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7568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读讲座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感谢进修学校给我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能在此解读教材。

我负责的是第三册《数与代数》领域的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八单元(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计算应该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知识从哪里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计算(为了解决问题);二是知识怎样来——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是知识到哪里去——让学生用计算进一步解决问题。

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活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现在我就以单元为载体作简要解读,谈谈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活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单元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交流:

一、单元目标

二、单元知识联系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数

四、教材分析

五、教学建议

 

第四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P32~53)

一、单元目标:

1.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意义。

2.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密切联系。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

4.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后续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6~9的乘法口诀

●表内除法

二年级下册

●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除法的竖式计算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已学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意义

●2~5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倍”的含义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数:

内容

建议课时数

分桃子(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3

分苹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分糖果(体验大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

分香蕉(认识除法意义与除法算式)

 

3

飞行表演(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练习二

小熊开店(用乘法口诀求商)

2~3

运动会(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快乐的动物(体会倍的意义)

 

4~5

文具盒(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花园(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一些简单问题)

练习三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物的问题,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一是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安排了“分一分”的活动,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并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充分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二是编排学习内容上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有利于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是“倍”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倍”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一种概念,所以在教学当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建议:

(一)在丰富的分一分活动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分一分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不断的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这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套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分桃子”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感受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①全部分完;②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少于份数。

首先教材从“小猴分桃子”的情境入手,安排了第一个“分一分”的活动(出示教材32页的主题图),教学时可以按以下层次展开:

(1)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问题;

(2)用学具代替桃子,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并记录各自的分法;(3)交流分的结果,感受答案的多样性;(4)讨论怎么分2只猴子都满意;(5)同桌合作扮演猴子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6)全班交流分的过程,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7)小结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

平均分是一个生活中的常用语言,也可以用“同样多”“一样多”等代替。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片断】

活动一:

分桃子

1.师:

请同学用桌面上的8个圆片代替桃子,来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能有几种分法。

2.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教师板书)

问:

谁有不同分法?

为什么这样分?

4.师:

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两只猴子都会满意?

说一

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5.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6.师:

每份分得一样多或同样多就很公平。

在数学王国中,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板书:

平均分)

7.提问:

什么是平均分?

8.师∶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呢?

两只小猴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它们很高兴呢?

总结:

“分桃子”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均分。

活动二:

小猫钓鱼

1.师:

小猴吃了桃子很高兴,他们请小猫来做客,并给他们准备了精美的小鱼(出示课件)他们希望每只小猫都高兴,他们应该怎样分呢?

2.学生回答(把12条小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

3.师:

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

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小组合作的机会,来研究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难题。

听清要求前后两桌组成四人一个小组,四名同学分别扮演是四只小猫,数出12根小棒代替12条小鱼,先讨论一下该怎么分?

然后动手分一分。

现在开始。

4.学生活动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讨论结果(课件演示)

6.教师小结:

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7.师:

刚才大家用小棒代替鱼来分,如果没有学具来带替鱼该怎么办呢?

(这时就要启发学生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让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提升。

8.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符号表示。

9.师: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周围就有许多事物是平均分的,请你找一找你的周围有这样的“平均分”吗?

“分苹果”也是小数目的平均分,进一步体验“平均分成几份”或“每份分几个”都是平均分,以及平均分有分得“一个不剩”和“还有剩余”两种不同的结果。

教学时要注意:

①关于有余数的除法有这里只是认识,通过分一分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大量有剩余现象,没有计算的要求,②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12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如果每个盘子放4个苹果,12个苹果可以放几个盘子等。

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两种不同的类型,但不要出现“等分除”“包含除”等名词。

③试一试中的第1题可作为重点进行指导,可以问学生:

“还可以怎样装袋?

”引导他们继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如果每袋装4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如果每袋装5个呢?

(二)在认知冲突中,体会记录分法的特点

“分糖果”是大数目的平均分,感受分步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性,教材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分一分”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感受如何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部分,为进一步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教师可以先按照学生人数及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组,再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活动的欲望,让每组学生先按照智慧老人建议的办法动手分一分,再请一位同学介绍分的过程,并示范记录到表格上,再让学生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中,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体会记录分法的特点。

不过教师一定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填写第一次分糖果的过程,再引导小组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是先一块一块分,直到分完,如果发现有学生是每个盘子直接分四块,应该请他们说一说:

一次分完是碰巧还是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如乘法口诀)?

如果有学生说是想乘法口诀,就要加以肯定,因为他们自己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懂得想乘法做除法,懂得用旧知识来解决新知识。

(三)在思考与概括中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分香蕉”这节课主要是引入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香蕉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并解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这就是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并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可能设计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1.学生分香蕉活动。

  两人一组,用小棒代替香蕉,取出12根进行分香蕉活动。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并上台演示。

  生1:

我是1根1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2:

我是2根2根地分,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得6根。

  生3:

我是先每只猴子分5根,还多2根,再每只猴子分1根,

  生4:

我是想乘法口决二六十二,每只分得6根。

  3.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探究除法算式的写法

 12÷2=6(根)

  读作:

12除以2等于6。

 

(2)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2”在除法算式中称为“被除数”;“÷”称为“除号”,表示平均分;“2”称为“除数”;“6”称为“商”。

  12  ÷  2  =  6(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3)再一次分香蕉活动

①现在要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可分多少根?

  ②采用同样的办法让学生分香蕉。

  ③请同学上台演示分香蕉的过程并板书算式。

12÷3=4(根)

④请同学们一起说说算式12÷3=4(根)中表示什么。

(四)在圈一圈、分一分中理解乘除法的联系

“飞行表演”这节课第一次出现乘、除混编,运用抽象算式与直观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圈一圈、分一分的活动,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写出算式解决问题,然后结合问题情境,组织全班讨论:

乘法与除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即可。

最后教师再归纳小结:

求几个相同部分的和用乘法,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同的部分用除法;乘法与除法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

让学生体会:

从同一个具体情境出发,如果能提出乘法问题,那么一定也能提出除法问题,初步感知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

“小熊开店”这节课通过解决“算一算”中的乘法与除法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除法的计算问题,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

(1),

(2)两小题,再围绕这两道题所列的算式与算法进行汇报交流,第

(1)小题求的是4个5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

(2)小题求的是从20中能分到几个5,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及结果,重点讨论:

乘法算式5×4=20与除法算式20÷5=4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认真观察,独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是一节练习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解图意,并交流图中的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图中的问题,再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主交流和解决,切记不要作过多的分析与讲解。

(六)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快乐的动物”这节课是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倍的含义。

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既要学会画图或动手摆学具,又要能够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的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建议:

①情景引入,查找信息②提出问题,引入“倍”③“摆、圈”活动,理解“倍”的意义④变式应用,拓展提高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倍”不作为一个概念,而作为生活的概念来处理,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摆、圈等操作活动,体会“谁是谁的几倍”的活动过程,不要急于要求学生用除法计算。

实践证明刚开始学生对用除法计算不理解,需要经过大量的操作,真正体会了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才能欣然接受。

(2)一定要让学生注意用画图和列式两种方式表示,从而真正理解什么是“倍”。

下面以《快乐的动物》为例,谈谈如何活用教材,做到因材施教:

1.出示一幅图,图上画着松鼠与小鸡

请同学先用铅笔画圆圈来表示它们各自的只数,然后看小鸡的只数是几个松鼠只数那么多,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表示。

2.全班交流

生:

松鼠有2只,小鸡有8只,2只圈一圈,所以8是2的4倍。

师:

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小鸡的只数是松鼠只数的几倍?

这时候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三个算式:

算式1:

2×4=8

算式2:

8÷2=4(板书在黑板上)

算式3:

8-2-2-2-2=0

3.讨论:

哪一个算式更准确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来分析、理解这三个算式。

4.小结:

我们刚才就是把小鸡的只数按照两只一份两只一份进行平均分,看8里面有几个2,就是松鼠的几倍,所以第二个算式更准确,它能更直观地表示小鸡与松鼠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文具店”这节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意义,辨别什么样的倍数关系问题用乘法解决,什么样的倍数关系问题用除法解决,教学时要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说一说图意,让学生自己去弄明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解决每个问题需要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再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不过在完成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理解“4倍”表示什么意思,最后还可以进行变式练习,如小牛买笔的枝数是小兔的几倍?

“花园”是一节练习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并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延伸:

小鸟的只数是蜜蜂的几倍?

 

第八单元:

除法(P82~89)

一、单元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及前后联系

后续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有余数)及其应用

●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三年级上册

●特殊的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与除的口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用乘法口诀做表内除法

●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已学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2~9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

●除法的意义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数

内容

建议课时数

长颈鹿和小鸟(用乘法口诀求商)

3~4

小兔安家(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游乐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4

练习五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数与代数”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除法意义有初步的体会,会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和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与乘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除法关联着“倍”的意义,除法又是以乘法口诀为最基本的口算工具。

这个单元综合了除法这些特征与联系,所以,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在“数与计算”领域的一次复习与提高。

本单元包括“长颈鹿和小鸟”“小兔安家”“游乐场”三节,“长颈鹿和小鸟”复习除法的意义,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小兔安家”复习除法的两类问题;“游乐场”强调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打好基础。

五、教学建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颈鹿和小鸟”是在学生学习了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法。

学生对1~5的表内除法已有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力图创设一种有趣、和谐的氛围。

老师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帮助长颈鹿解决难题”的活动中。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

长颈鹿叔叔要为小鸟准备几间房间?

2.学生独立完成:

42÷6=7(间)

3.思考: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4.汇报:

①我是把42只小鸟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②可以把42只小鸟看成42个圆圈,每6个一圈就是一间,可以圈7次,也就是求42里面有几个6,所以用除法计算。

③因为数比较大,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6只小鸟为1份,42只里面有这样的7份,就是求42是6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5.在计算过程中用到了那句乘法口诀?

(六七四十二)

(二)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会提数学问题

这节课以“小兔安家”的故事为突破口,结合具体情境,从图中发现并利用有关的兔子信息(小兔只数,房子间数),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借助表格简单地记录提出的问题,再启发学生把所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再回到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1.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

小兔们在干什么?

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这两组小兔一共有多少只?

  2.你们能用小兔的只数和房间数这两个条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3.小组合作探究,汇报讨论结果:

  生1:

12只小白兔住4间房子了,每间房子平均住几只小白兔?

  生2:

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白兔,12只小白兔需要住几间房子?

  生3:

12只小白兔住3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小白兔?

  生4:

如果每间房子住2只小白兔,12只小白兔需要几间房子?

……

  4.师:

如果把这些问题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一类知道有几间房子,求每间房子平均住几只小兔;另一类知道每间房子住几只小兔,求需要几间房子。

  5.各小组分工解答上面的问题,并把算式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排列,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学生汇报:

①左边4个算式是同一类问题,知道房子的间数,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白兔;右边的4个算式是另一类问题,知道每间房子住几只小白兔,求要住几间房子。

  ②这两类问题的答案中,数量单位不同。

  ③每一行中,左、右两个算式,是用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的。

 6.每间住的小白兔只数与所需房子的间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发表意见:

我们发现,每间房子住的小白兔少,需要的房间就多;每间房子住的小白兔多,需要的房子就少。

 7.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

解题的策略:

①12÷3=4(只),

5>4,能住下;②3×5=15(只),15>12,能住下。

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体会有些除法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结合估算的方法去解决。

(三)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通过“游乐场”这个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实际上是要学生去发现能够联系其中有关信息的数量关系,如“小火车有9节车厢,每节车厢能乘4人,这列火车一共能乘多少人?

”如果能提出这个问题,那么他一定意识到:

小火车满载的人数=每节车厢可乘的人数×车厢的数量。

小组交流时重点突出乘除法和倍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互相提出问题,再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1.交流图中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同桌合作,你问我答,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多

2.同桌合作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同桌1:

每节车厢坐4人,9节可以坐几人?

4×9=36(人)

同桌2:

每辆碰碰车能坐2人,3辆坐几人?

2×3=6(人)

同桌3:

每张小火车票3元,15元可以买几张?

15÷3=5(张)

同桌4:

每张碰碰车票要5元,20元能买几张?

20÷5=4(张)

同桌5:

每节车厢下有4个轮子,7节车厢有几个轮子呢?

4×7=28(个)

同桌6:

坐在火车上的人每人有2只眼睛,我看到8只眼睛,请问坐在火车上的有几人?

8÷2=4(人)

同桌7:

每辆碰碰车上有2个转向灯,4辆共有几个?

2×4=8(个)

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且富有挑战性的,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做到活用教材、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探究对象,这样能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探究和交流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其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