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6020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x

完整word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word文档良心出品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这是本人第一次接触到一年级的学生,面对新的学期,新的内容,学生茫然,我也茫然。

然而,我是教师,需要做到为人师表,所以,应当首当其冲,先熟悉教材,再组织教学。

经过几个月的了解和熟悉,以下就是我对2012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分析。

一、整套教材的指导思想

1、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教材的印象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

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由此,我定出了下面8个教学的具体目标。

三、具体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

4、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5、鼓励算法多样化.

6、重视学生的实际活动.

7、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8、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

四、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解决几个根本问题

1、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

“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

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

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

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再如:

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怎么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

刚开始,当我问道: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

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

4+4我故作惊讶地问:

“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

”她说:

“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

“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

”并奖给她一个“花朵”。

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

“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

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赋予新的内容,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勇于表达,乐于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时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入学起,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可以先采用2人合作的学习形式,到后半学期,再逐步扩大为3~4人一组,建议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孩子搭配),要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布置活动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时,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五、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

根据这四个学习领域,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教材中具体安排了如下一些内容: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9课时

第二单元比较4课时

第三单元加减法

(一)18课时

第七单元加减法

(二)15课时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2课时

〈二〉图形与几何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4课时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2课时

〈三〉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分类2课时

第九单元统计2课时

〈四〉综合与实践活动

2课时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

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

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第二部分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还始终贯穿着从0到10这11个数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基本活动,这些内容安排在5个情境活动之中。

“可爱的校园”主要是通过直观地数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就在我们身边;“快乐家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直观地数数与数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玩具”与“文具”两个情境活动是学习1——10各数的书写;而“小猫钓鱼”则是认识与书写“0”。

二、教学要求

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编写特点

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的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例如:

让学生自己看数去发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教材每一个数都通过主题画让学生数各种实物,突出它们的数量都是某一数量;结合“快乐的家园”进一步认识“1”的丰富的意义,再迁移到对2、3……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数还有表示顺序的作用(序数);结合“小猫钓鱼”的情境,观察鱼的数量变化,发现“0”可以表示没有,同时也要知道0也可以表示起点和界限,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富有情趣,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会不厌其烦,而生发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

在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也关注学生计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技能与数感的发展。

四、教学建议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以及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教学时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其次,由于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題目,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解答过程。

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再者,由于初入学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和笔顺,容易搞错上下左右的位置,且由于学生的手指肌肉不是特别灵活,要把数字写得正确、整齐、匀称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少写,但要常练,除课本中的练习外,可组织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数,逐步提高。

第二单元:

比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的比较。

“动物乐园”呈现出比大小与比多少;“高矮”则是体现了比高矮、比长短;“轻重”则是以物体的轻重进行比较。

二、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三、编写意图

本单元教材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活动。

1、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

如第一课“动物乐园”,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前者学生有一定经验,后者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经历“配对”的活动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

2、在充分的感知中,认识物体间的高矮与长短关系。

如从“高矮”一课的主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脸观察可以说出盲人高、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需要另想比较的办法。

3、在活动中逐步体验、理解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又如“轻重”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

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

四、教学建议

由于进行多少、高矮、大小、轻重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鈌了非常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等活动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而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获得一个具体的比较结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领悟比较的方法,进行有序而且有条理的思考。

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

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外,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等活动。

如爸爸比妈妈高,本班中同学男、女同学谁的人数多,掂一掂数学书与练习本哪一个重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第三单元:

加减法

(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

“有几枝铅笔”与“有几辆车”两个情境活动的安排是认识加减法意义以及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摘果子”与“小猫吃鱼”两个活动,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减法的含义以及学习5以内减法的计算。

在“猜数游戏”、“跳绳”、“可爱的企鹅”三个情境中,主要是学习6-9的加减法;“分苹果”的活动则是10的加减法;还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是体现在“乘车”这个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

这一单元内容,是通过从实际问题抽象出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知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三、编写意图

1、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

在加减法的处理上,本单元教材内容呈现突出了不同于传统教材的的做法,不再以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而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过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法算式并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如第一课“有几支铅笔”,教材呈现的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算式-解释和应用”为主线;情境也逐步复杂、开放,从一幅情境图列出一个算式到能列出多个算式;赋予一个算式的意义也愈加丰富,如2+3=5还表示2个桃子与3个桃子合起来是5个桃子,2个女孩与3个男孩合起来是5个小孩,2把椅子与3把椅子合起来是5把椅子等等。

第二课“有几辆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两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与这两数的顺序无关”的初步体验;并提供5以内加法算式的应用与复习的机会。

第三课“摘果子”“做一做”的第一題,要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方式描述减法算式意义的过程,这是培养和发展数学交流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十课“乘车”的情境,为学生理解3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提供了较好的现实背景,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抽象列出连加或连减的算式,并初步经历与认识连加连减运算的一般顺序。

2、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

学习数学除了能进行符号间的运算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在对每个算式的形成,以及算式的计算结果,在编写中都十分注意直观的操作性与语言的陈述性。

如“有几枝铅笔”中的加法意义的引出,安排的活动是学生熟悉的两手握铅笔的情境,这是人人都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的操作活动,表示了“加法就是两数合在一起”的含义。

3、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然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

事实上,10以内的数的组成与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如,第四课“小猫吃鱼”的“练一练”中,创设“5只小鸡跑向两处觅食”的情境,问“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讨论5的组成和分解的问题,同时也是解释和拓展5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模型)的应用过程。

第七课“可爱的企鹅”、第八课“分苹果”,都创设了类似的情境分别讨论8,9和10的组成和分解;从第五课到第八课,还把进一步体验有关数的组成与分解及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习或游戏活动之中,其用心也是为了逐步达到熟练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目的。

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本单元的第四课“小猫钓鱼”就开始加减混编了。

加减法混编的好处有三:

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

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这样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的思想之一。

为了落实这一思想到具体的知识点上,本单元内容的每个新知识提出的情境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用根据情境的特点,常常请学生看图后自己提出问题。

如第P43页的第3题,教材设计了一个10把椅子,有8位小朋友赶来开会的情境,然后询问:

都坐下后,还有几把椅子空着?

这样的安排,目的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

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在计算过程中,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学习态度。

2.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教学时就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开展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

教师就注意引导学生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表达与交流,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数感。

3.鼓励算法多极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生活经验出发,解决10以内加减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这是创新思维发展的萌芽。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性,积极鼓励学生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4.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正确熟练。

练习要注意适度,要采取多种有效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中逐步提高计算技能。

5.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师就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要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和进度。

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0以内口算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本单元的教学中,对计算速度不宜提统一目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允许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具体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时,教师就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教师就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第七单元:

加减法

(二)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内容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是20以内的加减法。

其中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意义、大小20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前面第一、二单元内容的学习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具有迁移作用,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地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编写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第一课“捆小棒”,结合“捆小棒”(数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一捆)的活动,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

进而摆一捆加几根的小棒,表示比10大的数,再介绍计数器并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同一个数。

实际上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

计数器上的数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

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

有了这一概念,人类才解决了用有限的数字表示无穷的数的问题。

2、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是在第三单元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首先,本单元内容同第三单元一样,仍不以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作为加减法计算的逻辑起点,而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的内容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如,第二课“搭积木”,为学生提供学习“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与“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地解读“搭积木”的两幅图,从中分别列出算式:

13+2=15,16-2=14;再让他们用“捆小棒”的方式检验所列的算式是否正确。

用“摆小棒”检验上述的数量关系时,就强调凡是十根小棒就要捆成一捆(逢“十”进“一”),用“捆”和“根”为计数单位来表示算式中的两位数;形成这种带有位值意识摆小棒表示数的技能,是学生后面能够自主探索20以内加、减法的各种算法的必要基础。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单元教材突出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空与空间。

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

例:

“有几瓶牛奶”?

用画呈现情境:

两箱牛奶(每箱可装10瓶),其中一箱有9瓶牛奶,另一箱有5瓶:

9+5=?

(1)直接去数图中的两箱牛奶。

(2)先手数出9根和5根小棒,放在一起数。

(3)观察图发现,先从5瓶箱里取出1瓶把另一箱装满,答案是14瓶。

(4)把有9瓶的箱当成满箱,这样共有15瓶,再减1瓶,得14瓶。

(5)9+5=9+1+4=10+4=14

(6)9+5=5+9=5+5+4=10+4=14

◆、时间的认识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一、教材分析

钟表是学生安排日常生活、学习的有力帮手,也是他们熟悉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个载体。

内容安排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知道钟表上的整时与半时的表示方法;一是能估计整时的时间。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认识钟表”这一单元,结合日常作息时间,让学生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如第90页“小明的一天”代表了小学生一天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

儿童对钟表的认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要联系生活实际,多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交流,认识钟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图形与几何

(1)空间与几何的教学,分两个单元进行。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

认识前后、上下与左右。

这些内容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要求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看到的物体,体会这几个方向,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要注重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经历在现实中描述与交流物体间的位置与顺序,例如:

“你相邻的同学是谁?

”“教室里有什么?

”“指一指”文具盒的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等;让学生动手做,获得空间与形象思维的体验,例如:

“我说你摆”动手搭你喜欢的东西等。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在编排上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先认识体,再认识面。

二、教学要求

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三、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对形体的认识顺序是:

立体—平面—立体。

●通过游戏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第64页“物体分类”,组织学生按形状分类,介绍四种立体图形,再通过“猜一猜”,摸一摸口袋中的物体,加深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的具体感受。

第65页第3题,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在交流时要说明是用刚学过的哪些物体搭成的。

第66页“你说我摆”,综合应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认识物体这两部分所学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