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4795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docx

《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docx

高中生物第七章阶段质量检测七

阶段质量检测(七)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③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④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④

B [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一定发生了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发生定向改变,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不只来自于自然选择,还有可能是基因突变等原因;种群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2.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此种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

B.如果昆虫没有产生适应植物突变的变异,可能导致其灭绝

C.昆虫对此种植物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毒性突变的基因频率增加

D.昆虫和植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一定会使其中一种生物被淘汰

D [植物的此种突变类型产生有毒的生物碱,会对昆虫进行选择,抗有毒物质的昆虫会保留,不抗的个体会被淘汰;若昆虫中没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则导致该物种会灭绝;若昆虫中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则导致该物种不会被淘汰。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C [③④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继承。

⑦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变异现象中不属于此类变异范畴的是(  )

A.人的猫叫综合征

B.把纯合的高茎豌豆培养成四倍体

C.人的色盲

D.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都是高茎

D [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都是高茎,保证了遗传的稳定性,没有可遗传变异。

]

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 [细菌的抗药性个体是细菌种群本身就有的,不是因为接触青霉素而产生的。

]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D.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不一致的

C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即生物性状);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可能会与生物进化的方向相同。

]

7.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类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C [每个岛上的鸟类有多种,所以它们是多个种群,每个种群都存在一个基因库。

由于两岛位置不同,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但无论是否是一个岛,不同种类的鸟类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

由于甲岛上环境变化较大,促使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速率快,所以甲岛上鸟类的种类增加更多。

由于两岛的大小相似,所以鸟类总的数量将趋于相同。

]

8.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不能说明种群在进化;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a基因的频率大小取决于自然选择;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能算作种群。

]

9.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

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

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D [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

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

10.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A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

光合生物与环境中的氧气、好氧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使生物的种类多样化;斑马与猎豹相互选择,增强了奔跑能力;陆生植物与陆生动物的出现,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属于共同进化。

]

1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基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B [地理隔离使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但物种的形成最终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即生殖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12.如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物种,据图分析,不正确的叙述是(  )

A.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突变与选择

B.B物种迁到乙岛时与C物种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

C.D物种与C物种之间最可能是竞争关系

D.E、F两种物种之间可能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了生殖隔离

A [突变是内因而不是外因;B、C两物种在乙岛中均有,不具有地理隔离,但独立进化为两个物种,说明它们具有生殖隔离;C、D两物种具有同一祖先,很可能生活方式类似,且它们位于同一岛屿,很可能具有竞争关系;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是可能出现的,如多倍体的产生。

]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某种果蝇是家禽的致命性寄生生物,在一实验室里,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这种果蝇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果蝇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1)图中属于电离辐射对害虫处理的曲线为________。

(2)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三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回升,这是因为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________,能______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________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________的后代。

(3)用电离辐射使雄性不育的处理方法,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消灭害虫的方法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________,这对保护环境是有利的。

解析 电离辐射导致雄果蝇不育,使果蝇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数量的降低;若用农药处理这种果蝇,其数量会暂时下降,但在种群内变异是不定向的,对农药有抗性的个体,会大量繁衍后代,因此,一段时间后,果蝇的数量会回升。

答案 

(1)B 

(2)抗药性 适应 自然选择 抗药性 (3)人工诱变 (4)农药污染

14.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下面甲图是该种群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由图可知________(填数字)代表A基因频率的变化,________(填数字)代表a基因频率的变化。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

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B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将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粘在另一组雄鸟的尾羽上。

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②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1-20%-40%)+

×40%=60%。

(2)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对羽虱有抵抗能力的A的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所以用曲线1表示,a的基因频率下降,用曲线2表示。

(3)由于三组鸟的尾羽起始长度是相同的,若将A组的尾羽剪下并用黏合剂粘在另一组雄鸟的尾羽上,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则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

答案 

(1)60% 

(2)1 2

(3)①A ②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

15.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

右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

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据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解析 

(1)新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则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则R的基因频率为95%+4%÷2=97%。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下降,SS基因型频率上升,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4)由(3)分析可知,不再使用杀虫剂,SS基因型幼虫更能适应环境,RR基因型幼虫不适应环境,从而使S基因频率上升,R基因频率下降,这样的持续选择作用导致SS基因型频率最高。

答案 

(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16.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

甲图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

(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相当于________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都不同,所以________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出现________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岛龟1和岛龟2的形成。

(3)岛龟脚趾的连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人为将岛龟1迁入乙岛,追踪调查50年间W和w的基因频率变化如乙图,则乙岛上的岛龟1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选填“是”或“否”),说明上述性状中________更适应乙岛的环境。

解析 

(1)当同一物种分开形成两个种群时,两者之间存在的是地理隔离;由于每个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从而导致进化的方向也不同。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了生殖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的形成。

(3)通过图乙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分析,岛龟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变大的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是适应环境的。

答案 

(1)地理 自然选择 

(2)种群 生殖 (3)是 连趾

17.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

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

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

__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

③;

④;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按照题中所说的方法,若每代淘汰残翅果蝇,在F3中,长翅果蝇纯合子为

,若不淘汰,F2之后,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即不再发生变化,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分别为:

该实验缺少对照,只能说明在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不能说明在不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在进行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中bb的个体被淘汰,因此,B基因的频率增加,b基因的频率减小。

答案 

(1)

 

(2)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