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6919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9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docx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docx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

第1章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大纲要求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在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等方面。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

(3)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要点讲述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

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五脏一体观:

2)形神一体观: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关系

症:

疾病的外在表现。

症状和体征。

如发热、恶寒。

病:

疾病。

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如感冒。

病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

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

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如风寒表实证。

它包含了病因、

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关系。

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2、辨证与论治概念

辨证:

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

程。

论治:

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3、辨证与论治概念

(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既辨病又辨证。

通过辨证来认识疾病。

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证。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所表现出证候不同,因而采用

不同的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因而采用同一

种方法治疗。

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是中医临床论治的基本规律。

是“同病异治”“异病

典型例题

1、下列属于症的是()

A嗳气B食积C热淋D虚劳E鼻渊

答案:

A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答案:

E

3、中医学中“证”的确切含义是()

A.疾病的症状B.疾病的病机C.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D.疾病的病名E.疾病的体征

答案:

C

4、“异病同治”的依据是()

A.病因相同B.病种相同C.病邪相同D.病机相同E.某一症状相同

答案:

D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事物的阴阳属性划分

一般而言:

阳:

剧烈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功能方面;阴:

静止的、内守、下降、寒冷、

晦暗、有形的器质

在医学方面:

阳:

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阴:

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

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例:

昼----阳,上午(阳)---阳中之阳;下午(阴)----阳中之阴;夜----阴,上半夜

(阴)---阴中之阴;下半夜(阳)----阴中之阳。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相互消长4.阴阳的相互转化

(一)阴阳对立

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

上下、寒热、昼夜……

(二)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互为根本。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

阴不生,独阳不长”。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医贯》

(三)阴阳消长

阴阳双方是处在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动态变化之中。

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此长彼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四)阴阳转化

正常情况下的转化:

如:

四季,昼夜

异常情况下的转化:

如:

病情变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化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2、说明生理功能

气为阳——无形之物

血、精、津液属阴——有形之物

卫气——卫阳;

营气——营阴。

肾功能:

分为肾阴、肾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统领八纲:

表、实、热---------------阳里、虚、寒---------------阴

5、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

1、下列药物属阳的是()

A补中益气B清热导滞C降气收敛D消积导滞E降逆收敛

答案:

A

解析:

升浮为阳: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为阴:

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

2.“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指的是()

A.阴阳对立制约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协调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E.阴阳互为消长

答案:

D

3.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4.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有()

A.阴阳的对立B.阴阳的消长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互用

答案:

DE解析:

本题考查阴阳的互根互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与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

作用: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

作用:

温热、升腾

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

作用:

生化、承载、受纳。

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

作用:

清洁、肃降、收敛。

水的特性:

“水曰润下”。

作用:

寒凉、滋润、下行。

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1、阐释疾病的传变

相生关系传变:

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

肾精不足—肝血不足—肝肾精血亏虚证

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阳上亢证

子病及母:

心血不足—肝血亏虚—心肝血虚证

心火旺盛—引动肝火—心肝火旺证

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和相侮

相乘:

肝气郁结-脾气郁结—肝脾不调

肝气上逆-胃失和降—脾胃不和

脾胃虚弱-肝气克伐—肝脾不调

相侮:

肝火亢盛-肺金受伤—木火刑金

脾土虚衰—肾水泛滥—土虚水侮

2、指导疾病诊断

①诊断脏腑的疾病。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②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

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

心脏病人(心病患者),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

③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

如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

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3、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的传变

(3)确定治疗原则和治法

(4)指导针灸选穴

(5)指导精神疗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补母和泻子,即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关系确定治疗原则,主要为“抑强扶弱”。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方法:

滋水涵木法:

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用于水不涵木证

益火补土法:

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用于脾肾阳虚证。

培土生金法:

通过用补益脾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方法,肺脾气虚证。

金水相生法:

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肺肾阴虚证。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法

抑木扶土法:

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佐金平木法:

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肝火犯肺。

泻南补北法:

即泻心火滋肾水。

用于心肾不交。

培土制水法:

健脾利水。

用于脾虚水泛。

精神疗法方面:

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的作用,来达到调节异常情志活动,恢复其正常情

志活动的目的。

肝脾肾心肺肝怒思恐喜悲怒

典型例题:

1、下列按相生规律制定的治法是()

A佐金平木B益火补土C培土制水D泻南补北E抑木扶土

答案:

B

2.依据五行学说,属木的是()

A.苦味,青色,筋,目B.咸味,青色,口,思C.甘味,青色,骨,耳

D.酸味,青色,风,怒E.酸味,青色,目,忧

答案:

D

3.“肝病传脾”属于()

A.子病犯母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

答案:

C

4.抑木扶土法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B.五行相乘C.五行相侮D.五行相克E.五行母子相关

答案:

B

第四节藏象

大纲要求

1.五脏的生理功能2.五脏之间的关系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

(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

(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

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概述

藏象,指藏于体内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脏腑,是藏象学说中的主要内容。

“五脏神”: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天人一体观

脏腑分类

五脏:

肝、心、脾、肺、肾(心包)

六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泄,满而不实

六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

形同腑为中空的器官,功似脏具有藏精之用。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一)心的生理功能

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在志为喜,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经属心而络于小肠。

主血脉

(1)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心气、心血、心阴、心阳共同作用,完成心主

血脉的作用。

(2)心对血液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心脏正常搏动和血液正常运行,也有赖于全身血

液充盈。

如果血液不足,可见心悸、脉数等症。

1.主血脉:

心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

心之功能正常发挥依赖心气、心阳、心血、心阴的充盛

心之阳气旺盛,阴血充盈,则见:

面色——面色红润光泽

舌色——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阳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2.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即心有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广义之神,又包括了狭义之神。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主要依赖于心血、心阴对心神的滋养和心气、心阳的鼓动和振

奋作用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精神萎顿,神思衰弱,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

血热扰心,神志不宁——神昏,谵语,狂躁,举止失常。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全身各脏腑功能失去协调,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

心包的生理功能,具有保护心

脏的作用。

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心包受病,称为心包代心受邪。

如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所出观的神昏、谵语等病症,称之为“热入心包”。

(二)肺的生理功能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上接气管、喉咙,与鼻相通。

在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

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朝百脉,主治节。

肺在志为悲,在体为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肺与大肠相表里,

手太阴经属肺而络于大肠。

(1)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

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与运动)

气的生成:

宗气

气的运动:

调节全身的气机,辅心行血。

肺主气含义:

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①气的生成:

肺吸入的清气,是人体气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宗气的生成。

肺主一身之气

机理

②调节全身气机:

肺有节律的呼吸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整体气机活动处

于协调平衡状态。

表现:

一身之气(尤其是宗气)生成充足;气的升降出入运行正常。

病理:

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症。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2)主宣发与肃降

①肺主宣发

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呼浊。

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于皮毛。

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②肺主肃降

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下纳于肾。

二是将脾传输的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与其他脏腑,并将津液

下输于肾。

三是肃清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内的通畅。

③宣发和肃降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2)主宣发与肃降

③宣发和肃降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维持呼吸运动,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气失宣”:

鼻塞、喷嚏、恶寒、无汗、呼吸不畅,胸闷喘咳等。

“肺失肃降”:

呼吸短促、喘息、咳痰等

两者又常相互影响,可见呼吸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等病症。

(3)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气宣发和肃降对于体内津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一是肺主宣发,布散津液,调节汗液的排泄。

二是肺气肃降,可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

体外。

“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

通调水道,呼吸道,气,水饮,肺,体表,汗,内脏,胃,脾,肾,膀胱,尿

(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是说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内,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

然后再输布到全身。

肺朝百脉意义:

一是气体交换,二是肺气助心行血。

血液的正常循行,

亦有赖于肺气的正常敷布和调节,即肺气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

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

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

治理和调节气血的运行。

治理和调节水液代谢。

(三)脾的生理功能

脾位于中焦,横膈之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志为思,在体为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

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又有“脾寄旺于四时”之说。

足太阴经属脾而络于胃。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主运化,二是主统血。

(1)主运化

脾主运化,主要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功能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即是指对饮食物有吸收、转输及布散作用。

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转

输到心肺,布散于全身,从而使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并通过心肺的作用

化生气血,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

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

气的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逸出脉外。

(四)肝的生理功能

肝位于右胁之内,横膈之下。

肝具有刚强之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

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易亢易逆,故称“刚脏”。

肝在志为怒,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其华在爪,与春气相通应。

肝与胆相

表里,足厥阴经属肝而络于胆。

(1)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

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中心环节是调畅全身气机。

肝主疏泄功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脾胃运化)

肝能调畅脾胃气机,催进脾胃升清降浊功能。

肝又能促进胆液的生成与排泄。

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胸胁、乳房、少腹胀痛。

血行不畅(气滞血瘀)

月经不畅、经迟、痛经、经闭、瘀血、癥积、肿块、疏泄不及气机郁结、舌质暗,有

瘀斑、津行失常

(气滞水停)

痰、湿、饮、水肿、呕血、咯血等出血、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疏泄太过、血随

气逆

调畅脾胃气机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

上:

头目眩晕,脾不升清,(肝脾不和)

下:

腹胀腹泻,肝失疏泄,(肝气郁结)

上:

呕逆,胃不降浊,(肝气犯胃)

中:

腹胀痛下:

便秘右胁胀痛,口苦,纳食不化,黄疸

胆汁分泌排泄不畅

调节冲、任二脉: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隶属于肝,肝为血海。

“女子以肝为先天”:

女性经带胎产,与肝之疏泄功能的关系密切相关

肝—疏泄调节精室、司精关之开合,肾—封藏

女子——月经紊乱,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男子——排精不畅,遗精,滑精,阳痿或不射精等

肝失疏泄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①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

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

冲和条达。

肝为血海。

②调节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

③防止出血。

肝的调节血量功能,是以贮藏血液为前提;将内藏之血输布于外周,或下注冲任形成

月经,是肝疏泄功能在血液运行方面的一种表现。

(五)肾的生理功能

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故“腰为肾之府”。

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

肾在志为恐,在体为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在液为唾,与冬气

相通应。

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是指肾对精气具有封藏作用。

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肾藏精的生理效应

①主生长、发育:

主要表现在骨、牙、发三个方面。

②主生殖:

人体的生殖功能主要与肾有关。

其一,肾藏先天之精,其携带遗传物质,促进人体胚胎发育,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其二,肾精能化生“天癸”。

所谓“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所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

人体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

随天癸的发生、发展和衰减,人体的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出

现发育、成熟及衰退的同步变化。

(2)肾中阴阳为各脏阴阳之根本

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包括肾阴、肾阳。

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

肾阴,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

肾阳,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

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各脏阴阳的根本。

先天之本

肾精、肾气

肾阴:

濡润滋养、先天之精、父母(肾)、后天之本、后天之精、水谷(脾)

肾阳:

推动温煦

肾精不足: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老人早衰等。

肾阴虚: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遗精,舌红少津。

肾阳虚:

疲惫乏力,形寒肢冷,小便失禁,遗尿,阳萎。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起着极为重

要的调节作用。

肾的气化作用主要有赖于肾阳和肾气。

肾气对参与津液代谢的其他脏腑如肺、脾、肝、三焦等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由肾摄纳,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的深

度。

因此,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肾的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保证呼

吸均匀和调。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的关系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

肺主气,具有助心行血之作用。

肺气正常则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条件。

心主血,推动血液

循行,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故有“呼出心与肺”之说。

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

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走息道而司

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二)心与脾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

血液生成脾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化血液。

脾气旺盛,则血之生化功能正常,血液充盛心有所

主。

心主血,营气和津液化赤为血。

心之阳气可以温养脾土,使脾阳不衰,保证了脾生化血

液之正常。

血液运行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脾气统摄血液行于脉中,推动力和固摄力的协调平衡,从而维

持血液正常循行。

(三)心与肝的关系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

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

故“心肝血

虚”常同时出现。

心主神明,肝主疏泄。

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

亦密切相关,故心、肝病变亦都可表现为神志活动的异常。

(四)心与肾的关系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阴阳水火既济与心血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必

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助心阴以濡心阳,使心火

不亢,如此维持心肾阴阳水火协调平衡,称“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心主血,肾藏精,血化为精,精能生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体现了心肾之间的相关性。

(五)肺与脾的关系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

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是组成宗气的主要物质。

2.津液输布代谢: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输布津液。

肺的宣发肃降和通

调水道功能,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转输津液,散精于肺,

则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亦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六)肺与肝的关系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

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略血等病理表现,称之

为“肝火犯肺”。

(七)肺与肾的关系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津液代谢:

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

呼吸运动: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此外,肺肾之阴液亦相互资生,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对各脏腑之阴液具有滋养作用。

(八)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饮食物的消化: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调节。

血液的生成、贮藏和运行:

肝主疏泄而维持血行,藏血而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脾生血、统

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九)肝与肾的关系

肝与肾的关系,称“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以天干配五行,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

称),主要表现于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资等方面。

精血同源:

肝藏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