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9718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5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林文忠公传》载,鸦片战争前后,“公(林则徐)独设间得其新闻纸,及外洋记载,通以重译,能中其窥要,而洋人旦夕所为,纤悉必获闻,西酋骇为神助。

”该描述反映出

A.林则徐重视对西方情报的搜集

B.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源于技术落后

C.林则徐坚决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D.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趋势正常化

2.【题文】1847年初,林则徐在给友人文海的书信中提到:

“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

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

……(若白银在)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但恐此等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

”该材料说明此时的林则徐

A.主张开展对外合法贸易

B.彻底反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C.仍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D.考虑问题的主要出发点依然没变

3.【题文】近代学者在评价1842年出版的某部书时说: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4.【题文】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5.【题文】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这一时期他们学习西学的主要意图是

A.制造器物B.仿行制度C.变革政治D.强国御侮

6.【题文】对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主张的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以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为作为立国之根本

B.以“师夷长技”作为中国的富国强兵之路

C.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采取兼收并蓄

7.【题文】下面是中国近代某学堂制订的学员课程计划。

据此判断这类学堂兴起于

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期间C.洋务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8.【题文】“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9.【题文】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

“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

这表明他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道路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主张中国以德治国为主,辅之以法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10.【题文】“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的

A.地主阶级抵抗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11.【题文】近代有人指出:

“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厌也。

”并提出: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此人的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B.实行相互监督

C.实行君主立宪D.倡导民主共和

12.【题文】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1865年

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

“公理末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B.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民族独立D.启蒙与救亡并重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凡天地之间,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

体者,即形质也。

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

——(唐)崔憬《周易探元》

材料二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自然,不可强谓似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若夫言主中学而以西学辅所不足者,骤而聆之,亦若大中至正之说矣。

措之于事,又不然也。

往者中国有武备而无火器,尝取火器以辅所不足者矣;有城市而无警察,亦将取警察以辅所不足者矣。

顾使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是辅所不足者,果得之而遂足乎?

有火器遂能战乎?

有警察者遂能理乎?

此其效验,当人人所能逆推,而无假深论者矣。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体”、“用”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为代表的观点的时代价值。

14.【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人教必修3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对外国资料“通以重译”、外国人的活动“纤悉必获闻”等可知,林则徐重视搜集西方的情报,为禁烟提供决策依据,收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答案选A项,不选BCD三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若白银在)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但恐此等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中可知,林则徐度禁烟的原因初衷仍未改变。

所以答案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于1842年出版,介绍了西方的有关情况,与材料“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之作,故选A项。

BCD三项分别与严复、洪仁玕、康有为相关,但它们成书皆晚于1842年,不选BCD三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海国图志》

【题型】选择题

【难点】较易

4.【答案】B

【解析】本题要明确题干“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含义。

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思想方面,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为民族生存和应对危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与材料中“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相符合,故选B项。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并不是由于出现民族危机的原因,不选A项。

C项是并非最初觉醒的阶段,而是已经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不选C项。

D项具有人权与自由意识,不选D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师夷长技以制夷”

【题型】选择题

【难点】较难

5.【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方的坚船利炮引起了地主阶级有识之士的思考,他们开始关注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方面的科技,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实现强国御侮,故选D项。

制造器物是当时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主要意图,不选A项。

仿行制度是后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不选B项。

变革政治是资产阶级的要求,不选C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思想的萌发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6.【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优越,只是技术不如西方,因此主张以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即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7.【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中学堂的课程有“数理启蒙,代数学……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等,说明学员在学习科技;材料“讲求机器”、“练习译书”等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活动,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的内容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不知政治之本原”“仅摭拾泰西皮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题干材料是维新派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批评的反映,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的局限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郭嵩焘以“治民以德”和“治民之法”的对比,强调“法”的作用,这是对洋务运动器物学习层面的突破,故选D项。

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出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不选A项。

题干中“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表明郭嵩焘指出“德治”有一定的欠缺,但并没有否定“德治”,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与其主张不符,不选B项。

材料中“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的信息说明他强调的是法制,不选C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其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主张设议院、集众思,广众益等可知,这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故选C项。

A项是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不选A项。

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不选B项。

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不选D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2.【答案】A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举办近代工业;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振兴商务”,同外国商战,都有利于中国的经济近代化;章太炎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梁启超维护共和政治,有利于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故选A项。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不选B项。

章太炎、梁启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民族独立,不选C项。

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主张体现不出启蒙与救亡并重,不选D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

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答案】

(1)体的含义:

实体(或本体);地位:

第一位的,基本的。

用的含义:

作用(或功能);地位:

第二位的,从属的。

(2)积极:

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消极:

不改变封建政体,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3)价值:

从根本上推翻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基础;推动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的探索从器物层次深入到制度层次;推动中华文化的蜕变、新生。

【解析】

(1)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信息“形质”“妙用”来概括含义,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信息“形质上之妙用也”,由此推断两者的关系。

(2)首先要根据材料信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可知张之洞的主要观点,其次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进行辩证地评析即可。

(3)根据材料信息“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知,严复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体西用”的观点,进而结合所学知识,从向西方学习、中华文化演变等方面来概括其观点的时代价值即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体”与“用”的含义、张之洞、严复的思想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14.【答案】

(1)变化趋势:

从拒绝西方文化到逐渐接受西方文化(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

(其他意思相近的表述亦可:

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方文化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

)外部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强;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

(2)如何看待:

可以围绕以下观点展开: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注意要提及相关国际背景和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趋势”主要考查对图片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1800—1839年……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1895—1900年……维新派……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可知19世纪,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从排斥到主动学习。

第二小问“外部原因”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特点等角度思考作答。

(2)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灵活运用的能力。

可从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