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472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言

1.劳动:

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力市场:

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劳动经济学: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5、劳动关系:

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6、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7、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表述的理解

(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

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伊兰伯格和史密斯教授在2000年最新版的《现代劳动经济学》中指出: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还有一种定义则强调,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

劳动经济学分析和设法探讨个人作为劳动力的经济活动。

正如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着职能的性质和作用一样,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

另外还存在着特别强调劳动力的市场特征或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相关的一些定义。

如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将劳动经济学表达为:

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

它涉及到影响劳动力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用、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的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大卫·桑普斯福特在其主编的《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指出,“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及配置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这就是劳动经济学所要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近年来对劳动经济学大都借用国外的定义。

不过也有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

他们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一产出机理”,“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做出什么样的投入决策”的学问。

总体而言,尽管上述各种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劳动力的供求,离不开劳动力的市场,离不开劳动者的行为,以及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成本、收益和价格,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

因此,我们认为,大体而言,绝大多数的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

(二)简洁表述:

劳动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

1、派生需求:

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

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

即工资。

3、劳动的边际收益:

增加一单位劳动量所增加的收益。

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4、短期:

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5、长期:

可以改变劳动和资本投入数量的时间范围,但在这时间范围内还不足以改变生产技术。

6、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7、规模效应:

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8、派生需求定理: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第二,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第三,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第四,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9、互补性生产要素:

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10、同1

11、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

Q=f(L,K),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

2>、简化理论模型中的假定:

A、只存在两种投入:

劳动和资本

B、两种投入各自都是同质的

C、劳动短期内变化,资本只在长期内变化,生产技术超长时期内才能够发生变化。

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

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

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

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2>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制度结构有:

A最低生活保障

B最低劳动标准

C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

D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和利用

12、同8

13、试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女性参与劳动市场对男性劳动者工资率的影响

答:

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

a)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

b)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

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

c)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1、失业的统计概念:

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2、劳动力参与率:

a)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劳动力是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

劳动年龄人口是一定年龄之上的人口,该年龄线是为衡量经济特性而规定的。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b)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c)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进一步整理:

劳动力参与率

i.概念:

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ii.公式: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iii.类别:

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

iv.作用: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3、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的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行为。

(图形分析)

4、收入效应:

一个社会发达了,工资增加时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行为。

(图形分析)

5、交叉替代效应:

我们假定一个家庭只由丈夫和妻子构成。

最初丈夫在市场上全日制地工作,而妻子在家里做家务。

并假定由于经济增长妻子可能在市场上工作的工资率上升。

当市场工资上升到超过妻子的保留工资时,她可能离开家庭寻找就业机会。

妻子工资的提高对其工作时数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它依赖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强弱。

在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中,妻子工资的提高对丈夫的劳动供给产生负的收入效应。

这一结论反过来对于妻子也成立。

妻子工资的增加也导致对其丈夫劳动供给的交叉替代效应。

交叉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交叉替代弹性=△Wj/△Wi

交叉替代效应的符号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保持收入不变,妻子工资的上升,导致其通过替代效应而工作更多时间。

如果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替代的,即当妻子工作时丈夫工作更少,例如丈夫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做饭和打扫卫生,这将会导致负的替代效应。

然而,也有可能的是妻子的市场工作时间与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互补的,例如当妻子在市场工作更多时间丈夫也是如此的情况。

在互补的情况下,交叉替代效应为正。

6、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A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㈠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

㈡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人口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

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要高于女性。

因此,如果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过高就会形成较高的劳动供给。

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

年轻型和老年型较之成年型社会,短期内表现为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

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

㈢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B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㈠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不同选择态度而产生的,这一点将在第三节做出阐述。

㈡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经济增长快速发展时,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增加。

当经济处于萧条时,劳动需求水平下降,导致劳动供给减少。

C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

㈠劳动制度

一国的劳动制度中一般都规定了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这些制度安排对劳动供给具有很大的影响。

㈡工资制度

不同的付酬制度对工作动力和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

㈢体制因素

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劳动供给造成不同的影响。

7、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

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1)劳动和闲暇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

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2)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特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以及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的影响。

理论预期:

第一,在保持所有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低;第二,在该商品为正常品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三,当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的时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图形分析)

8、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

相同点:

1.都以分析劳动者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为基础。

2.得出结论相同。

3.相对于市场劳动供给模型来说,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都探讨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情况

不同点:

1.家庭生产模型将家庭视为生产单位,而劳动闲暇模型将家庭视为消费单位。

2.家庭生产模型弥补了劳动闲暇模型的两大不足之处。

其一,劳动闲暇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者的供给决策往往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其二,劳动闲暇模型忽视了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即该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人们对于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

而家庭生产模型则弥补了以上缺点。

不仅将家庭背景考虑在内,而且还运用交叉替代效应,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3.家庭生产模型除了得到与劳动闲暇模型相同的结论之外,将时间作为生产性投入还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1)在劳动-闲暇模型中,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

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家庭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

2)在劳动-闲暇模型中,闲暇和物品时作为效用的直接来源,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时间和物品是作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

3)在劳动—闲暇模型中,个人目标是为实现效应最大化去进行物品和闲暇的组合选择;使用的是边际替代率MRS;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只是物品和闲暇的组合对效用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商品的生产间接起作用的,使用的边际替代率是MRTS。

在两个模型中,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

4)两个模型体现在劳动供给曲线上不完全相同。

假设一个人的工资上升,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中都发生替代效应。

但是,在劳动闲暇模型中,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直接表现为对闲暇的消费需求上升;而家庭生产模型中,收入效应表现为生产扩张的可能,而这种扩张不可能只去增加一种生产要素。

5)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两个模型都没有无法准确预言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

可见,两种的模型的结论虽然一致,但家庭生产模型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

家庭时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要素。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他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9、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图形分析)

(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处于C点不工作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下降,工作产生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替代效应妨碍人们工作。

(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那么他技能得到原水平的津贴,又能得到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境况要好,因为他在U2上,这种收益效应造成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我们假定工伤补偿计划规定如下:

当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

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我们利用下图分析这一计划对工人工作激励效应。

如图3-16所示,图中假定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AB,工资是E0,并且假定工人的“市场”预算约束(即无工伤补偿计划情况下的约束)不变,所以康复之后仍然能得到受伤前的工资。

在上述条件下,受伤后的预算约束是BAC;个人的最大效用在C点,即不工作。

预算约束包括AC段,AC段看上去像一个“钉子”,正是这个“钉子”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动机问题。

原因有两点:

第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即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

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第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正如标准的向下倾斜的无差异曲线U1,U2所假定的),那么他可以既得到原工资水平的津贴,同时又享受更多的闲暇。

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

在这种情况下,受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显然会产生强烈的收入效应,阻碍受益人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由于收入补偿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使不幸的工人摆脱困境,不太注重工作激励方面的效果,因此制定一项避免降低工作激励的计划是不易的。

例如,在上例所描述的工人偏好中,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因为,如果工人工伤好后继续工作,他将会获得无差异曲线U1,见点f,而获得低于Ag的津贴却不会达到无差异曲线U1。

但是,由于工人的偏好不同,所以个人的最优津贴(即产生工作激励效应,同时又保证最小的效用损失)也不同。

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

1、在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率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投资的成本:

包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

货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

直接成本是学杂费、书本费等,是接受大学教育直接发生的费用。

间接成本,也称为机会成本,是由于上学而无法去工作而放弃的收入。

非货币成本是指由于上大学所承受的心理成本。

教育投资的收益:

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

经济收益就是从终生收入来看,由于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高于没有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的部分。

非经济收益包括由于上大学而得到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所带来的生活兴趣的广泛等。

2、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应怎样安排他们的成本和收益?

普通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

这类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基础技能和素质,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

但是,由于技能的通用性,无法避免员工的流动。

特殊培训: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够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

这类培训提高了员工在特定领域或岗位的技能,对员工在该企业当中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一旦员工被解雇或辞职去其他企业任职,培训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

基于两种培训的不同特点,企业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成本收益模型。

模型一(普通培训):

在普通培训中,由员工自己承担成本并获得之后的收益。

员工的工资率W总是等于其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

(如图p126)

培训前:

工资率—W1=VMP1

培训中:

工资率—W*=VNP*

培训后:

工资率—W2=VMP2

培训中:

(W1-W*)的差额部分是培训成本,完全由员工承担。

培训后:

(W2-W1)的差额部分为培训收益,由员工获得。

由此,普通培训并不会对员工的离职意愿以及离职的发生产生较大影响。

模型二(特殊培训):

在特殊培训中,成本和收益有提供培训的企业和获得培训的员工共同分享。

(如图p127)

培训前:

工资率—W1=VMP1

培训中:

工资率—W4>W*=VMP*

W4

培训后:

工资率—W3

W3>W1=VMP1

培训中:

(W4-W*)的差额部分是企业承担的培训成本;(W1-W4)的差额部分是员工个人承担的培训成本。

培训后:

(W2-W3)的差额部分是企业预期的培训收益;(W3-W1)的差额部分是员工个人预期的培训收益。

在特殊培训的条件下,由于受训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培训成本,并且员工由此得到的特殊技能不能被其他企业所接受,所以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件下的员工辞职率;同时,企业也不愿意解聘员工。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1、试述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及其含义,分析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图形分析)

(一)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

劳动力流动基于以下两种假设:

(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

(2)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

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劳动者要么会决定更换工作,要么会进行砥砺上的迁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如果贴现之后的收益并不比成本高,那么,劳动者就不会决定进行这种变动了。

劳动力迁移的公式

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

净收益现值=

Bjt-Bot/(1+r)t-C

(1)如果某人的净收益现值大于0,意味着收益期望大于由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货币和心理的综合成本,此人将会进行流动。

(3)如果某人的净收益现值小于0,该人将不会流动。

(1)其他情况不便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差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

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非法流动与移民:

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1、当前主要的观点:

两种相反的观点

观点1:

非法流动或移民挤占了当地居民或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

观点2:

非法流动或移民从事的工作,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的,因而不会挤占他们的工作机会。

但是,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简单化了,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斜率。

2、科学理解潮流流动与移民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1)外来移民并没有按1∶1的比例挤占当地公民的工作岗位。

若N2—N3名外国人被驱逐,本地人就业的数量将从N3上升到N1,工资从W2升到W1,N2-N1个工作岗位被摧毁。

尽管驱逐外国人增加了当地人在这一劳动市场的工资和就业水平,但当地居民的就业不是同比例增加的。

(2)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还是愿意从事体力活的。

只是在W2低工资水平的情况下,才存在发达地区本地公民的“短缺”,在W1时,并不存在短缺。

3、移民的经济影响:

(1)移民侵害部分当地体力劳动者的利益,但因素得出侵害全体本地人利益的结论是错误的。

(2)“廉价”劳动的流入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

(3)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

(4)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因劳动力的流入而受益。

2、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他们是怎样影响劳动力流动的?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不比还是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一)年龄。

1.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

2.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联系紧密,流动所造成的心理成本会变得更高,阻碍流动。

3.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也会更高,阻碍流动。

(二)家庭。

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1)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

(2)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3)妻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