现代养护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中医药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养护方法被应用。

1、气调养护法

气调养护法也是密封储存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密封条件下,通过降低氧含量,提高二氧化碳(CO2)含量。

在缺氧和CO2高浓度的条件下,害虫窒息死亡,虫卵孵化缓慢,中药自身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受到限制。

在这样的环境中,新的害虫不能产生和侵入,而原有害虫、微生物因缺氧造成窒息死亡或不能繁殖;同时阻隔了潮湿空气对中药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药材质量,达到杀虫、防虫、防霉、抑菌的目的,而又可防止走油、泛糖、变色,保证了质量。

气调养护法意为空气组成的调整管理,国外称“CA”储存,我国称“气调养护”。

其基本手段是在密闭的储存客体(如塑料薄膜罩帐)内,以充氮气或二氧化碳(CO2)降氧。

实践证明,库内温度在25~28℃时,一般氧气浓度在8%以下能防虫,2%以下能使害虫窒息死亡,0.5%以下可以杀螨和抑菌。

总之,气调养护不仅能杀虫、防霉,还能保持药材原有色泽气味不受损害,不需要特殊设备,简单易行,是一种无公害、科学、经济的养护方法,现已广泛应用。

2、远红外线加热干燥养护法

该法干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