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8270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docx

《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docx

读图时代我国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目录

导言2

一、摄影记者所面临的时代趋势与挑战3

(一)读图时代来临3

(二)互联网的普及与媒介融合4

1.自由摄影师兴起5

2.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5

(三)市民新闻摄影的兴起6

1.拍客优势:

时效性6

2.拍客优势:

全视角7

(四)新闻图片的市场化和商品化7

二、我国新闻摄影行业存在的问题8

(一)新闻摄影行业模式僵化8

(二)党报新闻图片视觉普遍单一化9

三、新闻摄影记者的机遇与自我发展10

(一)科技进步带来更加轻松的创作环境10

(二)互联网给新闻记者带来更多展示平台11

(三)摄影记者的职业分工与观念创新12

1.职业分工12

2.观念创新14

(四)传媒摄影师的转型:

向图片市场挺进15

结语16

参考文献17

谢辞18

 

“读图时代”我国摄影记者所面对的挑战

与机遇

摘要:

“读图时代”悄然来临,在这个视觉爆炸的时代,图片的需求量和传播量大大增加,而新闻摄影记者的地位却岌岌可危,我国摄影记者同样面临挑战与机遇。

挑战在于,读者对于新闻图片更高的视觉要求,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对摄影记者更高的专业要求,全民摄影的趋势下竞争对手的增多,以及图片市场的兴盛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

除了面临各种挑战,新闻行业固定的行业模式,对部分图片单一化的图片要求也是阻碍新闻摄影记者发展的因素。

所以,面对种种危机与问题,本文提出的对策是:

1.合理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数码相机、手机等设备进行创作与展示。

2.新闻摄影记者可以进行职业细分,并突破传统的摄影观念。

3.进入图片市场,将传播报道与图片营销结合在一起,实现传媒摄影师的转型。

关键词:

读图时代摄影记者挑战机遇

ABSTRACT:

Theeraofpicturehasapproachedquietly.Underthebackgroundofinformationage,thedemandforthequantityofpictureshasbeenincreasingwhilethestatusofreportersandphotographersisbeingchallenged.Theyarefacedwithbothchallengeandopportunities.Thechallengeliesinthatreadershavehighervisionrequirementforthepicturesandtheriseofinternetandnewmediacomesupwithmoreprofessionalrequirement.Whatismore,theprosperityofpicturemarketbringsmorecompetitionpressureandpopularizationofphotographyincreasesthenumberofcompetitors.Inadditiontoallkindsofchallenges,thestereotypeddevelopmentmodeofnewsindustryanddemandforcertainkindofpicturesarealsothefactorsthatrestrainthedevelopmentofphotographers.Asaresult,tosolvethecrisisandproblems,thepaperproposesthefollowingsolutions:

First,reasonablyandeffectivelyuseinternet,camerasandcellphonestocreateanddisplay.Second,photographerscanmaketheprofessionalsubdivisiontobreaktheconventionalideaofphotography.Third,enterthepicturemarketandcombinethespreadofpicturesandmarketingofpicturessoastoachievethe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photographers.

Keywords:

Theeraofreading;photographer;challenge;opportunities

 

导言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全球的报业都在衰退,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个事实,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网站等新媒体来了解时事新闻的人越来越多。

据统计,美国从2000年开始,报业就消减了30%的雇员,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工业衰退案例,仿佛是为了应证报业的衰退,2013年美国《芝加哥太阳报》裁撤了他整个摄影部门,使得所有的摄影记者都感到了危机。

在这个因为互联网的发明而可以称之为村的地球上,我们共享科技带来文明成果,也共享危机与疾病,摄影记者的职业危机已经成为了我们需要共同面对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威胁到了传媒摄影师?

又如何来面对解决这样的危机呢?

一、摄影记者所面临的时代趋势与挑战

(一)读图时代来临

“读图时代”是近年来用的非常多的一个词汇,我认为它十分形象的描绘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图片、图片,还是图片。

无论是地铁站内的广告牌、报纸上的新闻图片、社交网站上的自拍照片,触目所及都是图像。

“读图时代”一词最早是由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杨小彦[]先生提出的,他认为在20世纪比较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视觉文化的出现,而如今这种文化景观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

不同于以往图片匮乏的时代,现在人们使用手机也能拍出高质量的数码图片,对于图片不仅是观看,更是感悟、了解和评价。

伴随着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读者,有着丰富的视觉经验,对新闻图片有着不同以前的要求和期待,而弄虚作假的照片更加瞒不过读者的火眼金睛。

2006年的“华赛”金奖《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造假事件[],是由网友“安哥拉”向作为评论家的巩志明报告,并由巩志明在他个人博客发布被查出的;刘为强的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在获奖了一年多之后,被细心的网友“DAJIALA”无意中在北京地铁五号线的作品展出中发现了端倪,这才曝出作品有假。

由此可见,每一位公众都可以成为照片评论家,他们的火眼金睛甚至比专业的比赛评委还要毒辣,而互联网成为了一张疏而不漏的天网,作品在广为流传的同时也受到无数网友的评审监督。

保证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本来就是新闻摄影记者的首要原则之一,每个新闻工作者的义务就是为读者传递真实的信息。

但是,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修图软件的应用,新闻图片的造假变得轻而易举,国内外假新闻照片一时间层出不穷。

但弄虚作假的照片如何瞒得住拥有丰富视觉经验的读者呢?

以前假新闻照片多是由当事人来揭露或由新闻摄影界自己内部发觉,现在更多的假新闻作品是通过互联网而暴露出他本来的面目。

广大网民以及社会公众在被数码影像技能武装起来之后,成为了新闻摄影界的打假新兵。

他们期待真实并有内涵的摄影作品,好的“新闻图片是无可争辩的新闻事实,先征服你的眼睛,再征服你的心灵”,这才是读者想要的,所以媒体不能再以简单、没有内涵的图片应付受众,而需要更出色的摄影记者与团队,更加专业的技术,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新闻摄影作品。

(二)互联网的普及与媒介融合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网络普及率为47.9%,以小见大,我国网络普及率近达半数,全球网民的数量可见一斑。

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新媒体包括手机、移动电视、交互网络的兴起加快了图片的传播,图片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传统媒体:

广播、电视、报纸不再局限于单一、独立的形式,开始与网络媒体进行合作融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介融合”。

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在传播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最早提出的是美国I·蒲尔教授[],他认为这是“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的主任安德鲁·尼金森[]则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其实无论哪一种定义,媒体之间从相互竞争到互相合作、联盟已成了既定的趋势,它包括传播渠道、传播组织、传播形式和机构的融合。

例如美国的《今日美国》[],它通过将媒体集团的网站、报纸、广电、手机不同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整合在一起,统一策划和采编,在一个多媒体的采编平台上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在他们的报纸新闻下附有更多新闻信息的网址,可以让受众通过网址搜寻来了解详情,真正做到了报网融合。

除了媒体、新闻上的报网融合,还有图片上的报网融合,如2002年底,新华社打破了对地域和单位的限制,广罗天下摄影英才,建立了新华社网上中国图片总汇;2010年开始,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将旗下的《中山日报》和《中山商报》的摄影部合并成图片中心统一调配,即统一了人力和图片资源,又安排专门职员在中山网上进行发[]布和调售,做到了资源整合和图片的报网融合。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摄影图片的传播渠道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纸质载体发展成为电视、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新闻摄影图片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来单调的图片可以通过制成幻灯片、添加音效、融入视频而增加现场感,实现新闻摄影内容丰富化以及多元化的发展,但同时,新闻摄影记者也面临着时代趋势带来的挑战。

1.自由摄影师兴起

互联网的普及、媒体网站的建立,使新闻摄影拥有了新的传播媒介和新的表现方式,同时也促成了自由摄影师的兴起。

摄影师不用担心版面的限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个人风格,并且不受大众传媒议题设置的局限性,北京著名的自由撰稿人娄林伟就是第一个为网站拍摄新闻图片的摄影师,他从1999年开始就以“网友”的名义为新浪网提供照片。

自由摄影师群体的兴起,给新闻摄影记者带来了冲击与挑战,摄影记者的竞争对手不再只是行业内的人员。

2013年,美国《芝加哥太阳报》裁撤整个摄影部,解雇了28名摄影记者和摄影编辑,并是说《太阳报》不再需要摄影记者,而是把拍摄的任务转交给文字记者和自由摄影师,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未来新闻图片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新闻图片的来源将更加丰富,对于我国的新闻摄影记者来说也是一个警钟。

2.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图片、视频、音效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给摄影记者的专业素养带来了压力。

如今摄影记者不止要会“拍”,而且要会“写”、“摄”、“编”、“网”。

“写”即文字功夫,拍照之余还要会写稿;“摄”即摄像功夫,随着摄像设备的技术进步,在高像素的视屏中瞬间截取图片成为了可能,而且现在数码相机也具备了摄像功能,所以未来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可能是一体化的,摄影记者提前进行摄像培训不失为明智之举;“编”即编辑、剪辑的本领;“网”即网络技术与传播,现在经常能够看到摄影记者随身带有电脑,将拍摄好的图片及时传回给报社,理解和运用各种媒介形式的能力是摄影记者专业素质的体现。

(三)市民新闻摄影的兴起

市民新闻摄影的兴起是对摄影记者的又一个冲击,摄影记者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是自由摄影师,还有数以万计的普通“拍客”,这些拍客生活于城市中角角落落,由于数码相机和手机摄影的普及,成为城市的记录者。

著名的摄影记者贺延光[]曾在《中国摄影报》上发表文章,说道“我们应该感谢照相机的普及,我们应该感谢互联网的力量。

前者让贵族的宠物变成了平民的家什,它使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都可能成为摄影家。

1.拍客优势:

时效性

城市“拍客”拥有新闻现场“零距离”的优势,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往往不期而至,新闻摄影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时现场的“拍客”就可能记录下精彩的瞬间,为媒体提供第一手的新闻信息,2005年,一位拍客拍下了伦敦地铁爆炸的现场情景,所有专业的摄影记者也不得不让出头版的位置给这些独家照片;2015年,第十一届华赛结果公布,其中获得非战争灾难重大新闻类单幅铜奖的作品《消防员坠楼》就是由上海市民王先生拍摄的,王先生在现场用ipad拍摄了两名上海牺牲消防队员从高楼坠下的一瞬间。

面对突发性事件,画面的清晰度和构图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二战时期著名战地记者卡帕拍摄的《诺曼底登入》,虽然画面模糊不清,但是其重大的新闻性和历史的决定性瞬间都使它成为了摄影史上的经典,所以即使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拍客”也可以成为新闻图片的拍摄者。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目睹突发事件的在场观众可以立刻拿起手中的ipad、手机,拍下现场情况,成为新闻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如此,由于网络平台的建立,拍客可以迅速将拍摄的图片上传,比起报纸媒体对照片的层层筛选更具时效性,受众需要的也正是最鲜活的新闻信息,所以“拍客”们似乎抢占了突发事件的一线,将专业的摄影记者比了下去,传媒摄影师真的岌岌可危了吗?

2.拍客优势:

全视角

“拍客”的另一个优势,则是以“拍客”不同的身份,他们可以记录生活的方方面面,反应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充分丰富了报纸的报道内容。

也正是“拍客”的这些优势,许多媒体都开辟了“拍客”专栏,给“拍客”们开辟了发表的平台,并且鼓励他们随时随刻留意并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瞬间,通过手机网络展现社会现实的生活百态,如《都市快报》[]在2005年推出的“寻找最有意思照片”栏目,长江日报专为拍客摄影开辟的的《现场直播》、《视觉》栏目,“快拍快拍”网等。

“拍客”的视角往往不同于专业摄影记者,“拍客”从自身的角度来拍摄发表图片,图片报道的内容更加细致、生动、生活化以及情趣化,更能够代表民众声音和观点。

而新闻摄影记者总是受到硬性的任务、分工、发稿的压力,不能十分自主自由的拍摄图片,对于图片的选材选题都受到来自现实压力的束缚,而他们所受的专业训练和丰富的拍摄经验也可能成为拍摄时的局限,因此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往往具有片面性,不能全方位的展示事情的进展。

(四)新闻图片的市场化和商品化

互联网的产生、图片数字化以及图片传输的网络化,改变了图片传播的格局,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互联网成为了图片发展的分水岭。

在互联网发明之前,商业创意类图片库主要靠拷贝正片和产品图册,而通讯社则通过掌握卫星传稿体系统垄断了新闻图片市场[],如今,没有一家图片公司不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极大拓展了传统图片市场,可以让媒体方便地获得一流的新闻图片资源,这大大提升了新闻摄影师的市场竞争强度。

图片产业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了90年代,图片市场已经成为了全球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力量,每一年全球图片的需求量在20亿张以上。

全球图片行业巨头有Gettyimages(www.Getti)、Corbis(),年销售额均达2亿元以上。

中国的图片市场还刚刚起步,虽然整个市场仍待规范,但是对摄影记者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对于摄影记者的拍摄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从2000年开始,有了通过互联网来销售图片商品的的图片代理公司,其中在2000年成立的图片网站Photocome[]是第一家中国互联网图片库。

在图片市场有两大板块,一是商业创意类图片,这类图片的客户主要是一些商家企业,因为有较高的视觉艺术和创意性,所以支付价格较高,一般从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另一类则是编辑类图片,这类图片的目标客户主要是传统媒体,比如杂志、报纸、出版机构等。

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国内,这类图片的价格普遍偏低,报纸或者网络使用的图片每张价格在50至200元左右,杂志或者出版机构则在80至2000元不等。

对于专业的摄影记者来说,图片市场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

随着图片市场的发展,许多国外的图片社照片通过网络进入了中国传媒市场,中国媒体摄影师的作品也通过图片公司、网络进入了国际市场,摄影记者多了一条渠道去营销自己的作品,但是在市场竞争压力大大增加的环境下,摄影记者的专业要求也相应提高了,怎样拍出有深度、有内涵,同时具有艺术感的作品成为了摄影记者仔细专研的课题,如何处理好自己媒体摄影师的身份与图片市场的关系,也成了媒体摄影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我国新闻摄影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摄影行业模式僵化

在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摄影师,但大多都是在时尚摄影、商业摄影等领域,而新闻摄影领域和国外比起来还是有所欠缺,我认为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国的新闻摄影行业模式的问题。

有市场才会有竞争,摄影行业的迅猛发展使无数人看到了商机,行业与行业之间竞争激烈,有了竞争才会锻炼出一批更加专业优秀、更有想法的摄影人才,而媒体在我国属于国家机构,摄影记者自然也是国家企业的职员,他们的工作模式一般是在办公室中等消息,一有消息便拿着摄像机出去采集信息,回来之后再交给单位,处于这样一个固定的模式里就不会感到多少的竞争压力,自然也没有了自我提升的动力。

相比于国内较固定的行业模式,国外媒体的行业模式就显得更加灵活。

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例,他们的摄影记者遍布世界各地,这些摄影记者不必整日坐在办公室中,只需要将每日拍摄的精彩照片发送过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片的远距离传送成为家常便饭,而图片则像商品一样成为报社之间竞争力的比拼,从而推动媒体的发展。

(二)党报新闻图片视觉普遍单一化

党报新闻图片的单一化是我国新闻摄影行业有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每天看的报纸,只要有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的新闻,配上的新闻图片一定是样貌端庄,举止得体的人物形象,还有国徽、鲜花、以及完美的构图。

我们需要这种体现国家领导人风范的政治性图片,但如果每一张图片都是如此就过分死板了,读者看到图片如果只是了解到我们的领导人长成什么样子,那么这张新闻图片的意义何在呢?

我想我们的领导人一定也有生活化的一面,而不是只有在红毯上挥手,在演讲桌前演讲的样子,比如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仰天大笑的经典瞬间就一直被人们铭记着,他生动的发自肺腑的笑声仿佛从图片中传出,萦绕在读者耳边,使这张图片成为集新闻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生动的作品,那为什么现在却难以见到了呢?

看外国媒体所刊登的领导人的新闻图片,有正式严肃的外交活动,也有私下生活中运动、扮鬼脸的图片,这样的图片不说多有内涵,但是具有趣味性,让普通百姓看到了领导人的另一面,这不正是新闻摄影记者的任务吗?

百姓不了解的事情,通过摄影记者的镜头瞬间捕捉而被分享,这正是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

媒体机构如果过度执着正式严谨的政治图片,导致千篇一律的画面,那么读者会越来越不愿意看报纸,也会阻碍摄影记者的发挥和新闻摄影行业的发展。

三、新闻摄影记者的机遇与自我发展

(一)科技进步带来更加轻松的创作环境

我们无法想象160多年前的人们进行远途拍摄时需要随身带着帐篷似的暗房,背负沉重的行囊行走千里;也不能不惋惜70年前,罗伯特·卡帕冒着生命危险在诺曼底登陆战争中拍摄的106张底片由于冲洗事故只余8张。

而现在数码技术的普及使摄影记者不用再携带大量胶卷,更不用担心后期冲洗的工作,需要准备的只是一张容量充足的储存卡,即使不小心删除,也能通过软件将图片再次找回来,这是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摄影从业人员带来的便利。

另外,图片后期软件也给新闻图片锦上添花,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图片进行光影的调试与大小裁剪,使图片呈现更完美的状态。

对于新闻图片的后期不像商业类图片可以进行移物换景的大幅度改动,为了保证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世界各大图片社都有自己严格的后期修改的限定,一旦越雷池半步,再优秀完美的构图和画面也不能称之为新闻图片,如张亮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即使只是复制了一只鸽子使画面更饱满,他也已经侵犯了新闻的真实性,受到社会的批评。

但是,后期对新闻图片的润色也是很重要的,通常国外新闻摄影师的作品在发布前都会经过后期处理,如荷赛获奖者YuriKozyrev,他拍摄的战地影像在发回图片社或媒体前都会交给一家名为10bPhotography的工作室进行后期,在不违反规定的原则下使新闻摄影作品更加富有视觉冲击力,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当然,在电脑前动动鼠标和键盘就可以把一张图片变得更完美,还是要得益于飞速发展的网络与数字技术。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随拍随传成为了可能,如今许多数码相机都有了wifi传输的功能,大大加快了媒体获得图片信息的速度,新闻图片的时效性显著增加;手机摄影的发展也给摄影记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手机摄影的盛行,一些手机生产商们着重开发手机的摄影功能,成像质量不逊于专业的单反相机,而且手机轻便、随身携带,十分方便摄影记者进行扫街或突发事件的拍摄,今年华赛自然环境类单幅金奖《冰雹来袭》[]就是由美联社摄影师NikitaDudni用手机拍摄的。

只要将互联网、数码相机、手机等产品合理利用,专业的摄影记者们会走得更远,视野也将会更广阔。

(二)互联网给新闻记者带来更多展示平台

前文提到互联网的普及促生了一批自由摄影师,给专业的摄影记者带来了冲击,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互联网带给这些供职于传统纸媒的摄影记者更多的是机遇与展示平台。

以腾讯图片频道的发展为例,2010年起,腾讯网的副总编李玉霄提议做图片栏目《中国人的一天》[],顾名思义,就是展示中国日常生活的摄影作品,虽然是网友投稿,图片质量不高,但是非常接地气,因此很受欢迎。

后来“五一”时做特刊,编辑约来专业的摄影师拍故事,于是栏目《活着》从此开始。

除了《活着》,还有新浪图片的《看见》栏目,网易图片的《看客》等。

这些图片栏目的摄影记者和网络编辑大多出身于平媒,纸媒的衰退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媒介形态迅速变化、新闻的获取传播渠道正在发生改变,所谓“天下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莫不如是”,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只有跟上时代潮流才不会被狠狠摔下。

当然,并不是让所有供职于平媒的摄影记者赶快跳槽到网络,而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发表交流自己的作品,甚至参赛获奖,以及获得创作基金,在新媒体的帮助下获得更好的自我发展。

比如,腾讯网和新浪网就经常举办摄影比赛,2013年的“腾讯影像力·2013青年摄影师大赛”、“摄氏2013度”都吸引了大量的专业摄影师参赛,入围与获奖的大多是来自“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东方早报”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媒体。

那些获奖的传统媒体摄影记者们都对网络表示了感激,获新浪网年度潜力报道摄影师奖的陈中秋说:

“报纸给的拍摄费用不高,在此感谢新浪的资助”,而获得新浪年度深度报道摄影师奖的郭现中直言不讳,“报道摄影师的生存环境太恶劣,去年数个题材在报纸上都面试不了”,深刻表明了传媒摄影师在传统媒体机构无法施展才华的无奈。

除了比赛与奖金,互联网还成立了不同的创作基金,如“新浪图片摄影创作基金”、腾讯公司的“中国进行时影像计划”,给具有独立思想、独特视角以及专业精神的摄影师资金上的支持,每位通过申请师都有1至5万的创作赞助。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仿若一阵清风,吹散了局限传媒摄影师的乌云,给了他们更广阔的天空。

由此看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给摄影记者带来了更多的展示平台和创作机会,一些在纸媒上难以展现的题材可以在网上完整呈现,因为篇幅大,可以很好的展现摄影师初衷,而且在网上发表后有可能被大范围的转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并获得许多或偏激或中肯的点评,对于摄影师来说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正如图片摄影师山姆哥[]所说“网站呈现样式丰富,多媒体、容量大。

好的专题、10张可以,30张也没问题,多种形式一起上,图片视屏文字互相配合”,相比于报纸由于成本低而较低下的纸质、版面局限、议题设置的局限,网络是更好的展示平台。

(三)摄影记者的职业分工与观念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