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8206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第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报刊1.《劳动周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1921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组织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同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创办了机关刊物《劳动周刊》。

实际负责编辑工作的是李启汉。

《劳动周刊》公开宣称,它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同时号召工人们“都来维护这唯一的言论机关”。

《劳动周刊》的宣传围绕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中心任务进行。

根据任务规定,《劳动周刊》把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建立真正的工人工会,作为刊物的宣传中心。

它反复强调工人们应当组织起来,才能有力量。

《劳动周刊》还广泛地报道了全国各地工人运动的情况,经常总结斗争经验教训,用事实说明:

工人斗争只有团结一致,严密组织,才能取得胜利。

《劳动周刊》的宣传队工人运动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工人提高阶级觉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

1922年6月3日,因“言论过激”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查禁。

2.《工人周刊》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1年7月,由北京的党组织用工人周刊社的名义出版。

1922年5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工人周刊》便取代《劳动周刊》成为书记部的机关报,由邓中夏、罗章龙等负责编辑。

1924年改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刊物。

该刊屡遭北洋军阀的破坏,多次停刊。

终刊时间不详。

3.《真报》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工人运动的迅速展开,促使工人报刊有了显著的发展。

湖北省工团联合会出版的《真报》是这批报刊中影响最大的。

《真报》于1922年10月10日在汉口出版。

主编林育南,许白昊、施洋等参加编辑工作。

《真报》全力支持工人的斗争,揭露军阀破坏和镇压工人运动的罪行,在广大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中共北方区委在京汉铁路沿线先后成立了16个工会。

为加强京汉铁路工人运动的领导,中共北方区委决定1923年2月1日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成立大会,军阀吴佩孚强令禁止会议召开。

为了反抗军阀的野蛮行径,京汉铁路总工会决定4日举行全县共任总同盟罢工,汉口成了罢工中心,《真报》也成了罢工工人的喉舌。

2月7日,吴佩孚血腥镇压汉口江岸罢工的铁路工人,造成了震动全国的“二七”惨案。

第二天,《真报》被捣毁、封闭。

编辑之一施洋被军阀杀害。

惨案发生后,主编林育南等避走上海,发表《汉口真报宣言》,抗议军阀暴行,并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军阀。

《真报》是为罢工斗争而被封建军阀封存的第一家报纸,在工人报刊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先驱》1922年1月15日创办于北京,半月刊。

1-3期在北京出版,由刘任静、邓中夏编辑。

从第4期起迁上海出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的机关报。

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团中央,《先驱》正式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先后担任编辑的有施存统、蔡和森、高尚德等人。

1923年8月2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创办机关报《中国青年》。

《先驱》在1923年8月15日出版了第25期后停刊。

5.《中国青年》1923年10月20日创刊于上海,团中央的机关报。

恽代英、萧楚女先后长期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4年,是当时影响最大的革命报刊之一。

1927年10月被迫停刊。

《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谈到它是给青年以“忠实的友谊的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

出版后立即成为进步青年的良师益友,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极大影响。

1《中国青年》以青年为读者对象,把教育青年、指导青年摆脱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作为办刊的主要目的。

2创刊时,社会上正盛行不健康的文学风气和恋爱观,《中国青年》连苏发表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指导青年正确对待文学和恋爱这两个他们关心的问题,帮助青年消除消极思想,培养和引导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在《中国青年》的引导下,许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

3《中国青年》还针对学生中“读书救国”的思想,发表了许多文章。

它大力倡导学习要有明确目的,不要作纯粹读书不问世事的自私自利的书呆子,要关心国家的命运,“到民间去”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加国民革命,同时使自己在深入工农的过程中,受教育,取知识,获力量。

④《中国青年》通过报道帝国主义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及军阀的卖国罪行。

它在报道国内外大事的同时进行分析,从而帮助青年认清帝国主义及军阀的真面目并激发青年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热情。

《中国青年》所发的文章,既强调内容的“有益”,也重视文字的“有味”。

深刻的思想、充分的说服力、晓畅流利的文笔,是《中国青年》所登载文章的特点。

《中国青年》的创办过程中,它的主编恽代英和萧楚女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中国青年》搞过调查,征询读者对作者的意见,恽代英和萧楚女为认为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作者。

6.恽代英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的青年运动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

一生主编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多种。

1930年被捕,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

他1921年入党,1923年在上海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而且是主要的撰稿人。

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它具有很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

它的文章善于抓住要害,说理透彻,既有精辟的科学分析,又有强烈的革命激情,极富感染力,青年们读了他的文章“全身就会像火烧一样的发热”。

7.萧楚女中国青年运动杰出的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共产党早期的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

五四运动前后,曾任汉口《大汉报》副刊主编、四川《新蜀报》主笔。

1923年编辑《中国青年》。

1925年主编开封《中州评论》。

国共合作时期,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

1927年遇难。

萧楚女写过许多文章和小册子,他的政论文文笔犀利,分析精辟,情理交融。

被广大青年誉为“革命的煽动家”。

8.《向导》周报党中央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

共出201期。

首任主编蔡和森,继任主编彭述之,1927年4月迁汉口后,由瞿秋白接任主编,1927年7月18日被迫停刊。

1    创刊后,《向导》首先集中力量宣传党的“二大”中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宣传建立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对完成这个民主革命任务的必要性。

2    《向导》紧密联系当时的政治现实,反复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一方面高举反帝反军阀的旗帜,一方面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

其中对胡适《努力周报》的批判很有力度。

3    《向导》的有力宣传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口号日渐深入人心,为处在混乱的政局中的人民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④    《向导》在促进国共合作方面,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它配合党的“二大”和“三大”的中心任务,发表了许多文章,帮助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总结经验,论述国民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共合作新局面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9.蔡和森党成立初期优秀的政论家之一。

在党中央从事宣传工作,曾负责编辑《先驱》半月刊。

在担任《向导》主编期间,先后为《向导》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是《向导》出色的编辑和撰稿人。

他的文章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准确地阐述党的方针政策,体现党的革命路线,具有战斗性和逻辑性。

在共产党早期宣传工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和森曾经表明他的党报观点,他认为,建立共产党,必须有自己的出版物,这种出版物应该“组织一个审查会,凡游移不定的论说及与主义矛盾的东西,皆不登载”。

10.《前锋》创刊于1923年7月1日,标明出版地为广州,实际为上海,主编瞿秋白。

该刊宣称以宣传国民运动为主要任务,主要从政治上、理论上阐述党的最低纲领。

《前锋》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是不定期刊,1924年2月1日出版第三期后停刊。

11.《新青年》季刊1923年6月15日出版第1期,主编瞿秋白。

新出版的《新青年》第1期是“共产国际号”。

它以显著的位置登载了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歌词,此外,由瞿秋白关于共产国际的党纲和策略的论文以及瞿秋白翻译的列宁的文章《俄罗斯革命之五年》。

《新青年》季刊由于人手不够,常常脱期。

1924年底停刊。

1925年4月一度复刊,1926年7月出版了第5号后终刊。

《新青年》的宣传重点在于:

1    全面地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翻译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用马列主义来指导中国的革命。

2    从政治上、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以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

3    举办共产国际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转好,介绍了共产国际与国际革命运动的经验。

④    参加思想理论斗争、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瞿秋白从1919年11月1日与许地山等人联合创办《新社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1920年以北京《晨报》特派记者的身份采访苏俄,向《晨报》发回大量通讯,首次向中国人民报道了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真实情况,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

这些通讯后集结成《俄乡记程》、《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在新闻史上也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1922年瞿秋白入党,1923年一面投身实际革命斗争,一面从事理论宣传。

相继担任《前锋》、《新青年》季刊、《向导》的主编。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担任《热血日报》主编,撰写大量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7年10月,在上海主持创办了中央机关报《布尔什维克》周刊,并任主编。

1930年指导《红旗日报》的出版。

1931年由于受王明路线打击,被开除出中央政治局。

此后,在上海指导左联的外围刊物《文艺新闻》的出版。

1934年赴江西中央苏区,曾主持红色中华社工作。

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遇害。

瞿秋白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时,注重运用其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国民革命,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革命成败的大问题。

在全党中首先注意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瞿秋白还是党内最早关注农民问题的革命家。

在《新青年》季刊创办期间,资产阶级思想界开展了一场所谓“科学与人生”的混战,瞿秋白以《新青年》为阵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利器,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真正从哲学的高度,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界线。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开拓者之一,瞿秋白为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节.国共合作时期的新闻事业1.《中国农民》1926年1月在广州创办,月刊。

该刊是以国民党的名义出版,但却是共产党人主持。

毛泽东、林伯渠等共产党员经常为它撰稿。

毛泽东著名的文章《中国农民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在《中国农民》上发表的。

2.《政治周报》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一份。

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前4期由毛泽东主编,从第5期起,由共产党员沈雁冰主编,1926年3月张秋人接任主编直至1926年6月终刊。

毛泽东提出《政治周报》的办报宗旨:

“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上的幸福。

”针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政策,毛泽东提出,不能放任反革命的宣传,要“向反革命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的宣传”,这“便是《政治周报》的责任”。

《政治周报》主要用大量的事实来击退国民党右派的进攻,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右派。

3.《中国军人》国共合作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份军人报刊。

1925年2月创刊。

是周恩来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分子组成的供看全忠团体“中国青年联合会”的机关报。

共产党员王一飞任主编。

初为旬刊,后改为月刊。

该刊的宗旨是“鼓吹革命精神,团结革命军人,欢迎全国军人,促起全国军人的觉悟”。

4.《热血日报》五卅运动开始后,为及时对运动进行报道和宣传、加强对运动的指导,党中央除利用《向导》展开宣传外,还决定出版一份报纸,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

《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

该报是4开4版铅印报纸。

设有“社论”、“本埠要闻”、“国内要闻”、“国际要闻”、“紧急消息”、“舆论之制裁”等栏目,并办有副刊《呼声》。

从创刊开始,《热血日报》就以全力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

五卅惨案发生后,《热血日报》根据中共的精神,发表社论,提出三点建议八项要求。

其中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等要求,坚持了反帝的方针,也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热血日报》还发表大量的新闻,迅速报道各界动向、各地声援的情况,揭露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真相,鼓舞了群众斗争的士气。

《热血日报》在五卅运动中与《向导》相配合,指导运动向前发展。

主编瞿秋白身负重任,既要领导运动开展,又要搞好编务,还要撰写重要社论,为五卅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热血日报》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迫害,仅出版24期就停刊了。

5.“诚言”事件对日益高涨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及其军阀政府不仅使用暴力镇压,而且利用新闻工具进行造谣欺骗,挑拨离间。

五卅运动开始后,外国通讯社和报纸歪曲事实真相,破坏五卅运动。

然而,直到7月初,五卅运动都未能平息。

于是他们一面收买无耻文人,为帝国主义辩护,一面由上海工部局出面,于6月27日成立了出版处,出版了一种名叫《诚言》的类似传单的宣传品。

《诚言》形式暧昧,态度明朗;没有固定篇幅,无出版机关名称,却编号出版,出版者将他到处散发、张贴、专行挑拨、造谣之能事,力图离间参加运动的各阶级的关系。

然而,《申报》和《新闻报》竟在广告栏将《诚言》用大字刊登出来。

《诚言》以及《申报》、《新闻报》的行径激起了群众的义愤,许多群众将“诚言”涂改成“谣言”,以示轻蔑和抗议;许多报刊纷纷撰文斥责申新二报。

在强大的压力下,申新二报不得不以接受罚款、登报向读者道歉、引发辟谣的传单来表示认错。

斗争的胜利,标志着帝国主义欺骗宣传的彻底破产。

此次事件,被称为“诚言”事件。

6.《中国工人》1924年工人运动恢复后,最重要的工人报刊。

1924年10月创办于上海,中共中央主办,邓中夏主编。

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中国工人》成为全总的机关报。

它以指导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运动为主要内容。

7.《工人之路特号》省港罢工委员会机关报,也是同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日报。

是为指导省港大罢工的斗争,由邓中夏主持出版的。

1925年6月24日创刊于广州,至1927年4月14日停刊。

它着重宣传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运动的重要意义,有力指导了工人罢工运动。

第三节.民营大报的企业化发展1.《申报》的改革(《申报》的史量才阶段)《申报》自史量才1912年接办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1    在新闻业务方面,为了采集翔实的新闻,史量才在国内外建立了完善的新闻搜集网。

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都先后被《申报》聘为北京特别通信记者,他们的新闻与通讯都为《申报》增色不少。

2    增出各种专刊,是《申报》新闻业务改革的又一举措。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申报》在报纸内容的充实和版面的扩大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工夫。

增刊的发行,同样也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要目的,由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3    在报社设备与办报条件方面,《申报》采取了引进先进设备,扩大报馆规模,改善报人待遇等措施。

加上发行工作的改善,《申报》的发行量直线上升,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

④    为了扩大报社收入,史量才注重广告业务的拓展。

《申报》广告形式经常出新,广告版面也越来越大。

广告所获得的利润成为《申报》的重要财源。

补第八章2.《新闻报》的企业化阶段《新闻报》是上海报界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

自美国人福开森于1899年买下之后,就委托中国人汪汉溪经营。

汪汉溪主持《新闻报》20余年,并使之成为《申报》的劲敌。

令报纸独具特色的原因在于总经理汪汉溪的办报能力和实干精神。

1“轻政重商”是《新闻报》在办报宗旨上一个异于他报的首要特点。

《新闻报》以代表工商界利益自居,非常注重商业经济新闻。

它与1922年首辟“经济新闻”专栏,颇得商界青睐。

当时《申报》以重视言论为特长,多以长篇来议论时局,《新闻报》则以多报道、少评论的方式处理时事新闻。

汪汉溪也以此显示自身的特点。

同时《新闻报》的短评通俗易懂,更受读者欢迎。

2《新闻报》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迅速翔实的本市新闻报道。

上海各报当时大都摘录官厅的公告之类,单调乏味。

《新闻报》却外派报事员,给报社报新闻。

这种独家新闻或首发新闻为它增色不少。

3《新闻报》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新闻时效和报纸的质量。

④竞争意识强烈且善于取人之长,是《新闻报》又一个重要特点。

《新闻报》一问世便以《申报》为竞争对象,力图超过《申报》,独占鳌头。

因此它非常注重设备更新,这也为《新闻报》与他报的竞争和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同时,别家报纸只要有所改进且效果很好,《新闻报》一定仿效并力求超越。

⑤注重报业的管理,狠抓发行与广告是《新闻报》迈向企业化的重要的一步,也是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新闻报》薄利多销,比《申报》批价低,抢走了一部分读者;《申报》以本地读者为主,《新闻报》则努力向外埠发展;《申报》读者多在官僚、士绅阶层,《新闻报》则将读者定位在商界、市民。

广告方面,《新闻报》与《申报》相同。

《新闻报》从新闻内容、报纸版面以及广告、营销都有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申报》共同成为全国实力雄厚的企业化大报。

3.大报企业化的原因和意义1大报企业化的必然大报企业化,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

随着时代的渐进,商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不仅要时效性强,还要信息量大。

这些要求决定了报纸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和现代的设备,决定了报纸必须以报道新闻为第一功能,于是企业化大报应运而生。

2大报企业化的意义以报道新闻为第一功能的大报,虽然不能像《新青年》那样成为言论界、思想界的代表,由此在思想领域里成为现代新闻事业的开始标志,但它们却以高速传递密集信息的功能、以现代化的传播设备成为新闻界在技术领域中的带头者。

为此,企业化的大报也同样成为区分近、现代新闻业的标志之一。

4.新纪《大公报》11926年,吴鼎昌与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纪公司,买下《大公报》,吴鼎昌以资金入股,胡政之和张季鸾以劳力入股,共同主持《大公报》,从此开始《大公报》的新纪公司阶段。

胡政之带来“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的人马,作为《大公报》的工作人员,张季鸾主持笔政。

三人约定:

新纪公司《大公报》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不受任何方面的资助。

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一切行政都由胡政之主持,言论方针由张季鸾掌握,吴鼎昌不加干涉。

《大公报》于1926年9月1日继刊。

2新纪《大公报》续刊第一天,便发表了《本社同人之旨趣》,提出了著名的“四不”办报方针。

张季鸾在该文中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作为办报方针,并以之作为《大公报》社训,强调作为民间报纸超政治、超党派的特性。

这个方针可以说是包括政治立场、新闻言论、经营方针和报纸风格的总体办报宗旨,是三人集多年经验教训,针对当时报界的弊端提出的办报方针。

3新纪《大公报》的新闻业务:

⑴新纪《大公报》对版面作了改革,对于重要新闻,注意突出其地位,标题醒目,有时配有图片。

版面编排注重长短新闻搭配,且使用大小不同、字体多样的铅字。

⑵在内容上,《大公报》以重视新闻语言论著称。

新闻力求迅速准确。

言论结合时政,切中时弊,代表报社立场。

《大公报》新闻与言论并重,以企业经营的方式,行“文人论政”之目的,在当时报界可谓一枝独秀。

⑶新纪《大公报》的副刊办得也很成功,其中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在读者中影响最大的是综合性文艺副刊《小公园》。

此外还开设过各种专业性的副刊40多种。

④1936年4月1日,《大公报》增设上海办,在津沪两个南北商业金融中心同时发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大报。

新纪公司从续办《大公报》到19149年大陆解放,共创办6馆10报。

5.胡政之从1913年任上海《大共和报》总编开始报业生涯。

1916年9月进入王郅隆《大公报》,任总经理兼总编辑。

1919年,胡政之代表《大公报》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巴黎和会唯一的中国记者。

回国后,《大公报》辟思潮栏,介绍西欧新文化、新思想。

后因直皖大战爆发,皖系失败,《大公报》一蹶不振,胡政之遂辞去《大公报》职务,就职于林白水主持的《新社会报》。

1921年胡政之创办“国闻通讯社”,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

1926年加入新纪公司,续办《大公报》。

胡政之写得一手好政论文章和通讯。

他富于正义感,具有强烈的爱国心。

新纪《大公报》创办后,他负责行政事务兼编辑业务,全心经营。

公报》创办后,他负责行政事务兼编辑业务,全心经营。

胡政之办报能力很强,编辑、管理、经营自由一套,是当时新闻界中颇具威望的报人。

6.张季鸾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吴鼎昌和胡政之。

1911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于右任的《民立报》,任编辑。

1913年与人合办北京《民立报》,后被袁世凯政府查封。

张季鸾也被捕入狱。

出狱后,应胡政之邀请,到《大共和报》任日文翻译。

1915年,张季鸾等创办讨袁报纸《民信日报》,任总编辑。

1916年,受《新闻报》聘请,任北京特约通信记者。

《中华新报》创办后,受聘任该报总编辑,因揭露段祺瑞卖国行为,再次入狱。

出狱后,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

《大公报》创办后,张季鸾分工主持笔政与编务。

他主持《大公报》社评,重视报纸对社会扶助匡导的责任,切合时事,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有时还把不能见报的内幕消息,在评论中透露出来,以飨读者。

抗战时期,张季鸾追随蒋介石,令国人不满。

但纵观张季鸾一生,是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他并称“文人论政”之精神,执著与中国的新闻事业。

1941年9月6日在重庆病逝。

7.成舍我的世界报系1《世界晚报》1924年4月16日,成舍我以300元微薄资金在北京创办。

该报又成舍我自任社长。

他和同人一道,自己采访,自己写稿,自己编辑,用最少量的资金发挥最高的效益,同时他聘请擅写小说的张恨水主编副刊。

自创刊起发行量不断上升。

2《世界日报》1925年2月10日由成舍我创办。

该报为大型日报,以消息灵通见长,且反帝反军阀的态度鲜明。

该报注重教育新闻,支持爱国学生运动,深得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欢迎。

由于成舍我富有办报经验且刻苦认真,短时间内便将日报办成了北京一流的报纸,在北京各大报中,发行量占第一位。

3《世界画报》1925年10月由成舍我创办。

8.世界报系成功的原因1成舍我以“大报小型化”的方式来经办晚报,一反当时小报的色情与媚俗,以小的格局涵高的品位,以小的版面容纳精编的新闻,从而出奇制胜。

晚报的成功又为日报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2成舍我敢于用人和善于用人。

3两个副刊的成功。

《世界晚报》的副刊《夜光》,由张恨水主编。

张恨水的言情小说雅俗共赏,有些读者每天必读,有人买报,不为新闻,只为小说。

《世界日报》的副刊之一《明珠》也由张恨水主编。

《明珠》连载了《金粉世家》,轰动一时。

此外,张恨水还特约一些擅写文章的作者,给《明珠》写稿。

另一个副刊《世界日报副刊》则聘刘半农为主编,致力于新文学和新思想的介绍。

鲁迅常为该刊写稿。

经过张恨水等人的努力,两个副刊办得颇有声色,为正刊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节.中国广播事业的萌芽及新闻教育与研究的发展1.《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中国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定。

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

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无线电接收机,同时还对接收机的装设范围、收听内容等作出规定。

这个规则的发布,说明中国政府已开始注意广播这一传媒工具的作用。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1926年10月1日在哈尔滨开播。

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沿江、物价行情等。

这也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3.《中国报学史》我国第一部论述中国报刊历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