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9858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docx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docx

学年度高三历史月考卷11

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度?

?

?

学校8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

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

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

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

2.卢梭认为,科学是奢侈怠惰的产物、是人类道德败坏的根源。

他的处方是社会要建立于契约之上,而教育要从学习科学文化转变为启发儿童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

卢梭这一主张

A.与启蒙运动的主流精神基本一致

B.表明理性主义已落后于时代潮流

C.体现了反对科学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

D.提倡人的教育要符合科学和理性精神

3.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

据此可知,孙中山

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优先于政治制度

B.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反帝立场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

D.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了民主因素

4.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

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

这反映出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

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5.(题文)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

“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满

B.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C.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6.《世界文明史》中说: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社会的剧烈变动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7.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8.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

“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9.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

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

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10.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

材料表明

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

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

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

11.据《礼记·王制》记载: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干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

这种现象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C.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12.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

这反映了

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

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13.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与智者学派的不同点是

A.提出“知识即力量”

B.认为“感觉即知识”

C.认为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D.认为最高的知识就是对“美”这个概念的理解

14.冯友兰认为:

“(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

”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

A.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天意与人事交相感应

C.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D.儒家试图约束皇权

15.《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

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

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

16.如图是2009年7月15日,“寻访希望工程20周年”启动仪式上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正式发布的“希望工程20年”形象标识。

这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工程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17.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了,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也由此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

A.孔子的思想

B.孟子的思想

C.荀子的思想

D.朱熹的思想

18.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被公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此次获此殊荣对于人类的重大贡献在于

A.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B.让人类发现了更遥远的天体

C.使人类深刻了解了时空的本质属性D.提供了新的宇宙起源的解释

19.《中国近代历史纵横谈》中提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是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付诸实施的却是中国共产党。

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广大农民的生活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长期出现的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20.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

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21.“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王守仁

B.陆九渊

C.李贽

D.朱熹

22.唐代之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明显高于北方,反映在科举上就是南北中试者人数相差悬殊。

为此统治者实行“分地而取”的原则,在科举制中实行“南北卷”。

这一做法

A.是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度的延续

B.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C.是科举制客观公正性的生动体现

D.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

23.西方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说:

“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

”怀特海这句话强调的是

A.古希腊哲学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B.古希腊哲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C.西方哲学思想的原创性相对薄弱

D.西方哲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24.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

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25.20世纪的世界音乐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不仅继承了20世纪前的音乐精粹,还出现了更加贴近当下人们生活的流行音乐,愈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材料表明20世纪的音乐

A.满足了多元世界的要求

B.由重视传承到重视创新

C.对世界的反映更加真实

D.在努力迎合时代的需求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C项错误。

【点睛】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名正而法顺说明了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由此定位答案。

2.C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教育要从学习科学文化转变为启发儿童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说明卢梭反对科学和理性的浪漫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主流精神是理性主义,故A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引领当时时代的潮流,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3.D

【解析】

孙中山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说明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包含民主因素,D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二者优劣,A错误;材料说明民主制度来源古代中国,并不是说西方哲学源于中国,B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明确反帝思想,C错误。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人们认为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

而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违背了春苗冬狩的做法,暗含有对鲁桓公的批评,所以B项符合题意。

A不符合题干主旨,C说法错误,D没有体现。

所以选B项。

考点:

探索历史的奥秘·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5.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主要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根源在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D项正确。

本题设问要求是“出现的根源”,故排除A、B、C。

6.C

【解析】

【详解】

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因此C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D项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7.B

【解析】

【详解】

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曹魏、西晋、东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下降,这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寒门子弟的局面,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故B项正确;西汉以来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与材料中选官制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文化下移趋势不符合表格中数字变化表现,故D项错误。

8.A

【解析】

鸦片战争前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说明以为西方国家落后,而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说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进步性,故选A;B中“摆脱了”D中“实现了”不符合实际,排除;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实际丧失部分主权,排除C。

9.C

【解析】

【详解】

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强调个人信仰对于灵魂得救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个人掌握了宗教信仰的主动权,因此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赋予了德国民众的自由精神。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不符合题干中的“本质”要求,均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即“信徒皆为祭司”的观点,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10.B

【解析】

材料中皇帝由于祭祀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体现出名正言顺的儒家思想观念,B正确;光武帝目的是祭祀祖先,不是夺权,A错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丞相制约,C错误;皇权继承的合法性,不是统治合法性,D错误。

11.B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尊敬老人,推动社会的“尊老”之风,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

材料还涉及商朝时期,当时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项。

12.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以及“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民国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不是“广泛传播”,而是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排除;C项说法片面,材料反映的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不仅仅只是民主意识,排除C项。

13.C

【解析】

智者学派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基础;苏格拉底则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故答案为C项。

知识即力量是培根的名言,智者学派认为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AB项不是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排除;苏格拉底认为最高的知识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D项说法错误,排除。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不符合材料信息所表达的观点。

因此选A。

BCD都符合该观点,据题意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

15.A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同一案件,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说明了原心定罪、以礼入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德主刑辅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应免罪,体现了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的特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B

【解析】

【详解】

科教兴国提出时间是1995年,“希望工程”是利用社会力量救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计划,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属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故B项正确;扫盲工程属于文化基本知识普及,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加强中等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均不符合材料中“希望工程”的信息,故C和D项排除。

17.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法家专制思想,同时又强调儒学的统治艺术,既要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又能缓和社会矛盾,这与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最为接近,因此是荀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C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了董仲舒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主要体现法家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无关,A项错误。

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与材料中的中央集权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人物,而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人物,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本题可用排除法。

在本题涉及的范围内,A项是指普朗克提出的量子概念及量子理论;B项是伽利略制造的天文望远镜;D项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C项是把时空不变的三维空间发展到时空可变的四维空间(长、宽、高、时间)——相对论力学,使人类更深刻地了解时空的本质属性。

所以C正确。

考点:

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

19.D

【解析】

【详解】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有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实现了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故D项正确;中共主要是土地政策的得力,故A项错误;二者都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二者都没有抑制长期出现的贫富不均的有效措施,故C项错误。

2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没有上帝的权威,A项与中国的史实不符,故排除;进化论否定了上帝造人说,严复传播进化论,推动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故B项正确;进化论提出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故C项不符合英国,排除;启蒙思想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东西方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进化论的影响

21.C

【解析】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反映了对传统“圣人”学说的批判,李贽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反传统、批判儒家纲常,故C正确;王守仁、陆九渊是心学代表,并不批判儒家纲常,故AB错误;朱熹是理学代表,也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李贽思想的特点出发,即可得出反传统、批判儒家纲常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2.B

【解析】

【详解】

“分地而取”的办法有助于不同地区的水平差异在考试中得以平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科举制是按照才能选举,九品中正制度是按照门第录取,故A项错误;材料“分地录取”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是真正的客观公正,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一措施属于积极的效果,并不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故D项错误。

23.A

【解析】

【详解】

“脚注”的意思就是进行注释,“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说明古代希腊哲学对于西方哲学影响较大,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古代希腊哲学的凝聚力,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西方哲学受到古代希腊哲学影响,不是说明西方哲学没有原创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西方哲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的信息,故D项错误。

24.D

【解析】

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D。

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

25.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还出现了更加贴近当下人们生活的流行音乐,愈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可知,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音乐等艺术也逐渐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出新,努力迎合时代的需求,故D项正确。

材料信息“出现了更加贴近当下人们生活的流行音乐”,“贴近”并不代表就能满足世界的需求,故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20世纪的音乐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同时也有创新,但并没有强调传承到创新重视度的变化,故B项。

材料并没有反映20世纪的音乐对世界的理解程度是什么,故排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