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5472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docx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docx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工作方案

2009-2011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总目标

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成为特色专业。

一方面,在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里,要在培养人才、资源建设以及培养模式方面独具特色;另一方面,在电大教育系统中,要在新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探索应用方面、在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方面,争取走在电大其他各专业的前列。

要在某些与远程教育结合的教育技术核心领域逐步建立竞争力。

要为电大教师的职业发展服务。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2009-2011年工作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办的第一轮,要在专业建设的同时,兼顾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努力做到: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重点”。

近3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为:

1.专业建设方面,要创设教学环境,包括专业教学平台搭建、实验室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组织等。

在学科建设方面,要确定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发展领域,围绕核心领域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

2.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要新建13门统设必修课程。

3.团队建设方面,以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为纽带,通过课程组将研究、管理、教学与技术部门的相关人员紧密相连,通过共同协作,形成一个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

4.人才培养方面,了解学生特征与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培养方式上建立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5.机制建设方面,探索开放、动态的组织与工作机制,调动全国电大、全中央电大各相关部门的支持(详见:

五、建设机制)。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2009-2011年工作内容

在完成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之后,也就是在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及课程内容体系等之后,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将是:

资源建设、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实施、学科发展设计、以及特色专业建设所必须的体制、政策、机制设计。

具体包括:

1.13门专业课程资源的建设及其建设机制

(1)新建课程按照moodle平台要求开发建设,并选择1-2门课程,在建设中尝试使用新技术(如:

整合使用各类社会性软件、IPTV以及移动技术等)。

(2)探索课程资源的系统合作共建机制(内容见后)。

2.搭建专业教学平台

研究、搭建、整合、并不断完善专业信息平台、专业交流平台以及专业资源库。

信息平台用于跟踪教育技术发展动向;交流平台作为全国电大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们沟通交流、分享合作的园地;资源库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便利的资源服务。

3.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资队伍由中央电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教研室教师、中央电大远研所、教学资源管理处、学习支持服务中心、音像社、教务处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地方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组成。

(1)以课程组为单位,建设教学团队。

(2)利用社会性网络搭建电大教育技术学习社区,加强全国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

(3)成立课程组及各类研究小组,研究、探索课程组集体合作工作模式。

4.专业与学科建设

(1)跟踪教育技术专业学科发展动向,开展比较研究,探索电大教育技术专业的特色发展。

形成长期跟踪研究机制,每年提交研究报告,并对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提出建设性方案。

(2)跟踪信息技术发展动向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逐步探索新技术、新媒体在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近期重点是研究社会性软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5.实验室建设

成立数字媒体与网络教学实验室(或称知识媒体工作室),开展运用新技术的网络课程开发实验研究。

6.试点校工作

跟踪试点校工作进展,对试点校工作进行指导,并开展项目研究。

第一学期(2009春):

(1)对学生进行全面调研及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调查本专业学生的来源、特征、教育背景、教龄、上网能力、学习能力、学习动机、需求、期望等。

4月份起草调研方案、调查表等,5月开始调研,6月分析结果。

此项成果为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并为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做准备。

(2)帮助学生熟悉电大学习环境,适应电大的远程开放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电大入学指南》课程的学习效果,研究其是否学会了利用远程网络等手段的自主学习方式。

将观察、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供专业课程教学中安排相应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如何阅读、如何记笔记,以及如何做调查、写小论文等。

(4)试点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与第二学期两门专业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的课程组保持密切联系,参与两个课程组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服务工作。

如,对借用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文字教材进行分析,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等。

对现有“教学设计”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使用的适应性进行分析,设计教学活动等。

第二学期(2009秋):

(1)实施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记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

(2)开始尝试对全国教育技术师资进行调配使用,开展网上合作教学辅导。

7.承担对电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

上述工作,按年度划分,其各年度的重点工作如下:

年度

重点工作内容

2009

1.课程资源建设:

启动所有专业课程(新开课程)的建设工作。

2.组织工作:

确定主讲、主编、课程组成员,以及各类成员的工作职责与具体任务。

研究、探索课程组集体合作工作模式。

成立三个项目组:

课程开发研究组、教学支持服务研究组、技术开发支持组,确定各小组攻关目标及工作计划。

3.合作建设:

与合作高校研究、策划、制定三门学位课程的建设、开发以及教学方法的工作及研究方案。

4.教学环境创设:

搭建初步的专业信息、专业交流平台。

5.调研:

基于试点校对学生特征、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为后续工作打基础。

6.科研:

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立项。

2010

1.继续做好资源建设工作。

2.建立数字媒体及网络教学实验室,配备实验设备及人员,确立研究目标及内容。

2011

1.尝试探索新技术的应用

2.建设专业资源库。

3.整合各类平台。

课程建设工作计划表

时间

工作内容

09年4月

1.聘请主编、主讲;

2.成立课程组,确定课程组长、主持教师及课程组成员;

3.确定文字教材、编写要求、编写体例。

09年5月

各课程组由课程组长负责,开始:

1.组织编写、研讨教学大纲

2.搜集资料(文字、视音频)

09年6月

1.审定7门课程(B、C、D、E、F、G、H)的教学大纲

2.各课程组开始设计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

09年7月

审定6门课程(C、D、E、F、G、H)的多种媒体一体化设计方案

09年8月

审定《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

09年9月

1.审定《教育技术学导论》《网络学习工具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2.审定《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多种媒体一体化设计方案

09年10月

审定6门(C、D、E、F、G、H)课程的文字教材

09年11月

审定《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课程的多种媒体一体化设计方案

09年12月

审定《网络学习工具及其应用》课程的多种媒体一体化设计方案

10年1月

10年2月

1.完成《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网络学习工具及其应用》课程的文字教材

2.完成6门课程(C、D、E、F、G、H)的IP课件

3.审定《教育技术学导论》一体化方案

10年3月

10年4月

审定《教育技术学导论》文字教材

10年5月

完成《教育技术学导论》IP课件

10年6月

1.审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导》教学大纲

2.完成10门(A、C、D、E、F、G、H、I、J、K)课程的录像教材

10年7月

完成《网络教育应用》IP课件

10年8月

1.完成《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文字教材

2.完成《网络学习工具及其应用》IP课件

10年9月

1.审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导》一体化设计方案

2.完成《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IP课件

10年10月

1.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导》课程文字教材

2.完成《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录像教材

10年11月

10年12月

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导》录像教材

11年1月

11年2月

完成《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导》IP课件

课程编号:

A.教育技术学导论B.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

C.学与教的理论D.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E.信息技术教学论F.校园网规划与维护

G.学校网站的设计与开发H.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I.网络教育应用J.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K.网络学习工具及其应用L.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M.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导

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工作计划表

时间

工作内容

参加人员

2009年4月

天津电大试点调查和教学研究。

教研室及有关教师

2009年5月

第二学期开设课程实施研讨:

辅导课、作业、网络活动、复习、考核方式等探索。

组长、主持、学习支持服务组的教师

2009年6月

第二学期开设课程实施内容的设计。

组长、主持、学习支持服务组的教师

2009年8月

第一学期开设课程实施的总结:

天津电大试点的考核成绩、学习问题、教学问题,改进要点等。

组长、主持、学习支持服务组的教师

每学期第2个月

各试点电大调查和教学研究,可以会议形式。

教研室及有关教师

每学期第3个月

下学期开设课程实施研讨:

辅导课、作业、网络活动、复习、考试等探索。

组长、主持、学习支持服务组的教师

每学期第4个月

下学期开设课程实施内容的设计。

组长、主持、学习支持服务组的教师

每学期假期

上学期开设课程实施的总结:

各试点电大的考核成绩、学习问题、教学问题,改进要点等。

组长、主持、学习支持服务组的教师

2011年6月

毕业实习实施方案设计与讨论、毕业指导教师培训。

教研室及有关教师

2011年10月

检查毕业实习落实情况:

论文选题、实习场所、导师配置等。

教研室及有关教师

2011年11月

网络指导毕业论文。

教研室及有关教师

2011年12月

多种形式的毕业答辩,毕业生座谈。

教研室及有关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计划表

时间

工作内容

参加人员

2009年秋开始

13门新建课程利用moodle平台设计、建设网络课程。

陈守刚、胡苏望、程罡、林秀钦、肖立志、全体课程组教师及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2009年秋

基于社会性网络Ning搭建全国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交流平台,从第二学期开始正式交流活动。

张美兰、陈守刚、胡苏望、程罡、林秀钦、肖立志、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2010年秋

博客、Wiki等社会性软件在《网络学习工具及其应用》课程中的运用。

张美兰、程罡、林秀钦、肖立志、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2012年

IPTV在《学与教的理论》、《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导》设计、运用

梁小庆、常湘萍、王艳、张美兰、程罡、林秀钦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组织及其职责

为保证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能够始终处于电大教学改革的前沿,对电大其他专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特成立如下组织:

1.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教学委员会?

建设委员会受学校委托,主要负责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工作。

该建设委员会的职责、组织机构,以及任务等请看附件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

2.课程组

    课程组是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服务及课程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组的成员包括:

课程组长、课程主编、课程主讲、课程主持教师、课程资源建设责任教师、教学支持服务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导学教师、课程建设技术服务人员、媒体编辑、导演(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课程的编辑,音像课程导演,美工人员,网络课程技术服务人员等)。

课程组成员在课程建设与管理的不同阶段,参与课程组相关活动。

课程组的组建,以中央电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教研室师资为主,专业课程按照性质不同,吸收中央电大各相关部门参与其建设、服务及研究工作,如:

“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课程,可以由学校资源处来统筹负责,“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由电大在线统筹负责等。

(新建13门课程的拟聘师资计划,请参见附件2) 

五、建设机制

采取协作、开放的建设机制。

以教育学院为领导,以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依靠,以中央电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教研室为纽带,以课程组、项目组为基本单位,广泛调动地方电大和中央电大的力量,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教学支持服务与学科、专业研究中来。

在资源建设方面,区别原有的课程组模式,课程组成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全程参与资源建设的设计、建设等工作中。

为了提高各种媒体资源建设的水平,文字编辑人员及电大在线技术人员,从课程建设的方案设计阶段就作为课程组成员参与课程组的工作。

教学支持服务方面,以各省电大力量为主,统一调配全国电大教育技术专业师资力量开展教学支持服务。

 

(一)课程资源建设过程

课程建设机制:

1.主编根据大纲要求及编写体例,编写教材,并对其他编写人员编写的内容进行通稿。

课程组部分成员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经申报参与教材的编写。

2.课程组资源建设责任教师,对主编及作者编写的内容进行复核电大远程学习方式的内容及形式方面的修改、完善,或提出修改建议。

如:

增添案例、问题、小知识、修改目标、叙述方式、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作业练习、考核题,以及体例上的修改。

3.编写人员每完成一篇就上网发布,课程组成员协作讨论修改、完善,召集会议统一思想,最后由主编定稿。

4.在课程建设阶段,每个课程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沟通专业建设中的情况,遇到具体问题还可以随时召集会议。

课程组由课程组长具体负责。

沟通的形式,可以采用面对面会议、网上会议、利用网上交流平台进行非实时交互等方式。

5.课程资源建设需注意:

(1)标准化。

资源建设符合标准要求。

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建设要在国家相关标准之下建设,以便于将来的重建、修订及分享等。

(2)体例一致与体现特色结合。

所有专业课程保持基本编写体例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体现各门课程的性质与特色。

(二)教学支持服务过程

(1)统一调配:

根据课程要求、学生分布等情况,统筹调配各地电大的师资力量,保证对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降低学生辍学率。

(2)加强交互:

通过教学设计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

六、项目及经费

(一)项目及项目经费

序号

项目名称

经费

1

新技术在课程中应用的研究(两门课程试点)

20万

2

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课程组合作工作模式研究(workshop)

10万

3

教学过程中的全国电大合作开展教学支持服务工作机制研究

10万

4

专业平台开发建设项目研究(构建教师、学生的网上工作学习环境)

10万

5

专业资源库建设研究

10万

6

电大教育技术学习社区构建研究(开展有关新技术、新工具的各类茶话会、讲座及培训等)(开发交流平台,形成学习社区)

10万

7

学科发展跟踪研究项目

每年2万

8

试点校实验项目

10万

合计

86万

(二)设备费用

设备配置:

1.配备数字媒体教学实验室、网络教学实验室设备

2.设备包括:

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高配置的计算机(其中可用于高速数字编辑、网络资源开发)、PDA、iPod、移动设备(移动教学研究人员配备3G版手机)等等。

具体设备可根据教学及项目研究的需要来配置。

费用经专业人员核算,按实际支出支付。

 

教育学院教育技术教研室

2009年4月9日

 

附件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

附件2:

新建13门课程的拟聘师资计划表

附件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委员会

工作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建设委员会)是由学校聘任和管理的专家组织。

建设委员会受学校委托,负责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工作。

第二条建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指导和推进本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提出并研究有关本学科专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促进本学科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指导和促进本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 建设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若干人,并设秘书长1人,秘书若干人。

主任委员由在全国及电大系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专家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中央电大教育学院负责人及合作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担任,委员由中央电大、地方电大、普通高校以及相关企业、行业的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专家担任,秘书长及秘书由教育学院教育技术教研室人员担任,协助主任委员处理各项日常工作。

第四条 建设委员会委员应具备的条件是:

热心中央电大学科专业建设,工作认真负责,从事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并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育技术学科及相关学科专家。

第五条 建设委员会委员经教育学院和同行专家推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中央电大聘任与管理。

建设委员会委员任期3年,可连聘连任。

第三章  任务

第六条组织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改革与创新的战略研究,协调和促进本学科专业的整合,提出本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建议、意见,制定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划。

第七条研究学科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学科建设工作的有关政策、规章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提出本学科重点教学改革与科研课题的建议,指导并积极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第十条建立与教育部相关学科指导委员会的联系制度,加强与教育部相关学科指导委员会的联系与沟通。

帮助和促进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国内外教育技术学专业组织进行广泛联系和沟通,为学科专业发展及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机会与条件。

第十一条指导、促进学科师资队伍的规划和建设。

第十二条帮助和促进电大系统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第十三条完成中央电大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四章  工作制度

第十四条 建设委员会在主任委员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根据专业建设周期及建设需要,不定期召开委员工作会议。

原则上,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由主任主持召开,也可由主任委员委托副主任委员或其他委员召集并主持会议。

根据工作需要,可适当扩大参加会议的人员范围。

第十五条建设委员会的工作计划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在主任委员主持下,由全体委员讨论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建设委员会对教育技术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意见,报学校相关部门,供学校决策、参考。

第十七条 建设委员会委员有责任争取校内外各方面对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委员单位与中央电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双方,在共建实习、实验基地、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相互给予方便和支持。

第五章   经费

第十八条 费用渠道分为学校拨发、企业赞助、专项经费等。

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章程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章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二○○九年二月十日

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人员名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人员名单

主任委员:

张少刚(中央电大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副主任委员:

陈小慧(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家、教授(合作高校))、徐长威(中央电大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委员:

高校:

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家、教授)、郭文革(北京大学信息技术专家、教授)、蒋国珍(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中央电大:

任为民(中央电大远程教育专家、教授)、杨亭亭(中央电大远程教育专家、教授)、郭青春(中央电大教学管理专家、副教授)、杨孝堂(中央电大测评专家、教授)、刘臣(中央电大文字出版专家、副教授)、梁小庆(中央电大视听媒体专家)、孙福万(中央电大远程教育哲学专家、教授)、方慕真(中央电大信息技术专家、评估专家)、李国斌(中央电大信息技术专家)、朱晓鸽(中央电大数学学科教育专家、副教授)

地方电大:

徐皓(上海电大远程教育专家、教授)、范建新(江苏电大教育技术专家、教授)

秘书组成员:

秘书长:

张美兰

秘书:

董锐、程罡、林秀钦

附件2:

13门新建课程拟聘主编、主讲、课程组长、主持教师、课程组成员

序号

课程名称

主编

主讲

课程

组长

主持

教师

课程组成员

课程资源

学习支持服务

信息技术应用

1

教育技术学导论

李思维,东北师大

陈晓慧教授,东北师大

杨亭亭

张凤龙

殷双旭

刘美琪(安阳)

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2

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

张少刚

董锐

董锐、王迎

冯立国

冯立国

韩玉娟(浙江)

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3

学与教的理论

郑葳副教授,北师大

李芒教授,北师大

张美兰

张美兰

邓志建(大连)

齐文鑫

黄雅荣(浙江)

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4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林福宗教授,清华

程罡

熊艺(天津)

李振军(湖南)

李振军(湖南)

李振军(湖南)、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5

信息技术教学论

祝智庭教授,华东师大

沈亚芬

王迎

潘红艳(天津)

李莹

陈守刚、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6

校园网规划与维护

余胜泉教授,北师大

李国斌

袁亚兴

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7

学校网站的设计与实施

黄荣怀教授,北师大

李国斌

林秀钦

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8

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黎加厚教授,上师大

杨孝堂

林秀钦

郭宏、杜若

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9

网络教育应用

王以宁教授,东北师大

王以宁

方慕真

程罡

李波(长春)

冯立国

冯立国

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10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武法提教授,北师大

方慕真

林秀钦

潘红艳(天津)肖立志(河南)

肖立志(河南)、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11

网络学习工具及其应用

庄秀丽讲师,北师大

庄秀丽

张美兰

张美兰

肖立志(河南)

肖立志(河南)、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陈晓慧教授,东北师大

陈晓慧

董锐

董锐

邓志建(大连)

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13

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导

孟群教授,北广

梁小庆

程罡

王艳(音像社)

周志翔(云南)

常湘萍(音像社)、电大在线技术人员

序号

课程名称

程罡建议主编/主讲

林秀钦建议主编/主讲

建议人选

1

教育技术学导论(合作高校、学位课程)

李思维,东北师大

2

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

3

学与教的理论

李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郑葳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郑葳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4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潘志庚教授,浙江大学

应放天副教授,浙江大学

廖祥忠教授,中国传媒大学

曹云生教授,中国传媒大学

林福宗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林福宗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5

信息技术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