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7840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docx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docx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

何镜堂作品欣赏

   作为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其中包括:

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另外,何镜堂院士还创立了“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出了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广东省和全国建筑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介绍 

   作为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

其中包括:

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1996年初,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写了一篇短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首次在学报上提出了何镜堂的创作思想。

后来在2002年9月《建筑学报》上发表了《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何镜堂所主张的创作理念,即二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学术观点,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何镜堂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每年都在多次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交流。

   2002年,何镜堂和倪阳副总建筑师承担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的设计,该馆选址于校园教学区的中心,位于东西两湖的交接处,视野宽广,环境优美。

何镜堂仔细研究了项目的条件,提出“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透不宜堵”的设计策略,创作了一个玲珑通透,与周围环境和谐,有岭南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新建筑,建成后已成为全校师生聚合和交流的地方,并被评为建设部和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和国家优秀设计金奖,获得建筑设计的最高荣誉。

   2005年4月,南京市举办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际设计招标,这是建筑界一次较为瞩目的国际竞赛,这不仅是一组建筑设计,而是要营造一个场所精神,让人在这个特定的场所中去感受心灵的震撼,也让人看到人类未来的希望,同时还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延伸原有纪念馆的脉胳和风格,从整体上营造成一个从战争—屠杀—和平的空间序列和场所精神。

在评审会上,何镜堂向以吴良镛、齐康院士为首的评委会作了方案汇报和答疑,何镜堂们的方案最终被评为一等奖并付诸实施,同时在《建筑学报》2005年第9期发表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构思》的文章。

   2007年4月,建设部和上海市举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竞赛,这是我国建筑界一件大事,也是其建筑师生涯最为重要的一次创作实践,何镜堂组织了以博士生为主的十多人设计团队,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八个字作为创作的设计定位。

围绕如何表达中国特色进行攻关。

中国馆以何镜堂院“东方之冠”作为国家馆的主体与清华大学和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合作组成联合团队深化设计。

   多年来,何镜堂带领团队还参加了许多全国性的国际设计竞标,其中包括安徽省博物馆、北京藏学研究中心、宁波帮博物馆、广州城市规划展示中心等一些有影响的项目。

随着中国馆的建成,近日何镜堂主持澳门大学、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康复中心、江苏泰州展示中心等一批在国内颇有影响的项目,每次设计定位,何镜堂都习惯以“二观三性”的设计理念为指引,从分析项目的地域、环境入手,挖掘不同项目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形地貌特色,并与现代科学技术和表达手段相结合,寻求不同项目所需表达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项目的创新定位和构思要点,再深化设计。

安徽省博物馆以“四水归堂”来表达历史文化主题;北京藏学研究中心则着重于表达西藏地域文化特色;宁波帮博物馆以“三江汇流”为起点,结合江南水乡建筑文化,以现代手法演绎宁波人的奋斗历程;广州城市规划展示中心突出岭南气候和人文特色,表达广州现代山水城市的建筑风貌,这几个方案都在设计中夺标。

此外,何镜堂还和孙一民教授合作共同主持了北京2008年奥运羽毛球馆和摔跤馆设计,在大型国际设计竞赛中夺标,并已建成使用。

   何镜堂从研究生毕业便立志投身于建筑事业,到承担大量的设计、研究和教育工作,一直在摸索建筑创作之路,一条设计与研究、创作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辛苦而快乐的路。

 

代表作品简介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实施方案

项目地点:

上海市

   设计时间:

2007年

   占地面积:

652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72480平方米

   设计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兼总建筑师:

何镜堂

   副总建筑师:

张利(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

           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袁建平(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馆的创作构思凝聚了全球华人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创作理念。

   在总体布局上,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形成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主体造型“东方之冠”。

地区馆水平展开、汇聚人流,以基座平台的舒展形态衬托国家馆,展现出属于城市、面向世界的中国大舞台的形象。

   在场地设计上,整合南北城市绿地,形成坐南朝北、中轴统领、大气恢宏的整体格局,体现了传统中国建筑与城市布局的经验与智慧。

   在技术设计上,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对生态节能技术的综合运用显示出我们对环境与能源等当今重大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馆将站在中国文化、东方哲学的立场上,对21世纪的城市与人居文明作出自己的诠释与展望。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项目地点:

江苏省南京市

   设计时间:

2005年

   竣工时间:

2007年

   占地面积:

74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20000平方米

曾获奖项:

   国际竞赛第一名(2005年)

   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2009年)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2008年)

   中国建筑学会蓝星杯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金奖(2009年)

   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一等奖(2009年)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创作奖(2007年)

   主要合作者:

倪阳、刘宇波、何小欣、林毅、姜帆、麦子睿、吴中平、包莹等

   扩建范围位于现有纪念馆东西两侧,主要包括新扩建纪念馆、万人坑遗址改造以及和平公园三部分。

本设计突出遗址主题,尊重原有建筑,塑造整体氛围,以墙、伤痕、死亡之庭、祭奠庭院、烛之路等为建筑元素表现特定的场所精神。

总体构思以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组合,由东到西顺序而成,与此相对应的是“断刀”、“死亡之庭”、“铸剑为犁”三个空间意境的塑造,形成序曲—铺垫—高潮—尾声的完整空间序列。

建筑空间从东侧的封闭、与世隔绝过渡到西侧的开敞,与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3、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

   项目地点:

广东省广州市

   竣工时间:

2002年

   建筑面积:

6400平方米

曾获奖项:

   国家级优秀设计项目金奖(2006年)

   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2009年)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佳作奖(2004年)

   建设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2005年) 

   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一等奖(2005年)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创作奖(2005年)

   主要合作者:

倪阳、郭昊栩、林毅、孟庆林等

   该方案为内部竞赛中标方案。

方案延续以院落为中心的空间格局,保留人们心中“庭院深深”、“绿树成荫”的美好记忆,创造出空灵通透、步移景异的新岭南建筑。

在设计时以“少一些、透一些”为原则,积极回应南方建筑特有的通风、采光、遮阳问题。

平面为三组建筑围合而成,中间穿插以院落,建筑高2-3层。

 

 

4、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

   项目地点:

北京市

   设计时间:

2004年

   竣工时间:

2007年

   占地面积:

3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23950平方米

曾获奖项:

   国际竞赛第一名

   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2009年)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佳作奖(2008年)

   中国建筑学会蓝星杯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优秀奖(2009年)

   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一等奖(2009年)

   主要合作者:

孙一民创作团队

   奥运摔跤馆位于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其作为摔跤比赛用馆以及残奥会的坐式排球比赛用馆。

奥运会后经改造后将包括:

比赛大厅、标准篮球训练馆以及游泳馆。

在保证继续承接各类体育赛事的同时,满足体育教学、文艺演出、集会以及学生社团使用。

本工程很好地解决了校园环境中大型体育场馆的设计难题,建筑体量平实,功能配置紧凑,使赛时赛后的良性转换成为可能。

奥运摔跤馆2004年3月经国际招标中标实施。

2007年8月首次对外开放,媒体对摔跤馆造型的“内敛精巧”(科技日报)与“整体节能”(人民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出自不同角度的报道繁多。

 

 

5、2008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

   项目地点:

北京市

   设计时间:

2004年

   竣工时间:

2007年

   占地面积:

66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24383平方米

曾获奖项:

   国际竞赛第一名

   第八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008年)

   中国建筑学会蓝星杯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优秀奖(2009年)

   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奖一等奖 (2009年)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提名奖(2005年)

   主要合作者:

孙一民创作团队

   奥运羽毛球馆位于北京工业大学校区,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其作为羽毛球和艺术体操比赛用馆,奥运会后将在保证继续承接各类体育赛事的同时,满足体育教学、文艺演出、集会以及学生社团使用并作为国家羽毛球队的训练基地。

体育馆创造性地解决了校园空间与城市景观的需要,结构技术国际领先,空调、灯光等多项技术协同良好,充分满足羽毛球和艺术体操复杂苛刻的功能要求。

   奥运羽毛球馆2004年3月通过国际招标中标实施。

2007年9月举办了“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被国际羽毛球联合会主席誉为“世界上最好的羽毛球馆”,得到了中国羽毛球队中众多世界冠军的肯定。

 

6、映秀震中纪念地

   项目地点: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

   设计时间:

2009年

   建筑面积:

3700平方米

   主要合作者:

郭卫宏,郑少鹏,何正强,陈晓虹,黄瑜、张莉兰

   纪念馆以大地的形态嵌入环境,与大地形成统一、契合的关系,在朝向城市轴线的东面方向形成切面,架空形成外部空间。

纪念馆在大地形体的建筑之中通过院落空间的植入,使建筑与大地之间形成一种内在张力。

院落空间是纪念馆的点睛之笔,她赋予纪念馆以精神内核。

以序、地殇、崛起、希望为主题的四个庭院来作为主题展厅空间的重要起始、过渡和收结,与地震灾害、灾后重建、5.12启示等三大展览部分的主题相呼应,营造相应的空间氛围和场所精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使参观者在整个参观过程中随着空间下沉、上升、开、合、收、放的节奏,情绪由凝重逐渐走向舒缓、理性、希望。

 

 

7、长春烈士陵园

   项目地点:

吉林省长春市

   设计时间:

2007年

   竣工时间:

2008年

   占地面积:

704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8747平方米

曾获奖项:

   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2009年)

   中国建筑学会蓝星杯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银奖(2009年)

   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一等奖(2009年)

   主要合作者:

刘宇波、盘育丹、夏大为、陈浩楠、邓巧明、舒鑫、刘明欣、张红伟、田源

   长春烈士陵园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为设计目标。

整个烈士陵园以大地景观造势,以简洁凝炼的手法造型,以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点题,奠定了陵园悲壮雄浑的气势,表现出一种理性和刚毅的气质。

   纪念馆在整体规划上,立意为烈士陵园主雕塑的背景墙,其形体方整稳重,象征盛装长春革命史料的容器。

建筑外立面由不同尺寸的方块叠加而成,寓意长春英烈辈出,前赴后继。

这一极具雕塑感的外墙,承载着长春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和英烈们的浩然正气,其更成为长春的革命历史之墙。

纪念碑形体简洁硬朗,整个碑的基座和碑身浑然一体,犹如春笋般从大地之中生长出来,逐渐消失于苍穹之中,象征长春先烈的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8、洛阳博物馆设计方案

   项目地点:

河南省洛阳市

   设计时间:

2007年

   占地面积:

40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34000平方米

曾获奖项:

   中国建筑学会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赛银奖(2007年)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创作奖(2007年)

   主要合作者:

王扬、张振辉、梁玮建、黄瑜、黄翰星等

   洛阳博物馆新馆设计方案将成为能体现洛阳中华文化圣地与十三朝故都的悠久历史风韵和深厚文化内涵,能反映时代精神,能满足当代博物馆使用功能,具有鲜明洛阳文化特性的标志性建筑。

博物馆位于隋唐城遗址公园西北面。

东面与连接龙门大道规划园区道路相通,南面紧接遗址公园中心片区,西北面邻接洛河南岸绿化公园,北面与电视塔隔江相望,南面与新区市政府政府大楼遥遥相对。

   方案以追溯中华文明发源的远古年代为设计主题;以大地景观的方式,成为洛阳城市、山川、河流风景大格局中画龙点睛的节点;以大气、凝练的整体格局与造型来铭刻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9、江南大学

   项目地点:

江苏省无锡市

   设计时间:

2002年

   占地面积:

3000亩

   建筑面积:

700000平方米

曾获奖项:

   国际设计竞赛专家评选第一名

   教育部优秀建筑规划奖一等奖(2003年)

   广东省城乡规划协会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2005年)

   主要合作者:

刘宇波、邓剑虹、黄骏、宋振宇、蒋邢辉、梁志超,吴中平、黄艳芳、钟日明等

   规划设计利用沿中央曲水流畅步行带进行“指状”的布局,在形成校园清晰的功能分区与便捷的流线外,还使校园空间与太湖风景区、长广溪绿化带相互咬合、渗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指状”的布局,使各大功能组团呈线形跌荡错落的展开,结合原有水系,形成极具江南水乡的街道的韵味的校园空间,既延续了江南地域的文脉,也创造了校园特色。

 

 

10、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教学区

   项目地点:

广东省广州市

   设计时间:

2003年

   竣工时间:

2004年

   占地面积:

381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244000平方米

曾获奖项:

规划与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2009年)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优秀奖(2006年)

   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005年)

   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奖一等奖 (2005年)

   教学楼与管理楼:

   国家级优秀设计项目铜奖(2006年)

   建设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2005年)

   广东省优秀建筑设计奖一等奖(2004年)

   多功能体育馆:

   中国建筑学会蓝星杯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优秀奖(2009年)

   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奖一等奖(2009年)

行政办公楼:

   广东省优秀建筑设计奖三等奖(2004年)

   广东省优秀工程设计项目二等奖(2005年)

   主要合作者:

郭卫宏、吴中平、王扬、曹声东、王智峰、许喆、李晋、李毅峰、黄沛宁、陈文东等

   广东药学院教学区地块狭长,建筑面积较大,用地较为紧张。

在规划中,我们运用连廊、“巨构”等方法,将各建筑连为一体,形成特色鲜明、整体化的建筑群体。

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留出更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

具有更大的弹性,可根据学科的发展灵活调整各院系的用房,联系更为便捷,师生可通过连廊方便地到达各处。

 

   项目地点:

广东省广州市

   设计时间:

1998年

   竣工时间:

2001年

   建筑面积:

145600平方米

   外方主要合作者:

美国NEB设计集团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在设计上,首次打破了国内体育场传统圆形的设计观念,采用了飘带造型的独特设计,新颖而浪漫。

体育场盖顶分东、西两片钢屋架,重达11000吨,弯曲地坐落在21组塔柱上,象征着21世纪第一次全国体育盛会在此召开。

屋顶自由飘逸的缎带造型又像中国巨龙翱翔半空,寓意着广东在新世纪的腾飞。

体育场内设21个看台小区,五颜六色的坐椅,犹如万片色彩斑斓的花瓣,汇成广州市的市花木棉花,极为壮观。

整座建筑富于动感和象征意义。

体现人类不屈精神和追求光明的火炬,由螺旋状的飘带和球体构成,悬浮在两组飘逸的缎带屋顶之间,矗立在整个体育中心和体育场的轴线上,使人们从任何角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火炬。

 11、珠江新城西塔

   项目地点:

广东省广州市

   设计时间:

2005年

   竣工时间:

2009年

   占地面积:

12430平方米

   建筑面积:

448736平方米

   主塔高度:

432米

   外方主要合作者:

WilkinsonEyre.

                   Architect、0veArup&Partners

   中方主要合作者:

韦宏、倪阳、方小丹、邓孟仁、罗建河等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位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西侧,是广州市标志性的新建筑,也是超高层建筑的代表。

项目占地1243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448736平方米。

主塔楼地面以上103层,高432米。

西塔主塔楼的建筑造型独特,宛如“通透水晶”。

结构形式新颖,其结构形式采用由钢管混凝土巨型斜交网格外筒与钢筋混凝土内筒构成的筒中筒结构,具有足够的抗侧刚度和优异的抗震性能,这种结构体系是目前世界超高层建筑中唯一采用的结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