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体适能检测与评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0677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体适能检测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体适能检测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体适能检测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体适能检测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章 体适能检测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体适能检测与评价.docx

《第一章 体适能检测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体适能检测与评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体适能检测与评价.docx

第一章体适能检测与评价

第一章体适能检测与评价

第一节体适能

一、体适能概述

体适能(physicalfitness)概念源于美国。

早在1880—1900年期间美国就曾流行体格检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对两百多万中青年(21~35岁)进行征兵体检时发现,有约90万人因心脏不健康,10万人因教育程度不够未服兵役。

1954年,克劳斯·韦伯体能测试结果进一步显示,当时美国青少年体能状况明显低于欧洲各国,令政府和民众极为震惊。

1954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率先成立了“青年体适能总统委员会”,明确地对青少年体能水平下降提出严重警告。

1957年,美国健康、体育、休闲活动协会(AAHPER)推出了“青少年体能测试计划”,对青少年进行了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定跳远、垒球掷远、折返跑等项目的首次全国性测试。

从那以后,体适能的理念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对体适能的定义是:

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

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组成。

健康体适能是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

它不仅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而且还是机体保证以最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降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出现的条件,主要内容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素质。

技能体适能是指与动作、舞蹈和体操等表现有关的运动技术能力。

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等。

技能体适能一般受遗传的控制,是从事各种运动项目的基础。

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要素与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直接关系,如身体协调性好的人群并不比身体协调性差的人群存活时间长或患病机会少。

二、有氧适能

1什么是有氧适能

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它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故又可称为有氧工作能力,有氧适能水平越高,有氧工作能力越强。

有氧工作是指主要依靠有氧供能系统提供能量来完成的工作或运动。

长时间的中、低强度活动,如步行、慢跑、各种日常的活动和劳动,以及长距离跑和长距离游泳等,都属有氧工作。

有氧工作能力是人体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人们的日常活动、劳动都属有氧工作,均与自身有氧适能密切相关,在耐力性运动中,有氧适能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些都说明,有氧适能对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2有氧适能的生理学基础

(1)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在人体中,氧的摄取和运输是由氧运输系统(即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实现的,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取决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能力,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肺的通气能力、血液的载氧能力、心脏的泵血能力和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

①肺的通气能力。

肺通气能力越高,机体从外界摄取氧的能力越大。

影响肺通气能力的基础是肺的容量,判定肺通气能力的指标有肺活量、每分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等。

目前在体格检查和体质测定中,肺活量被作为评价有氧适能的一个简易指标。

最大通气量与通气贮备量呈正相关,与人体劳动及运动能力有密切关系,是决定和评价有氧适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血液的载氧能力。

载氧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贫血时血液的载氧能力被削弱,这将不利于有氧适能。

③心脏的泵血能力。

许多研究证实,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决定氧运输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有氧适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运动时,心输出量与活动或运动强度相匹配,是心脏的一种最重要的适应。

但心输出量的贮备远比肺通气功能贮备小。

例如,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可达静息时的24倍,而心输出量却不会超过静息时的6倍。

所以,心输出量是限制人体劳动和运动能力(特别是耐力运动)的最重要因素。

换言之,发展和提高耐力运动员的心泵功能,是提高运动员耐力的重要方面。

据报导,世界上优秀耐力运动员的每分输出量可达40升,为静息时的8倍。

④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

人体安静或活动时心输出量都不是平均分配至各器官的,而是按各器官功能需要分配的。

运动时,心脏和参与运动的肌肉血流量明显增加,内脏及不参与运动的肌肉血流量减少。

运动时血流量的再分配通过减少不直接参与运动的器官血流量,以保证有较多的血液分配给积极参与运动的肌肉群,这是机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整合的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①氧的利用率。

动脉血中的氧被组织所利用的比率,称氧的利用率。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可用氧的利用率来衡量,其具体数值可由动静脉氧差算出。

例如,安静时,动脉血的氧含量每100毫升血约为20毫升,而每100毫升静脉血的氧含量约为14~15毫升,动静脉血氧差为5—6毫升,此时氧的利用率=[(20—14)÷20]×100%=30%,则动脉血中的氧有30%被组织所利用。

安静时,氧的利用率约为25%~30%。

运动时,氧的利用率可增加到70%,而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可增加至77%。

研究表明,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对氧的利用率。

②骨骼肌纤维的特性。

骨骼肌是体内氧化生能的主要场所,氧的利用能力与骨骼肌纤维的类型及其特性密切相关。

例如,I型肌纤维较Ⅱ型肌纤维的有氧氧化能力高、收缩速度慢、收缩力量小、力量产生效率高、抗疲劳性强。

3有氧适能的评定

一般认为,评定有氧适能的最好方法是测定最大摄氧量。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人体有氧适能可分为供氧能力和用氧能力两个方面,反映这两方面的最好生理指标也是不同的,反映供氧能力的是最大摄氧量,反映用氧能力的是乳酸阈。

(1)最大摄氧量:

作为耐力运动员的重要选材依据之一,是反映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最大摄氧量是高水平有氧运动能力的基础。

研究发现,最大摄氧量水平与有氧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在0.75~0.9l之间。

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法是让受试者在递增负荷运动时.采用专门的仪器收集其呼出的气体,然后用气体分析仪进行气体分析。

测定时对运动负荷的判定要求为:

运动时心率达到或超过180次/min;吸氧量达峰值,并保持一定时间;呼吸商超过1。

直接测定法准确,但复杂、费时间、仪器昂贵,老年人和心肺功能不良者有一定的危险性,故应用局限。

由于直接测定法难以推广,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以便用简便、易行的方法间接推测人体的最大摄氧量。

人体的耗氧量与本身完成的功率和运动时的心率密切相关,因而可通过运动时的心率和运动所做的功来推测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

具体的方法有12分钟跑、Bruce方法等。

12分钟跑是一个经典的次最大强度测验,受试者可以根据自身体能状态,采用“跑”或“跑走交替”的方式完成;不过,该测试要求受试者在12分钟的时间内尽量的跑最远的距离。

然后按以下公式进行推算:

最大摄氧量(ml/kg·min)=35.97×距离(千米)-11.29

(2)乳酸阈:

也是反映有氧能力高低的指标。

它反映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未突增前,最大摄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摄氧量的利用率。

因此,有人认为,在反映机体有氧能力上,它比最大摄氧量的价值更大。

①乳酸阈的表示方法与正常范围。

通常以乳酸阈时的吸氧量占本人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来表示酸阈。

目前对乳酸阈的一些机制和判断标准尚无统一规范,因此无法提出乳酸阈的标准正常值。

但一般说来,正常成年健康男子的乳酸阈值为55%~65%最大摄氧量。

据现有文献资料综合来看,有训练者的乳酸阈比无训练者高,耐力运动员的乳酸阈比非耐力运动员高。

②乳酸阈的推算:

乳酸阈的直接测定需要复杂贵重的实验设备,韦尔特曼经研究提出,用3200米跑的时间来推算个人乳酸阈.再用此值除以其VO2max,便可得出用VO2max%表示的乳酸阈值。

男子:

VO2(ml/kg·min)=112.0-[5.3l×跑3200米的时间(分钟)]

女子:

VO2(ml/kg·min)=[-l.123×跑3200米的时间(分钟)]+47.66

综上所述,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评价有氧能力的指标.可以提供许多关于有氧适能和成绩潜力的信息。

可以认为最大摄氧量表明运动强度方面的能力,乳酸阈表明耐力持续时间的能力。

4.有氧适能的影响因素

(1)遗传: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对最大摄氧量的遗传度进行了研究。

克利绍尔斯(1970)认为,最大摄氧量93%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后,包查(1983)认为,最大摄氧量70%~80%受遗传的影响;最近,马利纳和布沙尔估计,遗传在最大摄氧量中起25%~40%的作用。

此外最大通气量、心功能、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慢肌纤维的百分比等都与遗传有关。

(2)训练:

较多研究表明,有氧训练是增进有氧适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氧训练能提高氧运输系统功能的贮备能力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从而能促进有氧适能。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最大摄氧量可通过训练提高15%~25%,少数最优秀者有希望超过30%。

还有人认为乳酸阈的可训练性可达45%。

(3)性别:

在青春期前,男孩和女孩有氧适能差别不大,但其后女孩就渐渐落后。

年轻女子的有氧适能水平平均要比男子低15%~25%,具体取决于个体参加运动的程度。

(4)年龄:

最大摄氧量随年龄增长而渐渐衰退,30岁以后,活动少的人每10年会降低8%~10%;而活动多的人,每10年只下降4%~5%;长期坚持耐力运动的人,每10年只降低1%~2%。

(5)体脂:

最大摄氧量相对值是以千克体重为单位计算的,如果体重增加,有氧适能就会下降。

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是由体脂的增加造成的。

所以,保持或改善有氧适能水平的最简易方法是减少多余的脂肪。

(6)有规律的健身活动:

个人有规律的活动水平是影响有氧适能最明显的因素。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不仅可以带来高水平的有氧适能和特殊的健康,更有助于发掘个人的潜力。

三、肌适能

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它既是实现完美健康效益的前提条件,又对人体外观、自我表象和工作业绩及运动成绩起着基础效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ACSM倡导均衡发展“健康体适能”,建议除了提高心肺耐力以外,还要重视肌肉力量的提高,并指出:

肌力和肌肉耐力是“健康体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规律的负重练习首先有助于提高或维持骨密度,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其次,可改善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促进肌肉发达,维持肌肉质量;第三,可优化身体成分,促进瘦体重增加;第四,可强化软组织(如肌腱)的强度,对于老年人群来说.还可以缓减腰背疼痛和行动迟缓等;同时还能改善自我意识,强化自我信心,并增强完成日常工作的能力。

但是.还没有证据表明,负重练习可以明显的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提高有氧能力。

1肌肉力量

力量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肌肉抵抗阻力的能力。

力量是实现一切身体活动的基础,人体所有的生活、生产和运动活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

肌肉力量根据肌肉的收缩形式,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两种形式。

影响力量的因素有神经的调控功能、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纤维类型、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性别和年龄等。

2肌肉耐力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某一负荷下能长时间保持持续收缩的能力。

它通常用次最大收缩时所能重复的次数或次最大收缩下所能坚持的时间(静力耐力)来测定。

肌肉耐力是许多工作和运动竞赛获得优良成绩的要素,如果身体有力量来从事某一项重复性工作,要想取得工作上更大的成就将取决于肌肉耐力,即坚持能力。

3肌适能的测定

(1)肌肉力量测验: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1RM测验,1RM是指只能举起一次(仅一次重复)的最大重量,1RM最大负荷是通过测验和修正而决定的。

例如,开始时采用很轻松地举起的重量,以后增加负重直至只能举起一次为止。

这一测验可用通过体育器械或杠铃完成。

在训练开始时,不论用那种装置来测验力量.在以后的所有测验中就必须用它。

1RM力量测验应包括被评定的每一组肌群。

通常可用下述练习来测定不同肌群lRM的最大力量。

①胸推,用于测验胸肌和上臂肌群。

②颈后推,用于测验肩带肌和上臂后面肌肉。

③弯举,用于测验上臂前群肌肉。

④直腿硬推,用于测验大腿和臀部肌肉。

(2)肌肉耐力测验:

可以采用肌肉群在一个固定负荷下重复收缩的次数和维持一定重量(如70%RM)的持续时间或重复次数来评价。

ACSM针对普通人群的标准评价方法是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表1—1)。

表1—1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的测量

俯卧撑

1男性采用标准动作:

手与肩同宽,躯干保持伸直.抬头,脚趾着地。

2女性采用“跪式”俯卧撑:

膝关节弯曲,着地,小腿抬起,手与肩同宽,躯干保持伸直

抬头。

3身体下降直到下颌触地,但是腹部不能触地。

4不管男性和女性,在动作的全过程,躯干必须伸直.撑起直到手臂伸直。

5记录受试者完成规范动作的最大次数,并以此评价肌肉耐力。

仰卧起坐

1受试者呈仰卧位,膝关节屈90O,手臂自然放在体侧。

2跟随节拍器(40次/min)的节奏,受试者抬起躯干,使肩离地,后背与地面呈30O;然后后背还原。

3记录受试者完成动作的最大次数,并以此评价肌肉耐力。

此外,对肌肉耐力的评价方法也可以在力量训练器上进行,采用次最大重量,记录肌群重复工作的次数或在疲劳前保持持续收缩的时间。

例如,YMCA(USA)推荐的“卧推”就是一个标准测验(要求以30次/分钟的节奏进行)。

男性负重80磅的杠铃,女性负重35磅,记录受试者完成的最大重复次数。

总之,评价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很多,有些还需要复杂的测试仪器。

然而,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最有效的评价方法还是常规测试,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和卧推等。

第二节体适能检测内容

由于种族、文化、国别的差异,各国和地区学者根据体适能的构成要素,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检测方式,这给研究结果之间的比较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统一体适能标准,1964年国际科学会议(ICSS)组织了国际体适能测验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统一的体能检测内容与方法,作为各国进行体能检测的参考。

1976年前国际上有关体能的检测主要以ICSPFT为标准。

1976年后由Jackson等人建议体适能测试应关注健康特质,建立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测试。

1980年后正式开始进行健康体能测试。

测量项目包括耐力跑、体脂肪百分比、计时屈膝仰卧起坐与坐姿体前弯等,以评价人体的心肺耐力、身体组织组成、腹肌耐力与柔软度等4种身体能力。

1992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出版美国运动医学会体能专著,以健康体能测验作为体能的评估手段,包括1.6km跑(心肺耐力)、伏地挺身(肌力与肌耐力)、坐姿体前弯(柔软度)、身体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身体组成)。

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健康体能的检测项目包括:

肌力(通常以惯用手最大握力来代表)、肌耐力(通常以1min屈膝抱头仰卧起坐来代表)、柔软度(通常以坐姿体前屈来代表)、心肺功能(通常以特定距离800m或100m跑步成绩来代表)和体脂肪百分比(通常以身体质量指数:

体重(kg)除以身高(m)来代表)。

有关体适能测验包括Philips(1947)的JCR测验,其测验项目为垂直跳;引体向上;折返跑等三项。

并以三项测验的原始成绩评价其体适能。

美国体育健康休闲舞蹈协会(AAHPERD)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适能测验标准,而且还在不断地修改与完善。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美

国部分州的体适能测试内容。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身体能力表现测验,适合年龄10~18岁的男女性,测验项目为:

立定跳远、1min屈膝仰卧起坐、10s侧并步、伏凳挺身、引体向上及跑走。

美国印第安那州的体适能测验,适合于高中学生,并以年龄、身高及体重为分级的基础,其测验项目包括分腿引体、蹲推立反复运动、伏地挺身及垂直跳等4项。

纽约州体适能测验标准于1968年修订,此测验组合的测验内容为姿态、准确性、肌力、敏捷、速度、平衡及耐力,而测验项目为:

10s侧并步、lmin直膝仰卧起坐、折返跑(依年级调整距离)及反复立卧撑(依性别及年级定时间30~60s)。

此组合测验最适合于4~12年级的男女学生。

华盛顿州的体适能测验恰好适合小学阶段(6~12岁)的体适能测验。

其测验项目包括立定跳远、伏凳挺身、屈膝仰卧起坐、交互蹲跳、27.43m冲刺或22.86~45.72m冲刺。

Dauer及Pangrazi(1979)针对小学学生所设计的体适能测验为:

屈臂悬垂(女生)、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及蹲推立运动。

但是总统评议会所校订的体适能测验项目则包含:

屈臂悬垂(女生)、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45.72m或60m冲刺及16km跑走或1600m跑走等。

Schurr(1980)认为评量小学生的体适能,应分成两个阶段,一至三年级为一阶段,其测验项目为仰卧起坐、立定跳远、27.43m冲刺及爬行运动;四年级以上为另一阶段,测验项目为屈臂悬垂(女生)、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及蹲推立运动等。

(一)美国体育健康体闲舞蹈协会测验(AAHPERD)

1965年出版AAHPER青年体适能测验手册,测验项目包括:

引体向上(男);屈臂悬垂(女)、仰卧起坐(男最多100次;女最多50次)、折返跑、立定跳远、45.72m冲刺、垒球掷远、548.64m跑走。

1976年修订AAHPER青年体适能测验项目,其修订项目是取消垒球掷远一项,以及将直膝仰卧起坐改为1min屈膝仰卧起坐。

此外,建议由9min及12min跑走(分别相当于1.6km及2.4km跑走)取代54864m跑走。

各项测验及其体适能要素如下:

①引体向上(或屈臂悬垂):

测量手臂及肩膀的动态肌肉适能。

②仰卧起坐:

测量躯干的肌肉能力。

③折返跑:

测量速度及方向改变的能力。

④立定跳远:

测量腿伸展肌的爆发力。

⑤45.72m冲刺:

测量腿的爆发力及下肢速度。

⑥548.64m跑走(9min、12min或1.6km、2.4km跑走):

测量有氧能力。

AAHPERD青年体适能测验,其所需的仪器设备相当少,且拥有有效的全国性常模。

实施测验时,测验项目的安排是:

第一天测折返跑,第二天测立定跳远、45.72m冲刺及548.64m跑走(9min或1.6km跑走),而引体向上或屈臂悬垂及仰卧起坐两项,需彼此分隔两天测量。

1975年修订AAHPERD青年体适能测验的测试内容确立健康范畴的测验标准,关注心血管耐力、肥胖及骨骼肌功能不良,尤其是下背痛及紧张。

建议:

(1)体适能应符合下列的要求:

①应选择涵盖于低作业能力至高作业能力之间。

②体适能测验要素应专为改善身体活动而设置。

③作业能力的变化应与测验分数的改变一致。

(2)将含有运动能力项目的测验与体适能的综合测验分离。

(3)体适能测验:

①实地耐力跑测验(1.6km跑走计时、9min跑走计距离),用以评估心血管耐力。

②理想体脂肪比例的评估,以测量身体组成。

③1min屈膝仰卧起坐测验,以评估腹部肌力。

(4)运动能力测验:

①保留男子的引体向上及女子的屈臂悬垂项目,但握杠姿势由正握改为反握。

②保留45.72m冲刺项目。

③保留折返跑项目;也可以由其它同性质的测验作为替代测验。

④保留立定跳远项目,而且也可以选择垂直跳来取代,因为垂直跳对于篮球与排球的运动较为适用。

1980年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测验。

其测验项目着重于健康状态,包括:

①耐力跑;评估心血管适能;②皮脂厚测量:

评估体脂肪百分比;③计时屈膝仰卧起坐以及坐姿体前屈:

评价后背及腿后部肌肉的骨骼肌功能。

科学研究结果显示,速度、力量、耐力及敏捷等测验项目,虽然在评价运动能力上相当重要,但是却无法真正评价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各要素,因此,美国体育健康休闲舞蹈协会推出4种测验项目,用以评价与健康有关的三种体适能素(AAHPERD,1980),①有氧适能:

1.6093km或9min耐力跑(13岁以上,采用2.4km或12min耐力跑)。

②身体组成:

测量肱三头肌及肩胛骨下缘皮脂厚(如果要选择单一部位测量,则以肱三头肌为主)。

③腹部及后背下肢骨骼肌功能:

采用修正之限时屈膝仰卧起坐及坐姿体前屈等测验项目。

以上体适能检测内容历经三年的研究实行,虽未取代1976年实施的青年体适能测验项目,但与前两种测验组合并存(AAHPERD,1984).

(二)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体适能测验项目

1.耐力跑/走

(1)测验目的:

测量心肺系统的最大功能与耐力。

(2)器材设备:

耐力跑/走的测验需要径赛跑道或设有距离标志的足够范围的场地。

(3)测验方法:

测验项目采取计时的1.6km跑/走。

原则上,以跑步完成1.6km的距离;

如测验过程中,受试者体力无法持续时,则可允许以走路方式完成全程。

(4)测验要点:

学校护理人员应确定受测者的健康状况,如发现问题,则应放弃测验。

测验前,教师应给予学生耐力跑/走要领的讲解,以便能获得较好的测验成绩。

测验前,应给予学生适当时间的热身运动,并允许选择穿着运动鞋或赤脚参与测验(不得穿着钉鞋)。

(5)成绩记录:

1.6km跑/走以秒为单位小数点以下采取四舍五入方式进位。

2.体脂肪百分比

(1)测验目的:

以皮脂厚的总和,评估学龄男、女的体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

(2)器材设备:

皮脂测量仪。

(3)测验方法:

利用手指将测量部位的皮下脂肪拉起,并以皮脂测量仪测量包括双层皮下脂肪及皮肤的厚度。

测量肱三头肌及肩胛下缘部位的皮脂厚。

肱三头肌皮脂厚测量部位位于右上臂,距离肩关节与肘关节二分之一的位置,采用纵轴方向测量。

肩胛下缘皮脂厚测量部位位于身体右侧,低于肩胛骨下角1cm处,采用自然斜向外轴方向测量。

(4)测验要点:

以左手食指及拇指,将测量部位的皮脂拉起。

将皮脂测量仪的表面,置于距离食指与拇指1cm处。

慢慢放松测量仪的握把,使测量仪的张力完全施于皮脂上。

在放松测量仪握把1~2s,指针停止时读数。

为避免测量误差,以同一人测量所有受试者为宜。

皮脂厚的测量技术,需经长时间的练习。

其测量能力的判定,是以每次的测量差异在2mm以内为准。

(5)成绩记录:

以0.5cm为单位。

并以连续三次测量的中间值为测量值。

3.计时屈膝仰卧起坐

(1)测验目的:

评估后背及腹部肌肉适能。

(2)器材设备:

垫子或其他舒适的表面、秒表。

(3)测验说明:

受试者仰卧屈膝,膝关节弯屈角度小于90度,脚掌平贴于地面并分开与肩同宽。

受试者双臂交叉置于胸前,双手交互握住双肩,由辅助者协助稳定双脚、踝关节或小腿,并使脚掌能平贴于地面,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测验时,利用腹肌的收缩,使头、躯干卷起并使肘与膝相接触,而构成一完整起坐动作。

之后,随即恢复预备动作。

在“预备”、“开始”口令下达时开始计时,而于“停”口令下达时停止计时。

测验时间为60s,以完成正确屈膝仰卧起坐动作的累计次数为成绩。

(4)测量要点:

测验前应有详细的解说,并且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

动作与动作间的休息是被允许的。

共测验两次,两次测验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0min。

(5)成绩记录:

以“次”为单位,记录1min内完成正确屈膝仰卧起坐的次数。

4.坐姿体前屈

(1)测验目的:

测量柔软性。

(2)器材设备:

具有23cm刻画的标准伸缩标尺箱。

(3)测验说明:

受试者坐姿,膝完全伸展,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底紧贴于测验箱的垂直面;手臂完全伸展,掌心向下,双手重叠。

测验时,直接以重叠双手的中指接触移动板,并沿测量刻度方向,慢慢往前推动4次,并在第4次最远距离时,维持姿势达1s。

(4)测量要点: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时间予以热身。

给予学生熟悉坐姿体前屈测验方法的练习。

测验过程中,膝关节需保持完全伸展,脚掌需与测验箱的垂直面完全接触。

手臂往前推时,速度应稳定且和缓,如有发生滑尺现象时,应予重做。

共测验两次,两次测验间隔不得少于10min。

(5)成绩记录:

以0.5cm为单位,记录所能往前推的最远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