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6728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docx

《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docx

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

2009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图)

----60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民教师

作者:

三峡在线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5个教师节。

三峡在线觉得,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教师节。

因为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祖国的未来与人民教师的使命”。

回望过去60年,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一代代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三峡在线特意选择了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

三峡在线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中有的推动了新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巨大进步,在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史上书写了重重的一笔;有的无私奉献在人文社会领域研究和教学的第一线,真正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精神;有的曾创造了多少艺术奇葩和视听盛宴。

而作为教师的他们,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专业,一丝不苟;有的奋斗在基础教育领域最普通的人民教师,他们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有的为教育付出了青春;更有的为学生献出了生命……

总之,他们的学风和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他们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榜样。

他们身上闪耀着永恒的师德光辉。

他们都是历年来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三峡在线觉得,今天,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在新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深深足迹的名字,时刻铭记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为我们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接班人。

在此,同样身为人民教师的三峡在线在这里向全天下的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1、感动中国人物——谭千秋

谭千秋(1957-2008)男,汉族,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

198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谭千秋从教26年,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奖励。

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以后,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日常工作中,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称为“最疼爱学生的老师”。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波及绵竹。

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

当时,谭千秋正在这栋教学楼的教室里上课,他迅速组织同学们向楼下疏散。

当他得知有几个同学还没有离开,立即从三楼返回四楼。

看到水泥天花板即将坠落,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扑了上去,用双臂将4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

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的遗体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讲台上。

手臂上伤痕累累,脑袋后部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

4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可是他就这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荣誉称号。

2、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男,汉族,山东省临清县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

1946年回国参加工作,生前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资深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他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的研究范围涉及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计有包括散文著作在内的各类作品上千万字,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被称为“学界泰斗”。

季羡林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具有高尚的品格。

无论是二战期间滞留德国,还是“文革”期间被关在牛棚批斗,他都不忘祖国,不忘良知,不忘学术。

他一生致力于文化交流和传播事业,尤其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懈奋斗,充分展现了一位中国学者对东方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怀和真知灼见。

他被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被印度政府授予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

3、感动中国人物——桂希恩

桂希恩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无党派人士。

1937年出生,现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桂希恩发现了中国第一个艾滋病村。

从此他与艾滋病的防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凭着一个医生的良知和顽强执着,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查明了中原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实情。

5年多时间里,他数十次到艾滋病流行区做调查、救治艾滋病人,为他们送医送药,接济他们的生活,还亲自动手为上千名艾滋病人抽血。

2001年,为了证明艾滋病不会通过普通接触传染,打消人们的顾虑,他在众人怀疑和恐惧的目光中将5位艾滋病人接到自己家中与他们共同生活了5天,用自己的行动为艾滋病人争取生存的权利和做人的尊严。

由于他的奔走呼吁,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的高度重视;因为他的宣传号召,让广大的老百姓认识了艾滋病,他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证实湖北省存在组织胞浆菌病的第一人,是发现湖北省马内菲青霉菌病的第一人。

为了证实基因工程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他将第一针扎在了自己身上,受到人们广泛赞誉。

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荣获白求恩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感动中国人物——孟二冬

孟二冬(1957-2006)男,汉族,安徽省宿县人,中共党员。

1980年参加工作,生前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孟二冬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化,是我国当代高校教师的典范。

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

他历时7年的艰苦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教。

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但他坚持为学生和教师授课,直至病倒在讲台上。

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在北京治疗期间,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

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

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5、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

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李桂林,男,彝族,四川省汉源县人,中共党员,1967年出生,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教师;陆建芬,女,彝族,四川省汉源县人,1966年出生,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教师。

1990年,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来到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任教,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地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妇。

二坪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

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他们共培养了6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

因为教学任务重,他们没有时间照看儿子和老人,儿子不小心摔伤了手,由于离卫生院太远,延误了医治时机,还留下了后遗症。

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全身心投入山区教育事业的精神感动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

二坪——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

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巨变,是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分不开的。

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2007年,李桂林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6、感动中国人物——李丽

李丽,女,汉族,湖南省衡阳市人,致公党党员。

1962年出生,1991年停薪留职自主创业。

现为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主任。

李丽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后又遭遇严重车祸。

她经历过大小手术40多次,身上被切口达270多处,现在行动只能靠轮椅。

但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把挫折当存折,把苦难当享受,把失败当财富,把残疾当动力”。

2005年初,李丽自筹资金赴北京师大系统学习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并通过考试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

回衡阳后创办公益性机构——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建立“丽爱天空”公益网站,开通24小时心理疏导热线。

她深入学校、企业、社区、部队、监狱,义务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共举办讲座500多场,听众达80余万人次。

几年来共帮助百余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200多名孩子戒除网瘾,让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还向服刑劳教人员赠送书籍1200余册,义务推荐安置6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就业。

她先后被32所大中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13所监狱、劳教所聘为教育顾问,12个军事单位聘为心理辅导员。

她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百名优秀母亲等多项荣誉称号。

7、感动中国人物——方永刚

方永刚(1963-2008)男,汉族,辽宁省建平县人,中共党员。

1985年参加工作,生前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

方永刚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对党充满深厚感情,对党的创新理论具有坚定信仰,20多年孜孜以求、刻苦钻研,注重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先后出版《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等16部专著,完成10多项政治理论研究课题。

他在学院率先提出让科学发展观进入课堂,编写出科学发展观教学读本等教材,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

他热情为部队和地方讲课辅导1000多场次,从海军到陆军、空军和武警部队,从基层舰连到仓库、干休所等单位,广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被群众誉为“大众学者”、“平民教授”。

2006年11月,他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一方面顽强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利用化疗间隙从医院返回学院,为学员上完该学期最后课程。

方永刚真情传播、模范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08年3月,他因病逝世,终年45岁。

2007年,他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8、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

1911年出生,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名科学家。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九大至十二大代表,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9、感动中国人物——王选

王选(1937-2006)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九三学社社员。

1958年参加工作,生前系北京大学教授,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

王选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他自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

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取代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同时,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选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公认为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他被誉为当代“毕昇”。

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10、感动中国人物——谢晋

谢晋(1923-2008)男,汉族,浙江省上虞市人,中共党员。

生前系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导演,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著名电影艺术家。

谢晋一生拍摄了《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啊!

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20多部优秀影片。

他始终认为“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及观众的褒奖”。

其作品紧贴时代、生活和人民大众,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赢得广大观众的盛誉,成为几代人敬重和爱戴的电影艺术家,为中国电影,尤其是现实主义电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遗产,鲜明的个人美学风格和强大的叙事能力成为几代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他通过总结不同时期创作经历撰写的《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一书,见解独到,深刻透彻,对许多电影导演和演员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5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他着力提携后辈,热心电影教学事业,倾情关注中国残疾人事业,为繁荣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他长期致力于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为推广传播中国文化倾注了满腔热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艺术家等荣誉,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生成就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