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班级课题18.颐和园课时2课时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等词语。
2、我能赏美爱美,增强名族自豪感。
3、我能体会写作顺序,抓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体会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
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好词。
2、了解课文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
3、从文中感受美,增强自豪感。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走进文中“颐和园”感知品味、用心灵去想象。
4、情感共振,获得美的陶冶。
我来闯关:
A、填字成词
神清()()()()辉煌隐隐()()
()()的柱子()()的栏杆
B、作者一写颐和园的……………………;二写………….;三写………………..。
C、读了课文我最喜欢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我也想写一篇这样的美文?
那就走出教室,去公园、田野、村庄、溪边、湖畔、名胜风景区等地方,去观赏、去发现、去选择、去动笔吧!
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班级课题19*秦兵马俑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A、会写本单元的新词,并会运用。
B、了解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C、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知识链接: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
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
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
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A、认读字词,实记。
B、自由读课文。
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
勾画重点词句。
C、弄清“俑”的意思。
二、交流汇报(课内)
1、分AB两组听写:
学习委员报词语,对子间互改。
2、小组间比赛读记词语,看谁读得好,记得多。
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久经沙场神态自若跃跃欲试殊死拼搏
绝无仅有鸟瞰铠甲惟妙惟肖
3、理解句子: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
--------------------------------------------------------------------------------------------------------------------------------------。
4、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三、达标检测
A、请你填字成词,再写一写。
南()北()所向()()久()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若成()结()跃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惟()鸟()()甲
………………………………………….
B、填空(结合生活)
规模宏大的()()地进入梦乡
举世无双的()()地探出头来
()的微风()地走来走去
C、我能从词语中选两个词分别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本单元后我的收获
班级课题20古诗两首课时第2课时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3、感受有爱、友情的温馨。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二、导学步骤:
1、导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
2、读好“孟、陵、辞”字音。
3、小组背诵,互相检查。
4、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5、小组解读诗意,讨论交流。
评价、引导。
学生初意:
---------------------------------------------------------------------------------------------------------------------------------------------------------------------------------------------------------------------------------------------------------------------------------------------------------------------------------------------------------------
三、交流展示
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
谈谈你品读到的友情(优生完成)
-------------------------------------------------------------------------------------------------------------------------------------------------------------------------------------------------。
四、总结评价
①自我评价:
发言踊跃(好、中、差),表达清晰(好、中、差),举止大方(好、中、差),思维敏捷(好、中、差)。
②学生评价:
我认为这节课_____________表现最好,因为他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教师评价:
课题21搭石课时2课时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地走过搭石的图片。
(可制作为课件)。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有关桥的图片,或者课件。
2、了解故事内容。
(熟读课文)
3、什么是“搭石”?
(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4、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5、人们怎样过搭石?
(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6、为什么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勾画出喜欢的词、句、段并旁注,说出为什么喜欢。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体会。
5、给“俗()、绰()、序()”注音。
我来闯关:
A、抽读字词
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络
猛涨序伏
B、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
C、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秀品质。
体现老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第()段是课文的点睛之笔。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2、小练笔:
把你发现的平凡生活中的美的事情或场景写下来。
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时2课时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小组听写,学生互查)
2、我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找到我喜欢的句子。
3、我能体会到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学习重点:
让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知识链接:
白血病早期症状不太明显,典型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贫血及相关一些症状如:
虚弱、面色苍白,有一种生病感。
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容易擦伤或出血,如:
牙床出血,流鼻血。
极易感染,如出现嗓子痛,支气管炎并伴有头疼、低热、嘴痛及皮疹等。
淋巴结肿大,特别在喉部、腋下及腹股沟。
左胁骨下感觉不适。
病情严重时,突发高热,意识混浊,无力讲话和移动四肢。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好词。
2、解读课题,从中你知道什么?
3、课文讲述的事情很感人,我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象:
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学习,初读课文后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
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词句,大家一起分享。
4、情节表演。
学生扮演文中最敬佩的一个人物,你想对他说什么、做什么?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
我来闯关:
A、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是因为:
()
B、只有_______才能使生命之花绽放。
C、读了课文我明白“生命之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班级课题23﹡卡罗纳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是怎样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预习任务: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合作、探究:
1、小组开火车读课文,相互纠错、正音。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卡罗纳很伤心?
找出相关的句子后交流。
(用“——”勾画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浏览课文,合作找出描写大家面对不幸的卡罗纳的具体做法的句子,并在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感受。
6、出示大家关心卡罗纳的句子并指导感情朗读
7、假如卡罗纳就是我们班的其中一位同学,你又会怎样对他?
(尽量写详细,写出你的关心)
课后练习:
1、卡罗纳是不幸的,因为(),可卡罗纳又是幸运的,因为()。
2、给下列生字注上音节并组词。
遭()悯()咛()咐()啕()
阅读连接:
《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爱,也许是一句温暖的话语∕爱,也许是一道关切的目光∕爱,也许是一个亲密的动作∕爱,更是一种理解和体谅∕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班级课题24*给予是快乐的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预习任务: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认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自主、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炫耀、兜一圈”的意思。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了课题后想到了什么?
3、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勾画出来)
4、文中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
(用“﹏”勾画)
5、为什么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
(联系课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
6、“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大胆发挥想象,这个夜晚他们是怎样度过的?
阅读连接:
课后《给,永远比拿更快乐》
学习收获:
班级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第1课时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书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并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掌握生字、词语,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预习任务: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收集几句名人名言。
自主、合作、探究:
1、小组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认识文中8个生字,练习写12个词语。
小组讨论交流需要注意的问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链接:
语文书124页,课后选读课文《真实的高度》。
我来闯关: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崛()范()铿()锵()闯()租()
2、听写词语:
班级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第2课时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学习重点:
阅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预习任务:
1、多读几遍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地方。
自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第1—6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a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用——勾画)
b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c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说些什么?
d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a找出过度句。
(用——勾画)b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c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e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4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班级课题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第1课时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写生字、词语。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三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预习任务: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3、查找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自主、合作、探究:
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小组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师检查自学情况。
3、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
怎么分成两部分?
3、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a.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b、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C叶老为我修改作文,使我感受到了叶老是一个
4、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a、读课后资料袋,学习三个修改符号。
b、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奶奶买了水果,桃、苹果,还有巧克力。
数学对我很感兴趣。
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和公共财物。
班级课题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第2课时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3.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自主、合作、探究:
1、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a.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b.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a、第8自然段:
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b、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c、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
楷模──
叶老的人品──作品──
4、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
5、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7、“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班级课题27﹡乌塔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认识六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预习任务:
1、把课文读懂,读准字音。
理解“惬意、反驳、语塞”的意思。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乌塔这样做好不好?
3、查找欧洲地图。
自主、合作、探究:
1、根据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乌塔旅游了哪些地方?
还准备去哪儿旅游?
(结合地图)
4、领悟乌塔的独立生活能力。
a画出乌塔为了出国旅游,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句子。
b假如是我们,我们敢独自一人出国去旅游吗?
为什么?
填空了解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
中外父母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中国父母是百般呵护,孩子一般没有机会独立锻炼;外国父母是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去锻炼;
★中外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差异:
中国孩子靠父母养活、资助;外国孩子靠自己打工,努力挣钱;
★认识世界的途径不同:
中国孩子不出家门;外国孩子走出家门;
★中外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
中国孩子(父母包办代替);外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5、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a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样做好不好?
为什么?
b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c你赞同中国父母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