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四校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四校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四校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四校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四校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注意事项:
1.全卷分三部分,共21题;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能不得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8分)
(一)语言积累。
(10分)
1.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5)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6)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7)《水调歌头》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并体现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基础与运用。
(8分)
2.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学校决定在5月份举行有关马克思的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型主题活动。
B.学校组织同学们到钢铁厂参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芳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C.“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
D.在央视的文化栏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问题。
悠悠五千年,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存在过和存在着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人:
面对虚妄,他们从不轻信盲从;面对赞誉,他们不骄不躁,始终①恪(A.géB.kè)守本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从不说冠冕堂皇的话,总是默默地奋斗着,让那些亵渎职业之神圣的人自惭形②huì。
在国家民族紧急危难之时,共产主义的先驱们【甲】(A.舍生取义B.舍身求法),为了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斗,我们才能拥有现在繁荣安定的美好生活。
(1)在文中①②处,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只填序号)
(2)为【甲】处选择正确成语。
(只填序号)
(3)横线上填入哪句更合适?
(只填序号)
A.面对失败,他们反躬自省,从不自怨气馁。
B.面对成功,他们热烈庆祝,让自己发光发热。
二.阅读(7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4-5题。
(6分)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在贾谊古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气氛,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5.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情感。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句段,完成6-7题。
(16分)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陈: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秀: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沆砀:
7.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12分)
范仲淹,字希文。
少孤甚贫,日食齑①粥一角。
勤苦读书,便以天下为己任。
每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尝谒②相士③问云:
“能作宰相否?
”相士云:
“不也。
”再问:
“能作名医否?
”相士讶之曰:
“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
”曰:
“惟宰相、名医,可以救人。
”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选自《德育古鉴.救济类(上)》)
【注释】①齑(jī):
韭菜的细末。
②谒:
拜见。
③相士:
算命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B.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C.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D.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2)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A.少孤甚贫,日食齑粥一角。
(2分)
B.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
(3分)
(3)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哪一句?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政治抱负的理解。
(4分)
(三)阅读《皱纹里绽出的花》一文,完成8—12题(21分)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
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
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
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
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
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
A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
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
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
“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
”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
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
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
地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
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
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
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B.每餐撤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
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
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
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
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
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
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
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
“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
偶尔瞅那“沟壑”,我都百感交集。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
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
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自然。
C.父母日夜操劳,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最后有5个上了大学。
D.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6个孩子长大并成才而“刻”上去的。
9.第②段“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感受?
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4分)
10.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A.“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地,渠沟交错”(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3分)
(2)B.“每餐撤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赏析画线句子中的加点字“捏”)(3分)
11.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4分)
12.文章以“皱纹里绽出的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4分)
(四)阅读《“知入”与“知出”》一文,完成13-15题。
(12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B.坚持“精思”和在熟读基础上精思,都是“入”的好方法。
C.叔本华认为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D.不“入”则无所谓“出”,但可以有“入”不“出”
1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说明理由。
(4分)
叶圣陶认为:
“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15.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
(5分)
鲁迅早年读书专心致志,读过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
“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请结合文本和材料,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
(10分)
【材料一】我国外卖行业发展迅猛。
在线餐厅外卖行业数据喜人(如图一)
2014-2018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此外,根据得到的数据保守估算,饿了么、美团外卖、XX外卖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在2000万左右。
以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能覆盖120万平方米的面积,能铺满168个足球场。
有环保组织调研发现,每单外卖平均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这意味着外卖每天消耗的餐盒/杯超过6000万个。
以每个餐盒5厘米高计算,摞起来的高度相当于339座珠穆朗玛峰。
【材料二】关于外卖垃圾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业者、消费者。
某麻辣烫店的王老板对记者说:
“中餐和西餐不同,汤多、油多,不适合用纸盒包装。
考虑到成本因素,可降解餐盒也不合适,目前只能用好用又便宜的塑料餐盒。
包装不严实导致汤洒出来,很容易被投诉。
如果消费者能自带餐具,我们用环保的中转盒装食物,到消费者手中时再倒入自带餐具,那就不会有外卖垃圾了。
”
消费者李先生说:
“以前我总是因为懒得出门就经常叫外卖,无形中产生了很多外卖垃圾,现在我认识到了外卖垃圾的危害,以后我打算少吃外卖,自带午餐,尽量去店里吃,或者在家吃。
”
【材料三】专家声音:
“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应该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鼓励消费者逐渐养成环保习惯,甚至制定相关法律来规范。
材料生产者要利用来源清楚、合理回收而来的再生料加工生产塑料快递袋,对塑料进行重复利用。
”
16.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每天都产生巨量的塑料垃圾。
B.商家不用可降解餐盒、纸盒包装,是为了节省成本。
C.商家将外卖包得严实,是为了避免被消费者投诉。
D.塑料快递袋可利用再生料加工生产,重复使用。
17.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图一的信息。
(3分)
18.请根据以材料二和材料三,请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来降低外卖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分)
(六)名著阅读(6分)
19.填空题。
(3分)
《水浒传》是一部奇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_________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的主题。
书中不论是富豪将吏还是贫贱子弟都“一般儿哥弟称呼”,表达作者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因此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水浒传》书名译为《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3分)
武松原在衙里出入的人,已都认得路数,迳踅到鸳鸯楼扶梯边来,捏脚捏手摸上楼来。
此时亲随的人都伏事得厌烦,远远地躲去了。
只听得那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三个说话。
武松在胡梯口听。
张都监道:
“不是看我兄弟张团练面上,谁肯干这等的事!
你虽费用了些钱财,却也安排得那厮好。
这早晚多是在那里下手。
那厮敢是死了。
只教在飞云浦结果他。
待那四人明早回来,便见分晓。
”张团练道:
“这一夜四个对付他一个,有什么不了。
再有几个性命也没了。
”
蒋门神道:
“小人也分付徒弟来。
只教就那里下手,结果了快来回报。
”
细读以上对话,并简要叙述上文对话的前因后果。
(3分)
三、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图解:
丰子恺的生活并不太平,遭逢战乱、颠沛流离,但他却用画笔画出了一个纷乱时代的宁静和美好,无论身在何处,他总能捕捉到爱与诗意,笔下流露出的是不变的慈悲和仁爱。
即使经历了一生的起伏与不公,他的画里却丝毫不见戾气,只有一如既往的豁达坦然。
这或许是一个人对自己最大的善意,生活总是不易的,唯有修炼一颗温柔悲悯的心去面对。
以上材料及图片,是否唤起你的什么回忆?
或者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面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
于600字。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地名等。
2019——2020学年(上)九年级四校期中联考
语文科评分标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8分)
(一)语言积累。
(10分)
1.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0分)
(1)寒林空见日斜时
(2)宠辱偕忘(3)沉舟侧畔千帆过(4)凫雁满回塘(5)青鸟殷勤为探看(6)肯将衰朽惜残年(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二)语言基础与运用。
(8分)
2.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问题。
(5分)
(1)①B②秽
(2)甲:
B(3)A
二.阅读(7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4-5题。
(6分)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在贾谊古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气氛,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5.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句段,完成6-7题。
(16分)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具:
同“俱”全,皆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陈列,摆开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秀:
茂盛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白气弥漫的样子
7.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12分)
范仲淹,字希文。
少孤甚贫,日食齑①粥一角。
勤苦读书,便以天下为己任。
每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尝谒②相士③问云:
“能作宰相否?
”相士云:
“不也。
”再问:
“能作名医否?
”相士讶之曰:
“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
”曰:
“惟宰相、名医,可以救人。
”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选自《德育古鉴.救济类(上)》)
【注释】①齑(jī):
韭菜的细末。
②谒:
拜见。
③相士:
算命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B.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C.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D.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2)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A.少孤甚贫,日食齑粥一角。
(2分)1.幼年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每天只吃野菜粥一角
B.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
(3分)为什么之前问那么高的位置,而现在问如此低微的呢?
(3)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哪一句?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政治抱负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分)范仲淹少时勤奋读书,就把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
(1分)他的理想是当能救人的“宰相”和“医生”。
(1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三)阅读《皱纹里绽出的花》一文,完成8—12题(21分)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
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
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
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的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
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
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
A.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
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
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
“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
”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
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
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
地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
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
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
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B.每餐撤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
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
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
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
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
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
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
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
“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
偶尔瞅那“沟壑”,我都百感交集。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
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
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自然。
C.父母日夜操劳,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最后有5个上了大学。
D.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6个孩子长大并成才而“刻”上去的。
9.第②段“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