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7955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34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docx

《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docx

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

岩石学04-16年真题总结

1、名词解释

1、交织结构:

交织结构是指基质中平行排列的斜长石中分布了辉石、角闪石和磁铁矿等小的颗粒。

(玻晶交织结构,即安山结构,是指岩石中的基质都是由玻璃和斜长石的微晶构成的结构)

2、枕状构造:

枕状构造是海底溢出的基性熔岩流中常见的构造,当热的熔岩自海底溢出进入到水体中后,遇水淬冷,形态转变为枕状,大小不等,互相堆积,每一个枕体,一般顶面上凸,底面较平,外部为玻璃质壳,向内逐渐变为显晶质,二者之间可有同心层状分布的气体或杏仁体。

3、凝灰结构:

主要由小于2mm的火山碎屑所组成的结构。

熔结凝灰结构是凝灰结构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含有较多的塑性-半塑性岩屑和玻屑,它们在岩石中成定向排列,并被压扁拉长而成似流动构造,有时有绕过某些刚性碎屑“流动”的现象。

4、嵌晶结构(连生结构):

主要见于碳酸盐和硫酸盐(石膏)胶结物中,其特点是胶结物的晶粒因重结晶后形成巨大的连生晶体,碎屑颗粒被包含于胶结物的大晶体中。

4、嵌晶结构(异质增生堆晶结构):

堆晶矿物颗粒间熔体与岩浆房中的岩浆有物质成分的交换,并且晚期结晶的矿物将早期堆晶矿物包裹。

5、鸟眼构造(雪花构造):

在细粒碳酸盐中,见有一种微小的孔洞,其形状似鸟眼,大致平行于层理排列。

孔洞常为亮晶方解石充填,这种构造称为鸟眼构造。

其常见于潮上带及潮间带碳酸盐沉积物中,尤以潮上带最为发育。

6、长石砂岩:

其碎屑组分主要是石英和长石,长石含量必须大于25%,石英含量小于75%,岩屑含量小于长石,常含有少量黑云母或白云母。

多为红色或浅红色,颗粒较粗,为粗-中粒结构,圆度较差,分选不好或中等。

7、片状构造:

是变质岩最常见、最典型的构造,其特点是岩石中所含大量片状、柱状和粒状矿物都呈平行排列,与千枚状构造不同的是各组分全部重结晶,肉眼可分辨矿物颗粒。

8、P-T-t轨迹:

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压条件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历程,或是在P-T图解中表示该历程的曲线。

9、鬣刺结构:

鬣刺结构是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形成的针状骸晶或细长锯齿状晶体,以树枝状、放射状、交织状、蘑菇状、花瓣状或近于平行丛生,分布于玻璃基质中,形似鬣刺草,形成的特殊超镁铁质喷出岩或浅成岩结构。

10、流纹构造:

是酸性熔岩中最常见的构造,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的条纹、条带和球粒、雏晶的定向排列,以及拉长的气孔等表现出来的一种流动构造。

是在熔岩流动过程中形成的。

不仅见于流纹岩,也可见于英安岩、粗面岩中。

11、同生作用:

指沉积物刚刚沉积、还暴露在沉积环境底层水中、在沉积物--水界面及其以下的一薄层内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

12、蒸发岩:

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因水溶液高度浓缩而沉淀形成的,由硫酸盐矿物及钾、钠、钙、镁等卤化物的易溶盐类矿物占50%以上的纯化学沉积岩称为蒸发岩。

13、花岗变晶结构:

又称粒状变晶结构,其特点为变晶矿物主要由粒状矿物(等轴、近等轴状)组成。

14、片麻状构造:

岩石具显晶质变晶结构,以粒状矿物为主,片状或柱状矿物定向排列,数量较少而彼此不连接,被粒状矿物(长石、石英)所隔开。

15、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

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很大的潮上带内,强烈的蒸发作用会使沉积物中的水溶液向上运动,并使之逐渐浓缩,沉淀出石膏和其他盐类矿物,从而使水中的Mg/Ca比值提高,因而交代通过的碳酸钙沉积物而形成白云岩。

(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水白云石化的作用。

16、重力流:

是指可游移的固态物质在自身重力推动下形成的流体,常在或陡或缓的斜坡上发生,流动过程中具有清楚的边界和外形,又称块体流。

17、递变层理:

又称粒序层理,是一种重要的非纹层状层理,层理中没有任何纹层或纹理显示,只有构成颗粒的粗细在垂向上的连续递变,即指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向细逐渐变化的一种层理。

18、相标志:

是指沉积岩中具有成因意义的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

19、榴辉岩:

榴辉岩相的代表岩石,特征矿物组合为绿辉石和石榴子石,不含斜长石,岩石一般为深色中粗粒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以密度大为特征。

其形成于极高压力条件下,主要见于岩石圈板块的聚合带。

20、云英岩:

是由酸性侵入岩,特别是黑云母花岗岩受气液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其主要由白云母和石英组成(石英在50%以上,白云母40%-50%),同时含有黄玉、锂云母、电气石、绿柱石等富含挥发分的矿物。

一般为灰色、浅灰绿或浅粉红等色,块状构造,鳞片花岗变晶结构或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

21、角岩:

角岩为泥质岩中级热变质产物,其特点是原岩中的组分已经重新组合,以致原岩结构、构造基本消失,但未发生化学成分的交代。

主要矿物是云母、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等。

岩石一般为黑至暗灰色的致密块状,常具斑状变晶结构。

22、片麻岩:

具明显的片麻状构造,含长石、石英较多,粒度较粗(一般>1mm),岩石中长石(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含量大于50%,长石含量一般大于25%。

23、混合岩:

是指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通常由残留的变质岩基体(高级或中高级区域变质岩,主要包括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等)和新生的不同数量的长英质脉体(通常是花岗质或长英质的伟晶岩、细晶岩等)所组成。

基体(古成体)具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或定向构造,颜色较深,脉体(新成体)和基体比较其颜色较浅。

24、辉绿结构:

是指在基性浅成岩中,他型粒状微晶的辉石等暗色矿物充填于杂乱交错的较自形的长条状斜长石微晶所组成的空隙中。

(基性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相近,但自形程度不同,自形程度好的斜长石呈板状,搭成三角形孔隙,其中充填它形的辉石颗粒。

25、斑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大的颗粒散布在小的颗粒中,大的叫斑晶,细小的叫基质。

若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则该结构称为斑状结构。

(若基质为显晶质,则为似斑状结构)

26、包含结构:

超基性、基性侵入岩的基本结构之一,指在较大的矿物颗粒中包嵌有许多较小的矿物颗粒,常反映被包矿物早于包含它的矿物结晶。

27、岩浆:

岩浆是在地球深部的上地幔和地壳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高温熔融体。

28、安山岩:

火成岩中中性钙碱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二氧化硅含量介于53%--66%之间,矿物成分主要是角闪石和斜长石,岩石大部分结晶较差,多为半晶质斑状结构,常见斑状结构,基质为交织结构、玻晶交织结构、玻璃质结构等,主要为块状构造,气孔和杏仁构造也较发育,新鲜的安山岩呈浅红色、灰色,其分布面积仅次于玄武岩。

29、间粒结构(玄武岩基质结构特征):

又称粒玄结构或粗玄结构,较自形的条状斜长石微晶构成的不规则空间内充填了细小的辉石、橄榄石和磁铁矿等。

岩石为全晶质,反映了岩浆冷却速度较缓慢的环境。

30、区域变质作用:

是在岩石圈范围,由规模巨大,其体积大于数千立方千米的变质作用,往往是温度、压力和流体综合作用,P/T比范围很大,高、中、低、很低都有。

变质机制主要是重结晶和变形,时而伴有明显的交代和部分熔融。

可发生在大陆地壳、大洋地壳甚至是岩石圈地幔中。

31、泥晶基质:

是指粒度<0.03mm的泥屑、细粉屑和泥晶方解石的总称。

(充填在颗粒之间,与颗粒同时经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粒度小于0.03mm方解石晶体。

32、玻屑凝灰岩:

火山碎屑物主要为玻屑的一种凝灰岩,凝灰岩是火山碎屑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具有典型的凝灰结构,火山物质占90%以上,碎屑粒径小于2mm。

33、浊流:

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其比重介于1.2~2.0之间,常携带大量粘土、砂及砾石。

一般形成于大陆架外缘、大陆坡上部或河口三角洲前缘等海底坡度较大,且有大量未固结的沉积物的地带。

34、麻粒岩:

一种在高温和中压下稳定的区域变质岩,其特征是岩石中含水矿物(如角闪石、黑云母)均不稳定,一般含量很低或不出现。

暗色矿物中主要为紫苏辉石、透辉石,浅色矿物中有长石和石英,石英显暗色,有时含石榴子石、堇青石、矽线石、蓝晶石等。

一般为中、粗粒状变晶结构,多为块状构造。

35、同化混染作用:

同化作用是指岩浆熔化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即巨量高温熔融体熔化周围规模较小的先存低温物体。

岩浆因同化围岩使自身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成为混染作用,不完全的同化作用称为混染作用。

36、混合岩化:

是介于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深熔作用,特征是岩石发生局部的重熔和有广泛的流体相出现。

(熔融的长英质组分和原岩中难熔的组分,在新的条件下互相作用和混合,形成不同成分和形态的岩石,统称为混合岩。

)即在高级变质的某些区域,当温度足够高时,物质发生部分熔融(深熔),通常产生的为花岗成分的液体,若这些液体保持封闭,并在生成它们的岩体内结晶,从而产生混合岩,这一过程称为混合岩化。

37、玄武岩:

基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其二氧化硅含量为45%-53%,主要由普通辉石、基性斜长石组成,一般为黑色、绿-灰绿以及暗紫等色。

多具斑状结构、无斑隐晶质结构、玻璃质和半晶质结构。

气孔构造及杏仁构造普遍发育,在海底喷出的玄武岩常具枕状构造。

38、动力变质作用:

又称为碎裂变质作用,是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主要使岩石发生破碎的一种变质作用。

多发生于断层和破碎带,可引起岩石变形、破碎和轻微重结晶。

39、胶结物:

是碎屑颗粒间的化学沉淀物质,通常是结晶的或非结晶的矿物,在岩石中含量<50%,对颗粒起胶结作用。

常见的胶结物有碳酸盐质、硅质、铁质、硫酸盐质和磷酸盐质,多为非晶质矿物(蛋白石和胶磷矿)、隐晶质结构及微晶结构(玉髓、石英、碳酸盐矿物、氧化铁矿物),少数是显晶质结构(碳酸盐矿物和硫酸盐类矿物)。

40、金伯利岩:

是一种蛇纹石化的斑状金云母橄榄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少,一般呈小的侵入体产出,属于浅成-超浅成岩,为金刚石的主要母岩。

大多数金伯利岩蚀变非常强烈,其原生矿物和岩石结构保存很差。

其矿物成分非常复杂,主要矿物类型有橄榄石、石榴子石、金云母、尖晶石、富钛矿物和蚀变矿物等,常见结构有粗晶斑状结构、显微斑状结构和自交代结构,常见构造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及岩球构造等,其几乎都分布于稳定的地台(克拉通)内部。

41、沉积分异作用:

母岩的风化产物在搬运过程中,因其各自的性质不同,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按一定次序分别沉积下来的现象,称为沉积分异作用。

(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随着介质流速的减小和动能的减弱,由于粒度、密度、形状等的差异而按一定次序沉积的现象,称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溶解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溶解度不同而发生先后沉积的现象,称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42、变质相:

在一定P-T-μH2O范围内达到化学平衡的所有变质岩,其矿物共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之间有固定的、可以预测的关系。

43、成岩作用:

又称沉积后作用阶段,沉积物堆积下来之后,接着为后续的沉积物所覆盖,即进入与原介质隔绝的新环境,由此开始转变成沉积岩,直至岩石遭受变质作用或风化作用之前这一阶段,称为成岩作用阶段。

即指松散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而被固结成岩石期间所发生的作用。

44、原生岩浆:

是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遭受变异的岩浆。

(能够通过各种作用(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等)产生派生岩浆的独立液态岩浆称为母岩浆。

原生岩浆可以称为母岩浆,母岩浆不一定是原生岩浆。

45、斑状变晶结构:

根据变晶矿物的相对大小划分的变晶结构的一种,若大颗粒(变斑晶)为细小颗粒(基质)所包围,则称为斑状变晶结构。

46、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岩体边缘和围岩的接触带上,由于岩浆的高温和从岩浆中分出的流体的影响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作用。

其形成的岩石一般围绕岩浆岩体或在岩体附近分布。

47、科马提岩:

一种含镁很高的超镁铁质火山岩,常呈暗灰绿至黑色,主要矿物成分为含镁较高的橄榄石、富铝单斜辉石、铬尖晶石、钛铁矿及磁铁矿。

具独特的鬣刺结构,常见块状或枕状构造,主要见于前寒武纪造山带的绿岩中。

48、变质相系:

每一个变质地区都可用一系列的变质相表示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即一个递增变质地区观察到的变质相的系列,称为变质相系。

49、相模式:

是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是以图形或文字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

即是对于沉积环境及其产物和作用过程的高度概括。

50、柱状节理:

表现为喷出地表的喷出岩和熔结凝灰岩,由于岩浆冷却收缩而产生张裂隙,裂隙将岩石切割成规则的多边形柱状体,柱状体垂直岩体的冷却面,断面呈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等。

可发育于玄武岩、酸性熔岩和酸性熔结凝灰岩中,靠近火山口附近的次火山岩中也有发育。

51、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是指岩浆在冷凝过程中,矿物按结晶温度的高低先后析出,早期结晶的矿物因密度较大在重力作用下可下沉到岩浆底部,而晚期结晶的矿物则析出于其上,从而使岩浆成分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岩浆岩,且常呈层叠状分布。

52、岩浆岩的相:

是指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和岩体总的特征,包括其形成深度、结构、构造产状等,大体可分为侵入岩相和火山岩相两大类。

53、色率:

铁镁矿物在岩浆岩中的体积百分含量称为色率,是肉眼鉴定岩石的重要标志。

54、矿物共生组合:

在共生分析中,把一定化学成分岩石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矿物成分称为矿物共生组合,是岩石化学成分和温压等条件的反映。

55、次生岩浆:

由原生岩浆经分异作用产生的一系列不同成分的岩浆称为次生岩浆。

56、辉长结构:

是中深成侵入岩(辉长岩)的典型结构,表现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自形程度相近,均呈半自形--他形粒状,是从岩浆中同时析出的结果。

57、脉岩:

是岩浆作用过程中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小侵入体,外形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经常在深成侵入体内部或附近围岩中,充填在裂隙内,多呈脉状产出,所以称之为脉岩。

58、表生成岩作用:

指坚固沉积岩因盆地回返而逐渐上升到潜水面附近时受渗流和潜流大气降水影响所发生的作用。

59、变晶结构:

由变质结晶产生的变质矿物称为变晶,变晶的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反映的结构统称为变晶结构。

(是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构。

60、相序递变规律:

即瓦尔特相律,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垂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出现的顺序,与它们在横向上所出现的相带毗邻顺序是一致的。

(相的纵向相序即只有在横向上相依的相,才能在纵向上互相重叠而没有沉积间断。

61、气孔和杏仁构造:

两种构造都是喷出岩的常见构造。

当岩浆喷溢到地面,围压降低,其中所含挥发份达到过饱和,从岩浆中分离出来便形成大量气泡,气泡一部分散逸于大气中,一部分则由于岩浆迅速冷却凝固而保留在岩石中形成空洞,形成气孔构造。

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所充填时,其充填物宛如杏仁,称为杏仁构造。

62、岩浆分异作用:

分异作用是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成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

包括岩浆分异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

岩浆分异作用是岩浆结晶前,仍处在均匀液态的情况下发生的分异作用。

63、里特曼指数:

是表示岩浆岩中全碱含量与二氧化硅之间关系的指数,具体表示为(K2O+Na2O)^2/(SiO2—43),其中使用去掉百分号的主量元素含量。

适合于SiO2含量大于43%的岩石。

根据计算结果,若里特曼指数<3.3称为钙碱性岩石,3.3--9称为碱性岩石,>9称为过碱性岩石。

(划分岩石系列的指数)

64、羽状交错层理:

指上下相邻层系中的前积纹层倾斜方向相反的一种交错层理,也称青鱼刺状或双向交错层理,多出现在板状或楔状交错层理中。

常形成于水流流向周期性反转的环境中。

65、变质作用:

原先已经形成的岩石,由于温度、压力或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其在固态条件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甚至是化学成分的变化从而形成新岩石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66、变质结晶作用:

指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的矿物成核生长及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的过程。

重结晶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除水、二氧化碳等挥发组分外)保持不变。

67、蛇绿岩套:

是代表标准的大洋岩石圈岩石组合与结构特征的一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组合,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套包括的岩石组合自下而上分别为:

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

68、粗面岩:

为中性碱性火山岩的主要代表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和斜长石,常为浅灰、灰绿、灰黄、肉红等色。

具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玻璃质少见,常为块状构造。

其在地壳内分布较少。

69、杂基:

又称基质或粘土杂基,是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的细粒机械混入物。

其不是化学成因物质,而是和碎屑物质一起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

其包括<0.03mm的细粉砂和泥质物质。

70、叠层构造:

是由蓝绿藻类分泌的粘液捕获粘结砂、粉砂、泥级颗粒及晶体而组成的一种纹层构造。

其形态多样,常见于碳酸盐岩、磷质岩及铁质岩中。

71、斜长角闪岩:

高级区域变质岩,主要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含量不低于50%,石英很少或无,斜长石为中性或中基性斜长石,呈粒状,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原岩主要为基性岩(侵入岩、喷出岩、火山碎屑岩)和富铁白云质泥灰岩,在中至高温区域变质条件下形成的。

常与片岩、片麻岩共生。

72、流纹岩:

酸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颜色多为浅灰、粉红、灰红、灰白色等,新鲜流纹岩常具瓷状断口或贝壳状断口,其结晶程度一般较差,基质多由很细的隐晶质和玻璃质组成,主要为长石和石英质,斑晶主要由透长石和石英组成。

常具流纹构造、块状构造,也可有气孔和杏仁构造。

73、正长岩:

碱性中性深成侵入岩的代表岩石,主要矿物有钾长石和斜长石,不含石英或石英含量很低,常呈浅灰、浅肉红、浅灰红等色,多为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在地壳内分布较少。

74、岩浆岩的结构:

是指岩石的组成部分(包括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包括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75、糜棱岩:

动力变质岩的主要代表岩石,发育于地壳较深部位,由韧性剪切作用导致岩石塑性变形并具有糜棱结构,主要由碎基和碎斑组成。

其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具有强的面理(或)线理,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形内。

根据碎基含量,可分为初糜棱岩、糜棱岩和超糜棱岩。

76、英安岩: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是流纹岩向安山岩过渡的一种岩石。

多为隐晶质或半晶质,斑状结构常见,块状构造,可见流纹构造。

与安山岩相比,其含有较多的石英,暗色矿物较少,与流纹岩相比,其斑晶中石英较少,斜长石较多。

77、洋岛玄武岩(OIB):

包括拉斑玄武岩系列和碱性玄武岩系列,斑晶矿物主要是橄榄石和铬尖晶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通常只作为基质出现,其来源于富集地幔源区,成因常与地幔柱或热点有关,是大洋盆地中海山和岛弧的主体构成成分。

78、糜棱结构:

碎裂结构的一种,当应力十分强烈时,矿物颗粒几乎全部被破碎成微粒状,微粒具定向性,表现似流动构造,其间残留少量稍大的刚性矿物(如石英)碎块,但常被磨圆成眼球状。

79、堆晶结构:

是在粗大的、相互连结的自形到半自形晶体粒间充填其他矿物的一种结构。

粗大的晶体称为堆晶,主要是岩浆中晶出的晶体由重力分异作用沉淀到岩浆房底部,且自形程度较好,粒度在5mm以上。

80、挥发分:

是指岩浆中易于挥发的组分,以H2O、CO2、SO2为主。

其对岩浆的结晶温度、性质及喷发方式均有影响。

81、示底构造:

在碳酸盐岩的原生孔洞中,有两个世代的不同充填物,在底部或下部为泥屑、粉屑等内碎屑充填,色较暗;顶部或上部为亮晶方解石充填,色较浅,两者之间的界面平直,能批示岩层的顶底。

82、矽卡岩:

气液交代变质作用的代表岩石,由石榴子石、富钙辉石(透辉石或钙铁辉石)及其他钙铁硅酸盐矿物组成,是在深度不大或中等深度的条件下由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和中酸性侵入岩接触时,因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常见为暗绿色、暗褐色等,矿物晶形一般较好,具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或斑杂状构造,密度较大。

在其形成晚期,常有金属矿物的大量聚集而形成矿床,即矽卡岩型矿床。

83、粗安岩:

即粗面安山岩,为碱性中性喷出岩,主要矿物为钾长石和斜长石,石英很少或无,常具粗面结构、交织结构或玻基交织结构,是向安山岩或玄武岩过渡的岩石。

其与粗面岩的不同在于其既含钾长石斑晶,又含有较多的斜长石斑晶。

84、洋中脊玄武岩:

洋中脊玄武岩是在洋中脊新产生的来自于软流圈地幔经过减压熔融所形成的岩浆,进一步演化和喷出形成的,在海水底部、大洋地壳顶部发育最丰富的玄武岩,其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

含有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属于橄榄拉斑玄武岩,常为微粒结构,发育外壳为玻璃质的冷凝边、内部为细粒结构、整体显示为枕状构造。

85、双峰式(岩浆岩)组合:

又称为双模式岩浆岩组合,是指在一定区域、近于同时形成的基性岩浆岩与酸性岩浆岩共生,中间明显缺少或很少有中性岩浆岩伴生的岩石组合。

可以是喷出岩系列的拉斑玄武岩--流纹岩组合、侵入岩系列的辉长岩--花岗岩组合,也可以是碱性系列的碱性玄武岩--粗面岩、响岩组合。

双峰式岩浆岩组合往往与裂谷环境有关。

86、韵律层理:

在砂岩互层的水平层理中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不同粒度的单层在厚度较薄时(小于4--5mm)所形成的纹层状互层,称为韵律层理。

87、岩屑砂岩:

其成分特点为岩屑含量大于25%,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小于岩屑。

岩屑种类主要取决于母岩的成分,填隙物大多数是泥质基质。

岩石分选性和圆度都很差,交错层理不发育,常出现粒序层理或块状层理,颜色多为深灰黑色、暗灰绿色。

其多形成于地壳运动剧烈的时期,由母岩迅速剥蚀和快速堆积而成。

88、共生组合:

在共生分析中,把一定化学成分岩石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矿物成分称为矿物组合。

矿物组合是岩石化学成分和P、T等条件的反映,是共生分析的对象或出发点。

89、岩浆混合作用:

是指地球内部由两种不同成分的岩浆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产生一系列过渡类型岩浆的过程。

该作用可发生于上地幔或地壳中,最常见的是幔源与壳源岩浆的混合。

90、苦橄岩:

超基性喷出岩的一种,矿物成分以橄榄石和辉石为主,不含或含少量基性斜长石、普通角闪石,岩石呈暗绿色至黑色,具细粒--微粒结构、斑状结构,橄榄石大部分呈斑晶。

常与苦橄质玄武岩共生,分布于与地幔柱(或热点)活动有关的大火成岩省。

91、变余结构:

由于变质重结晶作用进行得不完全,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被部分地保留下来而形成的结构称为变余结构。

91、二氧化硅不饱和矿物:

在火成岩的SiO2不足时,会出现镁橄榄石、似长石类矿物(如霞石、白榴石等),这些矿物不与石英共生,称为SiO2不饱和矿物。

92、连续变质反应:

当变质反应涉及成分可变的固溶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是渐变的,在给定压力和流体成分条件下,反应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发生。

在P--T、P--x、T--x等双变量图解上,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双变反应区内共存。

在双变区中,成分不断调整,反应的温压条件取决于岩石成分。

这样的反应称为连续反应或滑动反应。

94、槽模:

当泥质沉积层表面被底流冲刷所产生的槽状冲蚀痕迹被上覆砂质沉积物充填后,在砂质层的底面上即保存槽状冲蚀痕迹的印模,称为槽模。

常呈丘状,上游端突起高,向下游端缓倾,其长轴方向与底流方向一致。

2、简答

1、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的特征对比。

答: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大的颗粒散布在小的颗粒中,大的叫斑晶,细小的叫基质。

若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则该结构称为斑状结构;若基质为显晶质,则为似斑状结构。

特征对比:

(1)斑状结构的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少数情况下可为微粒结构;似斑状结构的基质为显晶质,粒度可为细粒、中粒,甚至粗粒。

(2)斑状结构的斑晶常是高温矿物,如高温石英、透产长石;似斑状结构的斑晶则为低温稳定矿物。

(3)斑状结构的成因是斑晶早生成,基质晚形成,常见于浅成岩和喷出岩中;似斑状结构的成因为斑晶和基质几乎同时形成,常见于浅成岩和部分中深成岩中。

2、混合水白云石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