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6800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美术0110《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普通高中美术课标研制组

2016年1月10日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48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美术是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及技术将感受、想象、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视觉形象,以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的艺术活动。

美术与社会密切联系,是人类最早和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当今美术广泛运用数字媒介技术,深度融入社会,以图像这一视觉语言进行文化传播、人际交流,丰富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凸显其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

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为其进入高等教育和职业生涯做准备。

因此,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建构美好人生

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统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资源开发等课程要素。

帮助学生在现实中通过图像识读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联系生活进行美术表现,形成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认识生活中丰富的文化现象,建立文化自觉和自信,主动适应丰富而复杂的现代生活,建构有创意和诗意的美好人生。

2.强调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发展需求

精选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高中美术课程。

尽力调动各种资源,使课程内容多样化,营造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增强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关联,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3.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美术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确定主题、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创意、选择材料和技法、探索表现方法、修改完善、创作作品、展示交流以及观看、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等美术学习活动。

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意和见解,学会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4.运用质性评价,着眼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运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展示交流等适应美术学科特征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检验自己美术学习的态度、方法与成果,逐渐养成不断自我反思和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灵活调整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评价过程中不仅重视评价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程度,而且重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和评价自己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发展水平。

二、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

(一)总目标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学习美术知识,体验不同媒材的特性,运用观察、想象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语言和方法,创造视觉形象,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结合其他学科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了解美术的社会价值,知道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风格流派,学会通过观看、描述、比较、思考、讨论等方法,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

在逐渐形成美术兴趣和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1:

图像识读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素养2:

美术表现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素养3:

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素养4:

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素养5:

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依据“立德树人”的思想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神,建构学科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体系。

本课程设置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确定了适应高中生身心特征和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提出了适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与评价方式,以及相应的支持方式,努力建构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2.依据美术学科媒材特性和技法特点划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尽快形成美术表现力。

本课程在综合考量美术通行的分类方式、教师的专业背景,以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按照美术门类将学习内容划分为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等7个学习模块。

3.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的要求,采用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组织形式,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本课程设置了美术鉴赏和美术表现两大系列必修课程以及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

选修Ⅰ是根据学生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设置的课程。

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倾向以及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特点和学校办学理念、特色资源而开设的课程。

4.依据当代课程发展趋势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中课程内容确定的关联性原则,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

本课程将“电脑绘画/设计”和“摄影/摄像”整合为“现代媒体艺术”,将“中国画”“书法”和“篆刻”整合为“中国书画”。

以此突出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在综合的状态中进行学习,方便认知和应用。

(二)结构

本课程标准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关系图:

选修Ⅰ(18学分)

选修Ⅱ(4学分)

美术史论基础、速写基础、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术创作与设计基础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倾向及当地社会特点、特色资源和办学理念自主开设

必修(3学分)

美术鉴赏内容系列(1学分)

美术表现内容系列(2学分)

美术鉴赏模块(必修1学分)

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模块(必选其中两个模块,每个模块1学分)

(三)学分与选课

1.选择一个模块,修习18学时可获得1学分。

2.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但原则上以修习1学分作为继续选修和转换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

3.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以获得3个基本学分。

其中必修美术鉴赏内容系列获得1学分,必修美术表现内容系列获得2学分。

因为美术表现系列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所以要求学生在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中限选两个模块。

4.在取得必修的3学分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学习选修Ⅰ的全部课程内容或选择必修课程中的一些模块获得18学分,以满足发展或升学考试的要求;学习选修Ⅱ课程获得4学分。

选修Ⅱ所选模块或内容不加限定,学生可自行选学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

(1)必修课程

美术鉴赏内容系列

在“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持续理解下列基本观点:

1.“整体观念”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观念,也是人们看待和处理问题最有效的观念之一。

2.图像诉诸于视觉,是与口语、文字、声音和动作不同的交流方式,借助于图像,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信息,也能表达思想和情感。

3.因观念、维度、材料和技法等差异,图像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4.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显示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

5.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

模块1:

美术鉴赏

【内容标准】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判断与评价,获得认识和审美享受,并表达与交流观点、审美经验的综合性美术活动。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等组成。

1.从材料、工具、技法或题材区分不同的美术门类,并在现实情境中加以识别;知道中外美术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风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学习美术作品审美构成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用于分析、理解和解释美术作品。

3.掌握2-3种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主题、内涵、形式和审美价值,并用恰当的术语进行解读、评价和交流。

4.辨析美术鉴赏活动中存在的不同文化、经验和趣味的差异,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不同欣赏角度和方式。

5.理解中国传统书画的造型语言、创作观念及文化内涵,并能将其综合运用于对中国书画作品的鉴赏。

6.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外传统美术在材料技法、语言风格和创作观念方面的不同,结合中外文化解读感兴趣的美术现象。

7.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美术变革的主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美术创作成就,探究民族文化传统如何与现代审美相融合。

8.认识“现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法和代表性作品,了解现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特征。

9.通过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美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理解美术创作与时代生活的关系、美术家的社会角色与文化责任、美术作品的著作权知识,以及美术形象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和意义。

10.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外美术大师或当代美术现象进行专题研究,在调查、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撰写评论文章,并通过网络、宣讲和展示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提示】

1.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通过对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材质、肌理以及细节的观看,获得视觉感受,进而展开鉴别、比较、分析和评价等活动,在“看”的经验中展开美术鉴赏学习。

整个学习过程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图像清晰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教学。

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接触美术作品原作,增强学习活动的情境感,积累观看美术作品的经验。

2.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多角度、多层面联系文化、生活情境鉴赏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如何以形象、形式创造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与创意。

例如,以本地区或国内外重要的美术活动、文博资源、环境改变的事例为题,从与美术相关的角度设计学习单元,对事例的内容、形式、意义、价值进行观察、分析、评价。

或以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具有可比性的艺术现象的比较鉴赏为题,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搜集资料,联系自己对中西文明史、美术史的了解,分析中西美术的差异及与各自文化背景的关系。

3.重视不同学习方式、媒介的互补运用,采取多样的、因地制宜的方式丰富学习过程,实现多个感官、多种经验、多类信息的综合体验和运用。

如对作品艺术形象、形式、风格的细读与表达鉴赏体会的语言描述、关键词选择的互动;课堂美术鉴赏与课下美术信息搜集的互补;基于主题单元的多角度研讨与鉴赏经验要点归纳的结合;美术知识的学习与跨领域联系、思考和互证的拓展等。

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开展以美术为主题的调查、考察活动,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和方式辅助学习,拓展学习资源和空间。

4.美术鉴赏能力的养成不是单向的线性递进过程,而是多向的循环上升过程,每一次鉴赏都可能是诱发新体验、新发现的契机。

因此,既要重视基本方法、核心问题在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中的贯通,又提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鉴赏体验,通过不断积累、深化学生对美术的形式手法、艺术智慧和重要细节的鉴赏经验,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美术形象与真实世界、作品表现与历史经典、艺术个性与时代风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可以贯穿在不同主题的美术鉴赏单元中逐步深化理解。

对同一作品不同鉴赏观点的交流讨论、比较反思过程,可以提高对美术鉴赏视角和方法的把握能力。

5.多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给每一位学生更多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鼓励不同审美感受、观点的交流,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如何表述、证明个人观点,如何尊重、理解他人观点。

注意保护学生在作品鉴赏中表现出的个人独特见解,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以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多种媒介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6.要求学生制作学习档案袋,将美术鉴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书、调研报告、活动记录、文献资料、鉴赏与批评小论文、自我反思与评价表等以文本、表格、图像等形式存入其中。

以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的认知轨迹与学习成果,为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供证据和资料。

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水平描述

水平1

能根据材料、工具和技法,或根据题材内容区分不同的美术门类,并说明其不同的特点(素养1、2);能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基本脉络(素养1、5);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美术作品,根据对称、均衡、节奏、比例、对比、统一和变化等形式原理对作品进行分析(素养3);能用文字或口头形式与同学交流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想法和观点(素养1、3、5)。

水平2

能比较、分析中外传统美术在材料、技法和风格特征方面的基本差异(素养1、2、3);能选择几幅中外美术作品,搜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家生平资料,分析、研究作品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素养1、5);能分析和判断生活中的一些美术现象,如分析自己对动画、漫画喜欢的原因等,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素养3);能搜集各种资料,与同学共同研究与讨论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如何影响美术作品的。

理解并尊重他人对艺术现象的不同理解和解读方式。

了解美术作品著作权的基本知识(素养5)。

水平3

能选择几幅中外美术作品,搜集相关的资料,从其创作观念、造型、色彩和技法等方面区分不同艺术风格、流派的特点(素养1、2);能通过调查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视觉文化现象,撰写调查报告或评论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素养3、4);能选择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不同的艺术特点与各自民族文化历史的关系,尊重并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5);能用文字或口头形式分析、讨论美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为社会发展发挥的作用与贡献(素养5)。

美术表现内容系列

在“美术表现内容系列”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持续理解下列基本观点:

1.运用传统或现代媒材与技术创造视觉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和美化生活,是人的基本行为之一。

2.理解和运用不同的空间形态,是进行美术表现的基础。

3.美术家和设计师运用观念、素材、媒材、形式、结构和各种艺术制作方法进行实验和创作。

4.获得美术表现的质量和社会价值,一般需要经历感知、思维、想象、制作、交流、评价和应用等过程。

5.创造是美术的特征,也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造力可以通过美术活动得到培养。

模块2:

绘画

【内容标准】

绘画是运用线条、明暗、色彩等手段进行描绘,创造出不同形态的艺术形象,以反映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美术门类。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速写、素描、油画、水彩画和版画等组成。

1.识别不同的画种(如素描、速写、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和中国画等),了解其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根据题材内容对绘画进行分类(如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静物画和风景画等),认识各自的特征。

2.选择优秀作品进行临摹,通过细致而整体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认识画家在造型、色彩、比例、构图及情境营造等方面的艺术匠心,以及作品的形象特征、表现方式和结构关系。

3.通过对静物、风景、人物等写生训练,了解一般的绘画写生步骤和相关的绘画技巧,初步掌握1至2种绘画方法,运用线条、明暗和色彩的方法基本准确地表现对象的形体、比例、结构、空间和色彩关系及人物动态。

4.认识构图在绘画表现中的作用和意义,运用不同的构图形式进行画面布局和安排,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掌握基本的画面构成规律,形成整体处理画面的能力。

5.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了解创作构思的过程和方法,运用再现、表现和象征等方式进行绘画创作的练习,将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带入创作的情境之中,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

6.通过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描述和讨论,并与名家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绘画创作的特点与表现规律,认识绘画表现的形式、技巧、风格的内涵,探索绘画与社会、历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提示】

1.绘画模块的内容较多,教学时应该避免面面俱到,浅尝辄止。

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条件选择开设其中的一些门类,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较深入的体验。

通过对某一两个绘画门类的学习,获得触类旁通的效果,认识和掌握绘画表现的共性特征、基本规律和学习方法。

2.通过绘画鉴赏活动,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形成学习绘画创作的基本观念。

通过组织学生对不同门类优秀绘画作品的观看和赏析,帮助他们了解美术家与美术作品的关系、时代与趣味的关系、主题与风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技法与情感的关系。

同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绘画技法、样式和风格。

3.在具体的绘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空间与造型意识。

结合具体的绘画技能学习,以提示和讲解的方式,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整体、比较的观察方法,在大小、远近、高低、明暗、虚实等关系中认识物体的存在和运动状态,提高对形象和形式特征的感悟与提炼能力。

4.正确理解绘画创作与技法学习的辩证关系,既认识到技法学习与绘画创作相结合,才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又认识到绘画技法是形成基本表现力的关键,需要通过独立的练习才能形成熟练。

因此,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根据创作的需要选择和学习相关的绘画技法,也需要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独立练习,掌握最基本的绘画技法。

5.采取命题或自选题的创作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对主题的思考和探索,了解绘画创作主题切入的方法和过程,尝试主题性绘画创作,引导学生经历联系生活、收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构图、寻找媒材、绘画创作、展示交流等学习过程。

在主题性创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在选择题材、确定主题和选择表现方法和形式等方面表现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建议、提示和指导。

6.通过写生、默写和记忆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对技法理论、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在不同的绘画练习方法中,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不同形式的绘画构图方法,懂得造型元素的作用和组织原理的运用以及透视、比例、结构和色彩知识,体验和学会不同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以及绘画技法表现的程序和要点。

7.在绘画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评价活动。

运用档案袋、展示及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反思和评价的能力,发现自身、他人包括艺术家的作品的不同特点。

尤其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创作过程及作品的解释、分析和评价,加深对绘画创作规律的理解,开阔眼界,提高绘画鉴赏和创作水平,形成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的绘画学习做好铺垫。

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水平描述

水平1

能大体区分不同的画种,如素描、速写、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和中国画等,了解不同画种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素养1);能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对事物进行描绘,表达自己的想法(素养2);能运用整体观察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表现(素养1、2、4);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并说明其理由(素养3、5)。

水平2

能区分不同的画种,并能根据绘画的题材内容进行分类,如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和肖像画等(素养1);能运用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描绘与创作,并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或想法(素养2、4);能了解几种绘画构图形式,如三角形、S形、十字形、X形、圆形、垂直线和平行线等构图形式,并选择作品进行分析(素养1、3);能选择不同画种的作品,说明其不同的特点及文化背景的关系(素养5)。

水平3

能运用美术语言、构图知识,对不同画种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素养1、3);能运用绘画工具和材料对事物进行描绘,并能根据主题进行有创意地创作,用草图、照片和文字记录自己完整的创作过程和想法(素养2、4);能选择某一画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其发展历程,如油画、版画和年画的发展历程等,学会尊重并理解艺术是如何为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素养5)。

模块3:

中国书画

【内容标准】

中国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画、书法(含篆刻)艺术的统称。

运用中国画、书写和钤印材料、工具,以线造型、以形写神、追求神似、讲究意境是其鲜明艺术特征。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中国书画材料工具及形式特点、书法和篆刻基础知识与技法、中国画基础知识与技法、中国传统书论和画论基础知识等组成。

1.了解并掌握中国书画必备的笔墨纸砚、中国画颜料、刻刀、印石和印泥等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其独有的文化特性。

2.通过对中国画经典作品的赏析,知道中国画的不同门类、艺术风格,以及款识、题跋、钤印、装裱等在体现中国画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方面的独特作用。

3.通过对书法、篆刻经典作品的赏析,了解书法、篆刻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意义,认识书法、篆刻的种类和不同艺术风格,以及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独特的学习和创作方式。

4.了解不同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方式,通过书法、篆刻的临摹与创作练习,体悟中国书法、篆刻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

5.通过山水画、花鸟画或人物画的临摹和创作练习,学习中国画的笔法(如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点厾、皴擦等)、墨法(如渲染、积墨、破墨等)、布局等,加深对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的理解。

6.选择合适的题材和主题,综合运用绘画、书法、篆刻等知识和技法,结合诗词意境进行中国画创作,并运用中国书画的独特装裱方法,体验中国画的完整创作过程。

7.通过专题展览、校园艺术节、网络作品展示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运用所学的中国传统画论、书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术语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进一步激发学习中国书画的兴趣,加深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理解。

【教学提示】

1.中国书画是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块,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创作活动获得对中国书画艺术魅力的体验和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书画教学不能限于单纯的技法训练,必须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三个维度上,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程式化特征、基础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