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5723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docx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docx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

【篇一: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

浇头指佐面的菜肴,其种类丰富,几乎就是苏帮菜的菜谱;诸如朱鸿兴的焖蹄、五芳斋的五香排骨、松鹤楼的卤鸭、黄天源的爆鳝,还有常见的如焖肉、炒肉、排骨、虾仁、香菇炒素、辣酱素浇等等。

食客在点面时可以对汤面做很多定制:

“宽汤”,指要汤多面少,“紧汤”则反之;“重青”,指多放蒜叶,“免青”则免之;“重面轻浇”,要面多浇头少,“重浇轻面”则亦反之;“过桥”,就是浇头用另外的盘子盛放,不浸于面中。

这些要求,老吃客们一般都会事先关照好唱面的跑堂倌早些年,一进面馆便能听到熟练的...苏州人吃面是有传统的,老苏州们把喝茶,吃面,听评弹当成了每日的必修课。

苏州人的一碗汤面,早已超出了一顿简单的早饭的范畴,且早已深深融入了“苏式生活”之中。

苏式汤面最考究的是面汤,汤要清而不油,味要鲜而食后口不干。

制作面汤称为“吊汤”,相当于饭店里的烧高汤。

各家大小面店都将汤料的配方视作传家之宝,秘不外传。

普通的做法是蹄膀加以做爆鳝余下的鳝骨,以及各种自制秘方的调料,以文火慢熬而成。

配上焖肉的原汁,再加上熟猪油。

不过各家面汤风味不同,其配方不得而知。

正宗苏式汤面汤色透明如琥珀,不见任何杂质,喷香扑鼻,咸淡适中。

浇头指佐面的菜肴,其种类丰富,几乎就是苏帮菜的菜谱;诸如朱鸿兴的焖蹄、五芳斋的五香排骨、松鹤楼的卤鸭、黄天源的爆鳝,还有常见的如焖肉、炒肉、排骨、虾仁、香菇炒素、辣酱素浇等等。

食客在点面时可以对汤面做很多定制:

“宽汤”,指要汤多面少,“紧汤”则反之;“重青”,指多放蒜叶,“免青”则免之;“重面轻浇”,要面多浇头少,“重浇轻面”则亦反之;“过桥”,就是浇头用另外的盘子盛放,不浸于面中。

这些要求,老吃客们一般都会事先关照好唱面的跑堂倌

早些年,一进面馆便能听到熟练的跑堂嘴里唱出一串的专业术语:

“诶——来哉,三号台老面孔,三两蟮丝面,要龙须细面,清汤、重青、重浇过桥……”这些“术语”的含义,请看以下解释:

宽汤,指要汤多面少,紧汤则反之;重青,指多放蒜味,免青则免之;重面轻浇,要面多浇头少,重浇轻面则亦反之;过桥,大家就都晓得咯,就是浇头用另外的盘子盛放,不浸于面中,分开享用的意思。

这些要求,老吃客们一般都会事先关照好唱面的跑堂倌,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丝毫不漏。

[1]

【篇二: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

苏川

苏其

苏德

苏玄

苏方

苏梓

苏虹

苏恺

苏镇

苏仕

苏望

苏彬

苏峰

苏奥

苏景

苏致

苏帆

苏秉

苏靖

苏科

苏起

苏轲

苏赋

苏逵

苏举

苏邺

苏康

苏清

苏延

苏春

苏奔

苏嘉

苏育

苏雨

【篇三:

苏式面的特点用哪几个字概括】

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与其他许多地方的区域文化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其内含的人文精神也很有特色,在吴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颇有影响。

第一节苏州文化的主要特色

所谓特色,是比较出来的。

与其他地方的文化相比,苏州文化的特色应当说是比较明显的。

对此人们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概括。

有的论者指出,苏州文化是“水文化”,其特点是如水般的“灵动”“轻柔”和“飘逸”;有的论者指出,苏州文化是一个“富矿”,其内涵非常丰富,涵盖的面相当广泛,而且在文化的几乎各个领域里都具有相当的深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还有的论者指出,苏州文化“文脉悠久,源远流长”,其人才辈出,浩若繁星,等等。

在《吴地文化通史》这部著作中,作者明确指出,吴地文化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具有“连续性与断裂点相结合的特征”;第二,具有“政治、军事弱,经济、文化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第三,在文化内涵上具有“集江河湖海水文化之大成”的特征。

上述这些概括,都自有其道理。

在这里,我们拟从更宏观的“大文化”角度做一些深入的探索和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重经济的品格

从广义上看,任何文化,当然包括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发端于物质生产,源于经济。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文化一旦相对独立出来以后,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会因多种因素在与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上有所区别。

有的偏重于抽象和理性,而有的则偏重于经世务实。

在世界范围内,从中西文化的比较上看,毋庸讳言,东方的文化,恐怕是比较推崇前者而轻视后者的,特别是到了我国清王朝的中后期,这种观念几乎走到了极端,经世务实的人才得不到重用,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更被看成是雕虫小技和奇技淫巧,有的人甚至还因此而受到了歧视和惩处。

而那些略通文史特别是擅长写八股文的,却被认为是才高八斗而加以重用。

近代以来我国的衰落,与这种非常片面的、腐朽的文化观和人才观恐怕不无一定的关系。

而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则似乎比较重视实用,最近几百年里他们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发展和崛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国内的各种区域文化而言,在这方面情况也有所不同。

如同世界范围内的情况一样,相对来说,也是有的偏重于前者,而有的则偏重于后者。

苏州文化,是属于后一种类型。

苏州文化首先是与水作斗争,将水患变为水利。

远古时期的苏州地区是水患横虐的蛮荒之地,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非常恶劣,而后来这个地区却被改造成了旱涝保收、水运便捷的鱼米之乡。

在这一过程中,苏州地区的人民与水患作斗争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同时也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例如,为了克服洪水泛滥,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同时也为了开拓水上运输线路,他们开凿了娄江、吴淞江、胥江以及古运河等大的洪水入海和水运的通道;为了便于农田的灌溉,他们开挖了众多的干渠、支渠和毛渠,从而与大的河道一起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的水网体系;为了保证每一块农田都能够实现排灌畅通,他们在吴中大地上筑起了无数个或大或小的圩田,等等。

这样的系统性很强的以“塘浦圩田”为特征的水利工程,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无论是就其工程量,还是就其科学技术水平而言,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

很显然,苏州的这种文化,是在与水作斗争的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苏州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水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接着便相应地产生了稻作文化、蚕桑和丝绸文化,在生活比较富足的基础上,便又有了具有苏州特色的饮食文化、民居和建筑文化、园林文化以及门类众多的手工艺文化。

关于这些方面的文化,在本书的其他有关章节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和阐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不难看出,这些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苏州文化的具体表现。

在一个地区拥有如此门类众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文化,这在全国恐怕是并不多见的。

当然,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又同时孕育出吴门医派、吴门画派、昆曲、苏剧、苏州评弹等苏州味十足的非物质文化。

正由于苏州的物质生产水平获得了较快的提高,特别是丝绸、手工艺等方面尤为发达,而这类产品又往往是“为别人而生产的”,因而也就成了商品,于是,就使得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到了明清时期,苏州更是成为了全国著名的商品集散中心,有人对此做了这样的描写:

“濠通南北之船,山列东西之篓。

百货之所杂陈,万商之所必走。

”(佚名《韵鹤轩杂著》)还有人说,苏州城外的阊门一带为“天下第一码头”。

林则徐后来甚至非常感慨地说,苏州阊门边上一条不起眼的南濠街,竟然可以比得上一个汉口市!

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文化开始与商贸联姻,“士、商关系融洽,读书业儒,与经商行贾之并行不悖”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了。

经商取财为读书业儒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的参与又反过来为从商融入了智慧,开阔了眼界,进一步促进了商贸业的发展。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历史上苏州地区能够出现著名的洞庭商帮,能够最早出现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能够成为我国在近代最早引进现代工业的城市之一,能够成为我国当代乡镇工业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这都绝不是偶然的,都与苏州文化的这一重经济的传统和品格有关。

二、具有重科技的品格

社会生产的实践呼唤科技,先进的物质生产更需要科技的引领和支撑。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苏州这个“富庶之区”“人间天堂”就必然会出现许多在当时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

前面我们刚刚提到苏州地区历史上的水利建设方面的成就以及其中的科技含量,这无疑是很了不起的。

除此之外,在其他许多方面都有着骄人的科技成就。

在工程建筑学方面。

苏州古城本身的科技含量就非常高。

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科学地选择了城址,将古城建造在形如龟背的地理位置上,从而确保了这座水乡古城在遇到严重水害时的安全;又引胥江之水入城形成网状的城河水巷,从而为古城居民的生活和交通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

苏州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历经两千多年仍屹立在原址上的古城,显然与当初选址时的严谨和科学是分不开的。

苏州的园林,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在科技含量方面,在建筑领域里恐怕都堪称一绝,所以它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香山帮建筑匠人的技艺水平闻名遐迩,史书上有“江南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

其代表人物明代的蒯祥不仅自己心灵手巧,又“目量意营,准确无误,指挥操作,悉中规制”,所以被朝廷任命为营缮所丞(相当于现在的总设计师兼总工程师),设计并直接指挥明宫城的营建工程。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朝廷竟封他为工部左侍郎。

由一个工匠而成为侍郎,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不多的例子,所以被传为佳话。

在天文学方面。

传说中最早的星象家商代名臣巫咸就是常熟人,他是先秦三大星象家之一,他所总结的星表中有四十四座一百四十四颗星。

我国最重要的古星图是苏州天文图,图上刻有黄道、赤道与银河,还刻有三垣二十八宿的一千四百三十四颗星,星图下有四十一行共二千一百四十字的说明,如周天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等。

后来,从宋末到明末,古星图只发现有常熟的天文图,刻于1506年,图上有一千四百六十六颗星,改正了苏州天文图中的一些错误,但总的精度稍差一些。

到了清初,苏州吴江又出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王锡阐,他反对崇洋与守旧,坚持天文观测三十年,常常彻夜不眠,著《晓庵新法》六卷,提出正确计算日、月食初亏及复圆的方位角的方法,又独创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

英国的李约瑟与日本的桥本敬造等都对王锡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至清末,苏州人冯桂芬根据《仪象考成续编》编制《咸丰元年中星表》,把观测的天体增加到一百个,这是传统星表的最后一份。

在冶炼和铸造业方面。

郭沫若在多方面研究考证的基础上曾经指出:

“吴越大概是发明冶金术最早的地方。

”(《青铜时代》)而吴国最著名的冶铸能手是干将与莫邪,他们在苏州这个地方所铸造的阳剑干将和阴剑莫邪,“其效果大大超过在此之前的其他兵器,说明它们应是钢剑”,就是说,“干将剑乃铁剑之始祖”,他们的冶炉中所烧的“可能是中国炼钢史上的第一把火”。

在光学方面。

当西方的现代光学知识及其相关的产品如眼镜、望远镜等传入我国以后,能够对其加以吸收并能加以创新而且取得较大成就的当推清代苏州的孙云球,他在潜心向西方学习,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材料改用国产水晶,并发明创造了磨制镜片的牵陀车,使磨片对光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根据眼疾患者年龄大小,病症不同,而随目配镜。

在此基础上他又利用水晶石磨制成存目镜、万花镜、放大镜、幻容镜、夜明镜、千里镜(望远镜)等各类光学制品,在我国光学仪器制造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此后,苏州又有一位制造眼镜的著名技师储三山,他继承和发展了孙云球的制镜技术。

他们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推动了苏州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使苏州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眼镜生产基地。

从上述所列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苏州文化中的科技含量之高,在各种区域文化中是很突出的。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如蒯祥、王锡阐、计成、孙云球等诸多的科技名人。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由于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科技的力量与作用,因而与其他地区知识分子相比,苏州的知识分子也就具有了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固然也热衷于科举,但同时也有不少的知识分子因各种原因自觉地走上了科技研究的道路,以此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抱负。

这个传统甚至一直影响到了今天,例如,全国两院院士籍贯以地区统计(2000年数据),苏州籍的两院院士竟多达八十三人。

苏州籍的科学家如李政道、吴健雄、何泽慧、王淦昌等更是科技界著名的泰斗人物,为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三、具有重精美的品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出一方的文化。

苏州的山水是秀丽、柔美、多姿的,被人们誉为“温柔富贵之地”。

苏州被人们誉为“精致的城市”,小桥、流水、人家,一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精细入微。

生活在这里的苏州人其心灵手巧也是为世人所公认的。

因而,在这里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很突出地表现出精、细、秀、美的特点来。

仅以苏州园林为例,就可窥其精美之一斑。

“苏州园林甲天下”,之所以能“甲天下”,其精美无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关于苏州园林的精美,历代文人雅士多有论述。

近年出版的魏嘉瓒所著《苏州古典园林史》一书对此阐述得尤为透彻。

他指出,苏州园林“玲珑精巧夺天工,美誉早扬寰宇中”,具体说来它具有着“小巧、幽曲、含蓄、精雅”的特点。

先说小巧。

苏州园林所占的面积一般来说都很小,“十多亩,三五亩,乃至亩许,甚至不到一亩。

如环秀山庄不过一亩多地,残粒园仅一百四十平方米(约合零点一二亩多)。

但是,园虽小却由于造园者巧妙安排而显其美,“园中的一石、一池、一花、一木、一亭、一榭,其大小、高低、疏密、远近都安排得宜。

如窗前栽竹、岸边插柳、花间隐榭、水边安亭、长廊云墙、曲桥花窗,各有章法,各成画面”。

次说幽曲。

“取法自然的园林尚曲,这在苏州园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里有“全园形曲”,如曲园的“整个形状如曲尺”;有山曲,如“狮子林之大假山,其曲折高下,回环往复,令游者如入迷宫”;有水曲,如沧浪亭的山水,“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

真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有径曲,如网师园,“石径屈曲,似往而复”,“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有建筑曲,如鹤园的“回廊曲折抱荷池”,遂园的“风廊曲折疑无路”,半园的“曲廊回合草堂幽”等等。

再说含蓄。

“苏州园林美在含蓄”,为了含蓄,其主要的艺术手法就是“藏景”,如虎丘这一虽不是园林却饱含园林要素的地方,以“寺包山”的格局,把山中景色藏了起来,“山在寺中,门垣环绕,包罗胜概”。

还有就是“隔景”,就是把景隔开,把园林分为若干小的空间,如留园,“以山池花木、多种建筑,将全园划分为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空间,组成一个又一个园中之园”。

如此一来,苏州园林虽小,却由于“虚实相间,明暗互衬”,使人感到含蓄的无限魅力。

最后是精雅。

苏州园林精雅的书卷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其“精”主要是说它的设计、建筑、构制无不精细巧妙,如沧浪亭中“大小窗式一百零八种,式样多变,图纹细巧,构制精致,美不胜收”。

其“雅”主要是说它素朴天然,不落俗套,例如色彩,建筑大都以灰、白为主,诚如陈从周所指出的,“此种色彩,其佳处是与整个园林的轻巧外观,灰白的江南天气,秀茂的花木,玲珑的山石,柔媚的流水,都能相配合调和,予人的感觉是淡雅幽静”。

至于园林中的人文景观如楹联、挂图、石刻、木雕等等,更是无处不韵味风流,雅不胜收。

以上说的是苏州的园林,其他如苏绣,如苏灯,如昆曲,如评弹,乃至苏州的衣饰、菜肴等等,哪一样不是精美绝伦?

所以,曾几何时,“苏式”的东西成了当年贵族和富人追逐的一种时尚,能够拥有和享用“苏式”的物品成了某种身份的象征。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苏州的“人家尽枕河”的苏式街道甚至都被“克隆”到皇家的宫苑里去了。

总之,凡与苏州相关的一切,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与“精美”两个字联系在一起的。

精美是苏州文化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

四、具有重和谐的品格

和谐是美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境界,更是对人自身,对其所处的客观世界,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追求。

可以说,在一切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中都蕴涵着和谐这一可贵的品格。

苏州文化中体现的和谐如同整个中华文化一样,首先是表现在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个美学境界的追求上。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哲学观点和美学思想,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为“天人本无二”,诚如马克思所说,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人类首先应当在居住这个问题上亲近自然,融入自然。

反之,如果人一旦只是因为要改善居住条件或其他什么原因,“失去了大自然的亲和,失去了大自然赐予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风花雪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星辰变幻乃至雷电雨雪等自然美的享受”,那么精神上必定会“有所失落”。

(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应当看到,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这种趋势也不是不存在的。

而在这个方面,苏州人却是表现得很好的。

“君到姑苏见”,最直观的是“人家尽枕河”,这说的是苏州人喜欢临河而居,这样就可得水之利、得水之便;到处都是粉墙黛瓦,这说的是苏州人所居房舍的色彩素朴典雅,与水天一色,与天地浑然一体;随处可见假山、翠竹和各色盆景,这说的是苏州人崇尚自然,愿意终日都有置身山林的感觉。

这些无疑都传递了“天人合一”的信息。

而最为典型的,当然还是苏州的园林。

苏州园林“在设计构筑中,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了自然界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吴恩培主编《吴文化概论》),更是体现了山、水、人的统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造园者和园林主人的内在修养、审美爱好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这也就构成了苏州是“人间天堂”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

六朝以前,苏州人是“尚武近蛮”的,其时,正如熊月之所说,人们“崇尚勇武,斗将战士,侠客兵家,好相攻击,轻死易发”。

后来,由于“北人南迁,江南地区被大规模开发,经济丰裕,社会稳定,山清水秀,生活安逸”,于是,“与此相一致,吴地文化发生了明显的转型,民风由勇武刚烈变为温文儒雅,士大夫宽衣博带,大冠高履,家家礼乐,人人诗书”,其结果,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民风和煦敦厚,很少有攻击和争斗,更多的是相互谦让、相互提携和相互关怀。

在民间,有“宁愿与苏州人吵架,也不愿与某某地方的人说话”的俗语,虽然过于偏激,却也证明了苏州人的儒雅平和。

在知识分子当中,有人指出,苏州的文人之间虽然相轻者抑或有之,但更多的却是相互提携,所以在苏州才会屡屡出现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文人群体。

最后是表现在人的自身修为上。

苏州人特别是苏州的文人在平时总是重自身内在的修行,达到相当水平的几乎比比皆是,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苏州的文人既温文尔雅,又才智过人。

但是一旦遇到了风云变幻,苏州人刚烈的另一面又会非常充分地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气吞山河的千古名言;有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情怀;有了与此相适应的壮烈行为和社会实践,如市民英雄葛成在税负过重、生计维艰的情况下敢于“率众包围税监衙门,要求停止征税”,后为保护群众,他又能“挺身投案”,死后为人民所敬仰,被称为“葛贤”。

而这不也正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又一种和谐吗?

五、具有重吸纳的品格

有容乃大,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都会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如果在吸纳外来文化时,主观上能够更积极一点,或者说,少一点保守的思想障碍和制度上的藩篱,客观上又具备更好一些的条件,那么,这种区域文化就能发展得更快更好一点。

自古以来,苏州这个地方由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各种原因,历来对外来的文化持积极的态度,因此,苏州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不断地获取了新的营养,受到外来文化因子的激活。

例如,泰伯、仲雍奔吴以后,带来了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对于苏州文化和整个吴文化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伍子胥自楚国来到吴国以后为吴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了姑苏大城,为苏州人民立下了千古伟业。

孙武从齐国来,为吴王献上了兵法十三篇,被世人誉为“兵圣”等等。

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刻着从春秋起至清末五百九十四位名贤的头像和简介,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外来的,他们都为苏州文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的传统,苏州人也就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注意吸收外部先进的文化。

进入近代以后,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苏州人王韬、冯桂芬等有识之士大力提倡改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在他们的影响下,诞生了一批最早的近代企业和文化机构,使得苏州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近代文明的中心。

以至到了今天,大量外资进入苏州,大批“新苏州人”来到苏州创业,这当然又为苏州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基因和发展的活力。

此外,苏州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色,那就是具有重安逸的品格。

苏州曾经是春秋吴国的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伍子胥、孙武等文武精英曾辅助吴王在这里上演过金戈铁马、威武雄壮的争霸称王的活剧。

可这在历史的长河中毕竟是很短暂的一幕,从那以后,苏州长期以来都远离政治中心。

可是在经济上却比较发达,文化方面也很繁荣,再加上这里气候宜人,风光优美,便成了令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苏州人在这里生活得富足滋润,自在悠闲,于是就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凡具备一定条件的,他们也来苏州生活,并谋求发展。

不仅外出做官的苏州人一旦致仕退休,或者是被罢免,不得意了,都会回家乡归隐,即便是家在外地的,也往往会选择来苏州退隐;在经商者中,发达之后,有了足够的财力,也往往会来苏州置办家产,筑园造屋;许多有成就的文人则更喜欢来苏州寄情山水,著书立说。

在这当中,有不少的人来苏州是“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的,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可称之为“清逸”的文化传统。

这一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意义,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可是与此相伴随,也产生了某些负面的影响,那就是有许多人为了追求安逸,逐渐消磨了进取向上的人生意志,导致冒险精神的缺失。

千百年来,苏州人除了外出做官以及有少数人外出经商外,很少有人主动离开苏州外出闯天下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堂情结”,总是认为苏州这个地方最好,而不愿意离开家乡到其他艰苦的地方去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更大的发展。

应当说,直到今天,苏州文化中的这一消极的因素及其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敢为天下先,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时代精神正在得到张扬。

第二节苏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似乎并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和阐释。

但当今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却似乎又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所谓人文精神,乃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精髓,也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所强调的,是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一种态度。

应当说,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文化对人自身价值的认可程度,对人自身的欲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对人的关怀程度,质言之,在是否“以人为本”这个问题的态度上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

这就反映了不同文化所内含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必然又会反过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从总体上看,作为一种区域文化,苏州文化是吴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内含的人文精神与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恐怕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是,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在“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明显地要表现得更加积极,更加强烈,也更加具体一些,因而也就更加符合社会的总体利益要求和历史前进的方向。

在我们研究苏州文化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到这一点。

苏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其主要内容当然也是紧紧地围绕着“人”这个社会的主体展开的,大体上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注重以文“化”人

人与人之间,落地伊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后来的差异主要是在有没有接受过教育、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上。

而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即通过教育,将前人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传承给后人,使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