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地理 海洋地理.docx
《选修地理 海洋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地理 海洋地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地理海洋地理
选修地理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水体
第一节海水温度与盐度
[主要考点]
◆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本节知识纲要]
(一)海水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
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整个海洋热量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
海水热容>陆地
(二)海水盐度:
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最高海区:
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
最低海区:
波罗的海。
原因:
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
不超过1%
2.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如下图)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
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
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
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第二节海水运动
[主要考点]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和主要成因
[本节知识纲要]
海水的运动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
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2.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3.洋流: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二)洋流
(1)洋流分类
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
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比,阿拉斯加暖流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低。
(2)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重要的洋流:
太平洋:
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②大西洋:
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③印度洋:
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④环球:
南半球西风漂流(寒流)
成因分析
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
[主要考点]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
[本节知识纲要]
一、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能量来源:
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2)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1、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
2.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
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
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3.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
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
第一节海底形态
[主要考点]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本节知识纲要]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1、大陆架2、大陆坡3、岛弧4、海沟5、洋盆6、海岭
海底地形的形成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成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3、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
第三章海岸和海岸带
第一、二节海岸和海岸带
[主要考点]
◆海岸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主要方式
[本节知识纲要]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
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二、海岸带的开发
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定义:
①狭义:
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
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
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
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1)滩涂养殖
(2)港口建设
①定义:
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②影响港口区位的因素:
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先决条件。
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
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④港口规划中,通常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
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生产潜力;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
(3)海洋旅游
①按照其空间范围,分为:
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
②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分为:
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第三节海平面变化与海岸带
[主要考点]
◆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应对海平面上升主要措施
[本节知识纲要]
1、海平面上升原因
(1)全球变暖,引起两极冰川融化
(2)全球变暖,引起海水膨胀
2、海平面的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见课本41页)
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第四章海洋开发
第一节海洋水资源和海洋化学资源
[主要考点]
◆海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本节知识纲要]
1.海洋水资源利用
①海水直接利用
②海水淡化利用
2.化学资源:
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是我国最大盐场
第二、三、四节海洋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
[主要考点]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油气资源和锰结核
◆潮汐能、波浪能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的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类型和开发利用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本节知识纲要]
一.海底矿产资源
1、大陆架海底:
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
2、近岸带的滨海砂矿:
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3、海盆:
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4、石油、天然气:
海底矿产资源中石油和天然气最为重要,已经探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区分别是波斯湾、加勒比海的帕里亚湾和委内瑞拉湾、墨西哥湾;我国的渤海、南海、东海油气资源丰富
5、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始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二.海洋生物资源:
(1)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万种鱼类海洋生物可以直接捕捞,也可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
(2)渔业资源分布:
世界四大渔场:
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
中国最大渔场:
舟山渔场。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过度捕捞,造成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
②围垦和人口填海造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物种减少
③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三、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1.海洋能源:
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2.海洋能特点:
①总量大、密度小;
②可再生
③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