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斯的例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00279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叶斯的例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贝叶斯的例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贝叶斯的例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贝叶斯的例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贝叶斯的例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贝叶斯的例子.docx

《贝叶斯的例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叶斯的例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贝叶斯的例子.docx

贝叶斯的例子

一、什么是贝叶斯推断

贝叶斯推断(Bayesianinference)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用来估计统计量的某种性质。

它是贝叶斯定理(Bayes'theorem)的应用。

英国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ThomasBayes)在176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这个定理。

贝叶斯推断与其他统计学推断方法截然不同。

它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你可以不需要客观证据,先估计一个值,然后根据实际结果不断修正。

正是因为它的主观性太强,曾经遭到许多统计学家的诟病。

贝叶斯推断需要大量的计算,因此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得到广泛应用。

只有计算机诞生以后,它才获得真正的重视。

人们发现,许多统计量是无法事先进行客观判断的,而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大型数据集,再加上高速运算能力,为验证

这些统计量提供了方便,也为应用贝叶斯推断创造了条件,它的威力正在日益显

现。

二、贝叶斯定理

要理解贝叶斯推断,必须先理解贝叶斯定理。

后者实际上就是计算"条件概率"的

公式。

所谓"条件概率"(Conditionalprobability),就是指在事件B发生的情况下,事

件A发生的概率,用P(A|B)来表示。

 

根据文氏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事件B发生的情况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

P(AnB)除以P(B)。

P(A\B)=

P(AnB)

 

因此,

同理可得,

|P(AnB)=F(B|A)P(A)

所以,

P(A|B)P(B)=P(B|A)P(A)

'17P(B)

这就是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

三、全概率公式

由于后面要用到,所以除了条件概率以外,这里还要推导全概率公式

假定样本空间S,是两个事件A与A的和。

上图中,红色部分是事件A,绿色部分是事件A',它们共同构成了样本空间S

在这种情况下,事件B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

P(B)=P(BAA)+P(Bn")

在上一节的推导当中,我们已知

|P(BnA)=F(B|A)P(A)

所以,

p(B)=P(B\A)P(A)+P(B|

这就是全概率公式。

它的含义是,如果A和A构成样本空间的一个划分,那么事件B的概率,就等于A和A'的概率分别乘以B对这两个事件的条件概率之和。

将这个公式代入上一节的条件概率公式,就得到了条件概率的另一种写法:

P(A\B)=

P(B\A)P(A)

P(B|A)P(A)+P(B|

四、贝叶斯推断的含义

对条件概率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如下形式:

P(A\B)=P(A)

我们把P(A)称为"先验概率"(Priorprobability),即在B事件发生之前,我们对

A事件概率的一个判断。

P(A|B)称为"后验概率"(Posteriorprobability),即在

B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对A事件概率的重新评估。

P(B|A)/P(B)称为"可能性函数"

(Likelyhood),这是一个调整因子,使得预估概率更接近真实概率。

所以,条件概率可以理解成下面的式子:

后验概率二先验概率X调整因子

这就是贝叶斯推断的含义。

我们先预估一个"先验概率",然后加入实验结果,看这个实验到底是增强还是削弱了"先验概率",由此得到更接近事实的"后验概率"。

在这里,如果"可能性函数"P(B|A)/P(B)>1,意味着"先验概率"被增强,事件A的发生的可能性变大;如果"可能性函数"=1,意味着B事件无助于判断事件A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函数"<1,意味着"先验概率"被削弱,事件A的可能性变小。

五、【例子】水果糖问题

为了加深对贝叶斯推断的理解,我们看两个例子。

3010:

2020

#1:

#2

第一个例子。

两个一模一样的碗,一号碗有30颗水果糖和10颗巧克力糖,二号碗有水果糖和巧克力糖各20颗。

现在随机选择一个碗,从中摸出一颗糖,发现是水果糖。

请冋这颗水果糖来自一号碗的概率有多大?

我们假定,H1表示一号碗,H2表示二号碗。

由于这两个碗是一样的,所以

P(H1)=P(H2),也就是说,在取出水果糖之前,这两个碗被选中的概率相同。

因此,P(H1)=0.5,我们把这个概率就叫做"先验概率",即没有做实验之前,来自一号碗的概率是0.5。

再假定,E表示水果糖,所以问题就变成了在已知E的情况下,来自一号碗的概率有多大,即求P(H1|E)。

我们把这个概率叫做"后验概率",即在E事件发生之

后,对P(H1)的修正。

根据条件概率公式,得到

尸(旳E)"3】)罟器

 

求出P(E)就可以得到答案。

根据全概率公式,

P(E)=P(E|Hi)P(Hi)+P(E|HJP(H:

所以,

P{E)=0.75x0.5+0.5x0.5=0.625

将数字代入原方程,得到

这表明,来自一号碗的概率是0.6。

也就是说,取出水果糖之后,H1事件的可能性得到了增强。

六、【例子】假阳性问题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医学的常见问题,与现实生活关系紧密

已知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是0.001,即1000人中会有1个人得病。

现有一种试剂可以检验患者是否得病,它的准确率是0.99,即在患者确实得病的情况下,它有99%的可能呈现阳性。

它的误报率是5%,即在患者没有得病的情况下,它有5%的可能呈现阳性。

现有一个病人的检验结果为阳性,请问他确实得病的可能性有多大?

假定A事件表示得病,那么P(A)为0.001。

这就是"先验概率",即没有做试验之前,我们预计的发病率。

再假定B事件表示阳性,那么要计算的就是P(A|B)。

这就是"后验概率",即做了试验以后,对发病率的估计。

根据条件概率公式,

用全概率公式改写分母,

P(A\B)=P(A)

P{B\A)P{A)+P{B\A)P(A)

 

将数字代入,

我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P(A|B)约等于0.019。

也就是说,即使检验呈现阳性,病人得病的概率,也只是从0.1%增加到了2%左右。

这就是所谓的"假阳性",即阳性结果完全不足以说明病人得病。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这种检验的准确率高达99%,但是可信度却不到2%?

答案是与它的误报率太高有关。

(【习题】如果误报率从5%降为1%,请问病人得病的概率会变成多少?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算一下"假阴性"问题,即检验结果为阴性,但是病人确实得病的概率有多大。

然后问自己,"假阳性"和"假阴性",哪一个才是医学检验的主要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