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649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历史部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使用B.曲辕犁的推广

C.经济重心的南移D.高转筒车的出现

3.“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

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

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

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B.唐都长安C.宋代东京D.明代苏州

4.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5.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6.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7.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8.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9.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0.读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11.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12.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

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提示:

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4.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   材料一: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

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16.--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

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

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7.--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19.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20.(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

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21.

22.

23.

24.

25.

26.

27.

四、选做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28.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正度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29.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31.材料1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所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3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33.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34.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35.--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36.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7.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8.(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9.

40.

41.

42.

43.

44.

45.

参考答案

1.D2.A3.C4.B5.A6.C7.B

8.B9.D10.A11.C12.C

13.论题:

中西方发展交流过程中,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由好到逐渐变差,再到逐渐变好的过程。

论述:

在古代的16—18世纪,由于西方正在进行启蒙运动和新航路开辟,为了改革的需要,西方传教士和启蒙思想家把中国看成一个理想国;同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和政治制度,如科举制确实给西方带来了震撼,所以赞美中国;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进行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