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1030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docx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导论

1)心理学:

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三个概念:

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

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

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

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

 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

  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

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

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 需要与动机、 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

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

   个体发生:

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

需要:

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

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2)认知过程:

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情绪:

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

 智力:

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

人格心理:

称个性心理。

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13)心理学的性质:

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14)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阐明心理活动的规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5)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描述和界定各种心理现象。

16)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因素:

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心理因素。

17)心理学的预测作用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根据心理现象的因果制约性和规律性,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发展趋势的把握。

18)心理学的源流:

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

心理学真正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实证方法的采用是科学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20)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神经生物学理论:

以生物功能的观点看待人的行为。

二)精神分析理论:

由弗洛伊德提出的,认为人的行为来自于内部的人们很少能控制的无意识力量支配。

三)行为理论:

个体的一切行为的产生和改变,都是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造成的。

四)认知理论:

反对行为主义只研究行为而忽略心理的观点,认为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且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心理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把它变成新的形式和范畴。

五)人本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强调要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即认为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本能的想达到高峰体验。

2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的生理基础。

 发展,社会和人格。

教育与教学心理。

 异常心理及治疗。

 工业心理和工程心理。

22)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是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对心理规律和心理机制的解释。

23)异常心理的研究分为:

临床心理、咨询心理。

  工业心理和工程心理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4)工业心理:

称组织管理心理,主要是在企业的管理、组织人事、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

 工程心理主要是研究如何协调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

25)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呈现的5个特点:

理论的综合化、 对象的人文化、方法的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 应用的扩展与深入。

26)心理学研究过程:

问题-假设-验证-理论。

27)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观察法: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优点:

行为自然、真实。

缺点:

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着的行为表现。

  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优点:

可以克服自然条件的局限,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

28)实验法分为: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其中自然实验法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

29)调查法:

是以提问题的方式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法分为谈话法。

问卷法。

30)测验法:

称心理测验,它是采用专门的测验工具—测验量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体或团体的某种心理品质作出分析和鉴别的方法。

31)个案研究法:

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来分析心理特征的方法。

32)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应遵循的步骤:

一)选题二)文献综合三)理论和研究方案 四)研究方案的实施 五)结果分析和总结。

六)撰写报告。

33)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育、管”方面,它对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使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收到好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心理的发生于发展

1)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2)意识是心理的最高级表现形式。

3)心理的起源于物质的反应性。

 反映:

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反映性:

是指物质具有对刺激做出应答的能力,是一切物质的共有属性。

物质的反映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感应性:

指有生命物质普遍具有的反应形式。

植物和低等动物只有感应性,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

心理发生的标志:

信号性反应。

--指有机体具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信号的反应。

4)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

知觉阶段(低等动物、脊椎动物)。

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目动物)。

5)人类心理的产生:

达尔文的进化论。

马克思的社会劳动说。

 达尔文的观点:

人脑的形成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出现是物种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的观点是:

强调人类心理的演化是社会原因,认为劳动和语言是人类心理发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心理形成的标志。

6)个体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体实践因素、

7)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

细胞核,是细胞的能量中心。

人的神经系统由: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干位于脊髓顶端,脑干的功能是维持个体的生命,心跳、血压、呼吸、消化、睡眠等生理活动都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小脑:

位于脑干后方,负责协调身体的运动,控制姿势并维持平衡。

边缘系统:

位于大脑两半球之间,连接大脑和中脑,它与动机、情趣状态和记忆过程相关。

生物因素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8)人的生理因素主要来自:

遗传。

 生物因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否则相应的心理便不可能得到发展。

9)社会环境因素包括:

家庭因素、学校、社会文化。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

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家长的素质及榜样作用、父母的期望与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关系与心理气氛、

10)家庭教养方式类型:

专制型、 放任型、溺爱型、民主型。

11)学校教育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教师的个人素质与管理方式、班集体与同辈群体。

12)文化:

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

 文化有三种形态:

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13)实践:

是指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对于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1)实践是联系个体内部生物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饿中介和桥梁。

(2)实践可以促进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

14)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既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更不是由遗传决定的,是两者的相互作用。

15)意识:

是个体运用感觉、思维、知觉、记忆等心理对内部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的人、事、物变化的综合觉察和认识。

16)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人有意识,动物没有,类人猿只有意识的萌芽。

即:

心理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意识是人所独有的。

17)意识:

是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18)自我意识:

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处于高级阶段的心理活动。

古希腊文化的出现是人类成熟的标志。

  

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反应出个性成熟的程度。

19)无意识和意识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意识就是“明白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

”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到”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

 无意识不是无认识,是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意识阈限下的认识。

“潜移默化”就是无意识的作用。

20)意识是生物进化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21)意识的功能:

1、意识可以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进行建构 2、意识可以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3、意识可以使我们进行最佳决策和做出最佳行为。

22)人的心理的本质:

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第三章注意

1)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体或现象,也包括我们自身的心理或行为。

2)注意的指向:

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

3)注意的集中:

是指心理活动聚焦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4)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是注意的特点。

5)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可能完全注意不到其他人在说什么,但假如在房间另一边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或许就会觉察到。

这说明未被注意到的信息并非完全被阻断了,如果信息的内容变得与你相关时,你还是会注意到的。

这种现象被称作“鸡尾酒会效应”。

6)注意和心理过程的关系:

首先,注意是认知、情趣等心理过程所必不可少的伴随状态。

 其次,任何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的维持和调控,一旦注意发生转移或分散,相应的心理过程就会随之中断或改变。

7)注意的功能:

1。

选择功能 2。

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4.整合功能。

8)注意的外部表现及生理变化: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 。

9)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包括需要和兴趣、情趣状态、)

10)有意注意:

和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的特征:

目的性、意志性。

1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进行实际操作 4。

对注意进行监控。

12)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可以由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转换而来。

可以自动进行的行为都是有意后注意。

13)注意的品质包括: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紧张度3.注意的稳定性4.注意的分配5.注意的转移。

而且都能在教学中很好的运用。

14)注意的广度: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识经验。

15)注意的紧张度:

是指心理活动集中于某个对象的程度,这是注意在强度上的特征。

16)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17)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是可以分配的,但分配是有条件的:

首先,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他都已经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或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

18)注意的转移:

是指人有意识的、迅速及时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是积极地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是消极的行为。

19)注意力缺乏综合症(简称A.D.D.多动症),其特征是1.活动过度2.冲动3.漫不经心。

20)如何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将讲授的东西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起来。

2.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

3.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

21)如何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利用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

3.做中学

22)如何利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2.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

3.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23)注意的转化可以氛围2种:

递进式转化、 交替式转化。

递进式转化:

是指注意的形式从无意转向有意,从有意转向有意后。

交替式转化: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几种注意形式共同参与、不断交替进行。

24)注意的最佳状态:

有意后注意。

这种注意有一定的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是一种既放松又专注的注意状态。

第四章感知觉

1)感性阶段:

是指将客观刺激转换成心理印象的初级阶段。

2)感觉:

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和动物发展起更复杂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是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Hebb)的“感觉剥夺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知觉:

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4)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感觉发生在知觉之前,为知觉收集和提供原料,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也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一般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个体很难体验到从感觉再到知觉的过程,故心理学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5)感觉分类: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肤觉包括:

温觉、冷觉、痛觉。

6)知觉的种类:

按照内容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分为:

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7)错觉:

即错误的知觉,指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本身属性的知觉。

8)感觉器官的感受性:

指不同人对同样的刺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能力。

9)感觉阈限包括:

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也叫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它是在“感觉到”和“感觉不到”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越低(甲能看到微光,乙不能,则甲的绝对感觉阈限低于乙),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所以甲的绝对感受性高于乙的)。

10)差别阈限:

也叫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差异量。

11)感官的感受性会随着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锻炼与补偿-感觉的相互作用。

12)感觉对比:

当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适宜刺激的作用时,感官对其中某些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简称对比。

13)继时对比:

当不同适宜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官,感官对后一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吃过糖果去吃桔子,会感觉很酸)

14)感觉补偿:

是指由于某种感官的功能损伤,而使得其另一种感官的感受性很强的现象。

(盲人的听觉和触觉感受性很高)

15)人的各种感官会同时受到周围事物的刺激,它们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16)联觉:

是指当某种感觉产生时引起了另一种未受到刺激作用的感觉饿现象。

(如:

色觉会引起冷暖感)

17)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的这些特征在教学设计、广告设计、绘画艺术、音乐创作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8)对于知觉的选择性,心理学中通常用“双关图形”来说明。

(少女的侧面像-大鼻子老太太)。

知觉的选择性表明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19)知觉的组织性也叫知觉的整体性,是说,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把一些不同的事物按照某种组织原则结合在一起,最终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20)知觉组织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1。

客观刺激的时空关系或其他关系2.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组织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到一系列知觉组织原则,有:

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封闭性原则、良好图形原则。

21)知觉的理解性:

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试图对当前刺激作出合理的解释,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而且常常用词语把它们标记下来。

22)有时刺激模式本身超越了个体知识经验的水平,就会出现无法解释或无法理解的情形,这时我们将其称为“不可能图形”。

23)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印象保持相对不变,叫做知觉的恒常性。

(在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明度知觉、听知觉、味知觉等知觉中,都存在着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的发生机制包括:

1。

刺激信息的综合作用2。

知识经验的作用。

  离开了知识经验的支持,知觉的恒常性也就没有了。

24)感知具有客观性,是对刺激材料的直接反应;感知具有主观性,它是对刺激材料有选择的组织加工和解释。

25)色盲:

又称色觉缺陷,就是不能形成某种颜色(如红色盲、绿色盲),或不能形成所有颜色感觉的现象。

(如全色盲)。

在全色盲眼中,世界是黑白的。

26)色弱:

又称异常三色视觉,就是不能分辨某种不饱和的颜色。

27)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因为这三种颜色的光如果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混合,可以得到物理上存在的所有色光。

28)暗适应现象:

是指在暗视条件下,对光刺激引起视觉反应的阈值下降,光敏感度提高的现象。

暗适应过程实质上是由于:

光刺激由强到弱的变化所引起的视觉分析器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9)暗适应过程受到的因素:

 前适应状态、 有机体的自身状态。

30)暗适应中的现象:

斜视、普肯野树。

其中“普肯野树”现象就是你能看你自己视网膜上的血管。

31)错觉:

是一种常见的知觉现象,指在某种条件下人的知觉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现象。

32)幻觉:

是指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33)错觉与幻觉的区别:

1。

错觉的发生必定有刺激物作用于感官,幻觉的发生没有;2。

相同的情境引起相同的错觉,幻觉则因人而异。

3。

正常的人都有错觉的经历,而幻觉并非人人都有。

34)听觉警告的优越性:

1.声音信号可以全方位传送和接收。

2。

声音信号接收的被动性。

3.声音信号可以穿透烟雾和绕过障碍物。

35)听觉警告信号设计的工效学要求:

强度要求、频率要求、音色要求、对警告信号刺激模式的调制。

36)视敏度:

又称视力,指眼睛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包括时间视敏度和空间视敏度。

第五章记忆

1)记忆素有“心灵仓库”的美称。

2)19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采用实证的方法开始了对记忆的研究。

3)记忆的概念:

1。

普通心理学的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于过去经验的反应。

反应包括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现,其三个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

识记是保持和再现的基础,识记和保持是再现的前提,再现是对识记和保持的巩固。

2.认知心理学定义:

把记忆作为信息加工一种方式,认为记忆是人们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基本)过程。

4)从过去经验看,记忆分为:

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动作记忆:

是以人们操作过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形象记忆:

是以人们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是以人们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

是以个人亲身经历的在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记忆:

是以词语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

包括字词、概念、定理公式、规则等。

5)內隐记忆:

是指无意识的记忆。

是在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前提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

6)外显记忆:

是有意识参与的记忆。

是在意识控制的前提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7)程序性记忆:

是关于怎样去做某些事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

是关于事件和事实的记忆。

(在学习游泳之前,阅读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的要领,这种记忆是陈述性记忆。

以后通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运用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是程序性记忆。

8)感觉记忆:

是指最初信息的瞬间储存。

 特征:

首先,感觉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保持了刺激的精确地物理特征。

其次,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容量比较大,大凡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记住。

最后,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时间非常短暂。

9)短时记忆:

又称操作记忆,是将信息保存15至25秒,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

 特征:

1.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随着记忆材料而变化的。

2.短时记忆的容量通常用广度测量方法来评定。

3.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也是比较短的。

10)长时记忆:

指的就是那些在记忆中通常保持很长时间,甚至一生的、关于自我和世界的全部知识。

(当信息的保存超过了短时记忆的时限,就可以视为长时记忆了。

11)组快:

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一个有意义的信息集合。

12)无意识记:

是指事先没有明确目的、无需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13)有意识记:

是指有明确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14)机械识记:

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仅仅根据材料的外部特征,采取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15)美国心理学家佩沃在1975年提出了长时记忆的双重编码说,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以以意义的方式呈现并记忆(语义编码),又可以以心理图像的方式呈现并记忆(表象记忆)。

1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反映了识记的保持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的规律。

17)再认和回忆是提取人们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两种主要方法。

再认:

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呈现时仍能被认识的过程。

回忆:

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情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再次重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18)遗忘:

是指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时的现象。

根据遗忘的程度和性质,可以将遗忘分为:

部分遗忘、完全遗忘、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1.部分遗忘:

是指长时记忆中所需要提取的信息只有一部分不能再认或回忆。

2.完全遗忘:

是指长时记忆中所需要提取的信息全部不能再认或回忆。

3.暂时遗忘:

是指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的现象。

4.永久遗忘:

是指记忆过的内容如果不经过重新学习,绝不可能再自行恢复的现象。

19)遗忘的原因:

首先,记忆痕迹随时间自发的消退。

(遗忘就是痕迹的消失。

)其次,遗忘还是干扰造成的,存在两种干扰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