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一模
2015.03
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共18分。
文学功能的弱化
韩少功
①最近几十年来,文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1980年代很多青年征婚者(zìxǔ)“爱好文学”,到今天“文青”在不少场合成为贬义词,可逆的和不可逆的变化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有必要看清文学的新常态。
②在没有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的时代,作家几乎是最重要的社会信息报告人。
比如汉赋的文体特征就是铺陈白描,写到场景多是其上、其下、其左、其右如何如何,面面俱到,不厌其详。
巴尔扎克写一条街道,托尔斯泰写一个修道院,也可以有几页甚至十几页的静态细节,使文学具有某种百科全书的性质,富含生物学、地理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各科知识。
那时的文学相当于今天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或报纸的头条新闻,散文、诗歌、小说是读者了解世界和人生的主要信息工具。
但时至今日,我们了解彼得堡不一定通过托尔斯泰,了解巴黎不一定通过波德莱尔,虽然文学还有个性化、具象化、深度化、虚构化等不可替代的文体特长,但强大的新闻业和互联网呼风唤雨,已经使文学的认知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转移给新兴的信息媒体。
③我小时候旷课逃学,常常是因为迷上了一本《铁道游击队》或《林海雪原》。
那时候娱乐方式不太多,文学就经常成为美酒、节日、快乐大本营,让很多人沉醉其中。
《红楼梦》里的富二代读《西厢记》,在正人君子眼里是“不正经”,是“玩物丧志”。
朱熹曾誓言“决不写诗”,陆游曾自贬其诗是“闲言语”,大概都觉得诗歌属于不正当场所,“高大上”人士在那里偶然出入,一旦被曝光也很失体面。
但时至今日,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唐诗宋词等都被归入“严肃”文学,“严肃”得几乎像数学和哲学,连某些文科学子也觉得读这些东西是一种苦差事,一点都不high。
如果不是要应考升学,他们可能更愿意去打电游、蹦迪、自拍、K歌……以至2014年全国电游总产值一千多亿,相当于电影业全部产值的四到五倍。
文学当然还有娱乐性,但没有经过一定训练和教育的人对此不一定乐得起来,因此它越来越像“小众”产品。
④人类与动物相区别,有文化有教化是重要的标准。
假如有人说,你叫他“爹”,他给你十块钱,恐怕多数人都不会干;如果这个价码提到一百万,很多人可能就扛不住了。
前一个事实,无非是证明绝大多数人还是有道德准则的。
后一个事实,则证明道德准则高的人不会太多。
这个或高或低的弹性准则,显然是文明教化的结果。
古代欧洲主要的道德教化工具是宗教,但中国汉区的宗教传统偏弱,其替代工具是四书五经,其中有《诗经》,“诗”也成了“经”,成了最高指示。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当年说,中国宗教力量不够强大,人心很乱,如何教化?
他倡议“以美育代替宗教”。
这个美育主要指文艺,包括文学。
⑤在宗教或儒学逐渐衰颓的时候,文学的功用曾被放大。
“上帝死了”,雨果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等应运而生,成了上帝的代用品。
“打倒孔家店”之后,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等文艺家的作品,曾是几代人的精神号角,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
作家在那个时候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想看,能管理灵魂的,不就是上帝或准上帝吗?
但这不像是历史的常态,至少在眼下,就像作家阿来说的,打开手机,查一下各大文学网站排名前十的小说,恐怕大多数是吃喝玩乐,饮食男女。
很多人说,这是一个物质化和个人化的“小时代”,“娱乐至死”是人间正道。
作家财富排行榜每年也都炒作得很热闹。
作为一个作家,我当然希望同行们都吃香喝辣大富大贵,但财富能否作为评价作家成功的一个标准?
我们是否也该评选最富的公务员、最富的法官、最富的和尚?
甚至最富的新闻记者?
如果这些评选太荒唐,那么有关媒体是否觉得前一种炒作也太有土豪意味?
⑥以上谈及的文学几方面功能的弱化,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其中哪些属于不可逆的变化,哪些属于可逆的变化,不容易看明白,常令人们困惑。
由此产生的困境不全是因为文艺界无能,而是因为文化态出现了剧烈变化,作者以及受众的适应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怎么能知道天气变冷了是一种可逆的变化,不需要(jīnghuángshīcuò)?
我们又怎么能知道人死了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必须顺变而为?
传统形式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销售额在下降,但从广义上说,手机段子是不是文学?
博客、视频、流行歌曲、电视剧等是不是文学?
这些含有丰富文学元素的新型产品,以文学作为重要的支撑和动力,不仅没有萎缩,反而进入了一个疯涨的阶段,正在迅速地扩张和繁荣。
1.根据注音,在第①段和第⑥段的画线处填写词语。
(3分)
⑴(zìxǔ)⑵(jīnghuángshīcuò)
2.填空:
文章第③段提到的《红楼梦》里读《西厢记》的“富二代”指的是和
两个人物。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家所著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社会悲剧的缩影,在剧中,窦娥悲愤地控诉:
“地也,!
天也,!
”指天骂地的批判锋芒直指社会的统治阶层。
(5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没有新兴媒体的时代,人们沉醉于文学作品,是因为它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B.某些文科学生以读传统文学名著为苦,说明当今人们的审美趣味日趋低下。
C.蔡元培倡议“以美育代替宗教”,是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提高自己的道德准则。
D.文学功能弱化的困境,使一些含有丰富文学元素的新型产品,迅速扩张繁荣起来。
4.在作者看来,文学功能的弱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你如何看待文学功能弱化的现象?
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谈看法。
(7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共15分。
①当下,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已经成为人们非常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
借助网络,我们可以听到彼此的声音,看到彼此的动作表情,但面对另一端黯然神伤的友人,我们很难给以实际的安慰,我们不能伸出手拭去他脸上的泪水,也不能用力握住他的手或者扶住他的肩膀。
你可以在网上咨询心理医生,却不能从他的眼睛里直观地感受到你的故事带给他的触动。
在那一刻,虚拟世界里屡试不爽的一切沟通手段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这时你会深深地体会到,当今网络通讯工具的信息承载量还是有局限性的,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网络传达的。
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Linden博士撰文分析了网络时代越来越稀缺的肢体接触,包括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
而这种肢体接触其实是很重要的社交润滑剂,即便是下意识的肢体接触也不例外。
它可以维系团队的融洽和亲密,传递感激、同情和信任。
有数据表明,如果餐馆服务生和用餐者有礼节性的肢体接触,他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小费。
医生在问诊时一些宽慰的动作可以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治疗效果也会变得更好。
如果售货员在服务过程中和顾客的手臂有过轻微短暂的接触,他的业绩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③社会学家研究表明,某些商品的触感对于购买行为的达成影响颇大,尤其是人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比如鞋子、衣服、床单、化妆品。
触感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上面这些商品,市场调查显示,有30%的消费者表示手机的触感比它的外观更加重要。
现在网络购物已经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些人一段时间内没有网购就会感觉生活似乎缺少了什么。
而网购的商品中,与人身体直接接触的服装占据了很大比重。
或许人们终将希望在购买前能触摸到衣物,体验一下手感,而不是抱着不行就退货的心理,仅凭单薄的文字或者并不怎么真实的图片去赌上一把。
④因此,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一些企业不断尝试开发触摸反馈技术,绝不是心血来潮。
2013年苹果公司公开了一项名为“本地化触觉反馈装置”的专利。
简单来讲,就是为屏幕增加触摸反馈功能,以便真实地模拟出物体的质感。
根据描述,这一系统可以在屏幕上的单个点发出震动反馈,带来更加真实的输入手感。
这仅仅是触觉反馈的第一步。
这套系统还包括一系列更加复杂的技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实时生成本地化的触觉反馈。
比如手指上下左右滑动时,有规律的电信号会激活针脚,然后模拟出物体的形状和质地。
这些细微的运动已经可以通过现有的一些技术实现。
此外,根据手机的应用场景,可以在针脚上覆盖一层弹性薄膜,使触感更加顺滑。
薄膜既可以添加在平整的平面上,比如智能手机的触摸屏,也可以嵌入到滚动机械装置中。
⑤除了苹果公司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如微软和TeslaTouch也在开发触觉反馈技术,甚至已有工程样机问世。
另有一些技术方案可以模拟出更加细微的触觉,比如通过可控的电极释放微弱的电流,刺激末梢神经产生触觉。
⑥当下,触觉模拟技术并未被大规模采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对此的需求会推动这项技术向前发展。
斯坦福大学的Okamura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一款触觉模拟设备,可以模拟物品的质地和形状,同时还能够根据用户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力反馈和形变,模拟出物体的重量。
这项设备在初期主要应用在机器人手术领域,这样主刀医生就能够感知到手术刀末端接触到的组织。
⑦实际上除了医疗领域,这项技术还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久之后,可能是iPhone12,也可能是三星Galaxy10便会提供触觉反馈功能,你可以触摸手机屏幕中某双心仪的鞋子,感受它的材质。
继续发散你的想象力,手机还可以发送指令,控制嵌入在衣服中的动态触感生成装置,让你可以“试穿”衣服。
⑧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让触摸屏来触摸我们并非只是个梦。
5.如果对文章中加点词语进行替换,替换后的表达改变了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黯然神伤——闷闷不乐
B.屡试不爽——屡试不中
C.苍白无力——无力回天
D.家常便饭——司空见惯
E.心血来潮——突发奇想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通讯工具的信息承载量巨大,网络交流广泛而且便利,但做到无障碍交流目前尚不现实。
B.商品的触感对于购买行为影响颇大,在购买衣服手机等商品时消费者认为触感比外观更重要。
C.除苹果之外,微软和TeslaTouch等企业也在开发触觉反馈技术,并且已有产品投放市场。
D.触觉模拟技术目前仅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并且有效的应用,然而在购物等领域尚未得到开发。
7.文章第①段说“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网络传达的”,请根据文意概括说明哪些东西是难以用网络传达的。
(3分)
8.文章第⑦段说“这项技术还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设想一下,除了文中的例子,这项技术还可以有怎样的应用?
请举例说明。
(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共19分。
蒲松龄之道
张炜
①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
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
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
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②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
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
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
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
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③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头看那个小厢房。
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
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
我并不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
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
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④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的那么简单和纯粹。
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
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
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与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
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
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
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世俗化的文人。
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
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
⑤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
当今文场也是这样。
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
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
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
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
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
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
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⑥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⑦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
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
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
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⑧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
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
⑨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
这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
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
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
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
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
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之魂。
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
⑩中国民间喜欢迷信。
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
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装,而是真信鬼神,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
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
这样,他既有了不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
⑪《崂山道士》一篇流传甚广,也是他的作品中较易诠释的一篇。
故事生动,新鲜,而且发生在一个道教圣地,人们可以具体地指点言说,使之进一步地生动。
还有一篇《香玉》,就是写太清宫的白牡丹和耐冬变化成的仙女。
⑫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他们就是道士。
蓝衣、黑冠、白袜,裹腿。
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
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走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
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吗?
不敢轻信。
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烟火”与“烟火气”前后照应,使蒲松龄世俗化的文人形象得到了强化。
B.作者描绘寒夜烛光的创作场景,意在突出蒲松龄的成就得益于艰苦环境的磨炼。
C.结尾段中道士形象的对比,说明蒲松龄在创作小说时并不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D.作者行文表达灵活多变,寓说理于形象描绘之中,读来具体可感,不枯燥乏味。
10.作者认为蒲松龄属于哪种境界,为什么?
请根据④⑤两段内容简要回答。
(5分)
11.如何理解“这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
(5分)
12.第⑤段提到,第一境界常常经由纯粹性的手法才能到达。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说明理由。
(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共20分。
介夫传
【明】沈周
介夫者,姓疏名介。
介为人茂躯干,濯秀可爱,有介然于世者。
其先居赵魏之郊,从树艺以生,子孙甚衍盛,至介始徙宋。
久之,由司城子罕以见宋王,王曰:
“若寓宋之土地,几世于兹矣,请明告我。
”对曰:
“介窃居王土,覃及雨露,欣荣不已,敢不结束以进,修敬于地主以投知也。
臣虽一介之微,然可以御馑可以资俭可以补民生王能味臣言享臣用则臣不为无利于宋利苟无足用味无足享臣请退而从鲁之仲尼取曲肱之乐亦素愿也。
”王曰:
“聚蔬之材,寡人何敢失之?
”遂命从事于阳门,兼修俎豆事,日与王祝,有宴必偕。
王曰:
“舍卿不足为食,犹不得其酱不食。
”乃以介酱呼之。
介闻之,辍食而发叹。
王曰:
“食以忘忧,奚以叹为?
”曰:
“酱,醢也,子路尝醢矣。
自顾菲薄,曷足当王之嗜爱。
且八珍在前,九鼎在侧,甘脆之入其口滋焉,一旦厌饫及夫菲薄,则容无所矣!
是故叹发于不得已也。
然君子之腹虚以容,小人之心足以肆,愿王以君子广大之腹,毋芥蒂于小人之心,斯得永持厥终之道。
”王善其言,居常服绿,因赐紫茸裘以旌之。
及卒,子罕哭之哀。
时晋有事于宋,觇其爱士,返兵却功,宋获以全。
君子悟酱为将,虽其死而尚使宋人不绝噍食。
宋人德介谋,貌而祀之。
其后介子推又从晋,晋以其先人之闻纳之。
公子重耳出奔,推从焉。
适曹绝食,推将割股肉芼羹以进。
公子止曰:
“亡人之在远也,以有先生为御,犹有旨蓄而弗知其冬也。
今先生轸念亡人之口腹,伤己以饱人,亡人弗以为饱,愿先生自爱,毋易体肤也。
”推卒割之。
后公子归伯第,赏有功而不及推。
推之客歌于宫门曰:
“茅之拔兮,茹亦及之;吐其茹兮,忘往之饥。
”王悔,追赏推。
推逃于绵上山,曰:
“我非买菜而求益者也。
”誓不出。
王筮而求之,得鼎,曰:
“烹饪之象,且傅说以调,伊尹以烹,我将获贤者之辅。
”遂火其山以胁之出,推就焚而死。
人谓其介有跨灶风。
为说者曰:
介在宋则宋利,推在晋则晋利,譬之食于蔬,可以化壅通积,养胃以滋人,于人不可以少。
君子于是乎采录其父子焉。
1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然可以御馑可以资俭可以补民生王能味臣言享臣用则臣不为无利于宋利苟无足用味无足享臣请退而从鲁之仲尼取曲肱之乐亦素愿也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敢不结束以进结束:
完成
B.一旦厌饫及夫菲薄厌:
吃饱
C.貌而祀之貌:
画像
D.推从焉焉:
他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介窃居王土,覃及雨露:
我私自迁居到您的国家,且深受您的恩泽
B.小人之心足以肆:
见识短浅的人求足而放纵
C.时晋有事于宋:
当时晋国有事向宋国求助
D.犹有旨蓄而弗知其冬也:
就像贮存有美食就不怕寒冬了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介夫擅长农事,且通晓治国之道,因此被委任参与行政及祭祀事宜。
B.介夫劝诫宋王保持君子之心,以保国运,因此获赐象征更尊贵地位的紫衣。
C.由于受到占卜启示,重耳幡然悔悟,决定追赏介子推,于是下令放火烧山。
D.文章叙事与蔬菜巧妙勾连,借蔬菜评人喻理,角度独特,耐人寻味。
17.文章结尾说“人谓其介有跨灶风”,意指介子推胜过了其父介夫。
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阐明理由。
(6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8—21题,共18分。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注,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此句出自《孟子》,是说有一个齐国人每天外出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余下的酒饭,回家后洋洋自得,竟然向妻妾夸口说是权贵请自己吃饭。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8.《清明》诗中“士甘焚死不公侯”一句表现了介子推的名利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两句也表现出相近的态度。
(2分)
19.下列诗句中,与“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所使用表现手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E.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两首诗都描写了清明时令的郊野景象,但呈现的氛围与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比较。
(4分)
21.现在的清明节是古代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寒食节与清明节气融合的结果,汇聚了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
请综合《介夫传》、两首宋诗和链接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条概括。
(8分)
【链接材料一】
①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
旧俗以介推焚骸,国人哀之,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犯之则雨雹伤田。
②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链接材料二】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链接材料三】
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
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
世族之祭扫者,于祭品之外,以五色纸钱制成幡盖,陈于墓左。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草长莺飞,春意渐浓,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引发了各方关注。
①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准备举办“寒食清明文化展”。
届时将展出相关的实物、影像、诗文等,请你为展览写一段前言。
②作为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请你给学校管理方写一段话,阐明在清明这一法定节日不宜安排补课的理由。
③清明假日是陪伴亲友外出游玩的好时机,请你写一段话,对清明出游做出具体安排。
请从上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请务必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乙未羊年除夕,抢红包成为一场全民狂欢。
微信与春晚合作的“摇一摇”红包一分钟内摇动达8.1亿次,支付宝发出的999999个红包也引来了疯抢,这股热潮随即在微信群等社交网络蔓延开来。
“红包盛宴”引发了持续热议。
有人说:
“地上的一毛钱不捡,为啥要抢网上几分钱的红包呢?
”
有人说:
“不在抢到多少,图的是个感觉。
”
有人说:
“发红包比点赞和群发诚恳多了!
何况花钱不多,却收获一片‘跪谢’,甭提多美了!
”
有人说:
“别傻了,其实商家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
有人说:
“那又怎样,各得各的好嘛!
”
……
①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评价,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在“红包盛宴”中你有过怎样的经历与体验,请以“我与红包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5年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2015.03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⑴“自诩”或“自许”,1分。
⑵“惊惶失措”,2分。
“惊惶”1分,“失措”1分。
2.贾宝玉林黛玉关汉卿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5分,每空1分)。
3.C(3分)
4.【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第一问:
文学认知功能的弱化,文学娱乐功能的弱化,文学教化功能的弱化(3分,每概括出文学功能弱化的一个方面得1分)。
第二问4分,发表看法1分,恰当地举例并分析3分。
共7分。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5.BC(4分)6.A(3分)
7.【参考答案】肢体接触及蕴藏在其中的情感。
【评分要点】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共3分。
8.【答案要点及评分要点】说明具体的应用场景、平台、对象等,2分;说明应用的具体过程及效果,3分。
共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9.B(3分)
10.【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蒲松龄属于第二流境界(1分)。
他乡间秀才的水平(非常民间化、底层化、世俗化的文人)与其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符(2分)。
走不出自身屏障(1分)。
“大俗”走到了极致,也只能是第二流境界(1分)。
共5分。
11.【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这样的文字”是在失意中写出的自娱的文字(1分),“有别一种色彩”指他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民间故事,却完好地保留了民间传说的精神,构建了不灭的民间魂魄(2分),散发着纯洁和简单的魅力(2分)。
共5分。
12.【答案要点及评分参考】针对“是否同意”表明态度(1分),举例恰当(2分),分析阐述完整清楚(3分)。
共6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13.【答案要点】然可以御馑/可以资俭/可以补民生/王能味臣言/享臣用/则臣不为无利于宋/利苟无足用/味无足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