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775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docx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docx

高中生物阶段过关检测四

阶段过关检测(四)

(范围:

必修2第5~7章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理解

获取信息

实验探究

综合应用

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3

2,17

18(中)

21(中),

23(中)

2.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及应用

8

9,10(中),

18(中)

3.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监测及预防

11

4,13(中),16

12(中)

4.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

6

7

22(中),

24(中)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5,10,19,20

14(中)

15,25(难)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2漯河模拟)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

A、a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时,成对的A、a彼此分离,分别进入配子中,随配子随机结合并传给后代,导致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可见这样的现象与基因重组无关。

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卵双生姐妹的遗传物质相同,造成彼此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所致。

2.(2012深圳测试)以下有关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B.没有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

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体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解析: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不一定发生在减数分裂中;没有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若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杂合体Aa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分离,不是基因重组;花药离体培养中,不能进行基因重组,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西红柿、孔雀草等生物材料曾随“神舟六号”在太空遨游,进行育种实验。

太空育种的原理及优势是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 A )

A.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

B.诱发基因重组,产生新性状和新的基因型

C.诱发染色体变异,产生新性状和新基因

D.诱发染色体变异,得到生育周期短、产量高的新品种

解析:

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太空的强辐射、微重力的作用诱导基因突变。

4.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与母亲年龄的关系如图所示,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措施是( A )

①适龄生育 ②基因诊断 ③染色体分析 ④B超检查

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②③

解析:

21三体综合征是人类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在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时,要对胎儿进行染色体分析。

从题中所给图示分析,当母亲年龄大于30岁后,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大,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增大,所以预防此遗传病要实行适龄生育。

5.某学校男女生比例为1∶1,红绿色盲患者占0.7%(患者中男∶女=2∶1),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表现型正常)占5%,那么该校学生中Xb的频率是( A )

A.3.96%B.3.2%

C.2.97%D.0.7%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假设男女生比例是1500∶1500,根据题中信息可求出学校中一共有14个男红绿色盲,7个女红绿色盲,150个(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因此总共有Xb数为150+14+7×2=178个,所以Xb的频率为[178/(1500+1500×2)]×100%≈3.96%。

6.(2011鹤岗期末)农作物育种上常采用的方法有:

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等。

它们的理论依据依次是( A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互换 ③基因重组 ④染色体变异

A.①③④④B.④③①②

C.②④①③D.①②④③

解析: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7.现有三个番茄品种,甲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乙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丙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控制叶形、花色和果形三对相对性状,正确的说法是( D )

A.甲、乙两个品种杂交,后代基因型有8种

B.甲、乙两个品种杂交,后代纯合子的概率为1/12

C.乙、丙两个品种杂交,后代花色和果形的性状都不同

D.通过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基因型为aabbdd植株的时间只要一年

解析:

甲、乙杂交后代基因型种类的计算方法为3×2×2=12种;后代纯合子的概率为

×

×

=1/8。

8.(2011滁州模拟)六倍体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后获得种子,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获得八倍体小黑麦(染色体数为8N=56条),据此可推断出( D )

A.黑麦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4条染色体

B.黑麦属于二倍体,不可育

C.秋水仙素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D.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不可育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黑麦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7条染色体,它属于二倍体,是可育的,A、B项错误;秋水仙素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C项错误;小黑麦产生的花粉经过组织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因无同源染色体,故表现为高度不育,D项正确。

9.(2011东北三省联考)如图为某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仅画出部分染色体),图中的现象是什么?

若该细胞产生的配子参与受精,会发生何种情况( C )

A.交叉互换 囊性纤维病

B.基因突变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先天性愚型

D.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性腺发育不良

解析:

图中所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不均等分离,导致产生的配子出现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而进入同一细胞内的情况,该配子参与受精就可能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病症,如先天性愚型。

10.(2012广东实验中学月考)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若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则A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

A正确,通过图像可以看出A的基因频率增加,a的基因频率降低,所以A更适应环境;B正确,基因频率A+a=1,P点时A=a,所以A=a=50%;C错误,因为a逐渐减少,所以纯合体AA比例越来越高;D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11.(2011北京海淀区期中)科研工作者对某种常见病进行调查,得到如下结果:

①同一地区发病率因环境因素的巨大变化而出现明显变化 ②同卵双胞胎的情况高度一致 ③在某些种族中发病率高 ④不表现明显的孟德尔遗传方式 ⑤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 ⑥迁徙人群与原住地人群的发病率存在差别。

由此推断该病可能是( D )

A.只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遗传病

B.只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病

C.单基因和环境共同导致的遗传病

D.多基因和环境共同导致的遗传病

解析:

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一般不遵循遗传定律。

12.先天性聋哑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

为研究其发病率和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D )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④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⑤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⑥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A.①③⑤⑥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⑥D.①②④⑥

解析:

调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调查并计算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之前,首先要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13.(2011年江苏高考改编)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Ⅰ2

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

解析:

甲病为有中生无,故为显性遗传病,由于Ⅱ5患病,Ⅲ7正常,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无中生有,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Ⅱ3和Ⅲ2均患病,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的甲病基因来自Ⅰ2,乙病基因来自Ⅰ1;设甲病由A控制,乙病由b控制,Ⅱ2基因型为aaXBXb,Ⅲ8患甲病为A ,可能是AA或Aa,不患乙病为XBX—,由于Ⅱ4为XBXb,Ⅱ5为XBY,故Ⅲ8为XBXb、XBXB,综上分析,Ⅲ8基因型有2×2=4种;Ⅲ4为AaXBXb,Ⅲ5为2/3AaXbY,两者生育不患甲病孩子(aa)概率为2/3×1/4=1/6;两者生育患乙病(Xb )孩子的概率为1/2,故生育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5/6×1/2=5/12。

 

14.如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物种,据图分析,错误的叙述是( A )

A.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种外部因素是突变与选择

B.B物种迁到乙岛时与C物种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

C.D物种与C物种之间最可能是竞争关系

D.E、F两物种之间可能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

突变是内因而不是外因;B、C两生物在乙岛中均有,不具有地理隔离,但独立进化为两种生物,说明它们具有生殖隔离;D、C两种生物具有同一祖先,很可能生活方式类似,且它们位于同一岛屿,很可能具有竞争关系;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是可能出现的,如多倍体的产生。

15.近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地震,若由于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C.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D.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解析:

由题意可知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两岛上鸟类的种类不同,两岛上鸟类的数量最终趋于相同;当岛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岛上鸟类的种类也随着自然选择的进程发生变化;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不同的多个种群基因库,且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基因库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答、错答、不答不得分,只答一个且正确,得2分)

16.人的耳垢有油性和干性两种,是受单基因(A、a)控制的。

有人对某一社区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D )

组合

序号

双亲(父

母)性状

家庭数

油耳

男孩

油耳

女孩

干耳

男孩

干耳

女孩

油耳×油耳

195

90

80

10

15

油耳×干耳

80

25

30

15

10

干耳×油耳

60

26

24

6

4

干耳×干耳

335

0

0

160

175

合计

670

141

134

191

204

A.从表格数据可判断油耳为显性性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不能确定

B.一对油耳夫妇生了一个干耳儿子,这对夫妇生一个油耳女儿的概率是3/8

C.从组合一看,子代性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所以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D.从表格数据可判断干耳为隐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析:

由表可知,油耳与干耳男女大致一样,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又由组合一得出干耳为隐性性状。

由于调查的家庭数少,其比例可以不符合孟德尔分离比。

若一对油耳夫妇生了一个干耳儿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生油耳女儿的概率是3/8。

17.美国科学家2011年1月9日宣称,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茎叶夹角性状是由细胞核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多个微小效应累加所决定。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 )

A.决定玉米茎叶夹角性状的基因的突变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

B.茎叶夹角大的玉米品种应密植

C.决定玉米茎叶夹角性状的基因突变越多,越有利于选择优良性状

D.若突变基因独立遗传且累加效应相同,则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茎叶夹角可能相同

解析:

基因突变也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若茎叶夹角大,则上下部位的叶子相互遮盖,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所以不应密植;由于茎叶夹角性状是通过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多个微小效应累加所决定的,因此决定玉米茎叶夹角性状的基因突变越多,越有利于选择茎叶夹角小的植株;若“茎叶夹角小”为显性性状,由A、B共同决定,二者独立遗传且累加效应相同,则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由于都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因此茎叶夹角相同,故D正确。

18.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发病机理如图所示,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发明的“诱导分化疗法”联合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该病。

维甲酸通过修饰PML

RARa,使癌细胞重新分化“改邪归正”;三氧化二砷则可以引起这种癌蛋白的降解,使癌细胞发生部分分化并最终进入凋亡。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C )

A.这种白血病是早幼粒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

B.这种白血病与早幼粒细胞产生新的遗传物质有关

C.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均改变了癌细胞的DNA结构

D.“诱导分化疗法”将有效减少病人骨髓中积累的癌细胞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是由染色体甲和乙易位后形成了融合基因导致的,故该过程中遗传物质改变;据信息判断维甲酸可修饰融合基因,三氧化二砷可导致融合蛋白降解抑制癌细胞产生,但没有改变癌细胞的DNA;诱导分化疗法可以抑制早幼粒细胞异常分化成癌细胞,减少骨髓中癌细胞产生。

19.(2012培正中学月考)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不仅取食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D )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B.蜣螂种群的基因库发生了改变

C.该蜣螂属于消费者不属于分解者

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A错误,生殖隔离是指两个物种不能交配或者能交配但是产生的后代是不可育的,题目中没有说明;B正确,蜣螂性状发生了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C错误,该蜣螂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D正确,该蜣螂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0.(2012清远一中月考)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

)n,AA和aa的频率均为(

)[1-(

)n]。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CD )

A.发生了基因突变

B.发生了自然选择

C.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解析:

由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

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没有发生生物的进化,所以CD是正确的。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10分)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对转换成A—T对。

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过选育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水稻一个基因片段的部分碱基序列。

若用EMS溶液浸泡处理水稻种子后,该DNA序列中所有鸟嘌呤(G)的N位置上均带有了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

请在相应方框的空白处,绘出经过一次DNA复制后所形成的两个DNA分子(片段)的碱基序列。

 

(2)水稻矮秆是一种优良性状。

某纯种高秆水稻种子经EMS溶液浸泡处理后仍表现为高秆,但其自交后代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矮秆植株。

请简述该矮秆植株形成的过程 

 。

 

(3)某水稻品种经处理后光反应酶的活性显著提高,这可能与相关基因突变有关。

在叶肉细胞内控制光反应酶的相关基因可能分布于      (填细胞结构名称)中。

 

(4)已知水稻的穗形受两对等位基因(Sd1和sd1、Sd2和sd2)共同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并表现为基因互作的累加效应,即:

基因型为Sd1 Sd2 的植株表现为大穗,基因型为sd1sd1Sd2 、Sd1 sd2sd2的植株均表现为中穗,而基因型为sd1sd1sd2sd2的植株则表现为小穗。

某小穗水稻种子经EMS处理后,表现为大穗。

为了获得稳定遗传的大穗品种,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方法可以是  

 。

 

(5)实验表明,某些水稻种子经甲磺酸乙酯(EMS)处理后,DNA序列中部分G—C碱基对转换成A—T碱基对,但性状没有发生改变,其可能的原因有 

 

(至少写出两点)。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经过甲磺酸乙酯(EMS)处理,DNA复制时原来的G与T配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写出所给DNA片段的复制结果,注意各子代DNA中所有的G与T配对。

(2)纯种高秆水稻种子经EMS溶液浸泡处理会发生基因突变,杂合子自交后代才会出现性状分离。

(3)叶肉细胞内控制光反应酶的相关基因可能分布于细胞核和叶绿体中。

(4)要想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子的育种方法,可选择连续自交或者单倍体育种。

答案:

(1)

 

(2)高秆基因经处理发生(隐性)突变,自交后代(或F1)因性状分离出现矮秆

(3)细胞核、叶绿体

(4)取大穗水稻品种连续自交,直至获得能稳定遗传的大穗品种(或取该大穗水稻的花药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取纯合子,选取其中的大穗个体即可)

(5)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突变后的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序列;突变发生在DNA的非基因区段;该突变为隐性突变;突变后的基因在环境中不能表达

22.(2012深圳中学月考)(10分)玉米(2N=20)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为获得纯合矮秆抗病玉米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主要的变异类型是    。

 

(2)若F1自交3代,产生的F4中纯合抗病植株占    。

 

(3)过程②,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    种;若单倍体幼苗通过加倍后获得M株番茄,通过筛选得到的矮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    ,在理论上有    株。

 

(4)盐碱地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土地资源,为了开发利用盐碱地,从而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我国科学家应用耐盐基因培育出了耐盐玉米新品系。

①由导入耐盐基因的玉米细胞培养成植株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过程可以简要归结为:

玉米细胞

愈伤组织

根、芽

植物体。

则A过程称为    ,诱导B过程的两种植物激素是           。

 

②为了确定耐盐转基因玉米是否培育成功,既要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作探针进行DNA分子杂交检测,又要用       的方法从个体水平鉴定玉米植株的耐盐性。

 

解析:

(1)航天育种是利用宇宙射线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2)根据连续多代自交的公式,F4杂合体的比例为1/23,显性(隐性)纯合体的比例为1/2×(1-1/23)。

(3)n对等位基因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产生2n种配子,单倍体幼苗也有2n种。

DdRr的个体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四种基因型的植株都为纯合体,这四种植株所占比例相等,所以基因型为ddRR的矮秆抗病植株占1/4。

(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关键的两个过程A和B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在再分化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影响到根和芽的分化。

要从分子水平上进行鉴定需要用到DNA分子杂交技术,要在个体水平上鉴定就要提供相应的环境来验证。

答案:

(1)基因突变

(2)7/16

(3)2n ddRR M/4

(4)①脱分化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②耐盐基因(目的基因) 一定浓度盐水浇灌(移栽到盐碱地中)

23.(10分)据《科学》杂志报道:

来自美国儿童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马克·基廷及其同事发现了一种名为“SCN5A”的生物变异。

他们在检查一名心律不齐的非洲裔女患者时,发现SCN5A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改变,导致该基因指导合成的SCN5A蛋白质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SCN5A”的生物变异属于 , 

判断的理由是 。

 

(2)实验证明钠离子进入细胞要通过钠离子通道,必须靠Na+—K+泵(一种载体)主动吸收K+的过程中被动进入细胞,可推断钠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 。

 

(3)该基因指导合成的SCN5A蛋白质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的原因是 。

 

(4)如图为某家族患该病的遗传系谱图,该病的遗传方式为       ;Ⅰ1与Ⅰ2所生孩子含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

 

(5)各种生物都有基因突变的可能,已知金鱼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

现用普通有尾金鱼(甲群体)自交产生的受精卵来孵小金鱼,在孵化早期向卵内注射微量胰岛素,孵化出的小金鱼(乙群体)就表现出无尾性状。

为探究胰岛素在小金鱼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应设计的可行性方案是 

 。

 

解析:

本题以新的生物科技研究成果为背景进行命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种类、基因突变的特点、细胞吸收钠离子的方式、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遗传系谱分析推断和概率计算、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考查在新情景下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由题意“SCN5A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改变”可知,此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钠离子进入细胞是靠Na+—K+泵(一种载体)主动吸收K+的过程中被动进入细胞的,该过程有载体协助,由于是被动过程,因此是协助扩散;SCN5A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改变,从而改变了碱基序列,转录形成的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发生改变,导致该基因指导合成的SCN5A蛋白质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分析遗传图谱可知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由于Ⅱ2是患者,因此Ⅰ1、Ⅰ2均为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推测,他们所生孩子含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3/4;题意中给出了一步实验,要探究胰岛素在小金鱼孵化过程中是否引起基因突变,主要从设计对照实验方面来考虑,因此应设计的可行性方案是“乙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答案:

(1)基因突变 SCN5A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改变

(2)协助扩散

(3)SCN5A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改变,从而改变了mRNA上对应的一个密码子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4

(5)乙群体×乙群体,孵化早期不向卵内注射胰岛素

24.(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