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单选题及答案.docx
《马克思单选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单选题及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单选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1C
A.吃喝穿住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形成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2D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
3D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4A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C.政治制度
D.阶级关系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5B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6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7.群体意识是:
7D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D.群体实践的产物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8A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9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
10D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11C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12B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
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
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
D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者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D.生产工具
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
C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A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科学技术水平
D.国家政权的性质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B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C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5.生产资料包括: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劳动产品
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
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A.道德
B.哲学
C.艺术
D.语言学
28.道德是:
D
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9.社会形态是指: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
A
A.生产力中
B.生产方式中
C.社会形态中
D.经济基础中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
D
A.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一切社会形态
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
A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33.组成上层建筑的两部分是:
D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D
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5.经济基础是指:
A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
D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C2D3D4A5B6A7D8A9C10D11C12B13A14A15C16A17D18A19B20D21C22A23B24C25C26D27D28D29C30A31D32A33D34D35A36D
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C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
2.社会基本矛盾是:
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发展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D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D
A.政治权力
B.社会生产力
C.天才的创造力
D.阶级斗争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D
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C
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D.剩余产品的出现
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1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B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11.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D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
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C2D3A4D5D6D7C8A9A10B11D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C
A.吃喝穿住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形成
2.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A
A.人的社会关系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
D.人的自身需要
3.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
A
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4.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D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
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
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6.“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B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8.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
A
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B.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
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
D.人民群众的生活寓于文艺作品之中
9.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
B
A.重视人的自由
B.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
C.肯定人的价值
D.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10.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意味着:
B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须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11.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
C
A.现实的人出发
B.个人出发
C.抽象的人出发
D.人的自由出发
12.人性决定于:
C
A.先天的禀赋
B.遗传因素
C.后天的社会实践
D.家庭出身
13.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
B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由属性
D.意识特性
14.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A
A.人的劳动
B.人的理性
C.人具有自由
D.人具有意志
1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C
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1C2A3A4D5A6B7A8A9B10B
11C12C13B14A15C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C
A.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D.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D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3.商品经济是:
C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D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5.市场经济是:
B
A.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
C.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
D.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一种经济形式
6.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D
A.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B.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7.马克思指出: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
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8.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括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是:
D
A.劳动商品的出现
B.雇佣劳动的存在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
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
9.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0.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
D
A.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对立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
11.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
B
A.价值构成的
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资本构成的
D.货币构成的
12.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
B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B.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体
C.商品的出现
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13.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
D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14.马克思说: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对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B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16.价值的实体是:
B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1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
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
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1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
D
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20.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
A.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2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23.“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
这说明:
D
A.使用价值是个历史的范畴
B.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24.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商品的:
B
A.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B.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C.价值不变,价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D.价格不变,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25.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C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D.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26.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C
A.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大
27.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
A
A.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B.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所以,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C.货币出现以后,有了共同尺度,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9.在商品价值的形式发展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通过贵金属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是:
D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30.价值规律的作用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B
A.供求机制
B.价格机制
C.竞争机制
D.激励机制
31.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C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32.就货币的起源来说,货币是:
D
A.在商品没有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的
B.由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C.由少数经常交换商品的人发明的
D.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33.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
D
A.价格始终同价值相等实现的
B.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
C.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3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C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劳动力商品理论
35.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贡献在于:
B
A.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B.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
C.扩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容和范围
D.提出了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问题
1.C2.D3.C4.D5.B6.D7.A8.D9.D10.D
11.B12.B13.D14.D15.B16.B17.D18.D19.D20.A
21.D22.A23.D24.B25.C26.C27.A28.D29.D30.B
31.C32.D33.D34.C35.B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
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
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
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C
A.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B.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C.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
D
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
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
C.只会创造新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D.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劳动力的价值:
C
A.由劳动时间决定
B.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D.由一系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5.雇佣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中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D
A.剩余价值
B.劳动力价值
C.商品的全部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中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7.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
D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
D.只有能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8.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B
A.资本不同部分的物质形态不同
B.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可变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