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3745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4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课本1—6页)

1.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文献是《易经·系辞》。

2.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地理学》专著的作者是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

3.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4.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气候炎热、风沙多。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课本7—14页)

1.在地图的家族中分为两类包括:

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家族的新成员是电子地

图。

2.地图三要素包括: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地图上的方向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北、西北、东南、

西南共八个方向。

4.地图上的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

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太阳和手表定向。

6.比例尺:

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①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现有1:

1000和1:

20190两个比例尺,

较大比例尺是1:

1000,较小比例尺是1:

20190。

②所画地图范围越大(如中国地图),内容就越简略,选用比例尺越小,

③所画地图范围越小(如北京地图),内容就越详细,选用比例尺越大。

④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注意: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要将比例尺化成统一表示形式再比较。

另注意单位换算,

1km=100000cm。

7.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是说明地理事物的名称和数字。

8.识记课本P10的图例表。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本16—27页)

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国)的麦哲伦;他的船队环球航行

成功,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②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③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经线与纬线

第1页

①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赤道也叫0°纬线。

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项目经线纬线

形状半圆(弧形)圆

长度相等从赤道向两极缩短,直到缩为两个点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5.经度与纬度

项目经度纬度

零度线的确定本初子午线(0°经线)赤道(0°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西各分作180°向南北各分作90°

表示方法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西经用“W”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南纬用”S”

度数的变化由0°经线向东西逐渐增大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半球界线20°W和160°E(东西半球)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6.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0°纬线——赤道,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或纬度字母是N的在北

半球,纬度字母是S的在南半球。

7.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

东西半球划分记忆技巧:

①记住东半球范围为0°~20°W和0°~160°E两个范围,若不在此范围则为西半球。

②双十法:

画出经度分布后找到20°W和160°E,再将要判断的经度对应到下图落在哪个半球就是哪个半球。

注意:

涉及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的题目就画图表示。

8.球体上的网格叫经纬网。

利用经纬网,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9.确定经纬度技巧:

在经纬网中找到方向,用箭头标出该点所在经度和纬度度数递增的方向,向哪个方向增

就是哪个方向的经(向东增为东经,向西增为西经)哪个方向的纬(向南增为南纬,向北增为北纬)。

向北增所以

向东增所以

为北纬

为东经

10.高中低纬度范围划分:

0°-30°为低纬度(气温高);30°-60°为中纬度(一年内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60°-90°为高纬度(气温低)。

11.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

差、日月星辰的的东升西落。

12.地球的公转: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一年(365天),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五

带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课本28—32页)

9.全球的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所以人们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海陆面积的比例。

10.有人把地球称为“水球”,其依据是什么?

___海洋面积占全球的71%__

11.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哪个面积大?

海洋;南半球哪个面积大?

海洋

12.①从海陆分布看,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②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南或北)半球、东(东或西)半球

13.概念:

大陆指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是大陆和岛屿的合称。

第2页

13.

七大洲:

①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②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

③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格

陵兰岛。

14.四大洋:

①世界上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②最浅、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③第二大洋是大西洋,呈“S”形;④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5.大洲之间的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

③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16.看图填空:

(填写代号及名称)

①赤道穿过的洲有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②赤道穿过哪些洲的大陆?

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③太平洋沿岸的洲有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

洲、南极洲

大西洋沿岸的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

极洲

④南极洲被哪些大洋包围?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

⑤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洲有北美洲、南美洲,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欧洲。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课本33—39页)

14.人们通常把陆地上的地形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5.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其中海拔指的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的大小。

16.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

海拔较低(小于200米),地面平坦;

高原:

海拔较高(高于500米),地面起伏小,边缘陡峭;

山地:

海拔较高(超过500米),峰峦起伏,坡度大。

丘陵:

海拔不高,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波状起伏。

盆地:

四周低,中间高。

17.陆地上的山脉主要有两大山脉带:

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18.世界之最:

①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位于非洲;②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

③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位于南美洲。

④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

⑤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

19.科迪勒拉山系主要有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等山脉组成。

第3页

17.

海底地形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大洋中脊、海沟五部分。

18.学看地形图(课本37—39页)

(1)概念:

等高线:

指的是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

等高距:

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2)如何画和判读等高线图?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单位

为米,数值越大,即海拔越高

(3)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区别: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的是缓坡,

等高线稠密的地方表示的是陡坡。

(4)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等地形的判读

①山顶:

海拔是中间高四周低,海拔最高处即山顶。

②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海拔较低的地方。

③陡崖:

等高线重合处,一般以锯齿状表示,河流流经此处形成瀑布。

④山脊:

等高线向低值凸出。

⑤山谷:

等高线向高值凹进,山谷处一般发育成河流。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课本40—46页)

20.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的例子:

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说明——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河道及森林遗迹:

说明——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2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魏格纳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原始的大陆经

过分裂、漂移而形成的。

22.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即

A亚欧板块、B美洲板块、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E太平洋板块和F南极洲

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

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

震。

③证据:

a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因为亚欧板块

与非洲板块发生碰撞。

b东非大裂谷和红海不断扩张:

因为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不断地拉伸

c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23.火山和地震:

①地球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②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日本多地震因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③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课本48—53页)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在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以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时期。

第4页

到201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六十亿大关,2019年突破七十亿。

19.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

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不断降低。

20.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1.①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低国

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②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是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

22.世界人口绝大部分住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

①其中亚洲南部和东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为人口最为稠密区。

②原因是这些地区位于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的平原和盆地地带。

23.人口稀少的地区:

高纬地区、沙漠地区、热带雨林区、高山高原地区_。

24.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单位是人/km2。

计算公式:

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

25.世界人口问题:

①人口过多出现的问题:

环境破坏、资源不足、交通拥挤,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问题难以

解决

解决措施:

倡导节制生育。

其中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控制的成功典范。

②人口过少出现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社会负担加重。

解决措施:

可以鼓励生育,或积极接纳外来人口迁入。

26.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二节世界的人种(课本54—55页)

24.根据人类的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体质特征,分为三个主要人种:

①黄色人种:

皮肤呈黄色或黄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黑且直,脸宽平,鼻梁中高,身材中等。

②白色人种:

皮肤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发色浅,头发波浪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多,身材

高大。

③黑色人种:

皮肤和眼睛棕色,头发卷曲,鼻形扁平,嘴唇较厚,下巴较低,体毛少,四肢较

长。

25.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是肤色。

26.世界人种的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

主要在亚洲的东部,还有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

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

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

(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有大量的非洲黑人被

殖民主义者当做奴隶贩卖到美洲)。

27.人种体质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种环境体质特征

黑种人太阳辐射强,气候炎热皮肤黑,头发卷曲

黄种人过渡皮肤呈黄色,鼻子中等

白种人太阳辐射弱,气候寒冷皮肤白,鼻子高而窄

第5页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课本56—59页)

1.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有: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2.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主要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等国使用。

3.法语主要在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魁克省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4.拉丁美洲地区,巴西通用葡萄牙语,其他多数国家为西班牙语。

西亚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语。

5.世界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亚洲)

①基督教:

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典型建筑为带十字架的基督教堂。

②伊斯兰教:

发源于沙特阿拉伯,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

北部和东部。

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典型建筑为清真寺庙。

③佛教: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世界第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尤其是亚洲的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

典型建筑为佛塔寺庙。

④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

印度教发源于南亚,盛行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犹太教发源

于西亚,主要信仰者是犹太人。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课本56—59页)

28.人们聚居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城市和乡村。

29.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0.乡村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

规模比较小的

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31.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有关,又与社会经济活动有关。

聚落多分布在气候

温暖降水充沛的平原、三角洲、近水源、近公路铁路等地方。

32.民居与地理环境

①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

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②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③干栏式民居,高脚、窗大、墙体薄。

有利于排水散热,在热带地区的海岸或河边造房,

方便乘船生活。

④特色民居:

黄土高原(陕北)——窑洞,因纽特人——冰屋,新疆——平顶房,热带地

区——双层木楼或竹楼。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课本67—69页)

4.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特点

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短时、多变

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5.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6.空气污染指数(API)和空气质量指数(AQI)反映了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

气被污染的越严重。

第6页

27.

天气符号的识别:

P68图4-3风向:

指风吹来的方向。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本71—77页)

33.气候的两个要素:

气温和降水。

34.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35.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等温线大致和纬线(经线、纬线)平行,南北半球的等温线较平直的是南半球,原因海

洋面积广阔。

②世界气温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影响气温分布的重要

因素是纬度。

③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不同、相同)

a夏季气温,陆地高,海洋低;b冬季气温,陆地低,海洋高。

④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36.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

除南极洲外,寒冷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

洲。

37.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季节:

北半球的夏季是6、7、8月,南半球的夏季是12、1、2月。

它们的季节相反。

38.降水形成的条件: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

的程度。

39.①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

少。

②世界“雨极”是乞拉朋齐,其降水类型属于地形雨。

40.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

渐减少。

②在中纬度(相当于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降水多,大陆的西岸降水少。

④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1.人们常常将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直观的方式加以表示。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本78—86页)

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纬度位置、人

类活动、。

8.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①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②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强,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就越弱。

③夏季气温高的原因:

因为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多。

冬季气温低的原因:

因为冬季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地面得到的热量少。

④当太阳直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大,太阳高度变小。

第7页

28.

公转时的重要特征:

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

29.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0.一年内,太阳只能直射一次的地方在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上,能直射两次的地方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

31.地球上的四季

节气

(日期)

南、北半球

季节

太阳直射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南、北极圈极昼极夜

春分北半球春季,

南半球秋季

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无极昼极夜现象

夏至北半球夏季,

南半球冬季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

秋分北半球秋季,

南半球春季

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无极昼极夜现象

冬至北半球冬季,

南半球夏季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

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3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

A夏至,B

冬至。

(2)地球公转至A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北极圈

内有极昼现象。

此时山东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这一

天是在月6月22日前后。

(3)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4)由图可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和公转轨道的倾角总是

42.°。

(5)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四季变化。

33.地球上的五带

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极昼极夜现象、是否有太阳直射现象,将

地球表面分为五带。

(1)五带的特征:

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寒带;

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的是温带

(2)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

①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南温带E南寒带。

②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纬线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纬

度:

①北极圈、66.5°N②北回归线、23.5°

N

第8页

③南回归线、23.5°S④南极圈、66.5°S

③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A。

(用字母表示)

④在气候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B和D。

(用字母表示)

⑤夏至时,有极昼现象的是C,有极夜现象的是E。

(用字母表示)

⑥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北回归线,D和E的分界线是南极圈。

34.海陆分布与气候:

纬度相同的地方,夏季海洋气温低些,陆地气温高些;冬季陆地气温低些,

海洋气温高些。

35.地形地势与气候

①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阴坡和阳坡温度、湿度状况产生很大差异。

②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山脉两侧的水分、气温状况也会产生差异,如拦截水汽。

③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36.人类活动与气候

①全球的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

②“氟氯化合物”,破坏臭氧层,使地面紫外线辐射加强,危害人体健康。

③热岛效应:

指的是在城市,城市中心的气温比郊区高。

37.判断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①天津的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海陆分布;②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地形地势

③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多,东侧降水少:

地形地势;

④赤道终年炎热,南极洲终年冰雪覆盖:

纬度位置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四节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课本78—86页)

43.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气温月份分配判定所在半球:

若最高温出现在7、8月,最低温出现在1、2月,可判定为北半球;

若最高温出现在1、2月,最低温出现在7、8月,则判定为南半球。

(2)根据气温数值判定气候带:

热带型亚热带型温带型寒带型

气温指标

最冷月气温最冷月气温最冷月气温<0℃最热月气温

>15℃0℃~15℃最热月气温>15℃<10℃

(3)依据年降水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降水类型全年降水特点气候类型

全年多雨型

>2019mm热带雨林气候

1500—2019mm热带季风气候

<125mm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少雨型夏季气温较高且季节变化很大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少,多云雾,全年低温极地气候

全年均匀型全年各月降水均匀时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多雨型降水集中于夏季

有热带草原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冬季多雨型冬季温和多雨时为地中海气候

第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