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8436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docx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docx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历史在浩荡的长河中一点一点沉淀,当我们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往事如烟,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骚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光焰万丈长。

”唐诗宋词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

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

李太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东坡的华发张扬着少年意气。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由他所著的《苏东坡传》,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东坡传奇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纵观苏轼一生,可谓造化弄人,屡遭波折。

年少成名,曾经庙堂之高,也曾游放岭南,一身才华,却起伏坎坷。

尽管人生尽是不如意,可苏轼没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乐,兴趣广泛,亲近自然。

擅长诗词、文赋、书法、作画,甚至是烹饪,以至于后来的“东坡肉”声名远扬,流传至今。

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在中华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林语堂评价说: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陌上花开,蝶霞飞迟,昔人已改,江山犹是。

是时,挚爱的元配夫人已与他生死两隔数年,悼念亡妻凄婉哀伤。

流光退却,华发渐升,凉月堕江。

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更是遍布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关爱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人生给每个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场盛大的疼痛,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子瞻首历人生黑暗,于生死间来去几番,仕途终不得圆满。

子瞻仕情渐疏,于坡地开垦,补贴家用。

东坡之号,自此而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何等坦然!

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须行?

”这是何等洒脱!

昂然挺立,捋须而笑。

官场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咏间,深刻的忧伤日渐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离死别于山水之间,愁苦与大江俱东,被浪淘尽;放官场浮云于田园之中,三百颗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岭南。

将满未满又如何?

如此豁然心境,使苏轼之月昭质未损,熠熠生辉。

林语堂称东坡为乐天派。

似乎是没有什么可以使东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

他敢于说:

“我坐华堂上,不该麋鹿姿。

”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

“苛政猛于虎。

”林语堂评价说: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正是因为东坡的性格乐观豁达,豪放不羁,他的诗词奔放灵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词的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阔达胸襟。

在面对人生中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一个个大雨磅礴的日子时,该如何度过低潮期,我想东坡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苏轼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适合,将满不满,昭质未损,既晔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温柔。

繁华边际,清辉蔓延。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轼用他豪放的笔墨挥洒着,用诗句诠释着自己的人生。

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更是如一颗闪亮的明星,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

读完《苏东坡传》,我依旧感叹着这位大文豪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可又为他在苦难中豁达大度而感到敬佩。

他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朝代的忠臣,老百姓的挚友。

苏轼多次被贬官谪迁,他豁达、乐观,无时无刻关心百姓,为百姓着想。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苏轼任杭州通判,西湖本身的诗情画意,让苏轼的诗意大发,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让人回味无穷。

他为百姓做过很多事情,曾经立过一家公立医院,在三年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解决杭州居民用水的大问题,因为沿海的长墙常年未修,因此有许多淤泥,运河河床的疏浚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苏轼根据潮汐来控制水,通过自然环境将水过滤,并开通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相通,他还解决供水问题,选择用黏性大的胶泥烧成陶瓦管子来代替大竹管,使杭州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

我不禁感叹苏轼的聪明才智,也为他有这份关心百姓的用心而感到骄傲,在满是淤泥的官场中,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为百姓做事,不贪污钱财,人人道好的良官,让我更为敬佩。

“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战士”,正是苏轼的代言词。

但在生活中,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不忮不求,纯然随心。

元丰四年,苏东坡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最朴实的平民形象,为他添了几分淳朴和自然。

那时候的他,或许是最卸下包袱的时候吧,他种的地上冒出针尖般的绿苗时,他会欢喜得像个孩子般跳起来。

他看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

那份自得,是在这个乱世中少有的吧,也因为他的洒脱,才让后人铭记。

我欣赏苏东坡,因为他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气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真挚情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旷爽朗,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壮志踌躇。

他的笔墨,有对这个世间的感叹,更多的表现了他善良的心理,和对人生的豁达。

在《苏东坡传》中,虽没有花很多笔墨写他的诗词,可通过平常的小事,描绘出的他如同一个孩童,对世事的乐观,保持内心的天真,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诚恳。

林语堂先生在原序中有这样一句评价“苏东坡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是的!

他以他的本性照亮了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给我鼓励,在给予我诗词享受的同时,带给我的更多的豁达开朗的态度!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

只需静静地摩挲一下中国文化,眼前就会出现一个理想文人的形象。

他左手诗词、右手书画,潇洒从容地漫步在文化长廊里,信手拈来,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就是苏东坡。

潇洒,这是我拜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最强烈的感受,苏东坡的一生将这两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苏东坡的潇洒首先表现在思想的率性上。

无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时常与和尚们谈经论佛,也曾潜心于瑜伽与炼丹。

可以说从没有哪一种思想派别在他身上达到统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学处世,又从佛学中体会到生命只是一种表相,进而追求灵魂的永恒,同时还用道家的信念将生命简化。

苏东坡游刃有余于各家学派,是一种思想上的“逍遥游”,令人歆慕。

这种心态使他可以随时达到“忘我”的境界:

在猎场上他“左牵黄,右擎苍”而望“千骑卷平冈”,在赤壁他凭吊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发”;他一方面与歌妓共览夕阳“斜照江天一抹红”,另一方面又痴情地怀念亡妻而“唯有泪千行”;他不似那一班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开花谢也总能惹得他们潸然泪下,但他又确实怀着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兴修水利、赈济灾民,造福一方。

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而它们只不过是苏东坡的躯壳,那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自由思想,才是苏东坡倾注其中的情感与灵魂,才是千百年来将人们深深感动、被人们真心崇拜的精神内核。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我想,这也正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苏东坡遭遇了失意文人无一幸免的贬谪,他在被贬之初就告诫自己:

人要“一蓑烟雨任平生”,小人的诬陷、皇帝的误解,在他眼里都“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说是有“慷慨”而无“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显豁达。

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郁,温庭筠太轻佻,李后主太凄洌,而苏轼的乐观与忧郁却相得益彰,表现出一种历尽悲欢、洗尽铅华后的从容。

体验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苏轼,迎来了凤凰涅槃般的脱胎换骨。

我相信,他也经历过精神上痛苦的挣扎,但是,作为一位融儒道佛于一身的思想家,苏东坡经过深刻的自省,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浴火重生带来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洒脱自信的步伐。

一个可以着意挥洒真我性情的人,一个可以在世人面前谈笑风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这样两种素质:

天真与单纯。

从苏东坡先后与王安石及司马光集团反目来看,他竟然简单地把政治斗争套用到“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见其天真到了何种地步。

他就像在进行一场一个人的战争,为了理想、为了清新的空气、为了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保留些许单纯而战!

同荆轲一样挥舞着单刀,刺向整个王朝!

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在苏东坡的身上,潇洒被诠释成一种释然的心态,一种趋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种没有圆滑的成熟,一种充满智慧的率性,一种与自然缔结的盟约,一种用天性写就的浪漫。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

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

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

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

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

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

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

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

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

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

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

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

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

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

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

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

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

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

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

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

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

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

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

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

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

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

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

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

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

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

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

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

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

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嗨,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

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

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

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

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

还是一蹶不振?

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

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

从今天起: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他是道地的中国文人气质。

佛家否定人生,儒家正视人生,道家简化人生,这位诗人从他的心灵见识中产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观。

”而这位诗人就是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人物——苏轼。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福建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

当他在1936年全家赴美的时候,他带上了许多记载了苏轼的文献以及苏东坡先生本人的亲笔。

他心中早已就想写下此书,来纪念苏轼。

可见苏轼在他心中的魅力。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生性是急躁的,“如蝇在食,方吐为快”;是大度的,“君子相决,恶言不出”。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番性格使他结交了许多好友。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大难临头。

皇太后,太皇太后,都纷纷为他求情。

那时太皇太后身患重病,神宗想向天下祈福,而太皇太后却拒绝了。

她说:

“我不需要你祈福,只要你放了苏轼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太皇太后对苏轼的眷顾。

可当时北宋正处于变法关键时期,而变法也是为了大宋提振经济,神宗不敢与发起者王安石挑起事端,只能放了苏东坡但却贬了他的官职去了黄州。

可苏东坡没有因此畏惧,他一向乐天的精神使他愈挫愈勇。

这便是苏轼啊!

苏轼的文章至情至性,有血有肉。

他告诉了我,一篇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辞藻是否华丽,句式是否优雅,而是在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这点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林语堂笔下的苏轼也是一位非常真实的人。

他用佛教感化女鬼,用文字乞求上苍。

他一生好“道”,从小就受其影响,还有记载说他幼年时与老子在梦中相遇。

在他游历四方时,他还为各道馆撰文。

他与百姓一起共赴天灾,受百姓爱戴。

苏轼并不迷恋官职,他只是希望为国家出一份力罢了。

杜甫,辛弃疾,陆游……多少爱国诗人用笔宣泄情感,写下沉郁忧愁的文字。

可苏轼不同,他不是愤世嫉俗的,他在处事中发现了人生繁复的种种。

秉承坚韧的性格,使他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有人说,黄州是苏轼的终点,却也是苏东坡的起点。

苏轼是属于宋朝朝廷的,而苏东坡是属于他自己的。

正是因为他明白了那些令人心寒的道理,所以他才会一鼓作气,满腔热血。

他写词,只是为了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他写文章,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看法;他写书法,“我书造意本无法”;他绘竹,竹即为他,在逆境中拼搏,不屈。

这就是苏东坡啊!

我曾认为苏轼是一位卖弄风骚的墨客。

只会为国家大事哀怨,为儿女情长不知所云。

可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让我从东坡的每一个字眼中看到了积极向上,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而这千千万万份力量,汇聚成了一位大写的东坡居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