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眼和视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眼和视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眼和视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眼和视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眼和视觉
本节内容是《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眼和视觉。
本节课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向同学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有自觉关爱残疾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
(3)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的形成。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能力。
五、课前准备
准备眼球模型8个,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4套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毛巾遮盖的物体,里面放着一盒六味地黄丸。
教师:
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毛巾里是什么东西?
——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摇一下盒子,耳朵听一听,第三位同学拿掉毛巾直接看。
分别说出他们感受到的是什么。
用手摸的同学:
是一个长方体;
用耳听的同学:
是一个盒子里面盛着药丸(也有同学说是小豆子之类);
用眼看的同学:
是一盒六味地黄丸。
教师:
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
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
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
嗅觉、味觉
教师总结:
教师:
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物体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什么感觉?
学生:
视觉。
教师:
今天我们就来揭示一下眼睛的奥秘。
互动一: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自学成才
教师: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眼的结构),然后对照课本和眼球模型,自己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大家可以拆装眼球模型。
学生:
看视频、预习眼球的结构。
2、小组竞争
教师:
我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如何,下面进行小组竞争:
(1)对对号:
将眼球名称对号入座。
学生:
上台填写。
(2)动动手:
用模型组装眼球。
(要求:
上台演示眼球的组装过程并说明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学生:
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小组加分)
3、总结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强调:
(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
(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
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教师:
(出示猫在中午和晚上瞳孔的对比图)中午和傍晚的猫,眼睛内主要是什么结构发生了变化?
上面两幅图哪个是在中午,哪个在傍晚?
学生:
瞳孔。
中午的小,晚上的大。
教师:
那人的瞳孔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变化呢?
(出示对比图)
学生:
是。
教师:
那瞳孔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
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量。
环节二:
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
请同学们观看视觉的形成过程的视频。
学生:
看视频。
教师:
大家通过讨论回答下面2个题。
(出示探究园地)
学生:
小组内讨论。
1、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外界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的哪些结构?
物象落在哪里?
学生: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物象在视网膜上形成。
教师强调:
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主要是晶状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
下面我们通过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释一下什么是折射:
透明水杯中的筷子。
)
学生:
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
我们看到:
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
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
那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物象?
学生:
倒立的缩小的物象。
教师:
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
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
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
学生:
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
教师:
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2、眼睛是通过哪一结构的调节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学生:
晶状体。
教师通过图来演示总结:
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小大。
都使物象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环节三: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教师:
我想做一个调查,咱班有多少近视的同学?
举手示意一下。
那大家知道近视是如何形成的吗?
大家通过预习课本,了解一下。
学生:
预习课本。
教师、;出示图片,正常眼物象落在视网膜上,而近视眼由于晶状体过度变凸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也就是说晶状体折射汇聚光线的能力太强了。
教师:
那应该怎样矫正呢?
学生:
近视镜。
教师:
对。
近视镜又叫凹透镜,中间薄,四周厚,大家可以摸一下自己的眼镜感受一下。
它和凸透镜的作用相反,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出示图片)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Ⅳ62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教师总结:
拥有一双健康的是多眼睛么重要啊!
那对于我们身边的有视觉缺陷的人比如盲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
过马路时扶他们过马路…………
教师:
好!
就让我们一同关爱盲人,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吧!
七、教学点评
本节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不仅强化了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去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板书设计:
眼和视觉
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学情分析
在学期初要了解对本学段的兴趣爱好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了解社会实践需求,默契的与学生交流心理动态,了解学生个人以后预定的发展目标,针对不同学生,分批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加强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注重养成教育,我不端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做好朋友,针对多年的经验,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总结七年级生物学情情况分析如下:
七年级生物学情分析
一、学情总体分析
1、七年级这段时间正处在小学到初中的过度时期,大多数学生比较遵守纪律,课堂纪律没大问题。
2、学生入学第一次接受这门课程,七年级生物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七年级生物课生物学术语和生物实验技能较多,教师的教和学生学都容易陷入重视记忆,轻视实验。
4、知识梯度是渐进,大部分学生能跟上。
二、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己感兴趣的就多听,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少听不听。
2、学习思维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
3、个别学生对副科不够重视。
4、一些学生学习不踏实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5、生物术语多,有些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讲活,讲透,为了提高成绩,节省时间,只好缩回传统的记忆圈。
脱离实验教学这个生物教学的支柱。
三、解决措施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赏识教育,多听取学生的呼声,对学生多鼓励,多指导,少说教,多实验,少批评。
3、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借助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模型、教学实体,标本、图像、画面、报告,故事,千方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开发潜能生。
4、必须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
5、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采取相应措施。
6、随时与班主任和其他任科老师交流学生情况。
7、施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能。
8、杜绝一言堂,关注学困生,做到课堂教学,互相尊重,人人平等,人人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合作,人人进步。
课堂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
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
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在这节课的引入部分,老师根据学生情况,通过小游戏——猜猜看,调动学生积极性,开了一个好头,整节课气氛较活跃。
这节课共有两段视频,避免老师枯燥的讲解,也通过动画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这节课中还设计了小组竞争环节,使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自己解决。
学生通过“对对号”和“动动手”环节,增强了学生上台展示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本节课还利用了物理上的凸透镜成像实验,通过学生实际操作,直接感受了视网膜的成像原理。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眼和视觉》教材分析
教
材
中
的
地
位
与
作
用
分
析
本节内容是《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眼和视觉。
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
教材在编写中注重了前后呼应,因此,我们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让学生分析老人为什么会出现老花眼等问题,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对于外界光线如何调节瞳孔的大小,两人可以依次用手电筒照射对方眼睛(时间不要过长)观察其变化,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
三
维
目
标
分
析
1、认知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有自觉关爱残疾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1、教学重点
(3)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4)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
(3)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的形成。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课时分配
1课时
《眼和视觉》练习题
1、近视眼的病因是( )
A、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大 B、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小
C、眼球前后径过短,晶状体曲度过大 D、眼球前后径过短,晶状体曲度过小
2、不同的人种,眼睛的颜色会有不同,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蓝色,这是因为( )
A、虹膜的颜色不同 B、巩膜的颜色不同
C、视网膜的颜色不同 D、脉胳膜的颜色不同
3、春暖花开的日子,人们观赏姹紫嫣红的景色依靠( )
A、眼球 B、眼和大脑 C、大脑 D、视网膜
4、下列感受器中不能称之为感觉器官的是( )
A、眼 B、鼻 C、耳 D、感觉神经末梢
5、瞳孔位于( )
A、角膜 B、虹膜 C、巩膜 D、脉络膜
6、眼球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是( )
A、晶状体 B、房水 C、玻璃体 D、瞳孔
7、矫正近视眼的视力应戴( )
A、凸透镜 B、平面镜 C、凹透镜 D、凹面镜
8、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作用是( )
A、形成视觉 B、产生神经冲动C、调节眼球D、形成清晰的物像
9、眼球里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脉胳膜 D、视网膜
10、视觉的形成分为两步骤,下面正确的是:
()
A.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后在视网膜成像;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B.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后在视网膜成像,在感光细胞形成视觉
C.通过晶状体、玻璃体折光;在视网膜上成像
D、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由晶状体产生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成像
11、眼球内对光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
A.晶状体、视网膜B.角膜、晶状体C.晶状体、玻璃体D.瞳孔、晶状体
12、视神经的功能是()
A.产生视觉B.传导光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
C.使眼球转动D.传导光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和产生视觉
13、看书一小时后,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预防近视眼,其主要原因是()
A.使调节瞳孔的肌肉放松B.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放松
C.使视神经得到休息D.使视中枢得到休息
14、眼球内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A.角膜B.巩膜C.脉络膜D.视网膜
15、某人的眼结构上无异常,但看物视而不见,下列不符合其原因的一项是()
A.视神经传导中断B.视网膜脱落C.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损伤D.鼓膜损伤
16、人在注视由远而近的物体时,眼球内的主要变化是()
A.视神经不断把冲动传向大脑皮层B.瞳孔逐渐扩大
C.不断移动黄斑的位置,使物象落在黄斑上D.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度增大
17、造成假性近视的病理原因是()
A.眼球的前后径变短,在视网膜后成像B.晶状体变形,发生实质性病变
C.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象落在视网膜前D眼球调节结构过度紧张,屈光能力过强
18、下图为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_________的折射,在___________上形成物像。
(2)青少年如果用眼不当,会造成近视,可以配戴___________透镜加以矫正。
(3)某同学看故事书是,激动地热泪盈眶。
在此过程中,故事书中的文字先在眼内成像,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_________传递到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视觉。
他在看书时,激动地流出眼泪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反射。
《眼和视觉》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存在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1、利用游戏导入新课,能调节整个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展,从而拉师生之间距离,使师生之间产生互动,为继续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情境。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量的动画和视频,还利用模型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使抽象问题达到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3、利用物理学上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来模拟眼球的成像。
有利于学生的直观理解。
4、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认同视觉卫生,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
不足之处:
1、教学中语言不够精炼,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语言的训炼。
2、在组织教学中,虽然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是还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使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总之,从整节课来看,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希望大家多多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眼和视觉》课标分析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一节第一课时眼和视觉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才向同学们介绍的,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
我们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它的优越性,应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分析同学中存在的仅是现象,把所学知识运用与实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眼球结构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眼球的各个结构及功能,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
教材中还设计了“试一试”的小实验,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能进行简单的信息收集及数据处理,但探究能力不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有自觉关爱残疾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点
(5)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6)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
(3)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的形成。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