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9828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docx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docx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供参习

古籍版本学

第一章绪论

1、版:

《说文·片部》:

“版,片也。

牍,书版也。

”《论衡·知量篇》:

“断木为椠,析之为版。

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说文解字注》:

“版,片也。

舊作判也。

淺人所改。

今正。

凡施於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

2、本:

《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

“按刘向《别录》:

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叶德辉《书林清话》:

“《说文解字》云:

木下为本。

而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

3、版本:

“版本”一辞,始见于《宋史》卷四百三十一《邢昺传》:

“[真宗]景德二年(1005),(略)是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

昺曰:

‘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注疏《論語》《孝經》《爾雅》同书同卷《崔颐正传》:

“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

因访达经义者,(李)至方参知政事,以颐正对。

”北宋即有版本之称。

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有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

”“五代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书》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

“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

”“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诈误。

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所谓版本,实为写本与刻本的合称。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1、版的含义:

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

汉王充《论衡》卷十二《量知》云:

“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许慎《说文解字》卷七上也说:

“牍,书版也。

”因为供书写用的木片呈方形,所以又称方。

《庄子·天下》: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仪礼·聘礼》:

“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郑玄注云:

“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策,简也;方,板也。

2、本的含义:

本的原义为树根,许慎《说文解字》第六上云:

“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引申其义,则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也可称本。

《北齐书》卷四十五《樊逊传》中记载:

“(天保)七年(556年),诏令校定群书,……逊乃议曰:

‘按汉中垒校尉刘向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云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杀青。

’”这里的“合若干本”的“本”,就是用来校书的原本。

《隋书·经籍志》总序亦云:

“隋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

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

”显然,这里的“本”也指据以校写的原本。

方、板作为书写工具,有时也连用。

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二十四释郑注云:

“云方板者,以其百名以下,书之于方,若今之祝板。

不假连编之策,一板书尽,故言:

‘方,板也’。

”唐代,还用方板记事,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一云: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虯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同简比起来,方板容纳的字数要多一些。

《春秋序》云:

“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卷一疏曰:

“简之所容,一行字耳。

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

凡为书字,有多有少。

一行可尽者,书之于简;数行乃尽者,书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书于策。

雕板印书之法通行以后,版和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

“准敕:

禁断印历日版。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

每岁司天台未奏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事业日益兴盛,版或板作为供印书用的版片用的含义更加明显。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云:

“自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

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

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

因为板雕好后,在印刷时需要上墨,所以又称墨板。

宋朱翌《猗[yī]觉寮杂记》卷六云:

“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

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有经史,以镂板为正。

”宋《国史艺文志》中也有记载:

“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

本即是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

随着印刷术的发达,本与书本的含义逐渐同于版本。

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中云:

“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

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

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王欣夫:

“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抄本、稿本在内。

”(《古文献学要略》第三章《版本》第一节《版本的起源和发展》)

什么叫版本学?

这个概念随时代发展,略有变化。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中言:

“私家之藏,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龂龂于宋元旧钞,是为板本之学。

1962年,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一文,发表在《图书馆》此年的第一期上,对版本的定义,又有补充:

讲究宋元旧刻,固然是“板本之学”的一项内容。

但是在雕板以前的简策,缣素,一写再写,不也是就是不同的版本吗?

现代铅印和影印的出版物,一版再版,不也又是不同版本吗?

依我看来,版本的含义实为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的本子,古今中外的图书,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仅仅限于宋、元古籍。

在九世纪以前,经过不断的传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刻印,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本子。

有了许多不同本子,就出现了文字、印刷、装帧等等各方面的许多多差异。

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规律,这就形成了“版本之学”。

他还指出:

“版本学的内容实在是相当丰富的,如关于图书版本的发生和发展,各个本子的异同优劣,制版和印刷的技术,版本的鉴别,装订的演变,以及研究版本学的历史等等,应该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

1998年,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第一章《版本学名称与功用》中,对此评曰:

“顾廷龙对版本学的认识已比叶德辉全面的多,而在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推而广之,则以录间带、录像带形式所构成的音像型书籍,也未尝不可以包括在版本学范围之内。

”现在网络发达,书籍还有网络版、电子版,这些也似乎可以也包括在版本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但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以古籍版本为主,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古籍的版本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鉴定古籍版本的真伪等问题。

第二节版本学的功用

1、读书应该选择善本。

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中有云:

“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

书以何本为善?

”为什么呢,他自己回答: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读书应当选择版本的理由是:

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又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而这种差别又往往可以决定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

清顾广圻《思适斋文集》卷十二《石研斋书目序》谈到过这个问题:

“盖由宋以降,板刻众矣。

同是一书,用较异本,无弗囗若径庭者。

每见藏书家目录、经某书、史某书云云,而某书之为何本,漫然不可别识。

然则某书果为何书与否,且或有所未确,又乌从论其精粗美恶耶?

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目录书之体制四·板本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徹:

“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

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

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

”正是因为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读书不能不注意版本,否则会出一些问题,闹出一些笑话。

《颜氏家训》卷三《勉学》篇中曾举一例:

“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

’乃为‘羊’字。

人馈羊肉,答书云:

‘捐惠蹲鸱。

’举朝惊骇。

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2、那什么是善本呢?

从读者治学的角度讲,同符或接近原稿的书就是善本。

张之洞《輶轩语》卷二《语学》篇云:

“善本之义有三:

一是足本,无缺卷,未删削。

二是精本,精校,精注。

三是旧本,旧刻,旧抄。

首先要是足本,因为不完整就不能反映原作的全貌,当然也就谈不上与原稿相同或接近了。

商务印书馆出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之所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就在于编者做了许多艰苦细致辞的工作,使它们都成为尽可能完整的本子。

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一文中指出:

“近人张元济辑印《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尽力搜求旧本以校正今本,有很多新的发现。

例如《四部丛刊》续编中《愧郯录》各本都缺十页,后得祁氏澹生堂钞本半部,其中就有些十页,得以弥补向来的缺憾。

其次是精本。

精校的目的是使书接近原貌,精注的目的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云:

“《元和姓纂》绝无善本,顷在莆田,以数本参校,仅得七八。

后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

”一般来说,凡经名家精校过的书皆可视为善本。

名家的精注本往往博征繁引、精校细核,对我们阅读和理解原书极有帮助。

唐颜师古注《汉书》,有《叙例》一篇,今录二例以为说明。

第三是旧本,旧本在时间上距离原书较近,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会更接近原貌些。

在《抱经堂文集》卷十二,卢文弨《书吴葵里所藏宋本〈白虎通〉后》曰:

“书所以贵旧本者,非谓其概无一讹也。

近世本有经校雠者,颇贤于旧本,然专辄妄改者,亦复不少。

即如《九经》小字本,吾见南宋本已不如北宋本;明之锡山秦氏本,又不如南宋本;今之翻秦本,更不及焉。

以斯知旧本之为可贵也。

应该注意的是,从书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看,古本就是善本。

但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古本就未必都是善本。

清郭麐[lín]《灵芬馆诗话》卷八云:

“书贵善本,可以是正谬误,然亦有古未必是,而今未必非者。

《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诗‘终然谢先伐’,用直木先伐之义,宋本作‘天伐’为无解矣。

曹子建《箜篌引》: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邱。

’‘生存’、‘零落’偶字也,宋本作‘生在’,疑误。

这些例子说明,读书应该择善而从,但也不要一味迷信古本。

3、校书应备众本。

广搜异本,进行比较,择善而从,是校书所应当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孙德谦《刘向校雠学纂微·备众本》中说:

“校书之事,必备有众本乃可以抉择去取。

近世如阮文达之校《十三经》,有所谓单经本、经注本、单疏本;谢墉之校孙卿子,有所谓影钞大字宋本、元刻纂图互注本、明虞氏、王氏合校刻本、明鍾人傑本是也。

如举一二,此外无不皆然。

”又说:

“欲校一书,须备众本,有断然者。

盖不备众本,书之或有缺佚,或有谬误,其义皆不可通,此读者之大憾也,故既得一别本矣,足与此本对校,又当兼备众本,如是异同得失始能辨别而有所折衷。

”汪辟疆先生在《水经注与水经注疏》也认为:

“顾校理之业,必广徵众本,参证互勘,乃可籍手。

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卷一《校雠条理》第七中指出,备众本以供校雠始于刘向:

“校书宜广储副本。

刘向校雠中祕,有所谓中书,有所谓外书,有所谓太常书,有所谓太史书,有所谓臣向书,臣某,则家藏之书不一本也。

夫博求诸本,乃得雠正一书,则副本固将广储以待质也。

由此可见,广聚众本,是校书质量的可靠保证。

4、购藏书籍应鉴异本。

藏书一般要从购书开始,而购书就必须有版本知识。

要能精于鉴别。

实践证明,没有版本知识的人,往往会将珍本当作废纸;而经验丰富的人,却有时会从废纸堆中发现珍本。

藏书当然也离不开版本学知识。

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中曾指出:

“保管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根据不同版本的情况、来掌握不同的保管方法,如稀见本、加工本(批校、题跋)、伪装本、特装本等等,应该和一般的版本书有区别的。

5、学术研究也应注意版本。

从事学术研究,理所应当然的应当辨别版本,引用文献,如各本有异同,也应载明所据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