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01234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烟店镇中心小学课题组(徐世德)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应的提高。

特别是现代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这些经济85%来源于打工经济。

如今在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春节一过,大批的青壮年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一走就是一年,这样便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远离了自己父母的直接监护,在家照顾抚养他们的是年老体弱,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的爷爷奶奶。

由于隔代教育,疼爱、疏于管教,使孩子们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中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差,带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在学校里,这些“留守学生”大多不合群,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上网、抽烟、打架。

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由于无法及时与家庭取得联系和沟通,以致无法及时协商处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

这些孩子长期有心事无处诉说,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

他们一到节假日就四处闲逛,有的和社会上的一些闲杂人员混在一起。

有的染上了不良习气,有的打架闹事,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留守子女多为未成年人,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世界观,可塑性很强,在复杂的社会情况下,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也会给国家、社会带来不利因素。

因此,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现阶段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产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1、经济效益与子女成长的失衡。

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源头在于家长的认识。

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家乡和孩子去城里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从此告别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在这种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经济利益与子女成长之间的两难选择,而且当两者出现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也就是说经济效益与子女成长两者的关系出现了失衡,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频频出现。

2、教育能力与教育需求的落差。

教育能力与教育需求的落差揭示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悖论性存在,一方面监护人由于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限制而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乃至监护孩子的责任“转嫁”给学校,从而加重了学校、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和家长的这种需求在学校和老师看来是“不能承受之重”,因为教育资金的不足、专业资源的匮乏使得学校、老师显得有心无力,这种悖论导致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真空”。

3、社会环境与成长条件的缺位。

在农村,存在着部分“三不少年”——不上学、不听话、不敬业。

他们三五成群,无所事事,四处游荡。

部分留守儿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与人为伍,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最终成为问题儿童。

有的网吧业主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违反国家规定接纳未成年人,造成部分留守儿童上网成瘾,甚至逃课,彻夜不归。

社会环境没有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一片纯净的蓝天,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各种保障,相反在这其中充满诱惑,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由于禁不住诱惑而成为不良少年。

4、家庭教育的严重失职。

教育子女本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承担生活的重任,不得不沉迷于劳作之中,对子女的教育显得鞭长莫及,是“没法管”。

父母出门在外,虽然委托长辈或其他亲友代管自己的孩子,但亲友一般只管孩子的吃住,祖辈又多半溺爱孩子,且教育观念、方法陈旧,教育辅导水平较低,是“不会管”。

这样,该管的无法管,代管的不会管。

在这种情形之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极易产生种种不良表现。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2)总结法。

及时总结研究当中的经验。

(3)文献资料法。

多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力求不断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途径

课题组成员在对留守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开展了很多补救教育的辅导活动,真实地开展了一系列效果明显的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广泛深入调查,分析问题及成因

学校每学期初对“留守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全面掌握家长姓名、家长的打工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的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及地址和联系电话以及“留守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表现情况。

建立了“留守学生”的专项档案,指定由各班主任负责管理,学校备案。

要求班主任对此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表现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

调查建档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五个大的方面。

(1)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基本情况调查:

①父母双方在外打工情况;③父母在外打工的地域分布情况;④父母在外打工回家频率情况。

(2)留守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①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态度调查;②留守学生生活状况调查;③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状况调查;④留守学生学习状况调查;⑤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⑥留守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⑦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对比状况调查。

(3)学校教师调查:

主要调查教师对留守学生现状及已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效果。

 

(4)家庭调查。

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家长及留守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成长所持的态度、监护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与子女亲子关系亲疏程度。

 

(5)社会调查。

主要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建议。

这些详实的调查资料为课题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课题组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留守学生的成长档案,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跟踪。

具体内容分为:

①留守学生类型的认定;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形成的主客观原因;③学生的性格类型及形成的主客观原因;④学生的各学期的学习成绩及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其变化的主客观原因;⑤对学生所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形式;⑥落实帮教对象及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

在建档过程中,为了了解掌握真实详细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对学校的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①课题组参考有关资料编制了调查问卷,然后邀请部分专家、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从而掌握了留守子女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学习能力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等情况。

②展开调查:

A、在校留守学生实施调查;

B、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对留守学生的家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③调查结果处理: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写出问卷调查报告。

课题研究实施两年后,再次编制了研究效果调查问卷,以检验行动研究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根据第二次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对照两年前的问卷调查撰写了研究效果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报告。

2、分步实施

为使留守学生的教育不留“死角”,课题组很慎重地把不同状况的留守学生,分别落实给任课老师,班主任、政教处、校领导进行经常的教育管理。

校长、德育副校长、班主任负责全校或全班心理、思想道德水平、行为习惯偏差相对较大的学生。

 3、广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为使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教育活动,主要有:

(1)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

学校于2004年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健全了组织机构,并开展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留守学生座谈会、留守学生专题教育活动、留守学生家长会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真正地改变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留守学生”中,目前学习状况一般的占到55.5%,而学习成绩令人堪忧的占到了15.4%;对目前家庭境况不满意的占24%,感到厌倦的占到2%。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留守学生”自立教育活动。

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留守学生”中的优秀典型现身说法,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让他们明白: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但这正是养成独立个性,自立自强的好机会,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健康成长;教育他们理解和支持父母的工作,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用勤奋的学习和良好的学习成绩向他们汇报。

(2)设立留守学生亲情热线,为他们和父母的心灵沟通铺设通道。

鉴于留守学生的家中电话不多,缺乏与父母的沟通,我们开通了留守学生亲情热线电话。

让学生能与家长及时交流学习,生活情况。

“留守学生”在校期间若遇到棘手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与自己的父母取得联系,征求意见,寻求帮助时,可向学校申请给父母打电话。

学校有专人负责亲情电话的管理,学生每次打电话的事因均由专人负责登记备查。

向留守学生的家长公布了班主任的手机号,这样,亲情热线的开通,极大地拉近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及代理家长会,宣传正确的家教理念。

课题组每个学期都要召开一次留守学生的家长会。

在开学初,召开监护人会,教给这些监护人正确的家教理念:

不溺爱孩子、严格要求、不乱给零花钱、监督学习等;在农忙时及寒假之前,趁打工的家长回家,把他们请到学校,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他们沟通共同教育孩子的办法。

每个学期,老师要给打工的家长写一封信,提醒他们,不要光顾挣钱,而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4)让留守学生在“爱心妈妈”的关爱下幸福成长。

课题组成员当上了留守学生的“爱心妈妈”,每个周末将留守的学生带到自己的家里,给他们洗衣、做饭,让留守的孩子也体验到家庭的幸福。

平时,洞察留守学生的心事、及时与他们沟通、到留守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在“爱心妈妈”的关爱中,留守学生快乐地成长着。

(5)与校园伙伴进行结对活动,感受友情的帮助。

在进行了关爱留守学生的宣传活动之后,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课题组老师为每个留守的孩子找到了一个成长伙伴。

这些成长伙伴,多是留守学生同年级的优秀学生,他们与留守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学习上给予帮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召开关爱“留守学生”主题班会。

每个班级召开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同时也激励“留守学生”自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活动中,有不少学生听了“留守学生”的发言后都被他们顽强的意志感动的热泪盈眶;也有不少“留守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思想上进了,学习主动了,性格开朗了。

(7)、举行留守学生的各种竞赛活动,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把各种学生活动形成制度,定期举行。

如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田径运动会、每学期一次的单项体育比赛、逢节必有文艺演出活动、广泛开展各种学科竞赛、技能比赛、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据课题组统计,在课题研究的近三年时间里,我们共开展各种班级文体、竞赛一百多次,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对教育转化留守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一位留守学生在参与了学校的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后,在周记中这样写道:

“我想不到自己还能演讲得如此好!

在与全校‘尖子’的比拼中我能获胜,我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超过他们呢?

我想,我一定能!

(8)、定期开展教育辅导和心理咨询。

我们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

为此,课题组专门开通了留守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如校长热线、教师热线,通过联络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

另外,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学生家里看望学生,同他们进行心灵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9)、定期开展校园优秀留守学生的评比活动,激励其上进心。

为了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激励先进,每个学期末我们都开展优秀留守学生的评比活动。

由班级推荐,课题组老师总评,将优秀留守学生的事迹材料在橱窗、板报中展览,并对优秀的留守学生进行表彰。

不少留守的孩子在评比中看到了成长中的榜样,找到了前进的力量。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三年多的行动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好转

经过课题组近三年的教育转化,我校95%以上的留守学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有很多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斗殴行为明显少于过去,课题实施以来,我校留守学生一个都没有出现过违法行为。

(二)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矫正

近三年来,我校留守学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

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

我校六年级

(2)班留守学生王小虎在课题研究前后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该生父母均长年在北京打工,读四年级时他父母将他转回家,刚升入四年级时,凡事随便,自高自大,贪玩好耍;为人油腔滑调,并经常唆使同学违犯校规校纪,充当“肇事幕僚”,行为习惯差;在体育活动上所耗费的时间多,分不清孰轻孰重。

学习上拖拉懒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踏实,常常一知半解却又自命不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骄傲自满,不思进步,字写得龙飞凤舞。

经过两年的教育引导,该生变化甚大,谦虚有礼貌,基本改变了以前的不良性格和习惯,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能自觉维护班规校纪;写字规范多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勤奋踏实,现在在班里排在十名前。

(三)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在学习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有85%以上的留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五年级的王小丽就是课题组成功转化的典范,该生是父亲抱养的孩子,没有母爱的她,本来就性格孤僻。

后来父亲外出打工,把她交给了同村的姑姑。

这个女孩子十分懒惰。

从二年级起,就不写作业,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拿她没辙。

经课题组调查,她智商较高,有较好的学习基础。

于是,课题组的老师当上了她的“爱心妈妈”,经常带她回家,辅导她写作业,与她谈人生的意义,帮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班级里,组织几个女孩子与她一起玩并一起写作业;老师单独检查她的作业,并给予特别优待。

三年来,她不断在进步,每次考试都是90多分。

以下是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题研究前后的对照:

 

研究前(07年3月)

研究后(09年3月)

优生

24.5℅

37.5℅

中等生

33.9℅

44.5℅

后进生

41.6℅

19.0℅

 (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课题组三年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的厌学心理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学生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在课题组的研究对象中四年级的潘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论学习成绩,他应该是一个中等生,但他遇事总爱猜疑,从而与本班同学和个别科任教师的敌对情绪很重,经常与班上的同学发生矛盾,有意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班43人中就有37人不和他来往,学生要求班主任把该生调出本班。

当课题组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对该生各方面和情况进行了再一次的全面调查了解后发现,该生的问题出在了心理上,必须通过“治心”来“治行”,为此,课题组落实专人对该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多次有意在学校的“五个一”活动以及文体活动中安排他担任重要角色或者专门为本班参加活动的其他同学服务,让他体会到为他人服务和他人为自己服务的不同心境,从而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改变他的不良心理,改善他与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

一年后,课题组再次对该生在班上的“信任度”进行调查,结果有95%的学生明确表示“我现在愿意跟他一起学习了”,有85.3%的学生明确表示:

“我愿意与他交朋友”。

(五)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1、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参研教师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多次各种形式的研究,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留守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形成了一批成果性论文。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省市级杂志报刊发表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教学论文多篇,其中“安陆出现代理妈妈”在《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我校教师孙仁伟关爱留守孩的先进事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由我校首创“代理妈妈”的经验做法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作为“金点子”向全国推广。

(六)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课题组通过以点带面将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于学校其它学生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后续效果:

近年来,我校学生的思想稳定,学风浓厚,校风日上,在中心学校的各项质量评估中均占前列,小学毕业考试成绩在全镇排名逐年进步。

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学校被评为“农村师范学校”、“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2008年被湖北省妇联授予“家长示范学校”、2009年被共青团湖北省授予“少先队示范学校”,校长干文秀被授予孝感市“十佳爱心妈妈”、“优秀德育工作者”。

六、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一)“三位一体的互促效应法”,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是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同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以达到相互配合、共同教育青少年的最终目的 。

有些留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错,父母经常寄钱回来,生活舒适,但缺乏家长的正确教育,不少孩子沾染逃学、说谎、斗殴、小偷小摸等恶习。

家长为了挣钱奔波,而放弃了家庭责任,无暇照顾孩子,平时教育仅限于孩子出问题时简单应付了事,事后不闻不问。

在这种任其自由发展的情况下,孩子易接受不良行为的影响,先是干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在长期时间得不到管教时,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的做法是:

1、通过家长学校为代养人开设系列讲座。

从调查的结果看,代养人基本上是祖辈,而祖辈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

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是溺爱。

因此提高代养人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们非常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学校开设了家长学校,遵循为社会服务,为家庭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介绍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解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要求,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配合,从而有意识地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发挥出富有成效的综合教育作用。

针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问题,课题组与各班班主任为留守学生代养人开设了一系列讲座,增强他们的责任提高代养人的综合素质。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长(代养人)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倡导民主理解式的教养方式。

在反省、检查、改进教育方式中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

一是教育孩子"先做人"。

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对症下药,辨证论治。

不但要分析孩子品德不良的原因,而且还要区别不良品德表现的性质,合理对付,还要充分激发孩子向上的内部动力,使之自动自觉地改过自新。

教育孩子要有所追求并锲而不舍,自尊自强,刻苦学习,学好本领,建设家园,报效祖国。

二是与孩子交朋友,平等相处。

一方面要身教和言教的统一。

另一方面要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们的情感意愿选择。

只有这样,家长(代养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孙儿),并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

三是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谋求家庭、学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与学校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步调一致、全面育人的前提。

2、学校加强养成教育。

在取得与代养人配合的同时,学校教育不可松,教师的关爱也不可少。

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养成训练是重要的一环。

道德教育总要通过养成训练。

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离开了养成教育,道德教育只能是空谈。

有好多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并不低,道理懂得并不少,可往往是说归说,做归做。

道德行为较差。

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除了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以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强道德行为的养成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坚强的道德信念。

养成训练的基本途径如下:

a、组织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极好形式。

主题班会上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

有时同学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针锋相对的观点。

这时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或辩论,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为道德行为的养成训练打好思想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乱花零用钱的人不少,留守学生则更严重。

我知道空洞的说教对他们而言根本没什么用处。

为此,学校号召各班开展"勤俭节约"为主题的班会。

通过向革命先烈学习,向同班同学学习;演小品,体会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通过与贫困地区小朋友的对比等形式,从而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b、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学生在家中被爷爷奶奶宠爱着。

久而久之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

在校不遵守纪律,没有集体荣誉感,经常惹是生非,欺负小同学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集体主义精神只能在集体活动中去培养。

因此学校有责任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春游、秋游,团队活动、学校运动会,班级的各种比赛等,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养成顾全大局、热爱集体、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德行为。

c、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热爱劳动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这一代青少年,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少做家务活和生产活动。

调查中发现留守学生比普通孩子还缺乏自理能力。

案例一、 我校有一个学生现在读五年级,从小就由爷爷奶奶照看。

她爸妈都在广州打工,一年回家一次。

值得欣慰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她却是个非常懒惰的孩子。

在家从不会主动帮爷爷奶奶做家务活。

爸爸妈妈难得回来一趟,决不会叫她干这干那。

长这么大,她连自己的房间都懒得收拾。

当然她也很难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劳动教育,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验,如打扫卫生、植树种花、修理桌椅等校内外公益劳动,以及工农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3.净化文化环境,加强法制教育。

社会和学校应通力合作,及时清理、整顿、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提倡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采的街道或邻里互助活动,创设并形成健康活泼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有益孩子身心健康。

学校每学期邀请派出所民警到学校组织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教育青少年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杜绝青少年学生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犯罪团伙接触交往,一旦发现苗头,耐心教育引导,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信心激励的磁性效应法”,提高留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是针对那些缺乏自控能力、成绩提高、习惯养成一直未见起色,又缺乏自信心的学生,鼓励他们要勇敢地做出积极尝试,当取得一定进步后,教师要及时给以激励、表扬、帮助、确认,以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潜在的能力,唤醒自信,并以次作为起点,促其进一步努力,从而达到转化提高的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

一些留守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成绩不良等问题。

统计数据结果显示:

留守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只占28.9%,中等的占38.9%,差的占32.2%。

其实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并不是智力低下,更多的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起普通孩子,他们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亲人分离,缺乏沟通。

孩子正在成长,学习上需要父母的帮助与督促,亲子分离给孩子情感上的动荡,影响孩子的认知活动。

(2)离异家庭增多,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受到的诱惑多,留守学生家庭离婚率增高,家庭的破裂给孩子蒙上阴影,使孩子自卑、失落、无心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