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9538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4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新人教版

第11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

列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纲明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2.主要战役:

1894年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之战→1895年威海卫战役。

3.结果:

清军惨败,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企图把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

(2)直接原因:

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

2.过程: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攻陷北京。

3.结果: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4.影响

(1)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条款是什么?

试答 

提示:

《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条款是开设工厂。

2.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掀起哪些救亡图存运动?

试答 

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其中资产阶级最为活跃,政治上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经济上的实业救国及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体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3.有的史学家把甲午中日战争看做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对此你如何理解?

试答 

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了民族觉醒;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4.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

试答 

提示:

义和团运动既有爱国反帝性,又有对清政府的认识不清和盲目排外性。

5.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试答 

提示:

在西方列强侵华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呈现了从对抗到和好、再到抵抗、直至最后屈服的变化趋势。

这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矛盾和斗争,又有共同的利益。

[史论要旨 背一背(先填后背)]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2)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给中国的旧制度、旧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推动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WEIKAODIAN

一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①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

……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败因何在?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表明清朝在对日本的认识上缺乏预见。

二 ①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宁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思想?

试答 

史料解读:

①反映出李鸿章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

三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向朝廷汇报:

“平壤之败,因由寡不敌众,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

……”①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李鸿章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有何认识?

试答 

史料解读:

①反映出李鸿章过于强调军事装备优劣,犯了“武器决定论”错误。

四 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

……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①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4 史料四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何在?

试答 

史料解读:

①反映了中国放弃渤海实际上丧失了制海权。

五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①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思考5 史料五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何在?

试答 

史料解读:

①反映了清朝的腐败没落。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

(2)外部原因: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

(3)思想原因:

信奉“武器决定论”。

(4)战略原因: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5)政治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6)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1 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阶段特征与影响

2.基本认识

(1)从起因看:

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和结果来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灾难加深。

(3)从失败的原因看,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强盛的资本主义。

(4)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

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

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3.以多种史观审视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战争

(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5)从全球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训练]

1.[2015·佛山质检]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 D

解析 分析其出发点,应从其客观背景与主观目的入手。

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故《南京条约》的重心是解决通商口岸与关税问题,以满足其商品输出的需要;19世纪末,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形成,要求对外资本输出,故《马关条约》的重心是解决投资办厂问题。

综上所述,D项最为符合。

综合点2 全面认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维护主权的斗争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活动的意义、特点及败因

(1)活动意义

(2)特点

①由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逐步向有组织、有准备的自觉斗争转变。

②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

(3)失败原因

①从主观上看:

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

尽管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

②从客观上看:

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与英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末已成为亚洲的强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实力更加强大。

综上所述,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针对训练]

2.[2016·钦州月考]1894年《申报》写到:

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

该认识(  )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B.高度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C.反映了中国舆论界虚骄自大的心态

D.力求坚定民众抗日信心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部分中国人认为中国对日本有绝对优势,可见此认识对当时的世界形势不明了,仍有天朝上国的虚骄自大的心态。

故C项为正确答案。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

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

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

他们说他们不能了。

我说:

“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

”他们答:

“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

”我说:

“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

”他们说:

“自然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

”我说:

“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

”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

其带来的一系列表现是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过于依赖外国。

真题典例

1.[2015·四川高考]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美国星条旗、英国米字旗等列强旗帜及列强占领的建筑物,可以判断此次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结果是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故选D项。

A项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项是中法战争的后果,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果,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4·山东高考]“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相关问题。

题干材料反映出列强争相在中国投资铁路、开设银行等,反映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经济侵略的表现,故选D项。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均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此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C三项均可排除。

3.[2015·江苏高考]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答案 

(1)特点:

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

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

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

第二小问要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挥等角度分析。

(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刺激作用。

第(3)问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

考向分析

(1)这两次战争都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对其内容的识记和分析高考经常涉及。

(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影响深远,与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思潮与实践等联系进行命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

(3)作为这两次战争的背景——19世纪70、80年代的阶段特征也是重要考向。

仿真练习

1.[2016·江西临川月考]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

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

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有力地驳斥了(  )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肯定了北洋海军的英勇作战,这有力地驳斥了“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2.[2016·枣强期中]从1895年5月底台北阻击战开始至台南陷落,前后五个月,日军共伤亡三万二千三百多名,比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损失的人数还要多。

作为侵台主力的近卫师团,死在台湾的官兵就将近半数。

敌中将师团长能久、少将旅团长山根等将领和大批官佐,亦在侵台战争中丧命。

材料表明(  )

A.日本侵略者遭到沉重打击

B.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无能

C.台湾反割台斗争得到支持

D.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日本在占领台湾时,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损失惨重。

故A项为正确答案。

3.[2015·北京顺义区统考]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 C

解析 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