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寒假检测试题改革史.docx
《高二历史寒假检测试题改革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寒假检测试题改革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寒假检测试题改革史
高二历史寒假检测题编制时间:
2015.3.3
班级:
小组: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梭伦说: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没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这段话体现了他在改革中坚持
A.民主原则B.法治原则
C.财产原则D.中庸原则
2.梭伦的诗歌中写道:
“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这主要针对哪些人而言
A.雅典的自由民B.雅典平民
C.雅典的执政官D.雅典贵族
3.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他的这一改革理念的是
A.颁布“解负令”B.实行财产等级制
C.成立五百人会议D.鼓励发展工商业
4.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①平民 ②奴隶 ③外部城邦④工商奴隶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5.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D.庇西特拉图改革
6.“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D.颁行秦律
7.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
这体现了
A.分封制的瓦解B.宗法制的衰落
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D.井田制的终结
8.“(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
”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
A.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B.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
C.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D.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
9.《战国策·秦策》: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
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右图是商鞅
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A.大王:
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
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
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D.大王:
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11.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和特点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统一度量衡
C.重农抑商D.实行连坐法
1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14.北魏冯太后说:
“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15.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D.均输法
16.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急功近利B.宋神宗反对变法
C.宋神宗动摇不定D.宋神宗软弱无能
17.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
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B.B.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18.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C.否定了科举制度D.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19.右图为王安石纪念馆(江西抚州),他曾经说:
“……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
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
”他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
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D.市易法
20.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以下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B.都重视农业生产
C.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
D.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古代改革史检测题编制时间:
2015.1.29
班级:
考号:
姓名:
命题:
审核:
一、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2、非选择题:
21题17分,22题13分,23题14分,24题16分,共60分。
21.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
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10分)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
请说明理由。
(3分)
22.(2013·福建文综·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4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8分)
23.(08,广东历史单卷.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6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6分)
2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认为,“理
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
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
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
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6分)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10分)
高二历史寒假检测题参考答案
1-5DDADA6-10ABCDC11-15ABDCA16-20CBDCC
21.答案:
(1)奖励军功。
实行财产
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4分)
(2)不同点:
政治上:
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上: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4分)
不同影响:
梭伦改革:
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商鞅变法: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6分)
(3)能。
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3分)
22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
农商并重。
(4分)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8分)
23、答案1:
按人口分配土地。
(2分)
政治:
①三长制;②整顿吏治;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
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7分)
溯源:
①、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居农耕;建立政权定都平城);
②、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439年),但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③、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④、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视政策;贵族的巧取豪夺)。
影响: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最重要)。
(6分)
答案2:
(1)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
两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组织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
(2)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①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②整顿吏治:
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
③迁都洛阳。
④移风易俗:
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⑤实行汉制:
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
(3)①溯源:
主观上,北魏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客观上,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提供了政治机遇;另外,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缓和危机;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和促进。
②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加快了各族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参考答案3:
⑴按人口分配土地。
⑵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⑶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4
(1)政府要不要“理财”。
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6分)
(2)措施:
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6分)
原因:
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