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6061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docx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docx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中国海洋大学

二〇一五年五月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

项目性质:

新建

建设单位:

文昌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建设地点和内容: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新埠海海域,铺前海湾东侧,西向距海口市区25km,工程地理位置坐标为110°34′34″E,20°03′19″N,项目地理位置见图1-1。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拟围填1个离岸式人工岛,项目申请用海总面积为45.9104公顷,形成陆域面积42.6公顷。

岛体东西跨距约680m、南北纵深约940m;环岛护岸总长2605.7m,包括外海斜坡式护岸1620.1m、内海直立式护岸985.6m,岛体的内海护岸朝向铺前镇陆域,远期可在临岸建设游艇泊位、亲水平台等旅游娱乐设施。

设计总体考虑防浪及防洪因素,兼顾景观要求及工程投资,陆域设计标高取4.0m(外海护岸后方陆域标高5.8m),回填总方量约325万m3,工程总投资40317.01万元,项目施工期为两年。

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图1-1工程地理位置图

表1-1拟建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环岛护岸

m

2605.7

1.1

外海护岸

m

1620.1

堤顶高程6.8m;斜坡式护岸

1.2

内海护岸

m

985.6

堤顶高程4.0m;直立式

3

陆域总面积

公顷

42.6

4

填海总面积

公顷

46.3

5

回填工程量

万方

325

吹填砂,费用不计

6

临时围堰

m

1005.3

围堰顶宽3m

7

项目总投资

万元

40317.01

2.评价内容

项目施工期主要的水工内容包括填海和护岸建设,工程在施工期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护岸基槽开挖、人工岛吹填溢流等产生的悬浮物,生活污水和施工船舶排放含油废水对水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船舶潜在的环境风险事故;运营期主要是人工岛形成改变了工程区的地形地貌,由此导致工程海域水动力环境和冲淤环境的改变。

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分析见表2-1。

表2-1工程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分析一览表

评价时段

环境影响要素

评价因子

工程内容及其表征

影响程度与分析评价深度

分析评价内容所在章节

建设期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

潮流场

填海造地

环岛护岸建设

+++

6.1.3

波浪场

++

6.1.4

水体交换

++

6.1.5

泥沙冲淤环境

海底地形和冲淤变化

填海造地

环岛护岸建设

+++

6.2.2

海水水质环境

悬浮物

抛石

++

6.3.1

基槽开挖

++

6.3.1

吹填施工溢流

++

6.3.1

含油污水

施工船舶

3.2.1

生活污水

施工船舶

3.2.1

陆域人员

沉积物环境

沉积物

抛石、基槽开挖悬浮泥沙再沉降

6.4

海洋生态环境

浮游生物

填海造地,基槽开挖,吹填溢流

++

6.5.1.1

底栖生物

填海造地,基槽开挖,吹填溢流

+++

6.5.1.2

渔业资源

护岸施工,基槽开挖,填海造地,吹填溢流

++

6.5.1.3

环境风险

通航

船舶碰撞

+++

7.3.2

溃堤

环岛护岸海堤坍塌

++

7.3.3

石油类

船舶碰撞溢油

+++

7.3.4

注:

+表示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为较小或轻微,需要进行简要分析与影响预测;

++表示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为中等,需要进行常规影响分析与影响预测;

+++表示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为较大或敏感,需要进行重点影响分析与影响预测。

3.海洋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3.1项目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本项目所属的海域功能区划为七星岭-新埠海旅游休闲娱乐区(代码:

A5-06)。

该功能区用途管制要求为:

主导用海类型为旅游娱乐用海,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浴场和水上运动用海,可兼顾农渔业用海,改造现有渔业设施,开展休闲渔业活动;涉海工程建设需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铺前新埠海人工岛围填海项目的功能定位为海洋(科研)文化旅游、海洋主题旅游度假小镇和海岛旅游度假区,项目用海属于旅游基础设施用海,因此,本项目用海符合七星岭-新埠海旅游休闲娱乐区的用途管制要求。

该功能区用海方式控制要求为:

除新埠海浅海海域允许适当围填海外,其他区域应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新埠海浅海海域围填海主要用于旅游休闲度假。

围海造地应采取人工岛形式,减少围填海对水动力环境和红树林的影响。

本项目用海方式为填海造地,采用离岸式人工岛方式。

项目人工岛用海区水深在-3m~-5m,处于新埠海浅海海域,而项目人工岛填海造地目的主要是用于旅游开发,定位为海洋(科研)文化旅游、海洋主题旅游度假小镇和海岛旅游度假区。

因此,本项目用海符合七星岭-新埠海旅游休闲娱乐区的用海方式控制要求。

该功能区海域整治要求为:

严格控制海水污染;补种防风林防止风沙侵蚀。

本项目人工岛在施工期间,基槽开挖、吹填溢流将产生悬浮物扩散影响周边海域水质环境,但这种影响只是短暂的,在施工结束后将恢复现状。

本项目填海造地采用的是离岸式人工岛方式,不占用岸线资源,也不会破环岸上现有的防风林。

因此,项目用海能符合七星岭-新埠海旅游休闲娱乐区的海域整治要求。

该功能区重点保护目标管理要求为:

保护防风林、沙滩、沿岸地质地貌和红树林;保护旅游资源。

本项目用海属于离岸式人工岛填海造地方式,不占用岸线、沙滩、防风林。

根据本报告第四章中项目用海对区域岸滩冲淤变化分析,项目建成后人工岛周边及岸边泥沙洄淤量都较小,工程后人工岛后不会形成连岛坝,仅会形成凸体。

因此,项目用海能符合七星岭-新埠海旅游休闲娱乐区的重点保护目标要求。

该功能区环境保护管理要求为:

执行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根据水质、沉积物现状调查表明,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质、沉积物环境较好,基本符合各功能区划对水质的要求。

因此,本项目用海与七星岭-新埠海旅游休闲娱乐区是相符合的。

3.2项目建设与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

项目建设海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文昌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海南省文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等的要求。

3.4工程选址与布置的合理性

项目所在海域规划为旅游区域(文昌市城乡总体规划、文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工程陆域全部通过填海造陆形成,无需征用陆地,离岸式人工岛不占用自然岸线资源,项目选址区位和社会条件能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要求。

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本项目的建设,从水动力条件、地形地貌与冲淤条件来看,项目选址较为适宜。

本项目平面布置体现了集约、节约用海的原则,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能够体现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原则。

工程选址与平面布置是合理的。

4.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

4.1水环境质量现状

2015年3月水质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各站位中除2号和9号站位活性磷酸盐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倍数分别为0.67、1.07),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各监测指标均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海水水质标准。

导致活性磷酸盐超标的原因主要是铺前湾众多的渔排养殖向海域排放的养殖废水和部分沿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中N、P含量较高,且由于铺前渔港内作业船舶较多,湾内水动力交换较差,水域自净能力相对较差。

2014年10月工程附近海域水质调查结果表明:

15号站位溶解氧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倍数为0.15),达二类海水水质标准;14号站位和16号站位深层活性磷酸盐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倍数分别为0.07、0.20),达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各监测站位各监测指标均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

调查海域污染物主要来自铺前湾众多的渔排养殖向海域排放的养殖废水和部分沿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等,且由于铺前渔港内作业船舶较多,湾内水动力交换较差,从而造成溶解氧和活性磷酸盐超标。

4.2沉积物质量现状

2015年3月沉积物监测结果显示:

所有监测站位中,除1号、2号和22号站位铜超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超标倍数分别为0.45、0.22、0.49),满足二类标准之外,其余各监测指标均符合功能区划对沉积物质量的管理要求。

2014年10月沉积物监测结果显示:

所有监测站位中,除7号和11号站位铅超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超标倍数分别为0.02、0.17),达二类沉积物标准之外,其余各监测指标均符合功能区划对沉积物质量的管理要求,表明调查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

4.3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论

(1)2015春季生态调查结果

浮游植物

调查期间,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5门52种(属),以硅藻占多数。

调查海域各站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9.12×104ind/m3,密度的变化范围很大,以1号站位最多,14号站位最少。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类明显,以洛氏角毛藻(Chaetoceraslorenzianus)为主要优势种,平均细胞密度4.68×104ind/m³,占总密度的16.05%。

根据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标评价,该项目调查区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一般,为2.42±0.99,但均匀度指数平均值较低,仅为0.47±0.37。

浮游动物

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鉴定,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8类35种(属)。

其中,桡足类最多,有18种(属)。

原生动物的夜光虫(Noctiluca)为该海域的第一优势种,平均密度为17.46×103ind/m3,占总密度的18.89%;按照优势度的大小顺序排列为:

夜光虫>小擬哲水蚤=美丽大眼剑水蚤=中华哲水蚤=坚长腹剑水蚤。

该水域浮游动物中夜光虫为第一优势中,尤其是在站位15,密度高达56.333×103ind/m³,夜光虫的增多可能与该水域环境受到一定的污染有关。

夜光虫的大量繁殖对海水环境有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赤潮。

夜光虫赤潮所引起的危害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多数无法定量的估计,为了避免夜光虫赤潮的出现,应该对该水域环境多加关注。

该水域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为2.06±1.41,但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低,为0.47±0.37和0.78±0.36。

底栖生物

调查结果表明,共采获5个生物类别中的27种大型底栖动物。

其中软体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有19种;其次为多毛类与甲壳类,各有3种;棘皮类与头索类各有1种。

海南省文昌铺前海域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幅度为1.40g/m2~258.51g/m2,平均生物量为50.80g/m2。

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88.89ind/m2~400.00ind/m2,平均密度为192.06ind/m2。

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0.00~2.13,海域的平均值为1.43。

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00~0.48,平均值为0.39。

潮间带生物

调查结果表明,共采获3个生物类别中的12种潮间带生物。

其中软体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有7种;其次为甲壳类,有4种;多毛类1种。

通过种类优势度的计算,优势种为满月蛤和角眼沙蟹,优势度分别为0.05和0.01。

各断面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0.81~2.38,海域的平均值为1.32。

其中断面Ⅲ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38;其次为断面Ⅴ,为1.61;断面Ⅵ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81;其他站位多样性指数详见表3.4。

各站潮间带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51~1,平均值为0.75。

最高值在断面Ⅳ,为1.00;最低值在断面Ⅵ,为0.51。

各站位潮间带生物生物量的幅度为4.93g/m2~431.52g/m2,平均生物量为150.49g/m2。

各站位潮间带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1.21ind/m2~832.24ind/m2,平均密度为342.36ind/m2(表3.5)。

潮间带生物量以断面Ⅳ为最低,为4.93g/m2。

断面Ⅲ最高,为431.52g/m2。

栖息密度断面Ⅰ最低,为1.21ind/m2;断面Ⅱ最高,为832.24ind/m2。

游泳生物

调查发现共有游泳动物38科50种,其中鱼类为32科40种,甲壳类为3科6种,头足类为2科2种,双壳贝类1科2种。

游泳动物平均生物密度优势种(Y≥0.02)共5种,分别为小鞍斑鰏、黑边鰏、黑鲷、三棘魨及丽鯵。

游泳动物平均生物重量优势种(Y≥0.02)共7种,分别为黑鲷、小鞍斑鰏、三棘魨、黑边鰏(Lubleekeriasplendens)、丽鯵、黄鳍鲷及胡椒鲷。

游泳动物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59,游泳动物的平均均匀度为0.68。

平均质量渔获率为24.18kg/(网·h);平均尾数渔获率为449尾/(网·h)。

游泳动物调查,平均现存尾数资源密度为24516尾/km2;平均现存质量资源密度为1321.05kg/km2。

鱼卵仔鱼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仔鱼2个种(类)。

这2种仔鱼的平均密度为0.005尾/m3,密度范围0.004~0.006尾/m3。

其中石斑鱼最为第一优势种,密度最高为0.006尾/m3,出现率为29%。

垂直网中14个站位的鱼卵密度范围为0~2粒/m3,平均密度为0.3粒/m3,仔鱼密度范围为0~0.04尾/m3,平均密度为0.01尾/m3。

14个站位采集的仔鱼种类平均0.43种。

除站位5、站位2、站位1、站位4、站位22五个站位采集到仔鱼外,其余九个站位均未发现鱼卵。

珊瑚礁生物资源

本次调查共记录了铺前海域的造礁石珊瑚3科6属6种,调查海域范围的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1.07%,平均珊瑚补充量为0ind/m2。

生物质量

监测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中的鱼类、甲壳类、贝类、软体类的汞、砷、铬、锌、镉、铅、铜和石油烃含量均未超标。

(2)2014年秋季生态调查结果

浮游植物

调查期间,调查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3门15属23种,以硅藻占多数。

调查海域各站位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60.22×104cells/m3。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类有球形棕囊藻和佛氏海毛藻。

从调查结果来看,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分布不均匀,发现物种较少,优势种类较为单一,球形棕囊藻细胞丰都过高。

浮游动物

据本次调查所采集到的标本鉴定,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共有8类28属36种,不包括浮游幼体及鱼卵与仔鱼。

其中,桡足类最多,有20种,水母类有5种,毛颚类有3种,十足类有3种,端足类有2种,介形类、糠虾类和枝角类有1种。

浮游动物丰度范围为(2.06~439.52)ind/m3,平均丰度为154.33ind/m3;生物量范围为(0.03~22.02)mg/m3,平均生物量为7.84mg/m3桡足类的亚强真哲水蚤为该海域的第一优势种,平均丰度为39.85ind/m3,占总平均丰度的25.82%;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9~3.35之间,平均为2.86。

均匀度指数范围在0.56~0.99之间,平均为0.78。

底栖生物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共采集到6门36科59种,其中节肢动物最多,有18科33种,其次为软体动物,有5科10种,脊索动物有5科8种,棘皮动物有5科5种,环节动物有2科2种,腔肠动物有1科1种。

各站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的幅度为20.00ind/m2~226.67ind/m2,平均密度为49.74ind/m2;生物量的幅度为1.60g/m2~41.27g/m2,平均生物量为15.37g/m2。

栖息密度主要以节肢动物为主,生物量以软体动物为主。

优势种类主要以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组成,分别为中国毛虾、海南细螯虾、中华仿对虾、浅缝骨螺。

各站多样性指数的幅度为0.83~2.54,平均值为1.67;各站底栖生物均匀度的幅度为0.83~1.00,平均值为0.94。

5.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5.1水动力影响

(1)工程前后对波浪场的影响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工程前NNE、N、NNW、NW向的波高较大,50年一遇极端高水位下

波高最大为3.60m,

波高可达3.20m。

ENE向与WNW的波浪作用相对较为次要。

SWAN的计算结果表明,工程后人工岛后波影区发育显著,岛后的波高普遍减小,而渔港内的波高也极小,

波高大多小于0.5m。

采用MIKE计算的结果,总的趋势与SWAN的计算结果类似,但其计算的港内波高更小,

波高都在0.2m以下。

表明工程后,港内的泊稳条件是很好的。

(2)工程前后对潮流场的影响

涨潮东流涨急时刻人工岛与岸线、人工岛与铺前渔港防波堤之间的流速都略有减小,减小值最大为6cm/s,而铺前渔港西南侧的东寨港口门处的流速略有增加,增加值最大为13cm/s;落潮西流落急时刻流速增加值最大为17cm/s,出现在东寨港航道北部,人工岛东北角的流速也略有增加,最大增幅为4cm/s,铺前渔港西南侧的流速增加不明显;人工岛与铺前渔港防波堤之间的流速略有减小,减幅最大为8cm/s。

人工岛填海和铺前渔港建设后,人工岛与岸线之间、人工岛与铺前渔港防波堤之间未形成明显的狭道效应,即流速没有明显增强,最大流速不超过35cm/s,反而由于人工岛和铺前渔港防波堤的阻挡,人工岛周围和渔港北侧海域的流速略有减小。

而铺前渔港西南侧和东寨港航道的流速略有增加,铺前渔港防波堤向海突伸形成岬角,岬角处流速略有增加,最大流速可达到115cm/s,同时由于航道疏浚水深增加,水流向航道集中,航道处的流速比工程前也略有增加。

从水动力角度分析,人工岛和铺前渔港建设以后,东寨港口门和航道的流速增加有利于维持口门的稳定。

5.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

(1)工程后总地形冲淤

从工程后风暴波浪—潮流耦合的地形变化可知,铺前角至铺前渔港岸段为向海淤积形态,冲刷幅度为0.3m,淤积幅度为0.3m。

由工程后平均波浪—潮流耦合的地形变化可知,铺前角至安彦石岸段地形变化较小;安彦石至铺前渔港段地形冲於变化较大,形态为向海淤积,冲刷幅度为0.6m/a左右,淤积幅度为0.4m/a左右。

(2)工程后人工岛周边及岸边回淤分析

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除了铺前渔港北防波堤北侧会造成大量淤积外(特征点P9:

0.42m/a),工程后人工岛周边及岸边泥沙洄淤量都较小。

(3)对东寨港纳潮量影响和潮汐汊道稳定性分析

在计算时间段内,在东寨港口门的平均潮差为1.425m时,纳潮面积为164.126km2,工程前铺前湾平均纳潮量约为2.3135×108m3,工程后的平均纳潮量约为2.3002×108m3,工程后纳潮量平均减小了0.0133×108m3,平均减小幅度约为0.57%。

由此可知,工程后铺前湾的纳潮量的减幅很小,铺前湾纳潮量比东寨港的纳潮量减小幅度略有增大,原因在于人工岛填海和铺前渔港占用了铺前湾的部分海域面积。

铺前渔港工程后的整体流场变化不大,潮汐通道内的6个特征点,以流速增加的变化趋势为主,流速减小的幅度很小。

本项目工程对于东寨港潮汐通道稳定性的影响很小,工程实施后略有利于维持潮汐通道的深槽。

5.3水质环境影响

基槽开挖(源点1~源点11)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增量,单个源点条件下超Ⅰ、Ⅱ类水质(>10mg/L)的最大面积为2.709km2,超Ⅲ类水质(>100mg/L)面积为0.027km2,超Ⅳ类水质(>150mg/L)面积为0.006km2。

由于该区域潮流具有一定的旋转流特征,因此悬浮物的扩散方向除了主要是向南北扩散外,向东西方向也有扩散,大于10mg/L的悬沙水体还通过东寨港口门进入铺前镇以南水域,高浓度区域只出现在其源点附近。

吹填溢流(源点12)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增量超Ⅰ、Ⅱ类水质(>10mg/L)面积为2.580km2,超Ⅲ类水质(>100mg/L)面积为0.002km2,没有超Ⅳ类水。

基槽开挖和吹填溢流过程中全部12个源点产生的悬浮泥沙增量超Ⅰ、Ⅱ类水质(>10mg/L)面积为5.722km2,超Ⅲ类水质(>100mg/L)面积为0.134km2,超Ⅳ类水质(>150mg/L)面积为0.038km2。

超Ⅰ、Ⅱ类水质向北最远扩散距离为渔港防波堤和填海区的北侧1.31km处,向南扩散的最远距离为4.65km,向东扩散的最远距离为2.38km,向西扩散的最远距离为0.73km。

5.4沉积物环境影响

泥沙的扩散除了自身的沉降外,主要受到潮流的输运作用影响。

根据预测,仅按悬浮泥沙浓度>10mg/L的区域会对海底沉积物造成影响计算,超Ⅰ、Ⅱ类水质(>10mg/L)面积为5.722km2,超Ⅲ类水质(>100mg/L)面积为0.134km2,超Ⅳ类水质(>150mg/L)面积为0.038km2。

超Ⅰ、Ⅱ类水质向北最远扩散距离为渔港防波堤和填海区的北侧1.31km处,向南扩散的最远距离为4.65km,向东扩散的最远距离为2.38km,向西扩散的最远距离为0.73km。

根据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工程区域的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施工产生的沉积物来源于本海域,不会对本海域沉积物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

此外,基槽开挖吹填溢流过程对沉积物的影响时间是短暂的,一旦施工完毕,这种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就结束。

因此,本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的环境质量不会产生较大变化,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

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污染物均经过处理,不直接在工程区域排放,因此不会对工程海域的沉积物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总体来说,项目建设对沉积物环境影响不大。

5.5生态环境影响

施工期间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主要是填海、基槽开挖过程中,将直接破坏底栖生物生境,也会对渔业资源产生一定影响,这里的渔业资源主要包括游泳生物(主要为鱼、虾、蟹)和鱼卵仔鱼。

另外,基槽开挖、吹填溢流产生的悬浮泥沙污染工程区附近的水质环境,使水体浑浊,也将对浮游生物产生影响。

对于生物资源损害补偿,经济补偿额总应不低于640.11万元,建议采取一定的海洋生物增殖放流的补偿措施。

即由建设单位出资,委托水产部门或渔业部门投放适合当地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的生物。

营运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

营运期航道的维护性疏浚对航道海域内的水生生物的影响和营运期的生活污水以及事故排放漏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6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1)对通航环境的影响分析

拟建项目位于铺前新埠海海域,东南向约0.7km处为并拟建铺前中心渔港工程,西南向约0.9km处为铺前港港口航运区及铺前大桥航道,南向2.7km处为正在建设的文昌铺前大桥。

项目东南向约3.6km处为铺前港,目前铺前港内有4座码头,分别是渔业码头、港务码头、铺前船厂码头、海军部队码头。

本项目建设施工期间,填海、护岸基槽开挖、抛石等海上施工作业将占用一定的海域空间,疏浚船、物料运输船等进出港区加大了该海区的通航密度,与其他进出铺前港的船舶以及其它专业码头停靠的船舶难免发生相互干扰,船舶碰撞几率增高,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

项目建成后,该水域停靠船舶数量增加,且船舶进出港口增加了船舶航行密度,对港区内通航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鉴于项目施工期及运营期对项目附近海域通航安全带来一定影响,建议业主单位施工期做到:

①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减少项目施工对周边海域用海活动的影响;②可根据港内船舶交通流规律对施工船舶进出施工水域时间进行必要的协调,与铺前港主管部门积极沟通,相互通告船舶动态,服从海事部门统一管理,并采取积极主动的避让措施,必要时,施工船舶应暂停施工,待有关船舶驶过后再行施工;③应向有关部门申请设置施工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