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3218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一次演讲》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体悟梁启超的人格魅力

【预习·质疑】

1.梁实秋(1903—1987),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浙江杭县人。

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后迁至台,曾任台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等,译著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后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

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入阁任司法总长等职,后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

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2.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便是梁实秋先生对那次演讲所作的一篇评论性文章。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堕入             坠落             莅临             谦逊             屏息        

激亢             引吭高歌         澎湃             戊戌             戍守        

涕泗             孝悌             叱咤             惊诧        

【粗读·感知】

4.仿照“研讨与练习一”所提供的旁注示例,在课文中作些旁注(不少于三处)。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旁注:

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作者先以梁任公的政治声望来衬托他的学术声望,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

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

再以其他“显宦”、名流的演讲衬梁任公的演讲,以此反衬梁启超的高深学养。

这部分虽然文字简短,但因为运用了衬托之法,使人未睹梁公之面,未闻梁公之声,却先为其所折服,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的情景张目。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①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旁注:

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

最后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很能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对演讲的叙述,只看任公讲稿不听任公演讲,好比登泰山而未上南天门。

行文至此,尚未正面描写演讲,继续从侧面为写演讲作铺垫。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

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

旁注:

通过一连串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狗对艺术家的亲热,与人世的冷漠相对比。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旁注:

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在场人物,着重描写梁任公的外貌形象。

文字不多,但很传神。

可以分两层:

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

既写形又写神,形神兼备,神采奕奕。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旁注:

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独特的语音语调。

前一句出人意料地谦虚,后一句陡然间又是出人意料地自负,这样的开场白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

梁启超说的是广东官话,按理说,晦涩难懂,不能不是演讲的缺陷,但作者反而觉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缺点仿佛也成了优点,这是一个学生由于出自内心的对老师的尊敬而产生的偏爱。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旁注:

写梁启超的演讲给自己的深刻影响。

从侧面进一步衬托梁启超演讲的精彩。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旁注:

写梁启超在演讲过程中富有个性特征的背诵方式,以表现他博闻强记,学识非凡。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张口大笑了。

旁注:

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旁注:

写梁启超的演讲所产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听讲的青年当时深受感动,后来走上从文的道路。

【精读·探究】

5.文章在介绍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时,说他讲《箜篌行》时“活画出一出悲居”,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试结合梁启超先生的生平经历,说说他在演讲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表现。

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

梁启超在这次演讲里认为《箜篌引》的主旨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也就是为理想而蹈死不顾的执着。

一方面因为梁启超本人就是那个“渡河者”,他一边讲诗,一边自然地会浮想起这一生为中国的富强奔走呼号,甘冒矢石,万死不顾的经历,怎能不心潮起伏,声泪俱下?

另一方面,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还让人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桃花扇》里的《哭主》,是一段抒写败国亡君之痛的唱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抒发光复兴国之喜的七律。

前者与其变法失败、光绪废弃之后的哀痛相吻合,后者则与其护国之役,讨袁大捷之后的狂喜相吻合。

所以,梁启超讲起这两段韵文,自然会情满意溢、感慨万千。

【梳理·延伸】

6.文章题目似乎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但文章却以写人为主,请你概括一下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并谈谈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哪些写人的方法。

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自由洒脱、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写出个性。

●只撷取两三个印象鲜明的片段刻画人物,不苛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

●在事件中刻画人物,不必罗列事件,甚至一件就足够。

●从正面和侧面入手,多角度整合刻画。

●描形还要描神,描外还要描内。

每课一练(0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戊戌xù    叱咤chà   主角jué    莅临lì   激亢kàng     屏息以待bǐng

B.蓟北jì    涕泗tì    角斗jué    徒弟tì    谦逊xùn   博闻强识shí

C.沾襟jīn   寒噤jìn   宫商角jué  复辟bì    拭泪shì     弱不禁风jīn

D.解剖pōu   散步sàn   角宿jiǎo   狗爪zhuǎ  乘凉chéng   满园创伤chuāng

2.下列句子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吭,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

B.随后走进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C.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D.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启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林书豪,一个黄皮肤的亚裔小子,以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坐冷板凳的命运,在NBA的球场上,率领困境中的纽约尼克斯队创造了七连胜的杰出战绩,真可谓是银样蜡枪头。

B.滥觞于网络,孕育于时代,财富的诱惑与资本的推动如同万有引力,中国大众类型文学的规模,沿着市场逻辑的轨道,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C.(罗切斯特)“愿上帝保佑果真如此!

简,这儿有个凉棚,坐下吧。

”简爱竟自坐了下来,作为回答,简爱觉得拒绝是不明智的。

D.地上铺着南非奶牛皮,墙上挂着当地人用的竹匾和鱼篓,房间里随处可见以非洲草原动物为题材的手工织物……这都让人唏嘘不已,原来环保和奢侈,是可以兼得的。

【解析】B滥觞:

起源;A银样镴枪头:

比喻表面看起来还不错,实际上不中用的人或事物;C、竟自:

竟然自顾自的,此处应为径自;D唏嘘不已:

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4. 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B.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C.听过这演讲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D.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次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粱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对这段文字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

B.侧面衬托,突出粱任公书法水平的高超。

C.欲扬先抑,为粱任公演讲的精彩蓄势。

D.铺垫衬托,为后面的演讲的精彩纷呈蓄势。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生命的灯

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

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

身旁的一位村民说:

“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草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

“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

“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

“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

“现在是黑夜吧?

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

“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

”但那盲人却说:

“不,我是为自己!

⑤为你自己?

僧人又愣了。

盲人缓缓问僧人说:

“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

”僧人说:

“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

“但我就没有。

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

他仰天长叹说:

“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

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⑦是的,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

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6.第⑤段开头写到:

“为你自己?

僧人又愣了。

”请简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

(4分)

答:

盲人(1分)在黑夜(1分)打着灯笼(2分)  (不超过12个字)

7.苦行僧说:

“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

”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

(6分)

答:

(1)苦苦追寻的理想、信念往往寓于我们身边的平凡小事之中。

(2)为着别人,实际上也就会惠及自己。

(3)必须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8.本文在表现主旨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分点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1)以小见大,从瞎子点灯这样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2)叙议结合,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

(3)虚实结合,苦行僧由眼前的灯参悟到心中的灯。

(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其中每一点手法1分,简析1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善于叙事,精心构思情节,将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演绎得曲折起伏、耐人寻味。

B.第②段中“静静地”一词表现盲者安然的心态,是他对佛的透彻的参悟、对佛性的透彻理解的表现。

C.第①段中“荒僻”一词与第⑥段中“天涯海角”一词相呼应,突出苦行僧寻觅的艰苦。

D.第①段里,作者用“漆黑的夜晚”“漆黑的街道”来象征黑暗的社会,表达形象,寓意深刻。

E.本文题为“生命的灯”,作者借想象中的灯表达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答案:

AC(B盲者并没有参悟性;D不是象征黑暗社会;E灯是现实中的,不是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