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高年级段复习指导精.docx
《小学作文高年级段复习指导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作文高年级段复习指导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作文高年级段复习指导精
小学作文高年级段复习指导之一
明确高年级阶段的习作要求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武宏钧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的教学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的总目标是: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根据这七点总目标的要求,分解到作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言之有序
所谓言之有序,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写。
说话、写文章都要有一定的次序,作文时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合理、主题鲜明。
这样的文章不仅容易让人读懂,还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言之有序,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事情发展的顺序
叙述一件事情,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即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按顺序写清楚。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组成一件事的三个阶段,而事情的经过则是一件事的重点部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要注意两点:
(l)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句连一句,一层接一层地写下去,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要有序而紧密。
要避免前后不分,顺序混乱,否则就会教人理不清头绪。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仍然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这样才能使读者得到的印象比较深刻。
如果只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平铺直叙地写下来,一桩桩,一件件,好像记流水账似的,就会教人读了没有味儿,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2)时间先后的顺序
按时间先后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是写文章常见的一种方法。
3)方位变化的顺序
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常常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或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或从近到远,或从前到后等等,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听起来有条理,看起来有次序。
按方向位置的顺序来写的,显得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无论是人、事,还是景、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抓住特点写,才能使读者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按方位顺序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时,同样要写出这
个地方或物品的特点,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或是什么物品,它有哪些明显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以上三种顺序外,还有总分式、因果式、转折式、并列式等多种顺序,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根据所反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按怎样的顺序写。
2、言之有物
所谓言之有物,意思是文章要有内容,写的具体。
要做到言之有物,首先,我们指导学生作文应让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真心话,敢于写自己的真实事,敢干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喜悦,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踌躇,自己的惆怅,流露自己的心声,敢干在作文中刻划自己在人生道路中成长的轨迹和印痕,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认识和了解,表现自己的感情和精神。
哪怕她还不成熟,哪怕她还很幼稚,甚至她还很丑陋。
但那毕竟是自己的。
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向生活索取素材。
作文教学究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生活素材进行综合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生活基础是作文的源泉。
离开了生活,特别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无话可说。
叶对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
”可是正如苏联著名地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地那样:
“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我们就在他们面前关闭了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门,他们不能倾听小溪流水的淙淙声,不能倾听春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的歌唱。
”的确是这样,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学校应试教育自然也是。
我们不能改变,但可以尽自己的努力改善,培养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
江西省甘仲园老师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典范。
他在学完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之后,感悟到这一单元全是培养学生亲情的,便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学完这一单元他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反映亲情的作文。
题目是这样的:
为了儿女的健康成长,爸妈不知为你做了多少事,操了多少心,作为儿女,你为他们做过什么让他们开心的事吗?
如果做了,那么请你详细地记下来,可以适当地抒情和议论,如果没做,那么请你试着做一件吧,请记住不论你做好估坏,只要你有这份心,父母都会高兴的。
题目自拟。
作文布置下去后,有的当场交了卷,也有两三天后才交卷的。
但全班100%的学生都做了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写了一篇说真话、诉真情的好文章。
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中学生作文是否有话可说的关键。
我们指导学生应该让他们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每天坚持写日记,眼看耳闻、脑思、去粗取精、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
鼓励他们多实践、多体验人生世态和大自然风光。
有意识的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融会贯通带,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
怎样使作文言之有物,不空洞呢?
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做到:
(1)眼中有物。
大家都知道,没有到过长城的人,很难写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没有早起看过大海日出的人同样也写不出“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由此可见,同学们观察生活越仔细,作文内容就越充实。
怎样做到眼中有物呢?
一
件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常常是一个全貌,而这个全貌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如果不能按顺序将一个局部考察清楚,那个全貌必然模糊不清。
比方说,我们观察一盆花,不光要对它的花、叶、茎、根逐一看去,还要分别从颜色,形状等方面一一考察。
同样,写好一个人就应该注意观察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要写好一件事就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只有这样,按顺序、抓特点、抓重点,仔细观察生活,言之有物才有可能。
(2)心中有物。
观察生活要时时注意自己的主观感受,一旦你对眼中之物有了喜爱或厌恶的感情时,带着这种感情去写,不光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情。
比如,有一位同学观察清晨的雾,他在雾中行走,认真观察、感受,湿漉漉的雾滴轻轻拂过他的脸,那么温柔,叫人那么舒服,闭起眼睛,他尽情地享受着,好像感到是妈妈轻轻抚摸着他的脸蛋。
有了这种感受,言之有物就有了保障。
(3)言之有物。
要使同学们知道,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作文。
用笔表达之前还应打好腹稿,练说几遍,只要能说得连贯,具体,下笔自然能做到言之有物。
具体到一篇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明白:
叙事的文章,要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人的文章,要注意把人物活动的生活细节写具体,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任务的特点。
写景的文章,要注意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特点写具体,注意写出自己的感情来。
状物的文章,要通过对物品特点的细致描述来把文章写具体。
3、言之有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
”课标强调“内容真实、感情真实、自主表达”。
怎样把这种情感真实、自主地释放,诉之于笔下呢?
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在教学中应随时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感受,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点有趣的生活情境,多点个性,积累写作素材,体味作文的乐趣。
与其多一些所谓的写作题材、体裁、方法的指导,倒不如大胆地解放学生,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使他们的习作能真正地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现内心世界、童心童趣。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少限定题目、范围、形式,要更多地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在童心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在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时,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们必须选择一个能够凝聚情感的载体。
这个载体就成为情感信息的传递中界,是文章的外壳。
在小学生动笔写作前,一定要指导其理清自己感情的脉络,给感情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选择一个适当的载体,将感情表现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好文章,才能做到“字字句句皆珠玑。
”基础作文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把握载体,学会凝聚真情呢?
一是物化的载体。
所谓物化的载体就是将自己的感情凝聚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物象上。
对于这种载体,中国古代的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如李商隐的《无题》组诗中的许多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本来表达的是对爱人思念和爱恋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直白地
表露,而是巧妙地借助了两个物象——春蚕和蜡炬。
春蚕吐丝是以生命的终结而结束,蜡炬流泪也不例外,二者合而为一就是相思之泪。
诗人正是运用了这两个载体,将一对有情人的爱之深意之绵思之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诸如此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
现当代文学也不例外。
如《一面五星红旗》,作者把情感凝聚在五星红旗上,这面五星红旗就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
二是感官的载体。
所谓感官的载体就是指人的感官直接所能感受到的,不需要转化的。
这种载体没有选择的余地,它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感情因素。
它的特点在于具有强烈的冲击性,是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到来的,需要的是善于捕捉的心灵。
如《难忘的一课》一文,作者就是通过描述自己感官的所见(历史伟人)所闻(听老师上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和所想。
因此,这种只能用感官感受到的事情成为自己情感的载体。
三是意念的载体。
所谓意念的载体是人幻想或精神上的一种依托,它可能是心灵的碰撞,也可能是心灵的漫游。
这种载体的选择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感情的发展变化方向。
如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我”的感情就是随着图书内容而变化的。
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图书中人物的感情就成为“我”的感情载体。
这种载体是心灵碰撞的结果。
再如现在的许多学生作家创作的幻想小说,其感情就是一种漫游的状态。
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迷惘,于是就在幻想中寻找解脱。
那么,他们此时的情感载体就是虚无的。
基础作文要使小学生在习作中能够快速地凝聚真情,通过读的练习,向古人学智慧,向今人学文笔。
通过写的练习,为做人而作文,在内容上求真;以作文促做人,在章法上求善;以作文述做人,在语言上求美。
力求达到凝聚真情的美好境界。
在作文教学的复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我们应鼓励学生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
让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不管对否,写出来后再进行启发和引导。
比如在指导写作关于父亲或母亲的文章时,我先让学生回忆生活,注意体会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自己与父母相处时产生误会与走向理解的过程。
老师要想尽办法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由的说,尽情的说,说出心中的苦与乐,说出心中的烦与脑,说出心中的爱与憎,然后指导学生把刚才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写下来。
指导同学们写文章的时候融进自己真挚的情感,写得真切、感人,洋溢着温馨。
在小学生对习作产生极度的热情时,老师要及时捕捉时机,多些开放,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生活,真情地表达感情。
充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
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乏,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充许的。
因此,老师在基础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爱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一样爱怎么飞就怎么飞。
4、言之有趣
所谓言之有趣,就是要指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描述出自己的生活体验。
言之有趣,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率真而为,言别人所未言,道别人所未道。
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首先在课堂操作层面上,我们应该追求个性化思维,个性化语言,个性化的想象,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
的情感活动,个性化的修改能力。
从常规的写作方法到个性化的自由写作方法,逐步提升。
言之有趣,在作文中应该积极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抒真情,讲真话,写个性。
大力倡导学生在习作中着重体现独特的想象,体现心灵的个性。
巧妙地历练悟性,使学生心动;训练文采,使学生笔动;引导落实,使学生行动。
没有心动,只有笔动,写出来的只能是假大空废“四话”泛滥的灰色文章;既有心动,又有笔动,才能写出健心润笔的绿色文章;而“心动”、“笔动”之后,追求“行胜于言”,做到“三动”兼备,方始登上基础作文的最高境界。
基础作文的训练过程,既是文字章法的训练赛程,也是思维逻辑的训练过程,同时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陶冶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和最清澈的。
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可以体现“准确、鲜明、生动”和充满个性的文风。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花盆中的学生”放回到肥沃的土壤中,让他们汲取土壤中的营养自由的成长,这样才能使我们看到一篇篇闪烁着个性,流淌着真话的“基础作文”。
在我们的作文的复习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开启学生的创新门扉,为学生具体的作文创新活动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作文,应积极进行思维的变通性训练。
培养学生随机应变,及时改变思维方向,打破定势思维,不受种种局限的思维训练方式。
如打破定势训练。
把最普通、最常见的中心或题材排除,引导学生从纵向、横向、逆向等角度去发现。
或表达变换训练。
要求用新奇的词句代替色彩一般的词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优美的语言。
也可进行思维的独特性训练。
培养学生从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形成对事物超出寻常的新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的思维训练方法。
如求异求新训练。
提出问题,请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要求不重复,有独创。
再如最佳选择训练。
针对多种方案(中心、选材、语言等)作出最佳选择。
或点评文章训练。
利用课文或给出一篇文章,请学生评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新见解。
学生互改或自改作文,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作文个性。
要注意的是,训练往往不是依托某一种思维训练方式,经常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基础作文教学就是要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活跃学生的身心,开拓学生的视野,找准学生的“激情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活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我手写吾心”,兴趣盎然,激情勃发,文思泉涌,酣畅淋漓,写出“清水出芙蓉”般的基础作文,让学生作文与做人齐头并进。
果真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果满枝”的可喜景象。
小学作文高年级段复习指导之二
高年级段作文的复习教学重点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武宏钧
一般来说,低段的习作重点,应以说话写话为主。
中段的习作重点,应以写段训练为主,完成由写段到篇的训练。
高段的习作重点,应以写篇的练习为主,注意构思行文中布局谋篇的练习。
在作文教学的复习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1、要注意归纳总结。
作文类型主要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五类。
在这五种类型中,写人、写事最能体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重点。
我们进行作文总复习时,也要围绕这个重点。
回忆过去老师让我们进行这方面作文练习的题目类型主要有:
一是全命题型;二是半命题型;三是看图作文;四是提供材料,自由命题或续写。
如:
提供开头,让你展开想象,续写中心部分和结尾,或是提供开头、结尾,让你补写中心部分和命题等。
弄懂了记事、写人的基本题型,还要注意对叙述方式的归类总结。
叙述的方式的多种多样,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其中的一两种,特别是开头、结尾方法和中心部分的叙述方法一定注意掌握好。
2、要将总结归纳出来的作文方法,用简练的语言推荐给学生,让他们都能理解、掌握。
如:
三、“怎样审题三字经”:
要作文,先审题。
明范围,知题义;扣题眼,重点记;知数量,不离题;明人称,好下笔;附加语,须重视。
写真情,出新意。
又如“怎样开头三字经”:
开好头,是关键。
直入题,时地点;设悬念,趣味见;描绘景,抒发情。
借故事,吸引人;好诗句,引入文;借哲理,巧议论;先概述,再具体;要成功,须新颖;方法多,灵活用。
3、要围绕重点,练好“三板斧”。
隋唐时有一大将名叫程咬金,传说他在睡梦中得到仙人指点板斧功夫,只教了三招便从梦中醒来。
随后他便反复地演练这三招,在与敌人交战中用这三招屡屡建功。
程咬金的“三板斧”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发:
我们在大量作文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绝招”。
练好自己的“三板斧”:
一是写好一个令你难忘的人,他(她)可能是你的同学、伙伴、老师,或者是你最亲近的人,也可能是你的邻居,或者素不相识的人。
由此可以产生出许多写人的作文题,像《我的邻居》、《我的小伙伴》、《我最熟悉的人》等等;二是写好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事可能是你亲身经历的,也可能是你耳闻目睹的,可能是令人愉快的,也有可能是令你伤心落泪、后悔不已的。
由此可以产生《一件伤心的事》、《我真后悔》等等;三是写好一处景,这可以是家乡的一处山水美景,也可以是田园的丰收景。
在练这三招的过程中,再把自己拿手的开头、结尾方法和中心部分叙述方法加以反复运用,这“三板斧”也就练成了。
4、要加强应用文的复习。
应用文的复习重在记住书写格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密切,应用文的书写变得更加重要。
在全国各类语文科考试中,作文命题出现了一大配一小的形式。
大题,目的是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小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应用文格式的书写规范化。
因此,同学们不能忽略了留言条、通知、表扬稿、请假条、书信、还有这学期学习的发言稿、竞选稿的复习。
对这些应用文的格式不能混淆,要区分清楚,牢记于心。
总之,作文总复习一定要善于归纳,突出重点,反复练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作文高年级段复习指导之三
高年级段作文教学的复习方式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武宏钧
作文教学的复习指导,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从全局把握,合理地执行复习计划。
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卓有成效的作文复习呢?
对此,我谈几点粗浅意见,敬请指正!
一、整体把握,增强计划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复习时,以下问题首先必须心中有数:
《课程标准》是怎样要求的,教材是怎样安排的,学生的水平怎样,哪些地方还有待解决,复习时间如何分配等等。
教师要在复习之前,立足作文复习的总体要求,制订一个较好的计划。
1、整体把握。
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写作目的:
“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它也指出:
第三学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强调习作的个性化,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比如“有意识地丰富自己地见闻,珍视个人地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独特感受”即鼓励学生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培养学生地创新意识。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了重视修改地要求;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课程标准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在作文条理性方面提出了“能根据习作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的要求。
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落实“感情真实”的要求,要力戒目前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假情”、“矫情”。
“真情”表现的不仅是文品,更是人品;要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或不写命题作文。
把握教材。
现行语文课本里作文训练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记叙文,包括写人、叙事、科学小实验、想象作文等;二是应用文,包括感谢信、毕业赠言等。
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作文能力状况,以教材的作文训练系列内容为依据,立足整体,考虑作文复习。
2、突出重点。
整体把握,但切忌平均用力。
首先,作文复习要突出重点。
如命题作文中的“审题、选材、构思”训练;材料作文中的“围绕中心,重点发散”训练;看图作文中的“观察”训练;应用文中的“格式”训练等。
抓住这些重点复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对薄弱环节下功夫,比如记叙文中的叙事、状物,重在求“序”,即按一定顺序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物体的形状、作用叙述清楚;写人、写景,重在求“异”,即抓住特点,写出该人物、景物与其他人物、景物的不同之处。
3、有计划性。
一是作文复习的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
作文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根据复习总体目标及学生作文能力的状况合理安排。
如记叙文与应用文的复习时间安排,前者要多一些,后者可少一些;再如作文复习的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要具有恰当的时间比例。
二是作文复习的内容安排要有计划性。
可先安排单项复习,然后再相对集中地进行综合能力的复习训练。
三是每节课的作文复习要有计划性。
每节课复习什么?
要达到什么目的?
怎样复习?
要认真做好作文复习教学设计。
二、一题多变,训练多用文
一题多变,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从一个基本作文题,变出多个相类似的题目。
就好比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所以深得孩子们的喜欢。
如果我们老师也有“七
十二般变化”,学生肯定会非常佩服和羡慕。
而“多用文”就更好理解了,就是一篇文章适合多个作文题目。
当然,实际操作中也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试。
如语言第11册第五组的习作训练,是写人的作文,练习中有两个角度。
角度一,用一两件事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注意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角度二,发挥想象,将发生在“我”和好朋友间的一件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在复习要指导学生用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写一个人,写出人物优秀品质。
在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能找出多少相类似的题目?
细细回忆一下,学生会发现在五、六年级的习作训练中有好几个题目都是类似的。
比如《我熟悉的人》、《一个----——的人》、《我尊敬的人》、《我的好---——》等。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写人的作文题,写事的可以吗?
写一件事,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注意语句通顺。
在五、六年级的习作训练中有好几个题目都是与其类似的,如《这件事---——》、《一件难忘的事》、《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童年趣事》等。
至此,大胆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篇写人加一篇写事足矣!
我们先不下结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往年毕业考的作文题。
《一个——的晚上》,《我学会了——》,以《在老师家里》为题续写,给亲友写一封信,告诉对方一件事,《-——进步了》,《想起这件事,我真-——》,写一篇体现情谊的作文,《我给全家带来欢乐》,《我长大了》„„其中奥妙留待大家细细体会。
当然新课标强调的是语文素养,实行的是更多元、更生活。
三、别具匠心,谱写生命文
掌握了“一题多变”,训练了“多用文”,是否就马到功成了?
答案当然是非也。
不妨让我们先来读读下面三个故事。
“马踏飞燕”是一件古代青铜艺术珍品。
该作品巧妙地表现了马跑得快这一主题。
看,骏马四蹄生风,后蹄踏在一只飞燕身上,令人叫绝的是,飞燕竟安然无恙!
由此让人联想到“深山藏古寺”一画的意韵:
远山绵延起伏,林木茂盛。
山脚下的小河中,一个小和尚正弯腰取水,身后石径蜿蜒,隐没于丛林之中。
此画真是意境深远。
另传有人对郑板桥说:
你画竹之所以栩栩如生,是因你“胸有成竹”,而这正是你天天观竹研竹的结果。
你会画风吗?
板桥沉吟片刻,泼墨挥毫,一丛丛墨竹做倒伏状,观看的人惊呼,好大的风!
这是以有形的物表现无形的物,颇具匠心。
这三个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上均以构思奇巧见长,对我们学习写作文也有不同寻常的启示。
看同学们的作文,似曾相识的多,老调重弹的多。
为什么?
构思不巧(内容不新,角度不巧等),作文没有创造力,没有表现力,也就没有生命力。
作文怎样才能构思新巧且有生命力呢?
可从两个阶段下点功夫。
厚积阶段:
加强作文基本功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