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6000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8101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报告 6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书报告 6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书报告 6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书报告 6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书报告 6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报告 6000字.docx

《读书报告 6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报告 6000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报告 6000字.docx

读书报告6000字

三一文库(XX)

〔读书报告6000字〕

  读

  书

  报

  告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学校:

太原师范学院系别:

文学院专业:

汉语言文学班级:

1303班姓名:

郭炫麟学号:

2013041316

  简介:

茅海建,男,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学士,19xx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19xx年10月获得历史学硕士。

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澳门大学特聘教授。

著有《戊戌变法史事考》、《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等。

  文章概述: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是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

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

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

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一章,清朝的军事力量,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士官三个方面来剖析当时晚清时期的清朝军事力量,并和当时的英法进行对比。

第二章,骤然而至的战争,以鸦片倾销的角度,通过林则徐这个人物细致描写,详尽叙述前后林则徐禁烟以及他积极抗战的表现,来体现天朝中地主阶级的主战派的立场和反抗。

第三章至第六章,讲述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包括战争的骤然降临,东南壁垒的倾塌及贯彻其中“剿抚”政策的回旋等。

第七章,平等与不平等,最后鸦片战争的结局是以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来结束的。

第八章为综述性质的回顾总结,以主要人物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命运为视角。

精彩论点:

  1、禁烟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困难的问题。

纵使没有外国的干涉,禁烟已极其困难。

  关于鸦片问题,中国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

我攻彼守。

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取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

就世界大势论,这次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2、国人的每一滴血都应该是珍贵的,变革强国是每个时代的最强音。

  3、抵抗的价值有多少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不过是一直被蚊子定了一口的熟睡雄狮,它只是感到一阵痛痒后,翻了一下身便又接着睡了过去。

  4、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

清朝的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

其中,浙江武官出售兵缺、广东绿营开赌收费、福建水师将战船租赁出去进行走私等现象尤为严重。

5、总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的。

不平等条约的很大部分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6、停战是违旨的,谈判是违旨的,同意通商也是违旨的,赔款就更是丧权辱国,然而却获得了嘉奖,天底下哪有这样的荒唐事体,又哪有这样的糊涂皇帝?

  7、鸦片战争后期,清政府节节败退,道光二十一年,道光皇帝将主和的钦差大臣琦善撤职换成奕山,还派去了一位善于作战的果勇侯杨芳当钦差参赞大臣。

杨芳一到广州,马上下令"广收马桶,排列沿河",还在城隍庙做法事,将符水装入坛中埋在地下,"种种设施,不一而足,其捍患御侮之法可谓良且尽矣"。

原来他看到英舰英炮很邪门,认为他们可能用的是妖术,所以他要以邪避邪。

于是在广州城遍收女人尿盆,弄到木筏上,让尿盆口集体朝着敌人的大炮方向。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存在歧视妇女的偏见,那尿桶更是不堪了,英国人并不怕尿桶阵,杨芳当然大败,丢失了炮台。

当时有人写诗感叹道:

  杨枝无力爱东风,

  参赞如何用此功?

  粪桶尚言施妙计,

  秽声传遍粤城中。

  8、在魏源看来,“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所以,要求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和训练管理水平上赶上西方。

为此,他建议在中国设立兵工厂和造船厂,学习西方制造新式武

  器,同时革除营伍积弊,整顿训练中国军队。

魏源强调,学习外国长技要“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而“不必仰赖于外夷”。

他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中国社会必是“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在御侮问题上,魏源比较重视利用人民力量。

  9、从民族里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瞭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10、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

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

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

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

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11、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12、英方已经是一支装备和组织非常近代化的国家,装备从后装药的步枪和火炮,蒸汽轮船(明轮)开始装备;是一支按照近代战争要求装备和训练的国防军。

而清军是一支中世纪技术水平警察部队,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兼有部分质量糟糕的前装药的火炮和步枪。

  13、双方的工业差距使战争演变成一场屠杀。

依靠技术先进、质量上乘的装备,英军可以随时攻击而且可以拿下他们想要的任何一座城池,包括林则徐镇守的广州,他们最大的敌人除了疾病就只有遥远的空间。

清军的装备质量低劣几乎无法使用,物资供应和军队集中蠢笨低效,除了吃败仗别无选择。

  14、战前英国对中国的剖析非常深刻细致,目的明确就以大炮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

清政府在开战前根本为将英国列入危险范畴,缺乏对英作战的军事、外交人才,甚至连战略都不能决策。

  15、剿夷派:

黄爵滋、清流派士大夫。

虚骄、不甘、狂妄、不务实。

对夷之手段:

民心可用。

顽固、颟頇,除少数后来改变立场的人外,成为清代改革最保守的人。

空谈误国、清流误国抚夷派:

琦善、穆彰阿、伊里布、耆英。

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主张与英美平等往来,但过于示弱。

且对自身无信心,不图振作,只顺其自然,不图改革。

总之,剿抚两派都不足以应对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是顺理成章。

中国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从人才之匮乏、观念之落后再次反映出来。

  16、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直到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还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

五口中,又以福州为最重要,上海则是中、英双方不重视的。

割让土地当然为人们所反对,但当英人初提香港时,北京还不知道其在哪里。

时人只是一般地从尊严的角度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

  17、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的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人并不这样看。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协定关税,他们认为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

伊里布、耆英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认为关税明白载于条约,可以省除争执。

而且关税定为5%,比以前自主关税还高点,所以他们很得意,以为是外交的成功。

  18、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买办活动的范围也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从经济领域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农村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沟通的桥梁,成为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的牵线人。

这种社会势力,后来形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极其反动的买办阶级。

  19、伊里布的这些煞费苦心的小动作。

他一方面对皇帝虚与委蛇,一方面和英军讨价还价,甚至不惜放下“天朝大吏”的身份,把敌方当作同朝官僚来讲价钱:

“我们办事,必令你们下得去,亦必令你们回得国,复得命。

你们办事须教我们下得去,教我们奏得大皇帝,教我们大皇帝下得去。

”这就简直等于说:

你也不要打了,我也不要打了,我们两个私下里讲个价钱,大家都让点步,也都得点好处,各人回去糊弄自家皇帝好了!

  20、前面撒过谎了,后面说实话,就会露出马脚,也就只好一骗到底。

奕山等前方将帅就是如此。

那么,奕山等人一开始就不撒谎,就说实话,不行吗?

不行。

专制制度决定了,一个官员只能看着万岁爷的脸色

  说话,甚至看着顶头上司的脸色说话。

他们想听什么,就说什么。

不想听的就不说,瞒着。

实在瞒不住,就撒谎。

再瞒不住,就再撒谎,恶性循环。

  所以,奕山等人不但要撒谎,而且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撒,即掩盖敌方武力的强大和气焰的嚣张,而不是相反。

按说,打了败仗,为了推卸责任,是应该夸大敌情的。

但奕山等人并没有这样做,反倒一再说“逆夷”如何“情词恭顺”,如何“诉冤叫屈”,如何“卑躬屈节”。

因为万岁爷就好这一口。

而且,不明真相的朝野上下也都好这一口。

于是问题就比较明朗了。

这就是:

大清王朝的君臣为什么都喜欢听这种话呢?

答案也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吃惯了鸦片,有鸦片瘾。

只不过,他们不认为。

  读后随笔:

大清王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xx年宣统帝退位,在仅仅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清不但上演了的康乾盛世,也历经了清末的一败涂地、国破家亡。

如果从汉人的角度出发,南宋和明朝的灭亡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

而从封建中国的角度出发,清朝的覆灭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倾塌,更是标志着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天朝上国梦”就此分崩离析。

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历史本身就很有趣。

对历史的描述,很可能直接成为一种无声的控诉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

读罢《天朝的崩溃》,这种感觉尤甚。

茅海建先生将还原历史情境作为本书的主题,在品析了众多历史事件之后,让我也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想法。

清朝之所以自诩天朝,是因为的确有一些自诩的资本。

首先,即便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这个庞大的农业国经济水平仍不低于西方。

其次,朝鲜、越南等周边小国都是大清的附属国,常年向天朝进贡。

为什么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不输给英国的天朝崩溃的确是如此迅速?

稍加思考,两点优势均站不住脚。

清朝的经济总量靠农业支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基本达到饱和。

而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逐渐转变成为了一个工业国。

工业的发达,大大推动科学的进步,其国防实力也飞速增强。

可以说这是一个蒸蒸日上并逐渐领先世界的国家。

再看大清周边的小国,它们基本都臣服于天朝,享受着天朝的文化和恩泽。

这样一来,天朝始终存在着幻梦,这个幻梦使天朝逐渐走向灭亡,并使天朝在崩溃的边缘而浑然不知。

  这个幻梦也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大,儒家文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从而对外来的历史文化不屑一顾。

这种自大导致闭塞无知,而自我麻痹、与外断绝的做法又不断地加剧着天朝的自大。

这种自大首先体现在军事上。

在武器方面,正如文章所说,英国已经实现了武器的机械化生产,而中国却把百年前的技术都忘记了。

“开花炮弹”就是一例。

明末清初,中国引进了“开花炮弹”,而到清末,“就连统治者本身也都忘记了”。

强大的天朝也不再研发新武器,而把重点放在保密上,好似自己的技术始终是世界第一。

不敌寡也是国人难以启齿的事实。

表面看来清军从数量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实际不然。

且不说与英军配备的武器天差地别,所谓清军实难对得起这个“军”字。

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军队,而是包括了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等功能的庞大组织。

并且从主要功能上来说,清军并不是对外防御,而是对内防民反的,天朝的统治者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信只要民不反就能保住江山。

因此,清军驻守十分分散,以至于集结军队抵抗英军都很困难。

在战术方面,就连林则徐自以为高明的“攻首尾跃中仓”之法也沦落到毫无用处的纸上谈兵。

毕竟,两个军队的对话好似不在一个世纪。

古语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长久的和平使华夏大地沉浸在一片祥和安定中,却丧失了面对未来战争的远见和危机感。

孟子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时,。

在对英国的政治策略上,天朝也是洋相百出。

在禁烟方面,清朝从“禁海口”到“禁吸食”再到“禁海口”,从“剿”到“抚”再回到“剿”,是一次次血淋林的事实使天朝不停地改变策略。

天朝的自大即使是在失败中也能体现出来。

在九龙之战、穿鼻之战后,或许有一些翻译方面的问题,道光帝居然把赔偿损失看作是“昭雪冤抑”,之前的剿英行动被视为“大动干戈”,而英军的兵临城下被视为“虚惊一场”,因而对主战派“龙颜大怒”。

出征的天朝大员们也无耻地欺瞒皇帝,为自己开脱,同时保持天朝的面子。

如书中言“捏谎粉饰盛行成风”。

杨芳、伊里布等人可谓典型。

整个朝野欺上瞒下、自欺欺人,“意淫”已成天朝的主旋律。

正是对于“意淫”的强烈反感,林则徐等主战派成为后世追捧的英雄,甚至成为神话。

当然,任何国人都不能否定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的血性被当作晚清的最后一缕曙光。

但不妨暂时撇开民族性不谈,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

1853年,美国的舰队驶入东京湾,几乎在同一时期,邻国日本遭遇了黑船事件。

日本被迫开国,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日本几乎没有丝毫抵抗,也没有表现出天朝的傲慢。

四艘

  黑船虽然为日本带来了屈辱,但也为日本开启了一条强国之路:

历时百年的明治维新。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更偏向于道德方面,他体现的是国人对于维护国家权益的呐喊。

上升到宏观的思想层面,为什么中国不能像日本一样虚心求教、博采众长?

历史总会不同程度地重演,而历史最大的价值就是为我们提供最刻骨铭心的经验和教训。

鸦片战争沉寂多年,但它仍像一个烙印留在每个国人心中。

自大与闭塞使中国自成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其局限性必导致国家的全面落后。

今日之中国正努力实现“中国梦”,包容、开放与远见,将是中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