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上学期 阶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7692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化学上学期 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化学上学期 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化学上学期 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化学上学期 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化学上学期 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化学上学期 阶段考试试题.docx

《高三化学上学期 阶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上学期 阶段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化学上学期 阶段考试试题.docx

高三化学上学期阶段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测试(11月)试题

高三化学

时间:

90分钟分数: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S-32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

1.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向豆浆中加入盐卤(主要成分为MgCl2)可制作豆腐,利用了胶体聚沉的性质

2.下列有关化学药品的存放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液溴易挥发,应用少量的水液封并放在冷暗处保存

B.硝酸见光易分解、易挥发,应用棕色广口试剂瓶玻璃塞密封保存

C.金属钠遇到氧气和水均立即反应,应保存在煤油中或者液体石蜡里

D.碳酸钠虽然属于盐,但是其水溶液呈碱性,应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保存

3.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SO2

B.硅有导电性,可用作光导纤维

C.铝具有高熔点,可用于生产耐火砖

D.氨气具有还原性,可用于检查HCl泄漏

4.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加入金属镁产生H2的溶液中:

NH4+、Na+、SO42-、C2O42-

B.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

NH4+、Cu2+、Cl¯、SO42¯

C.无色溶液中:

K+、AlO2¯、Cl¯、HCO3¯

D.含有大量MnO4-的溶液中:

H+、SO42-、Cl-、CH3CH2OH

5.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A和B放入容积为VL的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A(s)+2B(g)

3C(g)+2D(g),经5min后测得容器内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mol·L-1·min-1。

C的物质的量为1.5mol,则V等于()

A.2B.3C.4D.5

6.三种气体X、Y、Z的相对分子质量关系为Mr(X)

A.原子数目相等的三种气体,质量最大的是Z

B.相同条件下,同质量的二种气体,气体密度最小的是X

C.若一定条件下,三种气体体积均为2.24L,则它们的物质的量一定均为0.1mol

D.同温下,体积相同的两容器分别充2gY气体和lgZ气体,则其压强比为2:

1

7.为增强铝的耐腐蚀性,现以铅蓄电池为外电源,以Al作阳极、Pb作阴极,电解稀硫酸,使铝表面的氧化膜增厚。

反应原理如下:

电池:

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

电解池:

2Al+3H2O

Al2O3+3H2↑电解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电池

电解池

A.

H+移向Pb电极

H+移向Pb电极

B.

每消耗3molPb

生成2molAl2O3

C.

正极:

PbO2+4H++2e-===Pb2++2H2O

阳极:

2Al+3H2O-6e-===Al2O3+6H+

D.

8.向某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气体A,发生反应:

aA(g)

bB(g)+cC(g),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s

c(A)/mol•L-1

c(B)/mol•L-1

c(C)/mol•L-1

0

0.540

0

0

5

0.530

0.015

0.020

15

0.514

0.039

0.052

30

0.496

0.066

0.08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30s内B的平均生成速率为2.2×10-3mol•L-1•min-1

B.若起始时在容器中通入氦气,使容器压强增大,各物质反应速率均加快

C.随着反应的进行,A的反应速率不断减慢,是因为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D.a+b>c

9.下列叙述与图像相对应的是( )

A.图A是N2(g)+3H2(g)

2NH3(g)的化学平衡图象,在t0时刻充入一定量的NH3,平衡逆向移动

B.图B中,p2>p1,T1>T2

C.图C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2A═B+3C

D.图D对应反应2A(g)+3B(g)

2C(g)ΔH<0,y可以表示B的百分含量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石墨作电极电解AlC13溶液:

2Cl-+2H2O

Cl2↑+H2↑+2OH-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H2O2溶液混合:

2MnO4-+3H2O2+6H+=2Mn2++4O2↑+6H2O

C.向NaH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

Ba2++OH-+H++SO42-=BaSO4↓+H2O

D.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Ca(OH)2的溶液:

Ca2++2HCO3-+2OH-=2H2O+CaCO3↓+CO32-

11.某离子反应涉及H2O、ClO-、NH4+、H+、N2、Cl-六种微粒.其中c(NH4+)随反应进行逐渐减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2B.消耗1mol氧化剂,转移电子3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3D.反应后溶液的酸性明显增强

12.大功率的镍氢电池使用在油电混合动力车辆中。

镍氢电池NiMH电池正极板材料为NiOOH,负极板材料为吸氢合金,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的是()

A.放电时电池内部H+向负极移动

B.充电时,将电池的负极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

C.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i(OH)2+OH--e-=NiOOH+H2O

D.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pH变大

13.下列各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物质编号

物质转化关系

a

b

c

d

NO

NO2

N2

HNO3

Al2O3

NaAlO2

Al

Al(OH)3

SiO2

Na2SiO3

Si

H2SiO3

SO2

SO3

S

H2SO4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4.一定温度时,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发生反应:

2SO2(g)+O2(g)

2SO3(g)。

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s

0

2

4

6

8

n(SO3)/mol

0

0.8

1.4

1.8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前2s的平均速率v(O2)=0.4mol·L-1·s-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体积压缩到1.0L,平衡常数将增大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4molSO3,达到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小于10%

D.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充入2molSO2、1molO2,反应达到新平衡时n(SO3)/n(O2)减小

15.已知NH4CuSO3与足量的3mol/L硫酸混合微热,产生下列现象:

①有红色金属生成;②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③溶液呈现蓝色。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硫酸作氧化剂B.NH4CuSO3中硫元素被氧化

C.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氨气D.1molNH4CuSO3完全反应转移0.5mol电子

16.对于可逆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的同时,消耗xmol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大容器容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

 2V正(NH3)=3v逆(H2O)

17.已知A、B、C、D为短周期内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元素,X、Y、M、N分别由这四种元素中的两种组成的常见化合物,甲、乙为其中两种元素对应的单质。

若X与Y、甲与乙摩尔质量相同,Y与乙均为淡黄色固体,上述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省略),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M>N,沸点N>M

B.简单离子半径:

C2—>B2—>D+>A+

C.A、C、D的常见氧化物相互之间一定能反应

D.D与其他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18.100℃时,将0.1molN2O4置于1L密闭的烧瓶中,烧瓶内的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

N2O4(g)

2NO2(g),下列结论能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有几个()  

①N2O4的消耗速率与NO2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

2

②NO2生成速率与NO2消耗速率相等

③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④烧瓶内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⑤N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⑥烧瓶内气体的颜色不再加深

⑦烧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⑧烧瓶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A.3个B.4个C.5个D.6个

19.将BaO2放入密闭真空容器中,反应2BaO2(s)

2BaO(s)+O2(g)达到平衡。

下列哪些改变可使平衡移动,且新平衡时氧气的浓度与原平衡不同()

A.保持体积和温度不变,充入一定量的氧气

B.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的体积

C.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

D.保持体积和温度不变,加入BaO2

20.下列内容与结论相对应的是()

选项

内容

结论

A

H2O(g)变成H2O(l)

△S>0

B

硝酸铵溶于水可自发进行

因为△S>0

C

一个反应的△H>0,△S>0

反应一定不自发进行

D

H2(g)+F2(g)=2HF(g),

△H=-271kJ/mol△S=8J/(mol·K)

反应在任意外界条件下均可自发进行

二、简答题

21.Ⅰ.2017年08月0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

地震后,为防止疫病流行,全国各地向灾区运送了大量的消毒剂、漂白剂等。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次氯酸盐是一些漂白剂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制取该消毒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二氧化氯(ClO2)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第四代高效、无毒的广谱消毒剂,它可由KClO3溶液在一定条件下与SO2反应制得。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

(3)漂白剂亚氯酸钠(NaClO2)在常温黑暗处可保存一年,但亚氯酸不稳定可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lO2→ClO2↑+H++Cl-+H2O(未配平)。

当1molHClO2发生分解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mo1。

Ⅱ.溴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在有机合成、化学分析等领域。

(4)海水提溴过程中溴元素的变化如下:

①过程Ⅰ,海水显碱性,调其pH<3.5后,再通入氯气。

调海水PH可提高Cl2的利用率.用平衡原理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②过程Ⅱ,用热空气将溴赶出,再用浓碳酸钠溶液吸收。

完成并配平下列方程式。

_____Br2+_______Na2CO3=______NaBrO3+_____CO2+____。

(5)NaBrO3是一种分析试剂。

向硫酸酸化的NaI溶液中逐滴加入NaBrO3溶液,当加入2.6molNaBrO3时,测得反应后溶液中溴和碘的存在形式及物质的量分别为:

粒子

I2

Br2

IO3-

物质的量/mol

0.5

1.3

则原溶液中NaI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mol。

22.碳、氮和铝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1)真空碳热还原一氧化法可实现由铝矿制备金属铝,其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Al2O3(s)+AlC13(g)+3C(s)═3AlCl(g)+3CO(g)△H=a kJ•mol﹣1

3AlCl(g)═2Al(l)+AlC13(g)△H=b kJ•mol﹣1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反应:

Al2O3(s)+3C(s)=2Al(l)+3CO(g)的

△H=_____kJ•mol﹣1.

(2)用活性炭还原法可以处理氮氧化物.某研究小组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和NO,发生反应C(s)+2NO(g)⇌N2(g)+CO2(g)△H=Q kJ•mol﹣1.在T1℃时,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时间单位为min,浓度单位为mol/L):

0

10

20

30

NO

1.00

0.68

0.50

0.50

N2

0

0.16

0.25

0.25

CO2

0

0.16

0.25

0.25

①0~10min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_____,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

②30min后升高温度至T2℃,达到平衡时,容器中NO、N2、CO2的浓度之比为3:

1:

1,则Q_____0(填“>”、“<”或“═”)

③在恒容条件下,能判断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填选项编号).

a.单位时间内生成2nmolNO(g)的同时消耗nmolCO2(g)

b.反应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改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④若保持与上述反应前30min的反应条件不变,起始时NO的浓度为2.50mol/L,则反应达平衡时c(NO)=_____mol/L.NO的转化率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直接排放煤燃烧产生的烟气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将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可达到低碳排放的目的.如图是通过人工光合作用,以CO2和H2O为原料制备HCOOH和O2的原理示意图.电极b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23.I.X、Y、Z、W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气体。

己知:

X、Y、Z三种气体都能对大气造成污染,在工业上都可以用碱液吸收;X是化石然料燃烧的产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物质;Y是一种单质,它的水溶液其有漂白作用;Z是硝酸工业和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之一,能与水反应;W气体的水溶液滴入酚酞变红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X、Y两种气体按物质的量之比1:

1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科学家发现,Z在催化剂条件下能与W反应,反应产物中有单质生成,该单质应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__;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则其中的氧化剂是(填化学式)_______。

(3)在Z与水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4)检验W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II.H2S和SO2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工业上采取多种方法减少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其中生物脱H2S的原理为:

H2S+Fe2(SO4)3=S+2FeSO4+H2SO4

4FeSO4+2H2SO4

2Fe2(SO4)3+2H2O

回答下列方法中的问题。

(l)硫杆菌存在时,FeSO4被氧化的速率是无菌时的5×105倍,该菌的作用是_______。

(2)由图1和图2判断使用硫杆菌的最佳条件为______。

若反应温度过高,反应速率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4.某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研究亚铁盐与H2O2溶液的反应。

【实验I】试剂:

酸化的0.5mol·L-1FeSO4溶液(pH=0.2),5%H2O2溶液(pH=5)。

操作

现象

取2mL上述FeSO4溶液于试管中,加入5滴5%H2O2溶液

溶液立即变为棕黄色,稍后,产生气泡。

测得反应后溶液pH=0.9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

(1)上述实验中H2O2溶液与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试剂:

未酸化的0.5mol·L-1FeSO4溶液(pH=3),5%H2O2溶液(pH=5)

操作

现象

取2mL5%H2O2溶液于试管中,

加入5滴上述FeSO4溶液,

溶液立即变为棕黄色,产生大量气泡,并放热,反应混合物颜色加深且有浑浊。

测得反应后溶液pH=1.4

(3)将上述混合物分离,得到棕黄色沉淀和红褐色胶体。

取部分棕黄色沉淀洗净,加4mol·L-1盐酸,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初步判断该沉淀中含有Fe2O3,经检验还含有SO42-。

检验棕黄色沉淀中SO4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4)对于生成红褐色胶体的原因,提出两种假设:

ⅰ.H2O2溶液氧化Fe2+消耗H+

ii.Fe2+氧化的产物发生了水解

①根据实验Ⅱ记录否定假设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验证假设ⅱi取__________溶液,加热,溶液变为红褐色,pH下降,证明假设ii成立。

(5)将FeSO4溶液加入H2O2溶液后,产生红褐色胶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Ⅲ】若用FeCl2溶液替代FeSO4溶液,其余操作与实验Ⅱ相同,除了产生与Ⅱ相同的现象外,还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褪色。

(6)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7)由实验I、Ⅱ、Ⅲ可知,亚铁盐与H2O2反应的现象与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点)有关。

化学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A

B

D

B

D

D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B

C

D

A

C

C

C

B

二、(其余一空1分)

21.Cl2+2NaOH=NaCl+2NaClO+H2O(2分)2ClO3-+SO2=2ClO2+SO42-(2分)0.8Cl2+H2O

H++Cl-+HClO,增大c(H+),平衡逆向移动,抑制Cl2与水的反应33135NaBr3

22.a+b0.032mol•L﹣1•min﹣10.25<cd(2分)1.25不变CO2+2H++2e﹣=HCOOH(2分)

23.

(1)Cl2+SO2+2H2O=2HCl+H2SO4(2分)N2NO21:

2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证明该气体为NH3(2分)降低反应活化能(或作催化剂)30℃、pH=2.0蛋白质变性(或硫杆菌失去活性)

24.2Fe2++H2O2+2H+=2Fe3++2H2O(2分)Fe3+催化下H2O2分解产生O2(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取加入盐酸后的黄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棕黄色沉淀中含有SO42-(2分)反应后溶液的pH降低Fe2(SO4)32Fe2++H2O2+4H2O=2Fe(OH)3(胶体)+4H+(2分)H2O2分解反应放热,促进Fe3+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产生的HCl受热挥发pH、阴离子种类、温度、反应物用量(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