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00996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docx

《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docx

寄生虫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

第三章医学蠕形动物

三、名词解释

1.土源性蠕虫.

1.生活史简单,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

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接触土壤而感染宿主。

绝大多数线虫,特别是肠道寄生线虫都属于此类,如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等。

2.生物源性蠕虫

2.生活史复杂,在发育过程中幼虫必须经过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感染阶段经口、皮肤或昆虫叮咬感染人体。

所有的吸虫和棘头虫,大部分绦虫和少数线虫属于此类。

3.幼虫移行症

3.某些寄生于动物的蠕虫,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人体),大多保持幼虫状态,不能发育成熟,且无固定的寄生部位,在皮肤和内脏中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称为幼虫移行症。

依病变部位不同,分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

4.伴随免疫

4.伴随免疫:

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已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伴随免疫。

5.异位寄生

5.异位寄生:

有些寄生虫在正常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称异位寄生。

如卫氏并殖吸虫的童虫,寄生在人体的脑部。

6.异位血吸虫病

6.异位血吸虫病:

指血吸虫卵沉积在门脉系统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称异位损

害或异位血吸虫病。

如血吸虫卵沉积在人体的肺部和脑部形成的虫卵肉芽肿。

7.尾蚴性皮炎

7.尾蚴性皮炎:

又称稻田皮炎,指禽类或兽类血吸虫尾蚴(毛毕属或东毕属)侵入人体皮肤引起局部皮肤丘疹、荨麻疹、瘙痒等症状,属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四、问答题

四、问答题

1.何谓医学蠕虫?

1.蠕虫是借肌内伸缩作蠕形运动的无脊椎动物。

在自然界中分布甚广,多数营寄生生活。

寄生于人体且与医学有关的蠕虫称为医学蠕虫。

由蠕虫引起的疾病称蠕虫病。

2.简述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

2.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卵随胆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入水,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纹沼螺等)吞食后,在螺消化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和尾蚴的发育、繁殖阶段。

成熟尾蚴自螺体逸出,进入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钻入其皮下、肌肉等处,脱去尾部形成囊蚴。

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在十二指肠内脱囊为童虫。

童虫经总胆管移行至肝胆管,也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达到肝胆管内,发育为成虫。

3.华支睾吸虫病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哪种方法检出率高?

3.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

①粪便直接涂片法。

由于华支睾吸虫虫卵小,此法易漏检。

②加藤法。

③粪便水洗沉淀法,检出率较高。

④十二指肠引流法。

因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中,虫卵随胆汁流入十二指肠。

用十二指肠引流法检出率高。

此法常用于粪检阴性的病人。

4.简述布氏姜片吸虫的致病机理。

4.布氏姜片吸虫腹吸盘肌肉发达,吸附力强,造成被吸附的肠粘膜与其附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充血、水肿,严重者可引起出血、溃疡或脓肿。

炎症部位可见细胞浸润。

感染虫数较多时,虫体覆盖肠粘膜,影响宿主消化与吸收营养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大量感染时,虫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

此外,虫体的代谢产物、分泌物可引起变态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日本血吸虫寄生于肠系膜静脉与门静脉,为什么粪便中可以查到虫卵?

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粪便中为什么不易检出虫卵?

5.

(1)虫卵沉积在肠组织,卵不断释放可溶性抗原,破坏肠组织,形成虫卵肉芽肿,其中心常坏死,出现嗜酸性脓肿,由于肠蠕动,腹内压力和血管内压力的作用,使脓肿向肠腔破溃,虫卵随坏死组织进入肠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2)晚期血吸虫病人随着病程的发展,虫卵周围上皮样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并产生胶原纤维,导致组织纤维化,瘢痕形成,肠壁增厚,虫卵无法排出。

6.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可引起肝脏损害,请说明其机理

6.

(1)华支睾吸虫机理:

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由于虫体在胆管中吸附、运动、吸食胆管上皮及其分泌物、代谢产物等诱发的变态反应,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炎症反应,使胆管上皮增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阻塞,导致胆汁淤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汁性肝硬变。

(2)日本血吸虫机理:

血吸虫成虫寄生于肠系膜静脉与门静脉,产出的虫卵可随血流进入并沉积在肝脏。

当虫卵发育成熟,卵内毛蚴分泌的可溶性抗原透过卵壳,释放到周围的组织中,继而出现一系列炎症反应,形成虫卵肉芽肿,随着病程的发展,虫卵周围出现上皮样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使肉芽肿纤维化,重度感染、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导致典型的干线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损害。

7.血吸虫病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哪几期?

其临床表现如何?

7.可分三期:

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

(1)急性血吸虫病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粘液血便、肝脾大等。

(2)慢性血吸虫病多数病人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表现有腹痛、腹泻、粘液血便、肝脾大、消瘦和劳动力下降等。

(3)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巨脾、腹水、上消化道大出血和侏儒症等。

第二节绦虫

三、名词解释

1.中绦期

绦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的各期形态统称为中绦期。

各种绦虫中绦期名称及结构都不同。

如圆叶目有囊尾蚴、似囊尾蚴、棘球蚴、泡球蚴;而假叶目有原尾蚴、裂头蚴。

2.囊尾蚴

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幼虫期称为囊尾蚴。

卵圆形、白色、半透明囊状物,大小约5mm×10mm,有囊壁和囊液。

囊壁上有白色小米粒大小的头节,凹陷于囊内,其头节有四个吸盘、顶突、小钩。

一旦进入终宿主小肠,头节会翻出,发育为一条成虫。

链状带绦虫的囊尾蚴称猪囊尾蚴,多寄生在人和猪的皮下、肌肉、脑等组织,引起猪囊虫病;肥胖带绦虫的囊尾蚴称牛囊尾蚴,寄生在牛的肌肉等组织中。

3.棘球蚴砂

是细粒棘球绦虫幼虫棘球蚴囊液中的有形物质,统称为棘球蚴砂。

包括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和脱落的生发层碎片等物质。

4.似囊尾蚴

是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等绦虫在中间宿主(节肢动物)体内寄生的幼虫阶段。

虫体乳白色,为一小型囊状体,大小约为0.13~0.4mm,前端有很小的囊腔和相对较大的内翻头节,头节上有四个吸盘、顶突、小钩。

后端为一实心带小钩的尾状结构。

在终宿主小肠,头节翻出,发育为一条成虫。

5.泡球蚴病

由多房棘球蚴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引起的疾病。

人误食多房棘球绦虫虫卵后,虫卵中六钩蚴在小肠孵出,随血流到达肝、肺、脑等组织。

泡球蚴病主要发生在肝脏,呈弥漫性浸润生长。

由无数很小的囊泡相互连接聚集而成,囊壁具有角皮层和生发层,前者常不完整。

人体感染的球泡蚴内原头蚴较少,囊泡内含胶状物质。

由于泡球蚴没有完整的纤维被膜,使囊泡向周围组织侵蚀,产生慢性肝炎的症状;肝肿大,肝区压痛,坠胀感。

常因组织坏死、液化而形成空腔。

可出现巨块型、弥漫形或混合型泡球蚴,触有包块,酷似肝癌。

若随血流至肺和脑等,则可引起相应的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咳血、气胸、癫痫和偏瘫等。

6.继发性棘球蚴病

人体内寄生的棘球蚴在外力、内力的作用或自行破裂,囊内容物中的囊液和棘球蚴砂外溢,释放出的原头蚴、生发囊在周围或随血到远端组织内发育成新的棘球蚴,引起继发性棘球蚴病。

7.囊虫病

人误食了链状带绦虫的虫卵后,虫卵中六钩蚴在小肠中孵出,随血流到人全身各组织发育为囊尾蚴。

囊尾蚴压迫周围组织和囊液外渗均可引起临床症状,即为囊虫病。

囊虫病对人的危害根据其寄生部位不同而产生的症状不同。

常见有皮下肌肉囊虫病、脑囊虫病和眼囊虫病。

寄生于皮下肌肉时,引起肌肉酸痛、皮下结节等病症;寄生于脑组织,则引起头痛、头晕、癫痫等,严重时会引起病人昏迷、死亡;寄生于眼底部会引起视力模糊,头痛、头晕,严重时会引起失明。

四、问答题

四、问答题

1.阐述链状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生活史的异同点。

1.链状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生活史的异同点为

(1)两种带绦虫生活史的相同点①终宿主相同两种带绦虫的成虫均寄生于人,人是终宿主。

②成虫的寄生部位相同。

两种绦虫的成虫均寄生于人的小肠内。

③感染途径和方式相同。

两种绦虫都是经口感染。

④感染阶段均有囊尾蚴阶段。

⑤生活史的发育阶段和过程相同。

发育阶段都包括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都需要中间宿主,同是生物源性蠕虫。

(2)两种带绦虫生活史的不同点①中间宿主不同。

链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人或猪,肥胖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牛。

②感染阶段不完全相同。

链状带绦虫可使人感染绦虫病和囊虫病,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感染阶段分别是囊尾蚴和虫卵;肥胖带绦虫仅能引起绦虫病,感染阶段为囊尾蚴。

③孕节排出方式不同。

链状带绦虫的孕节多随粪便排出,而肥胖带绦虫的孕节可从肛门自动爬出。

2.治疗猪带绦虫病为什么要“先驱绦,后灭囊”?

2.为什么治疗猪带绦虫病应“先驱绦,后灭囊”。

因为患者体内有绦虫时,可自体感染,如:

①患者体内有链状带绦虫成虫寄生。

当患者消化功能紊乱时,出现胃肠逆蠕动,将脱落的孕节或虫卵反入胃内,在消化液作用下六钩蚴孵出,随血流可至全身各组织,引起自体内感染囊虫。

②猪带绦虫患者排出的虫卵可经肛-手-口途径,或经污染的食物或水而自身感染。

所以患者体内有囊虫时,首先要查清是否患有绦虫病,如有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应先驱绦、后灭囊,以免发生自体感染。

3.阐述链状带绦虫流行的主要因素和防治原则。

3.阐述猪带绦虫流行的主要因素和防治措施。

(1)流行因素①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有些地区有烧烤猪肉和食剁生的习惯,或喜吃腌肉、熏肉,这些方法都不能杀死猪肉内的囊尾蚴,会造成绦虫病的感染。

②厨具污染使用同一砧板、刀具切生肉和直接入口的食品,易造成交叉污染而感染人。

③猪的饲养方法不当河北等地习惯将猪圈与人厕所建在一起,即“连茅圈”,使猪以人粪便为食,猪有机会食入人粪中虫卵而感染囊尾蚴。

④粪便管理不当许多农村卫生条件很差,人粪污染环境、水源、瓜果、蔬菜,以及施生肥,人容易误食虫卵,患囊虫病。

(2)防治措施①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切生、熟食的砧板和刀具要分开,饭前便后要洗手。

②加强粪便管理,以免虫卵污染环境。

③改进养猪方法,提倡圈养,不使用连茅圈,以防猪食入虫卵。

④加强肉类检疫。

防止人误食米猪肉造成感染。

⑤治疗病人,消除传染源:

南瓜籽槟榔合剂、灭涤灵驱除成虫。

吡喹酮、阿苯哒唑对绦虫和囊虫病均有较好的效果。

4.阐述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

4.阐述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

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犬、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肠内的成虫脱落孕节,孕节或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或草地。

中间宿主人或牛、羊、骆驼等偶蹄类食草动物误食孕节或卵,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至肝、肺、脑等组织器官,约经5个月左右发育为棘球蚴,终宿主犬、狼等肉食动物若食入含有棘球蚴的食草动物内脏,棘球蚴内含有数以万计的原头蚴,每个原头蚴可发育为一条成虫。

犬、狼等动物小肠内会有大量成虫寄生,并从肠道排出孕节和虫卵,污染环境,若不注意环境、个人和饮食卫生可引起此病的流行。

5.试述包虫病对人的危害。

5.试述包虫病对人的危害。

包虫病是由于人误食虫卵后,虫卵在人的消化道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随血流进入肝、肺、脑等组织形成棘球蚴。

由于棘球蚴发育缓慢,每年约长1~5cm,所以儿童感染成年才会发病。

棘球蚴在人体可存活40年之久。

(1)棘球蚴的致病主要以机械性压迫为主。

棘球蚴逐年生长使周围组织受压,以致周围组织细胞萎缩、坏死。

70%左右的棘球蚴生长在肝脏,肝区会有压痛感,坠胀、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

还可出现胆囊炎、胆管炎、黄疸。

寄生在肺部可出现呼吸急促、胸痛、咳嗽等。

寄生于脑部会引起颅压升高、头痛、恶心、呕吐、抽风等症状。

寄生浅表的棘球蚴会形成包块。

(2)棘球蚴在人体寄生时,在外力或内力的作用下可破裂,囊液逸出,被人体吸收。

囊液内含有多种蛋白、糖类等物质,可作为人体强烈的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甚至休克死亡。

(3)囊破裂释放出的原头蚴、育囊可在周围组织或随血流到肺、脑等组织器官,发育为新的棘球蚴,引起继发性感染。

6.阐述犬科动物在绦虫病流行中的作用。

7.阐述曼氏迭宫绦虫的生活史。

8.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有哪些?

6.犬科动物在绦虫病流行中的作用。

犬科动物可作为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犬复孔绦虫、曼氏迭宫绦虫和阔节裂头绦虫的终宿主或保虫宿主,在绦虫病的流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传染源作用。

(1)犬科动物是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病的终宿主,成虫寄生在肠腔内,孕节或虫卵从粪便排出,污染牧草、水源及环境,食草动物食入虫卵,虫卵在人的小肠内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至肝、肺、脑等组织器官,约经5个月左右发育为棘球蚴或泡球蚴。

犬食入含棘球蚴的内脏,引起犬的感染,造成此病的流行。

(2)犬科动物是曼氏迭宫绦虫或阔节裂头绦虫的终宿主,成虫寄生在肠腔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入水,孵出钩球蚴,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原尾蚴。

再被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吞食,在各组织的肌肉发育为裂头蚴,犬科动物食入含裂头蚴的蛙、蛇、鸟、鱼肉,裂头蚴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便排出,造成此病的流行。

所以,犬科动物作为这些绦虫的终宿主,在其流行病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流行区,应加强对犬的管理,杜绝用病畜脏器喂犬,或抛弃让狼、狐等野生动物吞食。

定期给犬驱虫,对犬粪应作无害化处理。

这样,就可有效地控制传染源,减少这些绦虫病的流行。

7.曼氏迭宫绦虫的生活史成虫寄生在猫、犬、虎、豹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偶寄生于人。

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出后,需在水中发育。

在适宜条件下,卵在水中约经3~5周,孵出钩球蚴。

钩球蚴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在剑水蚤血腔内发育为原尾蚴。

含原尾蚴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当蝌蚪发育成蛙时,裂头蚴移居到蛙的肌肉,以腿部最多。

受感染的蛙如被蛇、鸟、兽等非正常宿主吞食,裂头蚴穿过该动物的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身体各部,仍停滞在裂头蚴阶段。

人食入含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裂头蚴移行至人的皮下、肌肉等组织寄生,引起裂头蚴病,使寄生的组织坏死,形成嗜酸性脓肿及肉芽肿。

而犬、猫等动物捕食含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裂头蚴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成虫脱落孕节,孕节或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环境,造成此病的流行。

8.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有哪些?

(1)异体感染①人或鼠误食了含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蚤类的幼虫、面粉甲虫或赤拟谷盗,在其小肠似囊尾蚴的头节翻出,发育为成虫。

②人或鼠误食了虫卵,虫卵在小肠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绒毛发育为似囊尾蚴,似囊尾蚴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

(2)自体外感染:

人或鼠体内寄生的虫体,其孕节脱落,孕节及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又被自体误食,而造成的感染为自体外重复感染。

(3)自体内感染:

人或鼠体内寄生的虫体,孕节或虫卵在小肠内滞留,卵即孵出六钩蚴,钻入肠绒毛膜内,发育为似囊尾蚴,又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

造成自体内重复感染。

所以这种感染完成生活史,无需中间宿主。

第三节线虫和棘头虫

三、名词解释

1.丹毒样皮炎:

丝虫病患者急性期炎症波及皮肤浅表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

2.钩蚴性皮炎:

钩虫丝状蚴侵入人皮肤后,约在数十分钟内局部即出现针刺、烧灼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泡。

挠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

若继发细菌感染则会形成脓疱,最后结痂、脱皮而愈。

皮炎多见于与土壤接触的足趾、手指等皮肤薄嫩处。

3.生物源性线虫

:

这类线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亦称间接发育型。

如寄生于人体组织内的丝虫和旋毛形线虫。

4.土源性线虫:

这类线虫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直接感染人,亦称直接发育型。

如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钩虫等。

四、问答题

四、问答题

1.简述蛔虫病流行广泛、感染率高的原因。

1.

(1)似蚓蛔线虫产卵量大,每天每条雌虫产卵24万个,对外界环境污染严重。

(2)生活史简单,虫卵在外界环境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发育为感染期虫卵,经口感染,感染机会多。

(3)卵对外界抵抗力强,受精卵卵壳蛔甙层可防止外界水溶性化合物渗入卵内,又可保持卵内液体不外渗。

(4)粪便未进行无害处理,如用新鲜粪便施肥。

(5)不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

2.蛔虫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举例说明。

2.似蚓蛔线虫对人体危害包括幼虫和成虫对人体致病。

(1)幼虫对人体的危害幼虫在肝、肺等组织移行时,可引起机械性损伤,尤其是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导致肺泡毛细血管破裂和许多小出血点,以及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同时幼虫代谢产物、蜕皮液、虫体分泌产物引起宿主全身及局部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咳嗽、哮喘、痰中带血、呼吸困难、发热及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称肺蛔虫症。

(2)成虫致病①变态反应:

主要由虫体代谢产物和虫体分解产物所致。

②夺取营养和损伤肠粘膜,成虫以小肠半消化的食物为食,夺取营养,可致宿主营养不良,儿童可致发育障碍,似蚓蛔线虫唇齿的机械损伤及代谢产物的刺激,可致肠粘膜损伤,影响小肠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③合并症,成虫对人体的最严重危害是引起合并症,最常见的为胆道蛔虫症,还可引起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钻入肝脏、胰腺和上呼吸道等处造成严重损伤。

3.简述两种钩虫成虫鉴别要点。

3.两种钩虫的鉴别要点是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成虫的鉴别要点鉴别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大小雌虫(10~13)×0.6(9~11)×0.4(mm)雄虫(8~11)×(0.4~0.5)(7~9)×0.3体形前端与尾端向背面弯曲,略呈“C”形前端向背面弯曲,尾端向腹面弯曲,略呈“S”形口囊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交合伞略圆略扁,似扇形背辐肋远端分两支,每支再分三小支基部分两支,每支再分二小支交合刺两侧长鬃状,末端分开一侧末端有倒钩,与另一刺末端相并包于膜内阴门位于体中部略后位于体中部略前尾刺有无

4.简述钩虫引起宿主失血的原因。

4.钩虫引起宿主贫血的机制是

(1)钩虫咬附肠粘膜吸血,吸血同时分泌抗凝素,使血液不易凝固。

(2)钩虫咽管收缩扩张频繁,使吸进口囊血液迅速流经咽、肠,自肛门排出。

(3)钩虫吸血时更换咬附部位,使新旧伤口不断渗血而造成失血。

(4)虫体活动时可造成组织的损伤,也可引起或造成少量失血。

与宿主营养状况有关。

5.试述蛔虫与钩虫生活史不同点。

5.蛔虫、钩虫生活史的不同点如下:

(1)感染阶段不同,蛔虫感染阶段为含蚴卵,而钩虫是丝状蚴。

(2)感染方式不同,蛔虫含蚴卵经口感染,而钩虫丝状蚴经皮肤或口腔粘膜感染。

(3)幼虫在体内移行途径不同,蛔虫幼虫移行时需经过肝脏,而钩虫幼虫不需经过肝脏。

(4)寄生方式不同,蛔虫成虫在小肠内多处呈游离状态,而钩虫成虫以其口囊的钩齿和板齿咬附在肠粘膜。

(5)营养来源不同,蛔虫以肠道内半消化的食物为食,引起营养不良,钩虫成虫吸血引起患者慢性失血导致贫血。

(6)虫卵在外界发育过程不同,蛔虫卵发育形成感染性虫卵,钩虫卵发育为杆状蚴、丝状蚴。

6.简述丝虫病患者慢性阻塞性病变的机理。

6.急性期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反复发作以及以死亡成虫和微丝蚴为中心形成的肉芽肿最终导致局部淋巴管栓塞。

阻塞部位远端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造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

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不同。

①象皮肿是由于表浅的淋巴管破裂,含蛋白质较高的淋巴液聚集于皮下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变粗变硬而形成。

②鞘膜积液精索睾丸淋巴管阻塞时,淋巴液可渗入鞘膜腔内,引起鞘膜积液,阴囊肿大。

③乳糜尿阻塞部位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

由于腰干淋巴压力增高,使从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侧支流入肾淋巴管,并经肾乳头粘膜破损处流入肾盂,混于尿中排出。

7.简述旋毛形线虫对人的致病经过。

7.据旋毛形线虫的生活史,将旋毛虫对人的致病经过分为三期。

(1)侵入期指旋毛虫幼虫自囊包内逸出至发育为成虫阶段,时间约1周。

成虫在胃肠道引起的病变一般较轻,旋毛虫侵入肠粘膜,引起周围组织广泛的炎症,甚至出现溃疡,引起消化系统症状。

(2)幼虫移行期指新生幼虫随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时间约2~3周。

此期对人的危害最严重:

①在血管内移行引起全身性血管炎。

②移行至全身肌肉,引起肌炎和肌纤维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甚至肌细胞坏死崩解,患者出现变态反应及全身中毒症状,高热、眼睑及面部浮肿、呼吸困难和肌肉酸痛无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明显。

③幼虫移行至肺,损害肺毛细血管,产生局灶性或广泛性肺出血、肺水肿。

④幼虫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炎,可导致心力衰竭,为旋毛虫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

(3)成囊期指移行到横纹肌的幼虫形成囊包的阶段。

轻症患者急性症状逐渐缓解,重症患者可发生恶病质、虚脱、心力衰竭,或并发肺炎、脑炎等,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

8.简述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诊断依据。

8.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诊断依据为:

(1)有生吃、半生吃或接触本虫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

(2)典型的症状体征;(3)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在500×106/L以上,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4)从脑脊液、眼或身体其他部位检获本虫幼虫或幼龄成虫,但检获率很低(约10%);(5)免疫学辅助诊断:

常用的有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其中以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