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8269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docx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docx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

——“学霸带你秒杀期末”系列第二季第1期

一、名词解释

1.福利:

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也指幸福美满的生活。

2.社会福利:

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或集合。

3.福利经济学:

一门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的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

4.帕累托改进(PI):

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5.帕累托最优(PO):

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得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6.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7.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从任何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8.卡尔多补偿标准:

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就有所改善。

9.希克斯补偿标准:

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10.李特尔补偿标准:

如果某项改革同时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以及希克斯补偿标准,并且使收入分配更合理的话,那么该项社会改革就是可取的。

11.补偿变差(CV):

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12.补偿剩余(CS):

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

13.等同变差(EV):

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14.等同剩余(ES):

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15.市场失灵:

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16.垄断性失灵:

由于垄断引起的市场失灵。

17.道德风险:

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18.逆向选择:

市场交易中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也就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19.科斯定理:

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效率结果相同,市场就可解决外部性问题。

20.公共物品: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能靠市场交易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21.非竞争性:

物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22.非排他性:

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支付费用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23.平等:

居民能够不受任何自身条件以外条件的限制,在符合社会约定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资源平均或接近平均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

24.效率:

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指资源配置合理和充分利用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率高,即以最小的投入(或成本)获取最大的产出。

25.基尼系数:

一个社会实际收入分配比例偏离总体平均分配的总体平均分配状况的百分比,可用来准确全面地概括反映一个社会的总体收入分配状况。

26.阿罗不可能定理:

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来从一定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

27.恩格尔系数:

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率。

28.投票悖论:

如果存在着至少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福利?

如何理解福利和效用的不一致?

①福利是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也指幸福美满的生活。

②效用通常是与福利等价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不可相互替代。

这是由于:

I.一个人的偏好并不是由他自己的福利决定的,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福利状况的影响,如攀比现象;

II.利他主义风范往往使得个人偏好背离个人的福利,如助人为乐者;

III.无知或不完善的估计也会导致偏好和福利的背离,如固守不利的传统习惯和习俗;

IV.个人可能有不理智的选择,如抽烟和酗酒。

2.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各自有哪些理论观点?

①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I.旧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效用可以比较的前提下;

II.个人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

III.社会总福利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大小,而且受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

IV.提出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是,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合理利用。

②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I.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

II.使用序数效用,避免福利计量和效用的人际比较;

III.普遍使用帕累托原则及有关的边际条件分析经济状态的福利性质;

IV.为突破帕累托原则的局限性,新福利经济学又分成“补偿原则派”和“社会福利函数”

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有何区别?

①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得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②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③帕累托最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即帕累托最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它可以作

为帕累托改进努力的方向。

而帕累托改进是现实的,它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

态。

4.MRS=2,MRT=1,(如果MRS=1,MRT=2)如何调整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

①因为MRS=2,MRT=1;所以MRS<>MRT,故帕累托联合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

②由于MRT=1,所以生产者对A、B产品来说,边际成本相同;而MRS=2,表示A与B产品的边际效用替代率为2,即增加一单位A的消费可产生相当于增加2单位B的消费所产生的效用,因此消费者会选择增加A的消费,这样就会使得MRS下降,一直到MRS=1为止。

当然,还可以通过调整生产组合,改变MRT的大小以等于边际效用替代率。

5.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三个边际条件有哪些?

①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MRS1=MRS2(MRS=MUA/MUB)

②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RTS1=RTS2(RTS=MPA/MPB,边际产品)

③联合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MRS=MRT(MRT=MCA/MCB)

6.卡尔多标准和帕累托改进标准有什么区别?

①卡尔多标准是指一项社会变革使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就有所改善。

②帕累托改进标准是指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那么这项社会变革是可取的。

③卡尔多标准是一种潜在帕累托改进标准,它对改革受损者作出了一种虚拟的补偿,而这种虚拟的补偿一旦成为实际的补偿,那么这一改革就成为了一种帕累托改进。

7.用图形比较补偿变差(CV)和补偿剩余(CS)。

①补偿变差(CV)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如图1,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从消费者提取大小为YOY1的货币量。

②补偿剩余(CS)是指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

如图2,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从消费者提取大小为BC的货币量。

③一般而言,当价格变动时,CV>CS。

8.用图形比较等同变差(EV)和等同剩余(ES)。

①等同变差(EV)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如图3,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给予消费者Y2Y0的货币量。

②等同剩余(ES)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如图4,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给予消费者DA的货币量。

③一般而言,当价格变动时,ES>EV。

9.阐述市场失灵的含义和表现。

①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②市场失灵的表现包括:

I.公共物品失灵:

公共物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使得公共物品不能在市场上自发而有效地生产出来;

II.垄断性失灵:

垄断者为了实现私人收益最大化,往往要控制产量,太高价格,以攫取超额利润,这会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损害消费者利益,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

III.社会公平分配的失灵:

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收入分配遵循的是要素分配原则,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IV.外部性失灵:

当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社会或其他主体带来经济影响(受益或遭受损失)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将难以达到有些配置资源的目的;

V.信息的不完全性失灵:

信息的不完全性会破坏市场机制运行“优胜劣汰”的作用,以至于出现“优汰劣胜”的资源配置,因此市场解决不了信息不充分的问题;

VI.宏观经济周期性失灵:

当市场总供求发生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时,市场解决不了社会总供求的均衡问题。

10.垄断的福利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哪些?

①垄断尽管往往会带来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科学研究和采用新技术从而有助于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垄断必然存在低效率,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同时,垄断行业中的技术停滞、寻租等现象,又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成本。

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福利要受损失。

②垄断会带来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哈伯格三角形)、资源运用的非效率(技术停滞)、“寻租”成本(塔洛克四边形,也是超额利润)。

③政府应当区分垄断的成因和后果,对垄断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

I.对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垄断给予支持和保护,不横加干预,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II.对于不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垄断要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严格制止;

III.对于经济技术原因形成的垄断采取或政府经营,或企业自营、政府监管,或允许准入,形成潜在竞争;

IV.对于因特殊原因政府干预形成的垄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1.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和应对措施有哪些?

①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都会使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

前者会使得私人的实际生产量远低于按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确定的最佳数量,后者则会使得私人的实际产量远高于按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确定的最佳数量。

②消除或控制外部效应的措施有:

I.规定产权:

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明确,交易成本足够小,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

II.进行行政管制或行政指导;

III.对企业的外部不经济行为进行征税,对企业的外部经济行为予以补贴;

IV.拍卖污染许可证。

12.政府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举措有哪些?

①对于公共物品失灵,政府单独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并和市场一起提供准公共物品,同时参与优效品的供应;

②对于垄断性失灵,政府区分垄断的成因和后果,对不同的垄断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不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垄断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严格制止;

③对于外部性失灵,政府通过规定产权,行政管制或行政指导,征税或补贴、拍卖污染许可证等手段尽可能地消除外部性的影响;

④对于社会公平分配失灵,政府采取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来进行对收入进行再分配;

⑤对于宏观经济周期性失灵,政府利用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法律手段,特别是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调节政策,减少经济波动的幅度,同时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总量平衡。

13.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有何区别,公共物品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①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在于:

I.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私人物品用于满足个人需要;

II.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III.公共物品不能靠市场实现有效配置,而私人物品可以靠市场实现有效配置。

②在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时,消费者会隐藏自己的真实偏好,希望别的消费者出去购买以便自己免费消费,因此,当被问及对某种公共物品的主观评价时,他们都会少说甚至都说自己的主观评价为零。

而在市场机制下,一单位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应该由这些共同消费者按其主观评价来共同负担。

既然每个人都认为这一公共产品分文不值时,生产厂商当然不会生产供应。

于是,市场调节不能使公共物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4.判断公共物品的步骤是怎样的?

①分析该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不具有非竞争性,则这种物品肯定不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如果具有非竞争性则转入第二步;

②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识别要看该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如果不能排他,则该产品可能是公共物品或者需要限制使用的公共所有的资源;

③如果一种物品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必为纯粹的私人物品;如果一种物品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它一定是公共物品;如果一种物品在技术上具有排他性而实现排他的成本比较低的话,则该物品属于“拥挤性的公共物品”。

15.请对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所造成的福利损失作出分析。

①如图5,提供公共物品的私人部门通常具有垄断地位,因此,私人部门寻求垄断利润,将导致过桥收费由T提高到P,过桥人数减少到QP,社会福利净损失为ABF,远大于政府收费提供公共物品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②此外,由于私人部门得到垄断利润,将会产生“寻租”行为,这种行为会进一步使得社会福利集中于某些政府官员手中,更加不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

16.列举效率优先论、平等优先论和两者兼顾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①效率优先论

I.代表人物: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哈耶克;

II.理论观点: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经济普遍繁荣的发动机,收入差距扩大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实现平等的必要条件。

因而强调把市场竞争放在首位。

②平等优先论

I.代表人物:

庇古、罗尔斯、勒那

II.理论观点: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会导致机会和权力的不公平,同时会导致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下降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因而强调把国家干预下的收入均等化放在首位,缩小市场的调节作用。

③两者兼顾论

I.代表人物:

萨缪尔森、凯恩斯、布坎南、阿瑟.奥肯

II.理论观点: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需要两者兼顾。

即使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也应该达成妥协。

如果平等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或者效率要以牺牲平等为代价,要求其中任何一种牺牲要以得到另一种的更多补偿为前提。

17.如何理解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①市场根据经济效率向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提供报酬,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使报酬有差别,使收入有差距。

这样,要做到收入均等化,就难以保持社会高效率。

②所以,效率和平等具有对立性,即要做到平等(实现收入均等化)就要牺牲效率,反之,要提高效率,就要扩大收入差距,难以实现平等。

③但效率和平等同时又具有一致性,即效率是平等的物质前提,而平等则是效率的保证。

④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平等的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8.收入再分配的政策有哪些?

①税收政策

I.采取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高收入者按高税率征税;

II.对财产的转移征收税收遗产税和赠予税;

III.对奢侈性商品和劳务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②社会福利政策

I.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各社会成员统一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包括失业救济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对有未成年子女家庭的补助以及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II.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职业培训;

III.资助教育事业,包括设立奖学金和无息贷款,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资助学校的科研等;

IV.建立健全各种劳动者立法,包括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保护法、食品和医疗卫生法等。

19.反映生活福利水平的指标有哪些?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②实际人均收入分配水平

③医疗事业发展水平和医护人员数量

④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⑤环境卫生状况

⑥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状况

⑦婴儿死亡率

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⑨文化用品的需求状况

20.经济福利水平状况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①经济福利一般指人们由收入状况决定消费所得到的利益。

对它的分析可以从生活福利水平和消费水平两个方面入手。

②生活福利水平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包括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及条件、文化教育及卫生医疗水平、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等带给人们的不同利益。

③消费水平则只是从狭义的个人消费状况分析经济福利水平,具体可以由消费支出状况、饮食结构、住房状况以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