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s.docx
《力的存在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的存在s.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力的存在s
题目:
力的存在
课时:
第一课时(共两个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与前后节教材的联系分析
本节“力的存在”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二章第三节。
“力的存在”这一节主要由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弹力以及力的测量四个部分组成。
这一节分两个课时,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力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先让学生体验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同一直线二力平衡,分析研究几种常见的力,如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
本节教材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用生动形象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
本章“运动和力”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的物质的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块知识。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包括常见的化学反应、运动和力、电和磁、波、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本章“运动和力”讲述了物质的多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多种不同形式的能、几种重要的力如重力和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等知识。
本节“力的存在”是在学习了运动和能的形式以及机械运动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的学习为接下来学习力的图示、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做了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结构设计如下:
3.本节教材的过程、方法与能力分析
本节课首先请学生猜一个谜语,让学生根据谜面分析风有哪些作用效果,从而得出根据事物产生的作用效果判断事物的存在的科学方法。
根据这个科学方法,请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力的存在,锻炼了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所以进入力有哪些作用效果的学习。
力的作用效果先是教师通过捏饮料瓶压扁饮料得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然后请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在学生举出大量事实验证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后,提出一个延伸性问题,力能玻璃瓶发生形变吗?
在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提供学生两个选择为:
1.力只能使部分物体发生形变;2.力作用于玻璃瓶时,形变肉眼看不到。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教师告诉学生在我们做出足够的努力前,不轻易放弃一个科学结论。
所以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方案、得出结论。
通过挤压玻璃瓶,观察到毛细管液面的升降来得出挤压的力也使玻璃瓶发生形变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习了力能是物体发生形变,在通过播放足球比赛,请学生观察球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再请学生举例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例子。
对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习的,是让学生做压气球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再让学生运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设计理念。
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归纳以及演绎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现象,收集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教师请一位同学对本节课做一小结,并且布置课后作业。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生活现象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论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课堂上,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整节课中学生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本节教材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析
本节课学生举出大量的生活例子来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在活动后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听取和分析不同的见解,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
整节课中,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作用的相互性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科学原理,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
5.本节教材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分析
本节课贯穿着科学知识与社会、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科学知识与社会、个体实践的整合。
本堂课提出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理论知识后,合理地解决了学生在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
建立在本堂课提出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解上,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科学知识对生活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功能。
同时大量的生活实际例子说明了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学习了本节课后,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在把握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基础上来为人类服务的,体会到科学又可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6.本节教材的深度、广度与难度分析
本节课时主要通过大量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知道了力的确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继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主要通过生活现象加视频播放,来让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效果。
对于微小形变,学生只需通过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得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即可。
对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视频和动手玩球,观察球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变化,从而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还需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的产生不一定需要两物体相互接触。
对于力作用的相互性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来理解。
并通过播放火箭飞天的情景来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7.课型
本节课是事实性和理论性知识课。
二.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本节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2)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
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
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定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运用力作用的相互性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动作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PPT所展示的图片,学会获取力的信息并处理信息。
(2)利用简单实验器材,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形成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将所学的力的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科学解释生活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3)通过制作水火箭,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热爱科学,关注科学的最新动态。
(四)STS目标
(1)利用力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科学理论对生活实际的解释与预见功能,同时认识到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2)通过观看神舟七号发射视频,体会科学促进技术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重点:
探究、发现、理解和掌握力的两大作用效果和力作用的相互性。
难点:
(1)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全面理解:
(2)运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关键点:
通过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思路
(1)设疑引趣,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通过分析风的作用效果判断风的存在。
从而引出一种科学方法,根据事物的作用效果判断事物的存在。
并提问如何判断力的存在。
(2)尝试发现,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了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
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捏一捏手中的皮球,观察皮球的形状变化,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从而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然后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例子。
在学生提出大量事实,教师请学生捏玻璃瓶,请学生观察玻璃瓶是否有发生形变。
然后教师请学生捏一个带有毛细玻璃管的墨水瓶,通过观察毛细玻璃管液面的变化,得出力的确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学习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请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传一传手中的皮球,讨论皮球运动情况的变化,归纳小组讨论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再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播放一段足球比赛视频,加深对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知识的理解。
观看完足球比赛视频,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为什么用力踢球时,脚会痛呢?
引出力作用的相互性的学习。
请学生做压皮球活动,观察皮球的变化,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从而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然后展示生活中的现象,请学生分析。
并请学生观看神舟七号飞天的视频。
看了视频后,教师提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当一个小小科学家,布置课后制作水火箭的任务。
(3)回顾质疑,解答疑难。
师生互相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答疑难。
(4)巩固练习,体现应用。
请学生完成基础练习和变式训练。
(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请学生利用手中的皮球,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最后请学生完成巩固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
(二)教法
主要教法有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演示为教学手段。
(三)学法
主要学法有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器材
多媒体、皮球、带有毛细管的红墨水瓶、水火箭。
七.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与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任务一】
如何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环节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猜一个谜语,学生根据谜面得到谜底是“风”,请得到谜底的学生回答是根据谜面的什么效果判断风的存在,从而得出一个科学方法:
根据事物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力的存在呢?
【PPT展示谜语】
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
花儿见它点头。
(答一自然现象)
【提问】
请得出答案的同学,给同学们分析一下,在这个谜语中,风有哪些作用效果呢?
【归纳】
我们根据同学的回答,得出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
根据事物的产生的作用效果判断该事物的存在。
【提问】
根据我们刚刚得到的科学方法,想一想,如何判断力的存在呢?
【读谜语】
学生通过读谜语,想答案。
有学生回答了谜面是“风”。
【分析谜语】
学生通过分析谜面,找出风的作用效果。
【思考】
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力的存在。
【思考】
根据科学方法,分析得出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力的存在。
这样设计达成知识技能目标中: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马上让学生回答如何判断力的存在这个问题,学生摸不着方向,所以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通过猜谜语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谜语,学生知道如何判断风的存在。
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科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
继而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方法来判断力的存在。
这个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归纳和演绎了教学方法,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推得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
【教学任务二】
1.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呢?
2.生活中的什么现象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呢?
3.手压玻璃瓶,玻璃瓶有发生形变吗?
4.传一传皮球,皮球的运动情况有发生什么变化呢?
5.踢足球时脚为什么会痛呢?
【教学环节二】
尝试发现,探究新知
1.请学生捏一捏皮球,观察球的变化。
2.请学生捏一捏玻璃瓶。
3.请学生传一传皮球,小组讨论皮球的运动情况。
4.请学生观看足球比赛视频。
5.请学生压一压皮球,观察两球的变化。
6,请学生观看神舟七号发射视频。
【过渡】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那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呢?
【PPT展示问题】
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捏一捏手中的皮球。
【提问】
同学们,你们刚刚捏皮球时,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提问】
皮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
这说明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
【板书】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在黑板上写: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PPT展示问题】
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呢?
【PPT展示图片】
图1.跳高
图2.风吹树动
图3.射箭
【过渡】
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大量现象证明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用力按一下这瓶红墨水瓶子,观察红墨水瓶子的变化。
【提问】
红墨水瓶子有发生形变吗?
【PPT展示】
两种选择:
(1)力不能使红墨水瓶发生形变,所以力只能使部分物体发生形变。
(2)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只是形变肉眼看不到。
【提问】
同学们,现在我们面临两种选择,大家想想我们是先去修正已经获得的科学结论,还是先设法改进实验呢?
【演示实验】
教师用力按带有毛细管的红墨水瓶子,请学生观察红墨水液面的变化。
【提问】
同学们,刚刚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根据你们观察到得实验现象,你们得出了什么实验结论呢?
【归纳】
力能是物体发生形变。
【过渡】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力还有什么作用效果呢?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传一传手中的皮球,讨论皮球的运动有怎样的变化。
【PPT展示问题】
(1)皮球球的运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
【综合回答】
皮球的运动情况有如下变化:
运动静止
快慢
方向发生变化
【讲述】
我们把以上球的运动情况的变化称为球的运动状态的变化。
【提问】
球的运动状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板书】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问】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
【讲述】
请大家观察一下几幅图片,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PPT展示图片】
图4.标枪
图5.打排球
图6.打乒乓球
图7.跑步
【播放视频】
足球比赛。
【过渡】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了足球比赛的片段,你们平时用力踢足球时,脚会不会感到痛呢,脚为什么会痛呢?
答案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揭晓。
【组织学生活动】
请小组与小组合作,用一个球压另外一个球,其中一个球静止,观察两球形状的变化。
【提问】
同学们,两球各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讲述】
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讨论,我们得出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所以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呢?
【讲述】
请同学们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论分析PPT展示的图片。
图8.划船
【播放视频】
教师播放神舟七号的视频,请学生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论解释,神舟七号是如何升上天空的。
【布置课后作业】
同学们,神舟七号飞上了天空,同学们自己也来当一会小小科学家,小组合作,回家查找“水火箭”的相关资料,动手制作水火箭,我们相约在下周的主题班会上一起到操场上发射水火箭。
【思考】
学生思考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捏皮球】
学生通过捏一捏手中的皮球,观察皮球的变化。
【回答】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积极举手回答矿泉水瓶子的变化。
【讨论】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为什么皮球会有这样的变化,从而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
学生联系生活,积极回答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现象。
【观看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图片中的现象。
【演示】
学生代表上台用力按红墨水瓶子,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
根据观察回答实验现象。
【回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在两种选择面前,我们不应马上修正已经获得的科学结论,而是应先设法改进实验。
【观察】
学生观察毛细管液面的变化。
【小组讨论】
学生观察到毛细管的液面在升降,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力能改变红墨水瓶的形状。
【传皮球】
学生通过传皮球,讨论皮球运动情况的变化。
【讨论】
学生观看好视频后,积极回答球的运动情况发生地变化。
【回答】
学生分析得出力使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析】
分析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现象。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传皮球】
学生通过压皮球活动,讨论球形状的变化。
【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两球的变化,小组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分析】
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PPT展示的图片。
这样设计达成知识技能目标中: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同时根据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捏皮球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也培养了学生从现象中看本质。
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PPT展示的图片,体现了科学注重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检验。
这样设计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
学生在质疑、探究中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同时这个设计更正了学生普遍的错误认识:
认为力只能使某些物体发生形变,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微小形变对于正确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关键的作用,通过该实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同时因为初一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水平还不够,所以对于这个实验的探究停留在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阶段,而实验设计方案由教师提供,学生通过观察毛细管液面的一上一下的变化,直观形象。
从而得出了力能是物体发生形变。
这样设计可以达成知识技能目标中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举例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例子,同时达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中利用所学的力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科学理论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与预见功能,也认识到科学强调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传皮球这一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分析球的运动情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后,便于学生归纳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再请学生思考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例子,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来补充说明,直观形象,能够加深学生对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理解。
这样设计达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中:
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定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运用力作用的相互性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也达成了STS目标中:
利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科学理论对生活实际的解释与预见功能,同时认识到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听歌曲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通过压皮球实验,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结论。
得出结论后,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验证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现象。
然后教师通过PPT创设情境,请学生分析现象。
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运用。
【教学任务三】
1.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定需要两物体的相互接触产生?
2.相互接触的两物体是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教学环节三】
回顾质疑,解答疑难
1.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和周围同学帮忙解答。
2.教师提出疑问,请学生帮忙解答。
【讲述】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帮忙解答。
【教师提问】
1.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定需要两物体的相互接触产生呢?
2.相互接触的两物体是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的呢?
【提问】
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思考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样设计能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全面认识。
同时也改正了学生观念上的错误。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知识不能只是教师一味直接的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渐渐呈现出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教学任务四】
巩固练习。
【教学环节四】
巩固练习,体现应用
1.请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两道题目。
2.分析讲解题目。
【PPT展示题目】
一.基础练习
1.射箭运动员将弓拉弯,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
2.汽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缓慢开出车站,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
二.变式练习
播发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思考船是如何前进的。
【完成练习】
学生认真完成练习。
【听歌曲】
学生边听歌曲,变思考,为什么荡起双桨后船会前进呢。
【设计意图六】
基础性练习,主要针对力的两大作用效果设计,变式练习时针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来设置。
通过听歌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乐此不疲。
【教学任务五】
总结和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环节五】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请学生用手中的皮球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
【讲述】
请一位同学用手中的皮球给大家总结下今天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1.巩固性练习
完成书本第60页,课后习题第一题。
2.研究性作业
课后小组制作水火箭。
【学生演示】
学生用手中的皮球做演示,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小小的皮球贯穿在本节课的始终,揭示了本节课的内容,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感到不枯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成了发现知识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后制作水火箭,通过动手操作,并相约发射水火箭,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八.板书设计
3.2力的存在
一.力的作用效果
形状
力能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A物体B
1、启动:
2、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形迹概念的形成;(归纳法)
3、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概念的形成;(归纳法)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归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