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7231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

●___一

/,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

复习是一种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对学

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整理的过程.它能完

善,填补,改造学生已有的零散的知识结构,

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复

习指导,有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获得

理想的"即时效应".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

的重点,考试的中所占分值也比较多.《课

程标准》关于高年级段阅读的要求明确小学

生应达到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

累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

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初步领悟

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能力;阅读说明性文

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的能

力;有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在理解课

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

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指导学生做阅读练习,无疑是阅读复习

的基本手段,但要把着眼点放在通过复习使

阅读能力得到系统化的提升方面.结合小学

六年级毕业测试中阅读部分出现的一些典

型问题,谈几点复习建议:

(一),要抓住重点课文或典型的段落

进行训练,同时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精心选

择一些合适的短文作为补充.

(二),在复习中不断总结方法.如: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阅读能力

的核心.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

概"本身就是概括的要求.小学六年级的学

生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应该达到"抓住

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事物的主

要特征,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点."

实际考察中发现,学生叙事的文章,在

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在"抓住主要人

物,主要事件,用简单的话来表达"方面存

在问题.

例如,要求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

篇文章来用简单的话概括主要内容结果,

学生出现了如下问题:

"概括——主要讲了

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

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作者最后战胜了

病魔,但是他的母亲却死了""小伙子背着

乐亭县第二实验小学邢晓辉

我去看她,她生病了.""一个男孩双腿瘫痪

了,一个女孩还没成年,一个母亲得了肝病,

后来母亲去世了.",从学生的答案看,学生

概括主要内容方谣,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抓

不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篇文章主

要写的是"母亲在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

仍然细心的呵护照料自己残疾的儿子,没有

成年的女儿,即使到临死之前,还在念叨要

他们好好活下去."

复习时应先安排情节比较简单,人物较

少的文章,练习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文章的

主要内容,然后,在安排情节稍微复杂,出

场人物较多的文章,来联系抓抓住主要的人

物,主要事件,逐步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

2,理解词语的方法:

(1)先弄清词中重点字的意思,然后

再连起来考虑整个词的意思.如"秉烛夜

游",先弄清"秉"的意思,整个词的意思

便好理解了.

(2)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在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理解;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讲,

命题中出现的词语理解,一般不是要读懂这

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字

面意思不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工具书.而工

具书又不能带进考场.如果是熟悉的,学生

能背写下来,命题中安排这样的题目,则往

往是在引导老师教学中"死记硬背".把握

"引导培养能力"的命题导向,词语理解一

般是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词

语.因此,在阅读复习中,词语的理解重点,

应该放在解决理解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理解词语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意思,体会

这些关键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

作用.

(3)换词法,就是把要理解的词换上

它的近义词,先理解近义词;

通过增删掉改的方式,来体会一些关键

词语在这里表达出了怎样的特殊的意思,不

是别的词语,别的写法所能表达的意思.在

次次练习中,感悟一些基本的规律.一般

来讲,关于表情达意作用的分析,侧重点应

该放在"所选用的词语表现出了事物怎样的

特点,强调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换用或去

掉词语,效果为什么就不好"上面.其中包

括一些"实词",还包括一些在表情达意上

其关键作用的虚词.

(4)分合法,先弄清每个字的意思,

在合起来.

3,关于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的赏析.

实际考察中,关于读懂句子的意思,一

般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

意思.第二类:

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第三

类:

各类不同的句式意思的不同点.

从实际考察看,学生不能准确体会句子

的含义和作用有如下具体表现:

不能把句子

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能在全文

的整体联系中去理解i不能揣摩作者的背

景,当时当地的情况来理解;不能揣摩出作

者话语背后的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的

句子的意思,答案泛化;不能分析体会其在

具体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的事物的具体特点,

不能体会出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只能意识到

各种不同表达方式(比如陈述,疑问,感叹,

把被转换,倒装,无主句等),不能分析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某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史铁生《秋天的

怀念》一文,针对母亲看到作者狠命地捶打

腿时说的话,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母亲扑

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们娘儿

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你

怎样理解母亲说的话?

学生答案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形:

"母亲

非常心疼儿子;强调了伟大的母爱;母亲鼓

励儿子,强调了无论怎样,都要活下去."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这样的内容:

语言描写表达出了当时事物怎样的特

点;第二,这样写在表情达意上起什么作用.

但是,从学生的答案来看,不能够分析母亲

当时为什么这么说.这句话表面上写的是劝

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

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

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

活着.这是一语双关的句子.而对于母亲这

些话外话的意思,"我"由于自己的原因,

根本就没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

才知道.

在阅读复习中,针对这些在表达文章主

旨上起了关键作用的那些含义深刻,运用了

2011.10中华少年57

上明显有独特用

意的的句子,一些运用了关联词语来的句

子,来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读书,联

系上下文,联系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去体会

表达出了"人物,事物,景物怎样的特点,

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独特情感和思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求学生

在阅读之后,能够用自己的简单的话来表达

出"作者所表达的基本的思想观点,说明的

道理,表达的情感."

实际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是:

不能针对文

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事物,主要

特征的介绍,来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要

表达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不能从作者

在对具体事物介绍描写的语言中去体会作

者要表达的态度;套用一些泛泛的语言来回

答题目.

(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

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母鸡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对母鸡的

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的过程.根据这

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想想作者写作的目的

是什么呢?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

感情:

对母爱的赞颂.

(2)联系针对一些关键的语句的表达,

特别是一些有概括力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来

体会作者的意图?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

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甸子叫做中心

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

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

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3)通过分析题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

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

把握文章的中心.例如《再见了,亲人一

课,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课文记叙了1958年

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同

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那么题目中为何以

"亲人"相称呢?

这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

如一家,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这样分析了

课文的题目也就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4)练习"将泛泛的套话在本篇文章

中具体化"——例如:

阅读了"秋天的怀念》,

要求学生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

不能说是"歌颂了母爱",而是"作者被自

己身患绝症还时刻关怀,呵护着自己的母亲

永远的感动着,永远的怀念着"——写出母

亲的人格特点,本身就是作者的表达意图.

总之,教师应把对学生的浓浓爱意化作

无尽的教育智慧,去换取学生学习的点点快

乐,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爱上语文,享受语文1

258l中华少年2011.10

让学生成为.演口,,贝

浅谈排列组合的解题策略

重庆市江津区江南职业学校邓雅心

排列组合在高中代数课本里作为一个

独立分支,因极具抽象性而成为"教"与"学"

的难点.有相当一部分课题教师很难用比较

清晰,简洁的语言讲给学生听,有的即使教

师自己觉得讲清楚了,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

水平,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还

不太适应.从而导致学生对课题一知半解,

甚至觉得"云里雾里".针对这一现象,自

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过尝试总结出一些

个人的想法,跟各位同行交流一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之所以

"怕"学排列组合,主要还是因为排列组合

的抽象性,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将抽象

问题具体化,我们不妨将原题进行一下转

换,让学生走进课题当中,成为"演员",

成为解决问题的决策者.这样做不仅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能让学

生从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得到启发,逐步

适应排列组合题的解题规律,从而做到以不

变应万变.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

要注意题目转换的等价性,可操作性.

下面我就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难点通过

两个特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占位子问题

例l:

将编号为1,2,3,4,5的5个

小球放进编号为1,2,3,4,5的5个盒子

中,要求只有两个小球与其所在的盒子编号

相同,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1),仔细审题:

在转换题目之前先让

学生仔细审题,从特殊字眼小球和盒子都已

"编号"着手,清楚这是一个"排列问题",

然后对题目进行等价转换.

(2),转换题目:

在审题的基础上,为了

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角色,我将题目转换为:

让学号为1,2,3,4,5的学生坐到编

号为1,2,3,4,5的五张凳子上(已准备

好放在讲台前),要求只有两个学生与其所坐

的凳子编号相同,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3),解决问题:

这时我在选另一名学

生来安排这5位学生坐位子(学生争着上

台,积极性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上

其他同学也都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努力地"出谋划

策",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同学们有了统一

的看法:

先选定符合题目特殊条件"两个学

生与其所坐的凳子编号相同"的两位同学,

有C种方法,让他们坐到与自己编号相同

的凳子上,然后剩下的三位同学不坐编号相

同的凳子有2种排法,最后根据乘法原理得

到结果为2×C=20(种).这样原题也就

得到了解决.

(4),学生小结:

接着我让学生之间互

相讨论,根据自己的分析方法对这一类问题

提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课堂气氛又一次

活跃起来)

(5),老师总结:

对于这一类占位子问

题,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特殊条件,先从特

殊对象或者特殊位子入手,再考虑一般对

象,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二,分组问题

例2:

从l,3,5,7,9和2,4,6,8

两组数中分剐选出3个和2个数组成五位

数,问这样的五位数有几个?

(本题我是先让学生计算,有很多同学

得出的结论是P×P)

(I7,仔细审题:

先由学生审题,明确

组成五位数是一个排列问题,但是由于这五

个数来自两个不同的组,因此是一个"分组

排列问题",然后对题目进行等价转换.

(2),转换题Ifl:

在学生充分审题后,

我让学生自己对题目进行等价转换,有一位

同学A将题目转换如下:

从班级的第一组(12人)和第二组(10

人)中分别选3位和2位同学分别去参加苏

州市举办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竞赛,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解决问题:

?

接着我就让同学A来

提出选人的方案

同学A说:

先从第一组的12个人中选

出3人参加其中的3科竞赛,有PXP种选

法;再从第二组的l0人中选出2人参加其

中2科竞赛有P×P种选法}最后由乘法原

理得出结论为(PXP)×(P×P)(种).

(这时同学B表示反对)

同学B说:

如果第一组的3个人先选了

3门科目,那么第二组的2人就没有选择的

余地.所以第二步应该是PXP.(同学们都

表示同意,但是同学C说太蘩)

同学C说:

可以先分别从两组中把5

个人选出来,然后将这5个人在5门学科中

排列,他列出的计算式是CXC×P(种).

(再次通过互相讨论,都表示赞赏)

这样原题的解答结果就"浮现"出来C

×CXP(种).

(4),老师总结:

针对这样的"分组排列"

题,我们多采用"先选后排的方法:

先将需

要排列的对象选定,再对它们进行排列.

以上是我一节课两个例题的分析过程,

旨在通过这种方法的尝试(教学效果比较明

显),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更全面地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

中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转换问题,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