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3273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docx

《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docx

劳动经济学串讲资料

《劳动经济学》串讲

张孟zmhxy57@

第一章(重点、难点目录)

1、劳动力的概念P1

2、劳动力需求的概念P3

3、劳动力需求的分类P6

4、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P35

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P38

6、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P40

7、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P40

8、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P41

9、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

P41

10、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P42

一、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相关概念

1.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2.潜在劳动力资源等于劳动适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劳动年龄以外实际从事劳动的人口之和。

3.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可以动用的劳动力资源。

4.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二.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相关概念

(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

(二)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三.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短期需求:

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需求:

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1.生产技术的假设;2.组织目标的假设三种情况:

利润最打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P35。

四.劳动力需求弹性

1.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概念

2.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替代

3.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即“希尔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气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4.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由于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会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P41

五.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

技术进步的结果可以使等产量曲线向原点靠近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

1、希克斯技术进步:

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

2、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3、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

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降低,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是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P43

六.长期劳动力需求比短期劳动力需求弹性大。

(p43)

当工资率提高时,长期与短期比较,劳动力需求下降得更快;反之,工资率下降时,长期与短期标胶,劳动力需求增加得更多。

(p44)

考虑一下企业支付的工资中的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情况。

收到这种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影响,雇佣得到工资补贴的劳动者的雇主所负担的工资额降低。

(p47)

替代效应会产生减少雇佣量的效果,而规模效应有扩大雇佣量的效果。

(p48)

第二章(重点、难点目录)

1、劳动力供给概念需要把握的要点P57

2、影响劳动人口数量的两方面P59

3、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的概念P59

4、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P65

5、效用的概念P73

6、总效用、边际效用的概念P74

7、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P76

8、无差异曲线的特征P82

9、替代相应P8910、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图P91

11、道格拉斯-有泽法则P92

第一节(p56)

劳动力供给:

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个体决策

(二)个体意愿(三)时间要素

第二节(p59)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人口变动包括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p61)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三、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p65)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2.工资正常及工资关系3.工资水平4.个人非劳动收入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6.社会保障制度7.宏观经济状况8.其他因素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p67)

经济周期:

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附加刑劳动假说、悲观性劳动力假说(p68)

第三节(p68)

劳动力供给函数S=f(ⅹ1,ⅹ2,ⅹ3……ⅹn)(p68)

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表格称为劳动力供给表(p69)

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量增加(p70)

劳动力供给弹性(p70)

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供给无弹性,即Es=O;

(二)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四)供给富有弹性,Es﹥1;(五)供给缺乏弹性,Es﹤1。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p71)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表现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位移。

第四节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效用理论

1、效用:

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p73)

随着消费量增加,总效用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即边际效用递减。

总效用边际效用(p75)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总效用增量趋于递减(p76)

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的增加停止(p76)

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p77)

收入约束式Y=Wh

无差异曲线具有的特征:

(p82)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供给(p90)

第三章(重点、难点目录)

1、劳动力市场均衡包含的两个含义P99

2、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P99

3、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P99

4、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P100

5、劳动力供给关系的3种类型P101

6、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P109

7、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P113

8、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原因P119

9、自愿失业及非自愿失业P120

10、劳动力短缺的含义

11、累积效应P122

12、引起隐性事业的原因P122

13、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P129

一、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局部均衡分析:

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种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

(p99)

2、一般均衡分析:

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

(p99)

3、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p102)

4、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p105-107)

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p113-117);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p113-117);3、充分就业(p113-117)

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1、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原因有三个:

1、)工资率(包括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

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

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p119)

2、自愿失业:

是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

(p120)

3、非自愿失业:

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

(p121)

四、U—V分析(p122)

第四章(重点、难点目录)

1、劳动时间的概念,工日包括的内容P136

2、劳动时间的特征、功能P137

3、准固定成本P144

4、超时工作概念P148

5、兼职工作的结论P151

6、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P152

7、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P153

8、如何解决道德风险问题P154

9、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P157

一、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

1、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是存量,一定时间内的总劳动时间是流量。

(p136)

2、劳动时间:

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p136)

3、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或工时。

(p136)

4、劳动时间的特征:

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

(p137)

5、劳动时间的功能:

1)计量功能。

劳动时间是计量劳动投入量多少的主要尺度。

2)指示功能。

劳动时间的变动还是经济发展的指示器。

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4)人际交往功能。

(p137)

6、准固定成本:

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

(p144)

四、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

1、人们对超时工作往往是欣然接受。

当超时工作并不经常发生时,收入对劳动时间长短的效应几乎等于零,替代效应发挥着绝对支配作用。

超时工资率不易定得过高。

(p149)2、值班工作制、非全日制工作(p151)

3、非全日制就业模式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

2)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

(p152)4、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

1)劳动力生理方面。

2)道德风险方面(p154)5、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增加有效劳动供给量的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一种监督制衡机制,二是完善和强化劳动报酬激励机制。

(p154)

6、劳动时间的缩短的积极意义:

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6)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p157-159)

第五章(重点、难点目录)

1、生命周期的概念P169

2、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经济学有两种观点P173

3、婚姻的经济意义究竟是生命P177

4、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P185

1)、在自然经济的大家族主义时代,家族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问题的重要内容。

(p1760

2)、婚姻的经济意义:

(p177)3)、西方学者注意到,存在着一种把子女看做提高父母的效用的耐久消费品。

(p179)4)、影响实际退休时间决策的因素除了个人或家庭的财富积累程度和工作兴趣之外,主要有养老金制度、社会经济环境、个人生理条件等三个方面。

1)养老金的影响。

2)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

3)健康程度的影响。

(p185-186)

第六,七章(请同学们选择重点复习)

第八章(重点、难点目录)

1、劳动就业的概念,实现就业的基本条件,以下条件都属于就业人员P272

2、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统计方法至少存在三方面问题P273

3、充分就业的内涵P274

4、失业率的概念P276

5、我国对失业概念的界定P277

6、自然失业率的概念P278

7、二战后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因素P279

8、影响就业的因素P382

9、萨伊的就业理论观点P286

10、凯恩斯的就业理论P288解决对策P289

11、菲利普斯曲线的结论P289

12、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P298

13、就业结构存在的特点P293

14、就业结构的经济和社会意义P294

15、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结论P295

16、摩擦性失业的概念,特点P303产生的主要原因P304

17、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特点P305产生的主要原因P306

18、周期性事业的特点,主要原因P307

19、隐性失业的概念、特征P30820、其他类型失业P309

一、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1、劳动就业主要属于经济范畴的活动和现象,是劳动经济问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p271)

2、劳动就业:

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p272)

3、失业的界定是以劳动力是否面向市场为依据的。

(p275)

4、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p278)

5、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

经济学家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

3)失业保险的影响。

4)结构性失业增加。

(p279)

6、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降低3%,失业率就会升高1%,这是著名的奥肯法则。

(p280)

7、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2)经济因素。

3)制度因素。

4)心理因素。

(p282-285)

8、萨伊的就业理论:

三方面(p286)

9、凯恩斯的就业观点:

(p287-288)

10、凯恩斯的解决对策:

四方面(p289)

11、菲利浦斯曲线:

(p289)

12、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

(p289)

13、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就业政策,因为他们的就业理论是从属于其货币理论的。

其唯一的经济政策是单一的货币政策规则,即使货币供给量按固定的比例增长。

(p292)

四、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1、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性失业。

(名词解释p303-309)

第九章(重点、难点目录)

1、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及其著作P322

2、人力资本的含义、特点P323

3、人力资本的主要形式P324特点P326

4、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P327

5、个人教育投资分析结论P330

6、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P335

7、劳动力流动的条件P340

8、劳动力流动涉及的成本P341

9、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P341

一、人力资本概述(p322—p323)

1、人力资本确实是一种积极为宝贵的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关键因素。

2、舒尔茨——代表作《人力的资本投资》。

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力资本和与其相对应的人力资本两个方面。

3、贝克尔——代表作《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把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家庭经济分析,把很多家庭行为看成与人力资本有关。

4、明赛尔——其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发现收入之所以存在差别,是因为在人力资本的质与量上存在差别。

二、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特点(p323)

1、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只是等。

2、人力资本的特点:

a.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b。

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及特点(p324—326)

1、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各级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2、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投资收益的广泛性、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型与长期型、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第二节教育投资分析

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p327)

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

直接成本——又称现时的成本,包括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及其他一些费用,不应包括全部的住宿和伙食等费用

间接成本——又称机会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获得的收入

教育投资分析模型(p330)

1、个人教育投资分析结论:

a、其他条件相同,投资后的收入增量越多(即收益时间越长),那么一项教育投资的净现值就越可能为正,即投资越具有经济合理性;b、其他条件相同,接受教育投资的成本越低,就越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教育才c、其他条件相同,一个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乐意投资于大学教育的人就会越多

第三节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培训的成本与收益(p335—337)

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即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可以借此去其他企业谋职,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

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与其企业提高的更多

劳动力的流动

1、劳动力的流动——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p340)

2、劳动力流动的条件a、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b、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c、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d、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p340)

3、劳动力流动所设计的主要成本包括——交通费、搬家费、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p341)

4、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年龄、家庭、教育、流动的距离、失业率、职业许可制度、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国际环境、工会、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状况(p341—344)

第十章(重点、难点目录)

1、歧视的类型P347

2、个人偏见理论P348

3、垄断歧视理论的概念,观点P352

4、女性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小于男性劳动力的供给弹性的原因P353

5、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结论P355

6、统计性歧视理论概念P355

7、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种类P360

第一节歧视的概念及类型

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收到的不公正待遇(p346)

歧视的类型——工作收入歧视、就业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投资歧视(p346)

前三种歧视通常被称为后市场歧视,或称当前市场歧视和直接市场歧视,最后一种歧视中接受正规教育歧视通常被称为前市场歧视,或称为过去市场歧视或简介市场歧视。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1、垄断歧视理论所提出的观点(p352)

A男性工资水平将高于不存在歧视情况下的一般工资水平B。

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比男性劳动者工人和没有歧视时的一般工资水平都低C、企业的利润在歧视情况下必然增加D、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若其他竞争对手实施歧视性用人政策而某些企业不这样做,将因其较高的相对人力成本而处于不利地位E、市场竞争将导致歧视减弱的说法理由不充分,有必要采取公共政策措施对付歧视现象。

(p352)

2、劳动力市场往往被划分成两大不可竞争性类型:

高级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p355)

3、统计性歧视——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做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座位雇佣标准而产生的歧视(p355)

第四节中国的就业歧视现象(p360)

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大体有以下几种——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经验歧视、身高歧视

第十一章(重点、难点目录)

1、造成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快的原因P366

2、形成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原因P367

3、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影响P369

4、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综合参考的因素P373

5、工会的职能P376

6、多种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包括的类型P377

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p366)

造成公共部门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的原因:

A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对公共部门服务的需求B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交换为基本外在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极大地提过了公共物品的社会价值C国民收入的增加、增幅收入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公共部门迅速发展的基础。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量下降。

(p370)

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利用价格政策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限制价格的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同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该种产品课征高额税负(p371)。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p372)

1、决定最低工资水平时需考虑的因素——A工人及其家庭的必需品B经济因素C

2、确定和调整最低工作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的因素——A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B社会平均工作水平C劳动生产率D就业状况E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p373)

3、工会的功能:

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并且兼顾社会整体利益的增进—A经济性的功能B政治性的功能C社会性的功能D心理性的功能

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p381)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财政政策按目标不同分为: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生产能力闲置,失业严重,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p384)

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以及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因其控制的重点是工资和利润水平,故称为收入政策(p385—386)

收入政策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实行工资的物价管制、工资一物价指导、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等(p386)

人力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人力政策的目标旨在按照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